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人的現實性”的兩個根本性規定

2016-10-27 11:00黃其峰
2016年28期
關鍵詞:社會關系

黃其峰

摘 要:人的現實性是馬克思高度關注的哲學主題,馬克思對舊哲學漠視和曲解人的現實性進行了深刻批判,通過“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關系”從根本上規定了人的現實性,而且這兩個根本性規定是具體的歷史的規定,從而使人的現實性之揭示具有了批判的實踐的意義。

關鍵詞:人的現實性; 物質生產活動;社會關系

人的問題自始至終受到馬克思的高度關注,誠如學者俞吾金在《問題域的轉換》一書中所說的在馬克思的諸多著作中:“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那就是他對‘人這一哲學主題的高度關注?!盵1]189雖然這條“紅線”中有關乎人的各種各樣的主題,但組成這條“紅線”的基本質料是人的現實性,無論何種人的主題,都必須落實到人的現實性上。當馬克思在揭示人的現實性之際,首先對舊哲學對人的現實性的漠視和曲解進行厘清批判無疑也是其現實任務和學理要求。

一、對舊哲學漠視和曲解人的現實性之批判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從人的現實性方面高度地總結了當時德國學界對宗教的批判,他說:“宗教把人的本質變成了幻想的現實性,因為人的本質沒有真實的現實性?!盵2]2,但在馬克思看來,還需要重點批判舊哲學對人的現實性的漠視和曲解,因為“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盵2]2除了揭露人自我異化出來的神圣形象(即上帝),還要揭露人自我異化出來的非神圣形象,但在諸多非神圣形象中,無疑首先要著重批判人在舊哲學中所表征出來的非神圣形象,這樣才能讓哲學真正地為歷史服務,“使哲學成為現實”[2]8,進而才能為揭露其他“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打下堅實的基礎。雖然西方傳統哲學中也不乏對“人”本身的關注和研究,但人的現實性卻恰恰受到了嚴重的忽視,馬克思無論在批判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都是緊緊地抓住這一要害。而這一要害的產生是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自身認識世界的內在邏輯所演繹出來的結果。

在唯心主義哲學方面,自哲學家笛卡爾開始便借由自我意識或自我確立了主體性原則(“我思故我在”),并依靠主體性原則使精神具有了能動性,而且這種精神的能動作用所貫徹的是理性主義,“我思”這種懷疑乃是一種思辨理性活動,雖然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命題使主體不再是自我意識或自我,而是絕對精神,但實際上也是一種大寫的理性。因此,對于在現實生活中能被經驗到人的諸多感性活動和力量在唯心主義哲學必然不構成任何重要范疇,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總結道:“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因此,人也只能被視為理性的自我或“絕對精神”實現自身的中介,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一針見血地說出:“思辨的思維把現實的人看得無限渺小?!盵3]122唯心主義哲學從一開始就根本上截斷了對人的現實性的追問。

在舊唯物主義方面,馬克思在《提綱》中說 “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盵2]133對于事物如果只是從客體的形式去理解其實就變成了機械性的唯物主義,其代表性思想就是法國哲學家拉美特里所提出的“人是機器”,人從客體的形式把自身理解為自然存在物,人也只能單純地具有自然屬性而單向地受自然的支配,掩蓋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人之為人的根本從來不是在作為自然生物,人的活動也不是作為自然生物機械性的生命活動;而對于事物只是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則屬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雖然如馬克思所說:“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2]135,通過借助于人對自身的感性直觀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本質”,但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單純地認為“某物或某人的存在同時也就是某物或某人的本質”[2]177,他把人的本質和人的存在混為一談,不關注人的現實存在狀況,因此人的“類本質”如果沒有被揭示為人在感性活動中生成和實現的過程,那么也不具備現實的必然性,也只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沒有真正洞察到人的現實性。

由此看來,舊哲學對“人”思辨或感性直觀出來的現實性我們不妨把它概括為“抽象的現實性”,這種抽象的現實性本質上也是“無現實性”,這樣舊哲學所提供的“世界圖景”也談不上具有現實性的力量和改造世界的可能。

二、“人的現實性”的兩個根本性規定

(一)物質生產活動

批判了舊哲學漠視和曲解人的現實性之后,接下來馬克思便要揭示人的真正現實性。我們知道,馬克思總是強調要從“人的感性活動”去理解人,雖然有學者研究得出第一個用感性活動消解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局限性的人不是馬克思,而是赫斯,但“人的感性活動”已經在馬克思全新的哲學視界中逐步地獲得了特定的本質內涵。在創立唯物史觀之際,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說:“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笔紫?,人的感性活動應該是從事實際的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活動才稱得上“實際的”呢?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活動本身?!盵2]158馬克思用直白明朗的語言表明了“物質生產活動”乃是人的感性活動最基本的形式,人的感性活動作為人改造外在世界的實踐活動雖有各種各樣,但無論處于哪個時代的人們要從事其他任何活動的基礎乃是進行物質生產。

物質生產勞動不僅僅在生物學意義上滿足了個人肉體生存的再生產,更根本的是在生存論意義上開辟出了人自身,馬克思說:“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出來?!瑫r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盵2]147在這里,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馬克思在為人的本質下定義,馬克思已經不再受費爾巴哈 “類本質”概念的影響,而是緊緊地抓住現實性層面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人作為感性存在通過自身的物質生產活動把自己規定為“現實的個人”從而去開展自己現實的物質生活,創造屬于人自身的歷史。而且馬克思進一步揭示:“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盵2]147,即人怎樣去進行物質生產本身構成了人的生活方式的本質內涵。由此看來,所謂“現實的個人”、“物質生活”、“生活方式”都是必須通過人的物質生產活動而生成出來,毋庸置疑,這樣“物質生產活動”也就從根本上規定了人的現實性。

人能根據自己的需要主觀能動地從事著物質生產活動,創造屬于人自己的生活和歷史,但這并不意味著人的實踐活動不受歷史條件的制約,恰恰相反,馬克思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盵2]151人要從事實踐活動,必定受到前人創造的和自己創造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物質生產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人的感性世界(現實世界)。因此,“現實的個人”也只能是具體的歷史的人,“物質生產活動”也只能是具體的歷史的活動,因此必然要展開對處在一定歷史階段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于是“物質生產活動”作為人的現實性之根本性規定獲得了批判的實踐的意義。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馬克思發現工人的勞動已變成了一種異化勞動,異化勞動否定了人的本質性力量,人們在物質生產中所表現的勞動已不是作為感性活動本身,不是自由的自覺的勞動,這嚴重扭曲了人的現實性。

(二)社會關系

既然人的感性活動最基本的形式是物質生產活動,那么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必然地發生著感性交往,這是因為正如馬克思在《形態》中說:“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和滿足自身需要的方式,把他們彼此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和分工),因而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边@種“相互關系”發生的場域乃是社會生活,因此只能被規定為“社會關系”,其含義馬克思把它表述為“許多人的共同勞動”[2]160。因為社會關系乃是奠定在物質生產活動及其方式的基礎之上,因此在所有社會關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關系是物質的生活關系(等同于馬克思不同文本中的“交往形式”、“生產關系”),在物質的生活關系的基礎上才衍生出政治關系、法律關系、倫理關系等等其他社會關系。

在西方近代主體性原則運作下所產生的孤立的原子式的個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處在抽象共同體中人與人簡單相結合的虛幻關系,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中那種“類的平等化”關系雖然是一種感性關系,但馬克思在《形態》中批評費爾巴哈:“除了愛與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愛與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2]157。本質上,馬克思都是在指認這些抽象的關系缺乏社會性。只要是“現實的個人”必定始終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并且無法超脫一定的社會關系。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在《提綱》中所說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135實際上是表明出人的本質應該在人的社會性中尋找和實現,等價于“社會關系”乃是作為人的現實性的根本性規定,這為我們認識“現實的個人”提供了一把鑰匙。

雖然“許多人的共同勞動”作為“社會關系”的一般性意義,但馬克思絕不是抽象地談論社會關系,誠如在《手稿》中說:“人們按照自己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盵3]157“相應的”意蘊社會關系的歷史性生成,在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是不同的,社會關系也只能是一定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關系,因此,“社會關系”作為人的現實性的根本性規定也獲得了批判的實踐的意義。馬克思考察發現人的社會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然轉變為物的社會關系,即社會關系已經不是作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感性交往形式(共同的勞動或合作)而變成了物與物之間的打交道,把人降為物這造成了對個人的統治和個性的壓抑,嚴重扭曲了人的現實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為什么在《論猶太人問題》這篇早期著作中把人的解放定位在人的社會關系的復歸,“現實的個人”要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在人的社會關系中乃是作為社會力量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才能團結起來實現人的解放事業。

三、結語

長久以來,人的現實性經常被人提及,但有時在哲學探討的語境中卻顯得模糊,馬克思通過“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關系”構成了人的現實性的兩個根本性規定,這兩個根本性規定不可分割,互相聯系,而且都是具體的歷史的規定,唯有站在人的現實性這個根基之上,人才能自覺地占有自身的現實性,擁有個人的個性,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研究生部)

參考文獻:

[1] 俞吾金.問題域的轉換[M].人民出版社,2007.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社會關系
淺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培養
關于信仰、道德、法律關系的探討
傳統商業銀行如何擁抱互聯網金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