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亨廷頓改革理論比較戊戌變法和改革開放

2016-10-27 13:56李賽
2016年28期
關鍵詞:亨廷頓改革開放改革

李賽

摘 要:本文主要以亨廷頓的改革理論作為基礎,從改革者如何處理各種政治力量、改革的內容和方式、改革的策略選擇三個方面比較戊戌變法和改革開放,分析戊戌變法失敗和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

關鍵詞:亨廷頓;改革;戊戌變法;改革開放

一、 改革者如何處理各種政治力量

亨廷頓認為“改革者的道路是艱難的”,他認為改革者同時面對來自保守和革命兩方面的反對,必須正確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系,因此必須比革命者具備更高超的政治技巧。

(一)戊戌變法

在當時清朝統治階層中,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光緒帝,僅僅是一個無實權的皇權象征,真正的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所代表的一部分政治勢力手中。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領導人低估了慈禧太后在政治改革中的力量與作用,沒有處理好與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利益方之間的關系,也將本來對變法并不反感的慈禧太后推到了改革的對立面。

維新派和光緒皇帝也沒有正確處理與洋務派官僚之間的關系。雖然洋務派與維新派在變革的具體主張上有所不同,但是,他們挽救民族危亡、富國圖強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所以洋務派是極有可能爭取到的變革力量。而維新派在戊戌變法初期,就把洋務派這一重要的政治力量排除掉。

維新派沒有正確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系,使絕大多數利益力量都倒向變法的對立面,是戊戌變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時國內勢力主要分為三派:“毛派”、改革派和穩健派。處理好與其它兩派的關系,盡可能的爭取他們的支持,是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鄧小平在處理與“毛派”的關系時,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鄧小平申明黨不應該絕對的批判毛澤東,應該正確評價毛澤東;對于“文革”中的干部沒有開除,而是將他們調離重要崗位等。這些言論和做法使鄧小平得到了大部分“毛派”的支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鄧小平認為我們國家應快速大力發展經濟,但當他意識到國家的發展首先必須得有牢固的基礎時,轉而支持陳云的穩步經濟政策,這一做法使改革得到了穩健派的支持。

在改革開放中,鄧小平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正確處理了與“毛派”和穩健派之間的利益關系,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 改革的內容及方式

亨廷頓認為改革者卻必須有選擇,有鑒別,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變革的途徑、手段和時機上。不能劇烈改革,而是逐步的變革。

(一)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采取的是全面型的改革戰略??涤袨樘岢觯骸胺谴笞?、全變、驟變不能立國”,認為改革必須“用一刀兩斷之法,否則新舊并存,騎墻不下,其終法必不變,國亦不能自強也”,同時希望“乘積弊之后,挾至銳之氣,舉一切法而更張之”①。因此,在戊戌變法短短的103天內,光緒皇帝就發布各種諭旨達三百余件。這些詔令狂飛而下,改革經濟、選拔制度、法律、軍事等齊頭并進,不分輕重緩急,每一項改革措施都沒有處理好與各方的利益關系,造成了人心恐慌、社會不穩的局面,把許多可利用社會力量推向改革的對立面。

康有為等維新派領導人奉行“全變”的主張,試圖“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在改革的內容上也沒有顧及到大多數社會階層的利益,使改革日益受阻,是戊戌變法迅速失敗的重要原因。

(二)改革開放

鄧小平認為,“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不能急功近利,搞疾風暴雨,也不能一哄而起,搞無政府主義,而必須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的進行”。②

鄧小平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國家的發展,不僅僅考慮暫時的政績,而是設計、提出了長遠的規劃。鄧小平采納一些有助于達成長遠目標的政策,比如培養和聘用專家,裁減黨政機關、官僚隊伍,同時他在實行這些政策時也十分注重推行的時機和力度,循序漸進,有所側重。

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措施、政策的確定,都經過了多次的討論、反復的驗證,不急于求成,不大刀闊斧,較好的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

三、 改革的策略

亨廷頓認為,對改革者來說,在改革的戰略上,理論上有兩種可選擇。一種是閃電戰的戰略,即全面的、爆炸式的,一開始就把所有的目標公開,之后再盡量爭取逐個實現。另一種是費邊式的戰略,即藏而不露,先隱藏自己的目標,一步步實現。亨廷頓認為改革的最有效方式是將兩者配合起來使用。

(一)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一開始時,康有為就把改革的全部計劃公開。當李鴻章問到:“然則六部盡撤,則例盡廢乎?”康有為明確表示:“弱亡中國皆此物也,誠宜盡撤,即一時不以盡去,亦當斟酌改定,新政乃可推行”③。這無疑是維新派公開向傳統官僚體制宣戰。這種及早的全盤托出改革目標的手段,使本來就懷疑變法的政治勢力迅速走向改革的反對面。

在戊戌變法形勢不斷深入時,康有為接受了一些改革人士請求加快變法的速度的建議,加大了變法力度和深度,導致變法走向失敗。

維新派忽視費邊戰略的重要地位,單獨采用閃電戰戰術,是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二)改革開放

鄧小平在改革中不搞“大爆炸”式的閃電戰,亦不采用“休克療法”。

例如,他認為中國缺乏必要的經驗和市場環境,不能突然采用“大爆炸”的市場開放方式。如果突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可能會使許多企業遇到大的困難甚至破產。所以,他采用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以保持社會的穩定,同時又允許市場經濟的逐步起步、發展,并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以適應更加開放的經濟。

在鄧小平眼里“成功的領導人不僅要決定正確的長期戰略方向,還應當知道如何去營造‘氣氛,如何適時采取大膽的步驟,在干部群眾都愿意跳上甲板時迅速采取行動”。

鄧小平采用合理的改革策略,正確利用了閃電式戰略和費邊戰略,減少了改革阻力,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原因。(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注釋:

① 王曉秋.變法推手康有為[J].中國政協,2013

②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252

③ 康有為.南??迪壬跃幠曜V.戊戌變法(4)[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參考文獻:

[1] [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劉為等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87—331.

[2]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3] 康有為.南??迪壬跃幠曜V.戊戌變法(4)[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 林志友. 從亨廷頓改革理論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J]. 吉首大學學報, 2011, 32(5).

[5] 陳志勇. 操之過急,功敗垂成——戊戌變法失敗主觀原因探析[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1991(1).

[6] 石小蛟. 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再探析[J]. 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23(3):80-83

[7] 王藝霏. 戊戌變法失敗的成因及若干思考[J].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 28(6):23-25

[8] 楊鵬鵬. 從亨廷頓的改革理論看鄧小平改革的成功[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 27(2).

猜你喜歡
亨廷頓改革開放改革
改革之路
模仿人類“尬舞”的動物們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人亨廷頓相互作用蛋白14在1型糖尿病發病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