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日本民族的危機意識及其反思

2016-10-27 13:53孫圣音
2016年28期
關鍵詞:危機意識反思日本

孫圣音

摘 要:自明治維新開始,日本近代先后經歷了三次崛起,而日本民族的危機意識正是促使日本自逆境崛起的無形而又強大的推力。危機意識因日本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與地緣政治而產生,而其在促進日本不斷發展的同時,卻又使日本民族孤傲而富有侵略性。如今,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正確認識危機意識并使其為我們所用是我們需要正視的一個嶄新課題。

關鍵詞:日本;危機意識;反思

一、 日本近代三次崛起的歷史演進

在1863年面對強大的美國選擇不戰開國之后,日本于1868年開始了明治維新,不到50年就成為世界五強之一,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出日本的力量。而二戰中的日本卻在對外征戰的同時也對內進行殘酷剝削,戰爭結束之后的經濟一度面臨崩潰。但日本卻馬上出臺了《和平憲法》,在美國扶持開始了經濟的復蘇。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再次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好景不長,20世紀90年代,日本因泡沫經濟的破裂再次導致經濟的長期衰退。但日本人在一片廢墟中開始了為期十年的反危機政策以及體制改革,終于在21世紀初重新迎來了發展的機遇,直至今日??v觀日本近代三次崛起,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擁有的獨特而又深刻的危機意識是促使他們一次又一次在逆境中崛起的巨大推動力量。

二、 日本民族危機意識的由來

“所謂危機意識,是指人類在主觀上有注視或警惕不利于自己或危及自己生存事態發生的自覺,以便及早采取相應的措施或做出反應,以此來避免這種事態的發生;即便是無力阻止事態的發生,也要盡量避免或減輕由此給自己造成的損失與傷害的精神活動?!雹儆晒胖两?,擁有危機意識的民族并不止日本一個,但卻并沒有哪一個像日本的那樣深刻而長久;即便日本如今已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也不能消除已經根植于其民族深處的危機意識。而日本民族之所以擁有那么強烈的危機意識,其實與他們的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周邊的地緣政治是分不開的。

(一)地理環境的惡劣

日本人危機意識的產生,與其所處的惡劣的島國自然地理環境密不可分。

首先,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使日本長期封閉。國土狹長而窄小的國土使得日本任何一塊陸地離海洋的直線距離都不超過60公里,缺乏相應的戰略縱深。而其身為島國四面環海,在工業未發達之前對外也幾乎處于封閉狀態。島國帶來的支離破碎的地形與日本本身少平原的地勢又使得人們長期分散地生活在相對狹小的空間②。而這樣的地形導致日本割據勢力林立,國內長期得不到團結,在對外封閉的同時內部也長期處于相對封閉分離的狀態,直接影響了國力的發展與生產力的進步。

其次,狹小的國土,破碎的地形導致了日本自然資源的乏善可陳。除了少數幾種資源,如林木、水電等能夠自給自足外,日本其他大多數資源都不得不從外部調入,甚至包括生活所必須的糧食,而這種情況也隨著日本近代化的發展與人口的不斷膨脹而愈發嚴重。

再次,特殊的地理位置帶還使日本頻發天災。日本處于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的同時又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之一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樣的巧合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遭受地震次數最多的國家。而除了地震之外,臺風、火山以及暴雨(雪)等自然災害也在無時無刻侵害著日本。

(二)地緣政治的壓力

日本人危機意識的產生,與其自古以來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也大有關聯。

首先,在文化形成早期,日本與其周圍發達文明的交往和比較使其倍感壓力。當時日本周圍分布著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這三個強大的古文明國度,而日本本身的文明又因本國所處的不利地形發展緩慢,完全無法與這些強國相比,由此也帶給日本人強烈的危機感,也使其在交往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

其次,與他國的直接戰爭也加劇了日本人的危機意識。大和時代,日本與中國在朝鮮半島的矛盾和沖突,最終導致了兩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這次戰役被稱為白村江戰役,而日本的慘敗迫使其退守本土,900 余年間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③之后,忽必烈率領元軍于13世紀后期對日本進行了兩次大規模進攻,雖均因遭遇颶風損失慘重而以失敗收場,但野蠻而殘忍的蒙古人仍給日本人帶來了深刻的心理陰影。而在日本1853年在歐美列強的強迫下被迫打開國門后,更是先后簽訂了涉及將近20個國家包括通商、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內容的不平等條約。惡劣的生存環境與周邊國家所帶來的生存壓力,注定使得日本民族具有與眾不同的方面——強烈的危機意識。

三、 危機意識對日本的影響

“在危機意識的作用下,自然會產生自我保護意識,進而采取自我保護行動,這是作為生命體的一種本能反映?!雹芸v觀日本歷史尤其是近代史,我們可看出日本的崛起之路充滿了坎坷起伏,而深植于日本國民意識中的危機意識,無疑刺激了日本民族為自身強大而做出的一系列反應和抉擇,進而對日本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危機意識化為了日本民族發展的動力

強烈的危機意識使日本人富有改革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危機意識的影響下,日本善于意識到危機并把它化為學習外國先進文化的動力。日本歷史上先后有三次重大改革, 即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而這些改革無一不是在吸收其他國家先進文化制度的基礎上完成的。前兩次改革都是以中國隋唐兩朝的律令為藍本,使日本完成了從奴隸社會向中央集權制封建社會的轉變。而近代的明治維新則是日本政府派遣巖倉使節團遍訪歐美12國,求知識于世界, 終使日本從一個面臨淪為殖民地危險的封建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與西方列強并駕齊驅的資本主義強國。所有的這些改革都為日本國力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危機意識加深了日本孤傲的民族性格

日本地域的狹小、資源的匱乏以及與鄰國充滿恩怨的關系,使日本民族在擁有強烈民族感的同時又深刻意識到其民族的脆弱性。這種矛盾不僅形成了日本民族個人對集體極端負責的民族心理,加強了民族凝聚力,反過來也促使了日本人產生了一種過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即把人類分為“我們”和“他們”兩類,除了日本人就是非日本人。⑤雖然這種內外有別的觀念有利于催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可發揮到極致卻也養成日本人孤傲、冷漠和自私的民族性格。因此,日本的經濟成就雖然被世界所羨慕,但日本民族卻很難獲得其他民族的愛戴和尊敬,獲得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政治影響力。

(三)危機意識催化了日本民族的侵略性

惡劣的島國地理環境,頻發的天災與匱乏的資源使日本人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他們在積極向外國學習的同時卻又對鄰國廣闊的大陸、豐富的資源與財富充滿渴望,在借鑒了同為島國的英國的經驗后,日本人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但出于強烈的危機意識,日本人更害怕被人入侵本國領土。不管是德川幕府時代,還是近代,日本人對外侵略總有“自衛”的理由,聲稱“進入”鄰國是保衛日本的安全⑥。今天日本右翼為戰爭史翻案提出“自衛戰爭史觀”也是如此。這不得不說是日本人在強烈危機意識下的一種應激表現,但也凸顯出日本民族在危機意識刺激下滋生的侵略屬性。甚至這樣的危機意識還使得今天的日本對鄰國中國的快速發展憂心忡忡,在渲染“中國威脅”的同時還構筑“對華包圍圈”,影響了中日關系的正常友好發展。

四、 反思

古語有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存而不忘亡?!比毡究芍^是真正生于憂患并長于憂患之中,居安思危幾乎成為日本民族的本能。日本人的危機意識在推動日本崛起的同時,卻又對其產生了不可否認的負面影響。而與日本一衣帶水的中國在面對危機意識時,卻有著不同的表現。

與日本人的“神經質”相比,中國人可以說是一個缺少憂患意識的民族。雖然中國傳統文化中并不乏關于危機的思想理念,比如老子《道德經》關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思想以及唐代《貞觀政要》指出的:“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等等,都表達了古人超前的危機防范意識。⑦但從總體上看,中國人還是缺乏憂患意識。反觀歷史,傳統的危機意識并沒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于主流,也未在中國的思維習慣扎根。歷經諸多戰爭與災難的中國人對于種種危機幾乎已經熟視無睹,近乎麻木,因此才有近代以來諸多深感憂患的仁人志士為挽救民族危機而奔走呼號,力圖喚醒民眾。究其緣由,還是因為我國“自秦以來就一直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被高山峻嶺和大漠海洋阻隔在歐亞大陸的東端, 因地理條件限制和文化傳統等諸多因素影響, 意識不到世界多種異質變化與中原文明并存的客觀現實, 因此缺乏歷史緊迫感;同時由于內陸農業文明所具有的高度穩定性與凝聚性, 故缺乏向外發展的內在動力?!雹?/p>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我們也要居安思危,看到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比如加強宏觀調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解決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完善社會保障以及伸張社會正義等等。當然僅僅正視矛盾還不夠,適時制定出應對的策略,才能保證我國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以史為鑒,我們應當加強自身的危機意識,在新時代下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學習新知識,適應新改變,并以此為動力不斷創新,才能以全新的姿態屹立于國際社會之中。(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

注釋:

① 高富. 危機意識與日本的文化特性[J].日本學論壇,2003.

② 賈志明. 略論日本民族的危機意識[J]. 沈陽大學學報, 2010(10).

③ 夢回大唐:戰敗的日本緣何頻派“遣唐使”.宋丞策[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cb902010106bq.html2012.6.27

④ 高富. 危機意識與日本的文化特性[J].日本學論壇,2003.

⑤ 周興旺. 日本人憑什么[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⑥ 百度文庫. 淺談近代日本對外侵略的原因[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a55316f19e3143323968932c.html 2012. 8. 7

⑦ 陳桂蓉. 傳統危機意識的現代價值及其反思[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2007(6).

⑧ 陳奉林. 近代日中民族危機意識的比較與思索[J]. 外國問題研究, 1993(3).

參考文獻:

[1] 賈志明. 略論日本民族的危機意識[J].沈陽大學學報, 2010(10).

[2] 陳桂蓉. 傳統危機意識的現代價值及其反思[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2007(6).[3]賈志明. 略論日本民族的危機意識[J]. 沈陽大學學報, 2010(10).

[4] 孟曉旭. 日本崛起的文化因素[J].當代世界, 2012(6).

[5] 應俊. 日本人的危機意識及其啟示[J].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2(11).

[6] 周興旺. 日本人憑什么[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

[7] [日]森島通夫. 透視日本:興與衰的怪圈[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19-20.

[8] 百度文庫. 淺談近代日本對外侵略的原因[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a55316f19e3143323968932c.html 2012.8.7

[9] 夢回大唐:戰敗的日本緣何頻派“遣唐使”. 宋丞策[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cb902010106bq.html2012.6.27

猜你喜歡
危機意識反思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黃金時代》日本版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測測你的危機意識
陜西榆林:樹立水危機意識 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你的危機意識有多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