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房地產加劇中國經濟“脫實向虛”

2016-10-27 16:03萬喆
中國新聞周刊 2016年36期
關鍵詞:實體財富居民

萬喆

2016年可謂“房地產之年”,一、二線城市房價紛紛領漲,高潮紛呈,漲幅屢創新高。與此同時,一些房價過熱頻出限購等調控措施,但收效甚微。

值得警惕的是,“地王”頻現,不但上海、深圳這種“有空間”的城市高歌猛進,二、三線城市的“地王”也屢見不鮮,甚至出現地價明顯高于周邊房價的怪象。坊間,各種限購與不限購的傳言與非傳言滿天飛,竟然鬧出了離婚率與購房率齊飛的荒謬場景,值得政策制定者反思。

中國的房地產多年來成為“永恒的話題”,核心就是:漲?或是不漲?事實上,2014年開始,中國房地產已經進入較為低迷的狀態,成交量和新開工數都呈現出明顯的萎縮趨勢。而這種態勢,也非常正常,畢竟在近十五年來,房地產的價格可謂日新月異,創造了足夠多的經濟奇跡,創造了足夠多的個人財富奇跡,創造了足夠多的企業財富奇跡。任何一種經濟發展,都有周期問題,而在周期之中,總會面臨著市場波動帶來的繁盛和出清,這是一種供需關系的自我調節,是市場規律的一部分,在市場中的產品和服務,都在這規律中,房地產,照道理說,概莫能外。

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國房市仿佛成為了一個脫離經濟規律的“異數”,十年漲十倍而不顯現出疲態,漲幅增速遠高于經濟發展速度、居民收入增速,甚至也將貨幣放量遠遠甩在身后。從理論上來說,剛開始,的確是因為中國市場從計劃經濟放開,房產市場市場化首先面臨的是前幾十年沒有被消化的需求,猶如堰塞湖爆發,產生了級數上漲效應,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和經濟發展,盡管城鎮化步伐在不斷推進,城鎮對居民的吸收程度以及居民的收入漲幅都顯現出明顯的收斂,對于房地產價格已然難以起到實質上的支撐作用,甚至業內都慨嘆中國房地產將告別黃金時代。

必須看到,由于房價畸高,房市對于實體企業資金產生了虹吸作用。實體企業,即使做得相當優秀的,其年收入還不如一套房子幾個月的周轉交易。因此資金當然對房地產趨之若鶩,棄守事業陣地,“脫實向虛”傾向非常嚴重。同時,房地產帶來的財富效應使經濟成本不斷上升,場地、人工都在急速漲價,實體經濟收益捉襟見肘,誰還搞實業?所以,房地產的過度擴張造成了其“一家獨大”,將經濟的良性平衡破壞殆盡。

縱觀歷史,全球各國的經濟危機往往是始于房地產泡沫,但每一次他們都在危機迫在眉睫時仍堅信“這次不一樣”。結果發現,每次都一樣,都是資產泡沫帶來的實體經濟萎縮,紙上財富盛行,而當社會財富與社會價值離差過大,勞動創造和勞動所得差距過大,經濟決然不能可持續發展,大廈將傾不過是早晚之事。

當前的搶房潮不是一個好現象。這不僅說明貨幣發行可能過于寬松,而且貨幣流動并不順暢。當前貨幣發行量并不少,但在市場中的流動資金卻與發行量相當不匹配,民間投資增速已經下滑到負值,M1與M2一度出現剪刀差擴大,都說明實體經濟在進一步受到擠壓,“脫實向虛”傾向愈加嚴重,即使進行貨幣政策的支持,也不能緩解實體經濟的困境。對整體經濟而言,這顯然是一種負面信號,也是與當前的改革方向完全相悖的。

目前中國企業處于高負債低杠桿,主要原因是房地產價格處于高位,資產價格作為分母很龐大。但看看近幾個月,居民貸款幾乎成為了上月貸款的全部組成。說明企業狀況不太好,而杠桿轉嫁給了普通居民成為當下不爭的事實。而這與國家民生政策也是背道而馳的。

當前的搶房潮不僅說明在貨幣寬松下的資產荒,也說明居民對于經濟未來的走勢呈現出極為缺乏信心的態勢。房地產已被當作是一種保值措施成為家庭資產配置的首選,一方面是認為它永升不降,另一方面是害怕貨幣貶值帶來的財富縮水。這種恐慌心態推高了房產價格,顯現出普通民眾對于經濟發展未來前景的無信心,這種市場預期,對當下的經濟轉型升級和深化改革極為不利,容易成為社會和經濟不穩定的導火索。

當前的搶房潮不僅說明普通居民對于傳言的偏聽偏信達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也說明他們對政策的不信任程度達到了一個頂峰,這些都是房地產與經濟關系的長期扭曲的結果,有改革呼聲,少改革行動。當前,結構性改革處于關鍵時期,這種民間的不信任會給改革帶來掣肘。

房地產并非天生大毒瘤,它本來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要想讓它與實體經濟一起健康起舞,就必須遏制貪婪的欲望,放棄短期效益,甚至需要壯士斷腕,將之拖到正常軌道上來。

(作者系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猜你喜歡
實體財富居民
石器時代的居民
實體錢
第十三屆新財富最佳投行
2017實體經濟領軍者
重振實體經濟
53.7%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高,難以接受”
新財富500富人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