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愛不殤

2016-10-27 21:48梁媛媛鄭飛
人間 2016年25期
關鍵詞:死亡王爾德柏拉圖

梁媛媛 鄭飛

摘要: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寫作風格向來以凄美著稱。即便在童話作品中,愛與死也常被作為主題。王爾德在《夜鶯與玫瑰》中,講述了一個夜鶯以死成全愛的故事,死亡在該作中具有深刻含義。柏拉圖的《斐多》正是一本探討死亡的著作,其中的型象本質論和死亡觀極為貼合《夜鶯與玫瑰》中的兩個主題愛與死。經分析得出,王爾德將夜鶯與玫瑰分別塑造成理型世界的愛之型和物質世界的愛之象;最終夜鶯喪命、玫瑰遭棄、學生絕望,結局中傷感頹喪的死亡意象實則是作者對唯美主義思想的表達:死亡雖奪走夜鶯的肉體,但它解放了鳥兒的靈魂,并再次將愛領入永恒完美的理型世界。最終,唯有愛不殤。

關鍵詞:王爾德;愛;型;象;死亡;柏拉圖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15-04

Abstract: Oscar Wilde, the leading British aesthete, is remarkably famed for the graceful style of pathos. Even in his fairy tales, the central themes rarely elude love and death. Wild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tells a short story of a bird sacrificing herself for the sake of love. Therefore, death possesses profound implications here.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Platos philosophical work Pheado is a book specifically discussing death in depth. Both Socrates argument for nature of the forms and Platonic view on death can well illustrate the love and the death themes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As can be seen from this perspective, Wilde portrays the nightingale as the love form in the ideal world and the Rose, the shadow of the form in the physical realm. In the end, the bird meets her doom and the rose is forsaken by the downhearted student. Grieving and decadent as the death image might seem, such an end proves to be the revelation of Wilde aestheticism in which he believes the soul of the bird is finally unbound. Death, although it deprives the nightingale of her body, leads love again to the permanent and perfect world where the forms exist. Ultimately, it is only love that endures.

Key words: Wilde; Love; form; shadow of the form; death; Plato

一、引言

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在其童話作品《夜鶯與玫瑰》(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中,講述了一個夜鶯以死換玫瑰、成全有情人的悲傷故事。美麗的夜鶯在巢中聽到一名青年學生的內心獨白:領略哲學奧秘、掌握淵博知識的他對教授的女兒動了情,學生說如果自己缺少一枝紅玫瑰,就無法向意中人示愛,便會失去追求她的好機會。對于學生的悲傷與心碎,夜鶯心生憐憫,最終決定以自己的生命滋養一棵因被嚴冬冰凍、被寒霜傷害、被暴風蹂躪而無法盛開的玫瑰樹,用自己的血換得一枝紅玫瑰的綻放。當學生在驚喜與興奮中捻著花莖向意中人一表傾心時,卻被對方冰冷的拒絕碾碎了愛的希望。故事終結于一個令人心碎的場景:車輪無情地壓過道路中央那朵被拋棄的紅玫瑰;學生懊喪地離開,再次回到哲學與玄學的無盡研習中。

王爾德選擇夜鶯作為故事的主角飽含著深厚的古希臘情結。自少年時代,他就癡迷于古希臘的文學與文化。1882年,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接受采訪的王爾德曾說:“‘在藝術與哲學方面,我們都不及希臘人的智慧”(Ross,2015: 7)。②身為唯美主義的代言人,王爾德鐘愛描寫美的事物,而夜鶯之美早在收錄于《阿里斯托芬喜劇集》的《鳥》(The Birds)中便有提及。劇中,美艷的夜鶯撩人心弦,男人們感嘆道:“這么漂亮的小鳥兒,真是又嫩又白”;“戴著那么多金子,真像個還沒出嫁的大閨女似的”;更有甚者心動得想與之親熱一番(阿里斯托芬,1954:295-296)。在阿里斯托芬詼諧幽默的語言中,夜鶯秀色可餐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夜鶯也是凄美的,她常與死亡意象相關。德國作家古斯塔夫·施瓦布所著的《希臘古典神話》講述過一個夜鶯的傳說:夜鶯為底比斯國王仄忒斯(Zethus)的妻子埃冬(A?don)的化身。埃冬只有一個兒子伊迪斯(Itylus),因此對多兒多女的弟媳尼俄柏(Niobe)心生妒忌仇恨。埃冬于深夜潛入孩子們睡覺的房間,企圖斷送弟媳孩子的性命,卻不料誤殺了自己的兒子。次日發現真相的她傷心欲絕,眾神出于憐憫,把埃冬“變作一只夜鶯”,“春暖花開的時候,她躲在樹枝叢中,以抑揚頓挫的音調悲嘆著自己的孩子”(施瓦布,2010:70)??梢?,神話中的鳥兒帶有死之印記,而童話中的夜鶯恰是因愛而亡;通過塑造美麗并具有悲劇色彩的夜鶯形象,王爾德展現了古希臘的文學文化意識。

《夜鶯與玫瑰》中,王爾德展現的唯美主義不僅滲透了古希臘的文學藝術觀,還繼承了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以柏拉圖著作《斐多》中的死亡觀最為明顯?!鹅扯唷酚涗浟颂K格拉底臨刑前與友人探討生死、靈魂、及不朽的對話。蘇格拉底提出若干論據,意在證明靈魂之不朽,其中便包含了型象本質論。夜鶯先為愛之型,后為愛之化身;玫瑰則為愛之象。不僅如此,作為愛之化身的夜鶯與《斐多》中的蘇格拉底如出一轍:二者同樣面臨生死抉擇,同樣對死亡無畏無懼,同樣肯定死亡的意義。在愛與死交織的唯美挽歌中,愛之象玫瑰最終凋零、愛之化身夜鶯肉體死亡,但恰是死亡完美了愛,愛終不殤。

二、愛之型

童話中,王爾德將主角夜鶯時刻與愛捆綁在一起,刻畫出一個視愛為哲學、奉愛為真理的夜鶯形象。首先,鳥兒每晚為愛歌唱。聽聞學生因愛而心生煩惱,夜鶯感嘆自己“‘雖然不曾與他交流”,“‘卻夜夜為他歌唱”[2]。她“‘所歌唱的,正是他的痛苦”;她“‘所快樂的,正是他的悲傷”[4]。此外,夜鶯將愛看作稀世珍寶。她認為愛是“非常奇妙的東西”,“比翡翠還珍重,比瑪瑙還寶貴”,即不能用“珍珠”、“寶石”、“黃金”來換,也不能去市場找商販來買[4]。不僅如此,夜鶯甚至把愛看得比哲理和權力更重要。她說:“‘哲理雖智,愛卻比她更慧;權力雖雄,愛卻比它更偉”[10]。在夜鶯眼中,愛既是生命的主旋律,又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它遠勝于一切有形的錢財與無形的寶藏。

誠然,夜鶯是愛的哲學家,但她被賦予了更深層的寓意:夜鶯以愛之型的身份,出現于開篇處。正如王爾德在《道連·格雷的畫像》序言中所說:“一切藝術既具有表層意義,又具有象征意義”(王爾德,2010:3)。此言恰恰印證了柏拉圖哲學對王爾德創作的影響;另外,學者伊恩·羅斯在《奧斯卡·王爾德與古希臘》(Oscar Wilde and Ancient Greece)中曾提及二者的重要關聯:“柏拉圖思想……是王爾德文學批評的關鍵”(Ross,2015: 163)。王爾德借夜鶯之形象表達出對柏拉圖哲學的繼承。根據柏拉圖形而上學,世界可以劃分為兩個領域——物質世界和理型世界。前者在《斐多》中被稱作“變化無定的境界”,這里的一切處于流動,萬物也會經歷生老病死,而人可“憑肉體的視覺、聽覺等種種感覺”粗略地認知物質世界;與之相對的理型世界則被稱為“純潔、永恒、不朽、不變的境界”,這里存在著各種完美的型,如至美、至善、至愛等,它們不死不朽、處于靜態,但唯有靈魂,才能探索至此(柏拉圖,2000:41)。對此,王爾德頗為認同,他在大學的隨筆中曾記錄過柏拉圖理型論的發展梗概。被作者塑造成愛之型的夜鶯出自一個美麗的花園,這里象征完美、靜態、永恒的理型世界?;▓@是唯美主義的經典場景,代表純凈與脫俗,它曾出現在《道連·格雷的畫像》、《巨人的花園》等諸多王爾德的作品中。夜鶯棲息的花園中有“蝴蝶”、“陽光”、“金盞花”、“小壁虎”[4]。這里清新祥和,集聚渾然天成之美。獲知學生因愛而煩惱的夜鶯“靜坐在橡樹枝上,細想著‘愛情的玄妙”[4]。此處的“靜坐”和“細想”體現了理型世界中靜態與理性的特征。

此外,身為愛之型的夜鶯要符合完美理型的特征——永恒不死。在約翰·濟慈的名篇詩作《夜鶯頌》(Ode to the Nightingale)中,詩人刻畫了夜鶯不朽的形象;而王爾德的夜鶯與濟慈筆下的永恒之鳥珠璣暗合?!霸?887年9月27日出版的《蓓爾美爾街公報》(Pall Mall Gazatte)上,王爾德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濟慈傳記兩部(“Two Biographies of Keats”)的評論,就威廉·羅塞蒂(William Rossetti)和西德尼·科爾文(Sidney Colvin)對《夜鶯頌》的不當看法給予了嚴厲的回擊”(Ross,2015: 70)。王爾德引用了《夜鶯頌》的負面評價:羅塞蒂認為濟慈稱夜鶯為不朽之鳥純屬“‘邏輯謬誤”,“‘因為人要比夜鶯活得久”;科爾文則附和羅塞蒂說“‘違背邏輯同樣是詩歌的缺陷”(Wilde,2012:158)。③面對兩名評論家的非議,王爾德在“濟慈傳記兩部”中首先肯定了《夜鶯頌》的價值,他認為這首詩“在音律、形式和色彩感上精妙絕倫”,然后又指出夜鶯被詩人稱作不朽之鳥,是因為“濟慈意在對比美之永恒與人類世界的無常與興衰”(Wilde,2012:158)??梢?,王爾德認同詩中夜鶯的不朽形象,因為她代表了永恒的美;王爾德同樣選擇夜鶯作為故事的主角,正是對她寄予了愛之不朽的期望與美之永恒的理想。

然而,夜鶯隨后的選擇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軌跡。她在沉思中突然“張開棕色的雙翼,穿過那如同影子一般的樹林,如同影子一般地飛出花園”[4]。夜鶯的行為使她經歷了一次身份的轉變——從愛之型到愛之化身。她離開靜態的理型世界,進入流動的物質世界,從此開始,她便擁有了一個可生可滅的肉體?!坝白印钡男蜗笤谕鯛柕伦髌分型瑯又档藐P注,他曾把影子描繪成靈魂。在童話《打魚人和他的靈魂》(The Fisherman and His Soul)中,王爾德曾寫道:“‘人們所謂身體的影子,并不是身體的影子,卻是靈魂的影子”(王爾德,2011:138)。漁夫正是在背對著月亮的沙灘上,用小刀從“雙腳的四周切開……影子”并驅使“靈魂離開”了自己(王爾德,2011:138)??梢?,在王爾德的作品中,影子含有靈魂的意味。視愛為哲學的夜鶯來自理型世界,當她像影子一樣飛出花園時,這影便是一顆愛之型的靈魂。從此,鳥兒脫離型的身份。附著愛的靈魂、帶著愛的軀干,成為愛之化身的她進入了物質世界;她體內流淌著愛的熱血,心中盛放著愛的信念。

三、愛之象

當夜鶯進入物質世界后,另一個重要形象紅玫瑰隨之產生,它是源于愛之型的愛之象。在《斐多》中蘇格拉底談及過型與象的關系:“如果說,除了絕對的美,還有這件、那件美的東西;這件東西為什么美呢?我認為原因是這件東西沾到了些絕對的美。我這個原因也適用于其他一切東西”(柏拉圖,2000:73)。因此,由型象本質論可知:象沾型而生?!敖^對的美”是理型世界的美之型;而“這件、那件美的東西”是存在于物質世界的美之象。同理,“絕對的愛”指理型世界的愛之型;而如果某物“沾到了些絕對的愛”,它就成為物質世界中“愛的東西”。紅玫瑰正是由于沾到此愛才成為愛的象,但身處塵世的它命有定數,終有一死。故事中提到,必須將花刺刺進夜鶯的心臟,紅玫瑰才可以誕生。夜鶯之心被視為玫瑰出生的先決條件,可見作者對心之形象的器重,因為它是生命軌跡的引領者。夜鶯心中承載著絕對之愛的信念,這正是說服她投身于物質世界的原因?!爸挥幸国L的心血才可以把玫瑰的花心徹底染紅”[12]。在黎明即將到來之際,“玫瑰花刺終于刺入她的心房”,“玫瑰樹叫道:‘看呀,看呀,這朵紅玫瑰生成了!”。如此強調夜鶯心之形象的作者認為,心中的信念乃靈魂的實質,即絕對之愛。只有當玫瑰刺入鳥兒的心時,前者才能沾到理型世界的愛之型。此外,玫瑰在成為愛之象的過程中,還經歷了愛之歌的沐浴,獲得了愛之血的滋養。當樹上的尖刺穿過胸口,夜鶯強忍著疼痛,依舊徹夜歌唱?!八钕雀璩?,是少男少女心里純真的愛情”,隨后她又歌頌“成年男女心中熱烈如火的愛情”[12]。從含苞的花蕾到盛開的花朵,玫瑰都在聆聽愛的歌。隨著鳥兒將身體逼近花刺,“生命的血漸漸溢去”[12]。瑰蕾在愛之血的滋養下慢慢綻放,花瓣也由黯淡轉為紅暈。然而,生在物質世界的愛之象并不能永存。故事結尾處,氣急敗壞、傷心失落的學生“將紅玫瑰擲在街心,一個車輪從紅玫瑰上面碾過”。最終,玫瑰的被棄被毀說明象的死亡,也表明了物質世界的流動與變化。紅玫瑰在刺入愛之心、聆聽愛之歌、沾染愛之血后,不僅“沾到了”愛,還“沾到了絕對的愛”,這使它成為物質世界中“愛的東西”;然而玫瑰并不屬于永恒的理型世界,它逃不過消亡離世的命運,故而被稱作愛之象。

夜鶯犧牲自己換取玫瑰是為了成全學生對愛的追求,因此學生是僅次于夜鶯和玫瑰的第三個重要角色。學生最終求愛失敗并非偶然,因為他深陷于對愛的誤解中:型象不分的他將玫瑰等同于愛。此類認知謬誤與柏拉圖“洞喻”的前半部分極為相似。在收錄于《柏拉圖全集》第二卷的《國家篇》中,柏拉圖曾以洞穴人作比喻,講解認知真理的過程,其中提到了型象不分的錯誤:在一個“光線可以照進洞底”的洞穴里有一些從小就居住于此的人,“他們的脖子和腿腳都捆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扭過頭來,只能向前看著洞穴的后壁”;在洞穴人身后較高的遠處,有發出火光的燃燒物?;鸸馀c他們之間“筑有一道矮墻,沿著矮墻還有一條路”;“有一些人高舉著各種東西從矮墻后面走過,這些東西是用木頭、石頭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假人和假獸,再假定這些人有些在說話,有些不吭聲”,洞穴人只能面對洞壁,因此除去投射在上面的陰影外,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繼而“會斷定自己所看到的陰影就是真實的物體…這個聲音是…對面的洞壁上移動著的陰影發出的”,最終他們“從各方面都會認為實在無非就是這些人造物體的陰影”(柏拉圖,2003:511)。此處,本是幻象的影子被看成實象,即流動的象被當作永恒的型。犯錯的學生與分不清“實在”和“陰影”的洞穴人并無二致。故事隨著青年學生的哭訴質疑展開:“她說只要我為她采得一朵紅玫瑰,便與我跳舞”,“然而就因為缺少一朵紅玫瑰,生活就如此讓我難堪嗎?”[2]。隨后,撿到玫瑰的他在欣喜中跑向女孩的家,向她坦露心跡說:“這里有一朵全世界最珍貴的紅玫瑰,你可以將她插在你的胸前,我們同舞的時候,這花便會告訴你,我是怎樣地愛你”。由此可見,學生對愛的理解完全在于一朵玫瑰,他認為擁有玫瑰等于擁有愛;而事實恰好相反,玫瑰的本質僅是愛之象,它必須經由愛之型才能產生,亦如先有人后有影。如果用“洞喻”作類比,那么夜鶯就是矮墻后舉著木偶挪移的人,玫瑰是投射在洞穴后壁上的影,學生則是背向洞口、手腳被捆綁的洞穴居民。學生與洞穴人犯了同樣本末倒置的錯誤,將愛之象當成愛之型是導致他求愛不得的根本原因。

四、愛與死

來自理型世界的型永恒不變;而物質世界的萬物變化流轉,身處其中的夜鶯和學生也難逃死亡陰影的籠罩。柏拉圖認為,死不僅是生理現象,它更重要的意義是分離肉體與靈魂,使后者擺脫前者,繼而求得理型世界中的真實。從剖析作品中的死亡意象可知,王爾德塑造了兩種死亡形象:一種是學生的靈魂之死,另一種是夜鶯的肉體之亡。作者將兩種死亡的進行對比:通過學生的死亡意象,王爾德強調了愛對靈魂的滋養;而通過夜鶯的死亡意象,他傳達了肉體雖死、愛卻不殤的唯美主義理想。

童話最終以學生孤獨落寞地埋頭苦讀謝幕,這預示著學生雖肉體存活,但靈魂已然死亡。因求愛失敗而倍受打擊的學生抱怨道:“愛情是多么無聊啊。遠不及倫理學實用。它所告訴人們的,全是空中樓閣和縹緲虛無的幻想。在現實的世界里,首要的是實用,我還是回到我的哲學和玄學書上去吧!”。學生對愛的盼望化作絕望,他的最終歸宿是“回到房中,取出一本笨重的、布滿塵土的大書埋頭細讀起來”。故事結尾處,學生不再相信愛的存在,而一顆無愛滋養的靈魂即是可悲的,又是毫無生命跡象的。在王爾德的文學作品中,愛是極為重要的主旨;當作者筆下的人物對愛心生絕望時,通常預示其靈魂的死亡。王爾德曾在入獄期間給情人波西寫過一封長信,其中表達了他之于愛的看法。被絕望之情淹埋的王爾德對自己說:“‘不管怎樣,我必須心中存著愛。要是不帶著愛進監獄,那我的靈魂該怎么辦?”(王爾德,2008:46)?!皭鄣臍g樂,亦如心智的歡樂,在于感受自身的存活”(王爾德,2008:47)。在王爾德看來,靈魂中得不到愛之滋養的人如死尸一般,不能感知生命;只有愛,才能讓靈魂活著去見證生活。最終,學生遭遇悲劇的命運:在絕望之際,不知愛為何物的他否定了愛的價值,并選擇生活在無愛存留的世界里,一顆無愛滋養的靈魂也由此走向死亡;學生轉而竭力追求實用的知識,藏匿在厚重書本中的他與生機勃勃的世界割裂??梢?,學生的肉體雖然活著,但靈魂已死的他再也不能感知生命的存在。

同郁郁寡歡的學生相比,夜鶯怡然歡快,對肉體死亡并不懼怕的她堅持自身的信念、認同死亡的意義。王爾德塑造的夜鶯形象與《斐多》所描述的蘇格拉底極為相似,作者以此表達對柏拉圖死亡觀的認同。蘇格拉底與夜鶯面對死亡氣度超凡:蘇格拉底“是毫無畏懼、而且心情高尚地在等死”,甚至“是快樂的”(柏拉圖,2000:4)。不僅如此,為證明臨死前的快樂,蘇格拉底還向朋友們搬出“夜鶯”和“天鵝”等鳥類與自己形成類比,他并不認同它們“是為悲傷而啼叫”,它們唱出動人的歌曲是因為“有預見”,“見到另一個世界的幸福就要來臨,就在自己的末日唱出生平最歡樂的歌”(柏拉圖,2000:50)。王爾德塑造的夜鶯不僅貼合了蘇格拉底的形象,同樣與這位哲學家口中的歡歌之鳥極為吻合。夜鶯以死換玫瑰的全過程中,沒有顯露出任何悲傷之情。當夜鶯做出犧牲自己的抉擇時,她喊道:“‘高興吧,快樂吧…你將要采到那朵紅玫瑰了。我將在月光中用歌聲使她誕生”[10]。在夜鶯所喊的“高興”和“快樂”二詞前面并無主語。作者此處表意含糊,但模棱兩可的處理恰恰說明愉悅極有可能不單單屬于將要獲得玫瑰的學生,也屬于為愛歌唱、為愛而死的夜鶯。蘇格拉底和夜鶯在死前表現出的樂觀源于他們的信念,前者相信死亡能夠成全自己追求真理之愿,而后者認為死是成全愛之信念的代價。柏拉圖在《斐多》中認為,死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處于死的狀態”是肉體與靈魂分別地 “獨立存在”(柏拉圖,2000:13)。將人視為肉靈二元體的柏拉圖相信靈魂高于肉體,因其雖“不帶肉體,可是有智力”(柏拉圖,2000:35)。此外,肉體在物質世界中時刻羈絆著靈魂:它不僅使后者只能憑借各種感覺獲得粗略甚至錯誤的認知,而且還總以各種理由妨礙靈魂去探索理型世界的至美至愛(柏拉圖,2000:16)。因此,蘇格拉底認為:死就是要“解脫靈魂”(柏拉圖,2000:18),讓它脫離肉體而“獨自思考”,“進入純潔、永恒、不朽、不變的境界”,并“經常停留”于此,“和不變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變了”(柏拉圖,2000:41),以此保持“智慧”(柏拉圖,2000:42)的狀態。對熱衷于追求真理的蘇格拉底而言,死意味著成全智慧的信念,繼而進入永恒。夜鶯認為“‘愛比生命更可貴”[8]。同蘇格拉底一樣,她把靈魂看得比肉體更重,將死視為愛之信念的圓滿。

通過夜鶯的死,王爾德將學生與鳥兒置于靈魂死亡和肉體死亡的對比中,此舉既認同了柏拉圖對實用主義之否定,又表達了唯愛不殤的唯美主義理想,作者含蓄的言辭恰是對《斐多》中蘇格拉底論證靈魂不朽之風格的繼承。英國著名學者馬修·阿諾德曾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Culture and Anarchy)的第四章“希伯來精神和希臘精神”(“Hebraism and Hellenism”)中對蘇格拉底評論道:“那位希臘哲人則用相似和相等的類比方法來推斷不朽,既顯得過分的精細含蓄,又沒有產生結果”(阿諾德,2012:108)。王爾德在故事結尾處,即沒有寫出夜鶯的歸宿,也沒有提及愛在何方。相關鳥兒的最后描述就是:“夜鶯再也不能回答,她已躺在亂草叢中死去,那尖刺還插在她的心頭”。有意的留白恰恰留下令人思考與想象的空間。但是,作者仍舊從側面含蓄地表明了愛之不殤的理想,他通過學生和鳥兒間對立且互為鏡像的矛盾關系,即批判了實用主義,又突顯出愛之型的獨立存在。兩者的對立性體現為本質相悖:代表實用主義的學生并不純潔,他與夜鶯無法溝通,因為實用主義不能獲得絕對之愛。當許下玫瑰之約的夜鶯對學生說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請他“做一個忠實的情人”時,學生雖側耳傾聽,卻“不懂夜鶯所說的話,只知道書上所寫的東西”;此外,他還判定夜鶯的“‘歌聲是毫無意義的,一點也不實用”[10]??梢?,他對愛之言、愛之歌一竅不通。生活在經濟迅猛發展、需求大幅增長的維多利亞時期的學生深受實用主義的影響,他看重表面價值,頻頻使用“實用”(practical)、“有用”(useful)、“不實用”(unpractical)去評判事物。王爾德對實用主義的批判意識與柏拉圖的觀點一脈相承:“柏拉圖明言,僅有實用的美德……是得不到神性的”(阿諾德102)。這里的神性自然包括愛。因玫瑰不能實現求愛的價值,型象混淆的學生便棄之如敝履,繼而把愛之象的無用歸至愛之型的不在;他最終對愛的定論是“空中樓閣和縹緲虛無的幻想”,不僅“無聊”,還“遠不及倫理學實用”。此外,學生口中所提的“倫理學、哲學、玄學”也并非真理。實用主義將知識視為控制現實的工具,因此通讀古書的學生最終也只是習得知識的皮毛,實現以表層之見解控制生活的欲求。蘇格拉底在《斐多》中將欲望視為玷污肉體、破壞靈魂純潔的不潔之物;因此,受實用主義影響的學生并不純潔。相反,夜鶯的身心不帶欲求,從愛之型到愛之化身,她身上只攜有絕對的愛,她是純潔的。蘇格拉底在《斐多》中談到本質相悖的兩者間存在不可調和的對立性:“不純潔的不能求得純潔”(柏拉圖,2000:18),“概念里的本質,絕不相生相反”(柏拉圖,2000:78)。由此可知,被欲望玷污的學生求不得純潔的夜鶯,即實用主義求不得絕對之愛。學生正是在其誤導下,對愛產生了不正確的認知,作者以此展現對實用主義的批判意識。雖然學生與夜鶯形成了不可調和的對立性,但他們同時呈現出鏡像關系,王爾德借此表明塵世之愛與理型之愛的獨立性,即前者的死亡并不影響后者的存在。學生與夜鶯相遇時,對彼此產生了錯誤的認知。學生雖然夸贊了鳥兒的美和她動聽的嗓音,卻推測這是只毫無感情的動物。他說夜鶯“‘其實就像許多美術家一般,盡是表面的形式,沒有誠心的內涵,肯定不會為別人犧牲”[10]。夜鶯在看到學生為愛憔悴落寞時,對他的評價卻是“‘真正的有情人”[2]。夜鶯將最高的贊許給予了有情之心,因此她嘆道:“‘一只小鳥的心,又怎么能和人的心相比呢?”[8]。事實卻截然相反:鳥的心有愛,人之心被欲望所占。他們彼此的評價實為自己在對方身上的影相:夜鶯投射出學生對愛視而不見的真相;學生則反射出夜鶯愛之化身的倒影。學生與夜鶯你我不分、相互混淆,足以證明他們無法換位思考?;殓R像的兩者難以改變彼此,宛如獨立存在的空間,不可相容。此外,王爾德在描寫夜鶯臨死之際為愛歌唱的情景時,選詞極為考究。他寫道:“她歌頌了因死亡而完美的愛,即使入土也不會消亡的愛”④(Wilde,2008:29)。鳥兒歌頌著無暇的愛離開物質世界,從歌中的內容推斷:愛被推向極致的巔峰,進入完美的狀態。作者筆墨間傳達的正是對《斐多》中死亡觀的高度肯定:死將愛脫離流動的象,死將愛領入完美的型。因此,物質世界雖經歷生死變化——玫瑰遭棄、學生靈魂之亡、夜鶯肉體之死,但唯愛不殤,它依然不增不減地存在于純潔的理型世界。

五、結語

在《夜鶯與玫瑰》的行文間,奧斯卡·王爾德不僅充分展現了古希臘文學哲學對其創作的影響力,還將柏拉圖哲學觀與唯美主義進行了有效的協調統一。王爾德認為,“柏拉圖哲學觀的理型雖不存在于物質世界,但藝術家的靈魂或許能夠捕捉一二,從而把藝術從柏拉圖所謂的影象之模仿的指控中解救出來”(Ross,2015:150)。憑此信念,王爾德以優美詩意的言辭、含蓄委婉的風格, 將《斐多》中闡釋的型象本質論、哲學死亡觀與凄美的故事交織相融,表達了唯美主義視角下對愛與死的認知和理解??v然肉體之死通常令人哀傷,但它解放了靈魂并使之歸于永恒的理型。因此,夜鶯的死正是愛之靈魂的解放,愛通過死亡步入完美之境。從始至終,唯愛不殤。

注解:

①除特別加以說明的引文之外,本文引用的作品漢譯均出自王爾德:《夜鶯與玫瑰》,《夜鶯與玫瑰》,林徽因譯(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年)。文中僅標注頁碼,不再一一說明。

②本文所引用的伊恩·羅斯(Iain Ross)所著《奧斯卡·王爾德與古希臘》(Oscar Wilde and Ancient Greece)的譯文均為筆者自譯。

③本文所引用的《奧斯卡·王爾德評論集》(Reviews by Oscar Wilde)的譯文為筆者自譯。

④此處引文由筆者自譯。

參考文獻:

[1]Ross, Iain. Oscar Wilde and Ancient Greece[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2]Wilde, Oscar.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M].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2008.

[3]Wilde, Oscar. Reviews by Oscar Wilde[M].Ed.Jim Mani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12.

[4]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喜劇集[M].羅念生等,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

[5]奧斯卡·王爾德. 道連·格雷的畫像[M]. 黃源深,譯·點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6]奧斯卡·王爾德. 快樂王子[M].巴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7]奧斯卡·王爾德.夜鶯與玫瑰[M].林徽因,譯。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

[8]奧斯卡·王爾德. 自深深處[M]. 朱純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9]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臘古典神話[M].曹乃云,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10]馬修·阿諾德. 文化與無政府狀態[M].韓敏中,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11]柏拉圖.柏拉圖全集 第二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柏拉圖.斐多[M].楊絳,譯.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1.梁媛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美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古希臘悲劇與神話和英國唯美主義時期文學。

2.鄭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博士畢業,主要研究英美文學、美國戲劇、古希臘悲劇與神話及語料庫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死亡王爾德柏拉圖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義:從王爾德的三種美學談起
柏拉圖之靈魂觀
為自己
為自己
為什么柏拉圖強調“幾何”
國內近二十年來柏拉圖研究綜述
美劇“死亡”,真相不止一個
我經歷了一次“死亡”
柏拉圖的民主思想及對現當代民主的反思
超越與反叛——論王爾德唯美主義中“惡”的因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