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

2016-10-27 09:40陳菁
2016年28期
關鍵詞:發展創新產業化問題

陳菁

摘 要:陜西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更蘊涵著多樣的民俗文化。陜西民俗文化因其獨特原生態特點,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旅游開發意義。但由于政府部門的疏于重視和廣大民眾認識的淺薄,導致陜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未能發揮其作用。針對這一現狀,本文結合陜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分類,就其現在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做出了簡單的論述,使陜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成為精品旅游,實現產業化升級。

關鍵詞:陜西民俗文化;問題;發展創新;產業化

陜西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省份,其民俗文化自古以來就極具魅力、獨樹一幟,成為文化領域的一支奇葩。陜西民俗文化不但表現形式多樣,而且極具地域性特色。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主要包含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傳統中醫、民俗等。而且已有部分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民俗資源,豐富了陜西文化資源類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研究價值,以及巨大的經濟價值。

一、陜西民俗文化的分類

陜西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將陜西的民俗文化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塞外文化的陜北地區、中原文化的關中地區以及秦蜀楚文化的陜南地區。但這并不意味著民俗文化必須如此嚴格的劃分,相反,在我們的現實交往中一些民俗早已相互交融、借鑒。

(一)塞外文化——陜北地區

陜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其中陜北民歌作為陜北民俗文化的代表,廣為流傳。廣大的勞動人民創造了陜北民歌,通過粗狂昂揚的民歌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面貌、情感生活,是陜北人民智慧的結晶。陜北民歌分類繁多,當地俗稱“山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除此之外,要說到陜北的民間藝術,不得不提及安塞腰鼓和剪紙。當一聲豪邁的音樂響起時,表演者穿著極具地域特色的衣服,頭包著羊肚毛巾隨著音樂打著腰鼓,地上的黃土飛揚,就像陜北人民樸實而豪邁的性格一樣。而陜北剪紙,在最初只不過是人們用來美化生活的裝飾品,為生活增添樂趣。而這一剪紙文化卻被勤勞持家的勞動婦女代代傳承,成為生動形象展示陜北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陜北剪紙又有“地上文物”的美譽。

(二)中原文化——關中地區

作為關中地區戲曲的代表——秦腔,因其具有敘事、抒情、說理等多種藝術功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秦腔也稱為“亂彈”,秦腔因其唱腔音色高亢昂揚,粗獷奔放因此具有原始豪放的特點,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秦腔必定也是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美好愿景,反抗不公的重要表現方式。深刻反映了我國西北地區老百姓質樸、豪爽、樂觀的精神狀態,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且流傳至今!關中的老一輩人,總喜歡吼兩嗓子,那種渾厚的聲音仿佛還回蕩在腦海中。

(三)秦蜀楚文化——陜南地區

商洛花鼓、陜南民歌當屬陜南民間文化的瑰寶,尤其是紫陽民歌與鎮巴民歌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陜南地區自古就有傳唱民歌、山歌對唱、以歌傳情的民間風俗,民歌內容大多貼近生活,描寫青年男女戀愛,曲調委婉舒展,多有川楚之風。在演唱風格上,陜南民歌少用假聲,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從不同角度淋漓盡致的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情趣!

商洛花鼓給人們展現的多是輕松、明媚、含蓄的藝術形式。在音樂的素材上,商洛花鼓戲與楚劇、漢劇同屬于以民間小調為主形成的曲牌聯套音樂形態,陜南民歌相較于陜西其他地區的民俗文化來說更具原始性特色。但由于相對封閉和地理環境的限制,商洛花鼓只能在自己的活動區間內流動,并成為這個地區的一種藝術形態。

二、陜西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

陜西自古就是歷史文化古城,除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各個地域極具特色魅力的民俗文化更是為我省的文化資源增添色彩。在我國其他省市地區民俗文化開展的如火如荼之際,我省雖然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民俗文化資源,但在開發利用上仍然存在這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缺乏整合性開發

作為一個具有濃郁歷史文化底蘊的省份,政府未能出臺一系列促進陜西民俗文化旅游的相關措施。我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但是由于缺乏政府引導,在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缺乏整合性,而且地方保護主義太過明顯,使旅游文化處于“遍地開花”的無政府狀態,卻未能形成長久發展的產業品牌。知名度低、產業鏈延伸度不夠,這種狀況大大影響了民俗旅游業發展的步伐。

(二)忽視了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在其經濟推動力中的作用愈發明顯。如何讓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強有力支柱,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省對于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還未能充分認識,更沒有形成相關的產業鏈。這就嚴重影響了我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進度。在開發利用民俗資源時,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獨特魅力,不應該不加思考的照抄別的地區的成功經驗。要讓游客在旅游中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培養。

(三)現代化基礎建設的不健全

由于我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較之國內其他省市開發晚,在資金方面存在短缺、投入不足的現象。要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良好發展,就必須配套相關方面專業人才進行管理,這樣才可以使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有序進行。除此之外,現在大多景區基礎設施根本無法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這些造成陜西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嚴重不足,進而影響了旅游者的積極性。

(四)民俗文化后繼無人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象征,必須將其傳承才能得以發揚光大。但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古老的民俗文化缺失了其原始性。使其獨有的魅力遭到破壞,大多民俗文化喪失了原汁原味,許多古老又有魅力的民俗文化早已消失殆盡或者問人問津,只有一些老輩們還耳能詳熟。沒有自己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人,怎樣讓民俗文化不斷傳承,是值得重視和深思的問題。

三、陜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對策

(一)政府加強出臺相關政策

政府從方針政策上給予引導,出臺相關發揚和保護民俗文化的惠民政策。同時,對已開發的旅游資源要進行嚴格的規劃和監督,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延伸民俗文化的附加產業鏈,為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得陜西民俗文化成為中國乃至國際文化品牌。

(二)重新審視民俗文化的經濟功能

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更應該重視文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陜西擁有陜北-關中-陜南三個各具特色又相融合的民俗文化。這些文化不僅反應祖輩們的生活場景和情趣,更是一種精神紐帶。再此之前我們可能覺得民俗文化都是土的掉渣的東西,怎么可能為我們創造經濟價值呢?

(三)加快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時應該打破行政壁壘,加強區域間的協同合作,進行區域聯合開發,擴大影響,最大限度的吸引旅游者,避免區域內景點重復建設等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使每一個旅游景區的資源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加強陜西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游客的積極性。與此加強和推進陜西民俗文化的網絡平臺建設,讓網絡平臺成為陜西民俗文化展示的一個重要窗口。

(四)培養民俗文化后繼人

許多民俗文化面臨著瀕臨絕跡、后繼無人的尷尬場面。我們可以創辦民俗文化學校,使那些具有共同愛好和優秀的手藝人可以繼續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播和創作。也可以興建民俗村、民俗園、民俗博物館,形成體驗型旅游。以市場促發展,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吸引民俗文化的后繼人主動承擔起傳承民俗文化的責任。

四、小結

陜西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擁有多種民俗文化的地方,在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方面卻未能展現其優勢所在。但是隨著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不斷重視和努力,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民俗文化旅游會起到不斷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使陜西民俗文化得以傳播和弘揚?。ㄗ髡邌挝唬何鞑孛褡宕髮W)

參考文獻:

[1] 張健.區域民俗旅游現狀與開發策略:以陜西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

[2] 宋云飛.現行民俗旅游開發的弊端及對策研究[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5

[3] 郭新茹,顧江.基于價值鏈視角的文化產業贏利模式探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9

[4] 高楠.文化創意產業:民俗旅游開發的創新載體.旅游管理2009.5

猜你喜歡
發展創新產業化問題
非織造材料產業化新進展
觀賞石產業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機緩釋肥產業化邁出大步
系統產業化之路
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品牌打造與發展創新
加快農村文化發展 助力新農村建設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