?

一枝一葉總關情
——記縉云籍加拿大學者趙月枝教授

2016-10-27 03:10徐繼宏
文化交流 2016年10期
關鍵詞:河陽縉云燒餅

·徐繼宏

一枝一葉總關情
——記縉云籍加拿大學者趙月枝教授

·徐繼宏

趙月枝教授 Professor Zhao Yuezhi

過些天,趙月枝教授又將從千里之外的加拿大溫哥華啟程,踏上赴家鄉浙江縉云的歸途。2016年10月9日至12日,由她發起的縉云“河陽論壇”將再次聚焦“鄉土文化復興:機遇與挑戰”,探索鄉土中國的未來。筆者通過電話、微信,對她進行了采訪。她說:“作為海外華人知識分子的一員,我有責任、也樂于搭建這樣一個平臺,促進家鄉的美麗鄉村建設和探索鄉土中國的未來?!?/p>

鄉情:為了揮之不去的兒時記憶

“隨著時光流逝,我的縉云話可能更傳統,因為我保持了當年走出去時候的縉云話腔調和用詞,反倒是現在家鄉的縉云話可能加入了不少普通話的成分?!甭牭节w月枝教授一口流利的縉云話,筆者難以相信她已在外生活了36年,鄉音無改!

1965年1月,趙月枝出生在縉云巖山下村。1980年,15歲的她以全國高考浙江省前6名的優異成績考取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84年,19歲的她又以總分第一的佳績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資格,于1986年進入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傳播學院攻讀研究生課程。當時的趙月枝并不知道,那所學校的傳播學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在西蒙·弗雷澤大學,趙月枝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之后,她潛心教學和科研工作,參加國際性學術活動,成為泛北美地區華人傳播學領軍人物。2014年,她受聘為中國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2015年,她作為海外學者代表,登上了北京“9·3”閱兵的觀禮臺。

盡管趙月枝背對家鄉、面對世界,但腦海里永遠抹不去老家一座叫“十八間”的民居的圖影,用她自己的話說,那里雖然沒有了自己的父母親,卻還有其他親人、師長、朋友,還有養育她的河陽的山山水水。她動情地對筆者說,作為知識分子,身上固有的文化憂思和社會責任感,讓自己深深認識到,用掌握的全球前沿學術思想反哺父老鄉親、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是情之所至、理所當然。這些年,趙月枝回國越來越頻繁,回縉云老家越來越多?!爸粸槟菗]之不去的兒時記憶!”

在趙月枝看來,沒有鄉村的崛起就沒有中國的崛起??N云河陽村作為千年古村落,是研究中國鄉土文化的好基地。在她的努力下,2015年7月,“縉云河陽鄉村研究院”揭牌成立?!斑@不僅僅是因為狹隘的鄉愁,更因為河陽古鄉村的千年歷史淵源和濃厚的文化積淀?!壁w月枝說,她要為河陽的長期發展和縉云、麗水、浙江的新農村建設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讓世界分享獨一無二的中國鄉土文明。

趙月枝認為,研究中國問題,不能沒有城鄉關系的視角,必須“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墻”。目前,河陽鄉村研究院已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包括舉辦首屆“河陽論壇”暨“鄉村、文化與傳播學術周”活動,組織“從全球到村莊”中、加聯合學術調研活動和“傳播、文化與全球南方”國際暑期班活動,啟動“口述河陽、口述縉云”鄉村歷史工作等。而第二屆“河陽論壇”暨“鄉土文化復興:機遇與挑戰”活動,又將于金秋十月舉行。趙月枝為此專門返回家鄉。

“中國的發展到了轉折點上。我們這代人經歷了人民公社時期和改革開放年代,到了城市,甚至到了西方,在彌補城鄉鴻溝上,如果我們不去做,可能兒女們就很難再回來做了?!?/p>

縉云燒餅Jinyun Cake: a local delicacy and memory

中央電視臺二頻道在河陽鄉村研究院采訪趙月枝。CCTV Channel Two has an interview with Zhao Yuezhi at Heyang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鄉土:為讓文化遺產惠澤人民

趙月枝說:“作為一名海外游子,沒有什么能比把家鄉文化和經濟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更令人興奮的了?!彼难芯繌目N云燒餅開始。

在趙月枝的介紹里,縉云燒餅雖是一種小食,卻是家鄉文化的象征,它意味著鄉土,意味著童年、少年,那些吃著燒餅去趕集、去看戲的場景,能喚起熱鬧、溫馨、親情等情感回憶。她說,“縉云燒餅可以成為家鄉的名片,至少在我外出求學后,屬于對家鄉的思念?!?/p>

“2015年,我回國八九趟,航行里程超過15萬公里,絕大部分穿行在溫哥華和縉云之間?!壁w月枝歷時半年的調研,兩期總計近300頁、15萬余字的《舌尖上的縉云,燒餅中的乾坤:縉云燒餅品牌推廣與產業培育評估與建議》和《縉云燒餅:從民生工程到新發展理念》研究報告出爐。

“有人問我,做這個研究是希望在溫哥華吃上燒餅?這當然也對,因為我希望這個產業能做到國外去。但更重要的動機是,我希望通過縉云燒餅產業化開發個案,研究如何更好地維護當下鄉村文化遺產的公共性。在走向產業化的過程中,如何讓這樣一個文化遺產使所有人都得益,才是我要關注的課題?!?/p>

兩期報告中,首期報告圍繞縉云燒餅品牌建設和產業提升兩大核心內容,對縉云燒餅的產業規劃進行評估,并提出建設性意見。以此為基礎,二期報告試圖從文化、發展理念和治國理政的層面提升,發掘新亮點,研究新問題。

研究報告的執筆人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龔偉亮,在兩次調研中有許多難忘的記憶,有說不完的故事。他告訴筆者,3個月時間,他們走訪燒餅店鋪、路邊攤59家,訪問燒餅從業人員165人,采訪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人12人,隨機電話采訪燒餅師傅95人,街訪縉云群眾125人,線上線下問卷314份?!霸谀戏降臎龊?,從縣城的人來人往、車馬雜喧,到壺鎮小巷的幽深謐遠、石板綿綿,我們在那股略帶咸香的梅菜味兒里捕捉一代人的感覺,尋覓一座城的美食記憶。好溪之水,生生不息;嗟我情誼,其真其摯?!饼弬チ辽钋榈卣f:“令我沒想到的是,這輩子自己會窩在浙南的一個縣城吃了上百個燒餅后寫出一篇論文,更沒有想到,一個燒餅會在江南水鄉有如此大的影響力?!?/p>

如今,縉云燒餅從原來的路邊小吃向產業鏈、文化、富民、金名片等各個方位延伸,在保持鄉土味的同時,實現了“高大上”的華麗轉身。2015年,縉云燒餅被評為“中華名小吃”,并走出縉云、走出國門。目前,230家縉云燒餅示范店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區。加拿大多倫多、澳大利亞悉尼、意大利米蘭、阿聯酋迪拜也都成功開出縉云燒餅店。羅馬尼亞、智利等國華僑也慕名來到縉云學習考察。

“從全球到村莊”中加聯合調研團隊在縉云。This team of Chinese and Canadian scholars examines villages in Jinyun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鄉愁:為了人民做學術研究

見微知著,趙月枝通過洞悉一個小小“燒餅中的乾坤”,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追求。她說:“凡是文化的、共同遺產性的東西,凡是生態的東西,要開發,就一定要走出一條公共的、惠及全民的、參與性的、民主化的道路來,否則,就不可能成功?!?/p>

回顧自己36年間從“離開河陽、背對三農、走向都市”到今天“離開都市、面對三農、回到河陽”的歷程,趙月枝感慨地指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不是什么國際學者、專家教授,而是一個普通中國農民的女兒。她把河陽鄉村研究院視為一件回報家鄉的禮物,在揭牌儀式上,承諾要把研究院建成“為河陽人民傳承耕讀家風傳統和探索中國鄉村復興道路的前沿陣地”。正是這種桑梓情懷,這種鄉愁感知,讓她對“農耕文明何去何從”“鄉土情懷何去何從”的課題孜孜以求。

鄉愁是感性的。趙月枝說,鄉愁是她對每個人物、每個物件、每個生活場景、每輪春夏秋冬的鮮活記憶;是總把那作為溫哥華屏障的“北岸”山巒想像成延綿于縉云的群山;是每次臨別縉云,行囊里裝滿土面、梅菜、筍干、薏米、黃花菜、番薯干、茶葉等各種土特產。

鄉愁是知性的。趙月枝說,她旅行的足跡遍及世界許多角落,但對縉云的歷史文化知之甚少,除了方圓20里內走親戚或砍柴路過的村莊外。于是,鄉愁使她變成了一個縉云籍的社會文化學者,在繞了地球無數圈后,重新面對鄉土中國,在求知路上再出發。

鄉愁是理性的。趙月枝說,自從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以來,媒體上、微信里、國人的心坎中,鄉愁綿綿不絕。鄉愁作為文化學意義上的一個時代的“心理結構”,是幾代人對國家和個人命運歸宿的考問,是快速全球化、現代化、商業化和城鎮化的中華民族對自己文化本根的一個追尋,是人們對日益深化的城鄉鴻溝的跨越,是世界上唯一持續的農耕文明對自身的發展道路與生活方式的探索?!拔移诖N云在建設生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實踐中能起引領作用?!壁w月枝說。

拳拳赤子心,殷殷奉獻情。作為浙江省“千人計劃”專家,趙月枝帶領自己的學術團隊在縉云挖掘鄉村建設和鄉土文化產業發展的案例,并希望以此研究促進鄉村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靶┬∥岵苤菘h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泵鎸o她以無限學術靈感的縉云大地,采訪結束之際,趙月枝借用一位學者同仁的話說:“無論我在世界上獲得了多少真知灼見,我的本根依然在中國文化之中,我的心里始終燃著一炷中華文明之香?!?/p>

(本文照片由趙月枝、應梅芬提供)

[鏈接] 趙月枝,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傳播學院加拿大國家特聘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她曾作為首位女性及非英美背景學者獲達拉斯·斯邁思獎、埃德溫·貝克獎,表明國際主流傳播學界對她的學術貢獻的認可。

猜你喜歡
河陽縉云燒餅
燒餅崔
小豬吃燒餅
『稀罕』河陽村
走進河陽感受民間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