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西方戲劇的寫實主義對當代戲曲的影響

2016-10-27 10:05方婧
戲劇之家 2016年18期
關鍵詞:寫實性程式化變革

方婧

【摘 要】19世紀末,話劇作為“舶來品”,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其對社會人生的真實揭露,逼真的舞臺設計等,均體現出鮮明的寫實主義風格。而作為戲劇分支的中國戲曲,不論從其程式化的動作,還是傳統的“一桌二椅”舞臺設計,均“離形取意”、“得意忘形”,處處體現著戲曲寫意的風格和詩的抒情美意。本文將從戲曲與話劇的審美差異入手,簡單論述話劇的寫實主義對當代戲曲產生的一些影響。

【關鍵詞】寫實性;虛擬性;程式化;變革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08-02

19世紀末,話劇作為“舶來品”,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其對社會人生的真實揭露,逼真的舞臺設計等,均體現出鮮明的寫實主義風格。而作為戲劇分支的中國戲曲,不論從其程式化的動作,還是傳統的“一桌二椅”舞臺設計,均“離形取意”、“得意忘形”,處處體現著戲曲寫意的風格和詩的抒情美意。本文將從戲曲與話劇的審美差異入手,簡單論述話劇的寫實主義對當代戲曲產生的一些影響。

戲曲中以程式化、虛擬性為特征的“曲”體現出“求樂”的審美追求,而話劇則以近似生活原型的“白話”、“動作”體現出“求真”的審美追求。這種審美差異與各自的文化土壤息息相關,也承載著不同“形式的意識形態”。

首先,王國維先生說:“戲曲,以歌舞演故事也”,這正是戲曲獨特的存在風貌。它從日常生活中提取出高度程式化的歌舞動作來抒情達意,演繹故事,并通過寫意化的唱腔、身段吸引觀眾,從而形成了高度穩定的藝術形態系統。這是戲曲的基本風貌,也是戲曲立足于戲劇之林的安身立命之本。戲曲的“曲”,凝聚了大量的中華文化原型,每一個身段臺步,每一個行當都體現著中華文化印記,體現出獨特的中華文化意象。因此,戲曲在演繹故事時,是對“意象”的一種符號化表達。焦菊隱先生指出:戲曲觀眾的鑒賞力決定了他們“只能接收一種簡單形式的公式化的演技,和他們已略有知識的題材。舊劇的劇本故事、動作、音樂、歌唱、服裝、臉譜……等等,無一不合乎這個簡單的原則……它不求詳細描寫實際人物、環境、故事,卻只粗線條地搬上舞臺幾個符號,幾個特征,使觀眾因認得這些符號而收到一個總的印象”,并由此“了解主題,引起同情和共感”。觀眾甚至有時會對一些表演符號津津樂道,或對一些特定意象反復回味,這是戲曲的價值之一。而話劇,則以近似生活的“對話”、“動作”來構造劇情,體現沖突,演員的服飾、舞臺布景、燈光音響設計都以極其自然的狀態呈現在觀眾眼前,以制造一種“逼真”的幻覺。

其次,從藝術形式上看,戲曲體現出中國社會特定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例如戲曲程式,不僅體現著中國社會的農耕文化,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營造舞臺環境的手段。這些程式化動作,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引起觀眾的聯想,深層次欣賞戲曲。再如假定性,戲曲時空具有巨大的自由性,根據劇情,可大可小,可長可短。而假定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約定俗成”。如將軍率兵出馬,有限的舞臺空間難以表現,則安排幾位戰將和少數“龍套”跟隨著他,簡單寫意地完成舞臺表達。這種“約定俗成”可以暗示出不存在的空間,也可以暗示出自由的時間,如《林沖夜奔》,林沖出場后是西山日斜之時,到古廟之前時,已是天黑時分,到古廟中打睡之后,已是三更,然而,在舞臺上,卻只用了十幾分鐘去表現幾個小時的戲。再如,《白蛇傳》“游湖”一場,許仙、白娘子、小青在西湖活動,可舞臺上并沒有真水真船,而是靠演員們的隨水飄搖動作和一把水漿完成的。這樣的舞臺簡單、節約,但并沒有影響其藝術性,反而是把中國戲曲獨有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但是,戲曲的這些精華在建國后遭到破壞。20世紀50年代,隨著斯坦尼拉夫斯基體系在中國的傳播,戲曲被認為是形式主義的,與中國社會的現實主義觀念不一致。許多戲曲程式被取消,嚴重影響到戲曲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展示。這一遺風對今天的戲曲仍有影響。

現今的戲曲舞臺,能看一場由專職戲曲編劇編的,由技藝精湛的戲曲演員演的,由科班出身的戲曲導演導的,傳統的“一桌二椅”的戲曲幾乎已成為奢侈。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戲曲舞臺大制作,話劇導演執導的戲曲,甚至有時覺得整個戲曲舞臺比話劇還要話劇,話劇的寫實主義嚴重沖擊著戲曲的寫意觀。

話劇藝術追求的是“真”,是對社會生活的逼真模仿,而戲曲藝術追求的是“意”,它的舞臺、動作、語言、道具、場面等都是從生活中攫取,再經過提煉、加工、處理,最終以寫意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的,它本身就具有獨特的韻律美和程式美。而現在的戲曲舞臺大制作,運用了大量的寫實手法,觀眾在臺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個旋轉舞臺就能輕而易舉地破壞戲曲的時空自由,戲曲“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痕跡蕩然無存。

另一方面來說,戲曲表演的舞臺空間很自由,是景隨人移的,邁門檻,登樓梯這些動作都可以用提褂子邁步動作完成,這種效果是寫實性舞臺難以比擬的。同時,演員是舞臺藝術的核心,在情節推進過程中,演員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塑造更加感人的藝術形象,激起觀眾的共鳴與思考是一出戲的精髓之一,但如果舞臺上布景太多,就會遮蔽演員的表演,轉移觀眾注意力,使演員以及演員扮演的角色成為景的陪襯,降低藝術表現力。

當代戲曲的發展是比較艱難的,大部分劇團的生存也是步履維艱,但很多劇團為了評獎,對藝術效果置之不理,盲目搞大制作,甚至不惜花好幾百萬搞一出戲。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多了,投資大了,票價自然就“水漲船高”了,一張票二三百元,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恐怕寧愿坐在家里看電視,也不愿花這么多錢去看一場戲曲,更何況戲曲的質量也未必被人稱贊。一場戲下來,觀眾只記得馬真的走上舞臺了,舞臺也真的下雨了,而對于劇本,對于演員的表演,觀眾似乎沒什么印象,因為只顧看景了。但戲曲恰恰又是一種角兒的藝術,“捧角兒”也是中國戲迷的一大特色,現在看來,似乎這一點有點牽強。惡性循環,越是沒有好戲,觀眾就越不進劇場,離戲曲就越來越遠,這不僅對于劇團來說是滅頂之災,甚至對戲曲劇種也是威脅,更嚴重的說,關系到了文化結構的平衡。所以,過分追求寫實的舞臺,恨不得一草一木都搬上舞臺,不僅違背了戲曲的創作規律,也將戲曲的寫意性破壞殆盡,舞臺不管怎么真實,它終究是假的,目的不過是帶領觀眾進入戲劇情境,因此,舞臺美術還是回歸到自身的位置為好,正如法國的羅納曾經所說:“任何一種藝術,一朝放棄它特有的引人入勝的方法借用別的藝術方法,必然降低自己的價值?!蔽覀兊膽蚯緛砭褪俏枧_空間自由至極,成功的作品往往是在最少的東西里展示最多的暗示,在簡單的東西里體現深刻的內涵。正如武生泰斗蓋叫天,表演時不搞布景,是因為他本身就是景。觀眾從他的表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劇情的變化,獲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無限意境,這恰恰就是成功的表演,優秀的演員。

當然,戲曲處在今天這樣一個大變革時代,自己穩如泰山,一塵不變也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用理性的眼光,大膽借鑒話劇,借鑒其他姐妹藝術,但是這種橫向借鑒的基礎是,要在縱向上保持自己的藝術品格。比如戲曲舞臺過去就是大白光,會顯得有一些蒼白,而話劇的寫實性,注定它經常會用燈光的變化來配合劇情的發展,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我認為,這一點戲曲是可以借鑒的,畢竟在不破壞戲曲大美學原則的基礎上,可以使舞臺不那么蒼白。把戲曲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新的表現因素結合起來,一定會使戲曲既適應時代的發展,又不失自己的藝術魅力。

戲曲是虛擬性極強的藝術,也是“角兒”的藝術,舞臺布置一定要給演員留出足夠的表現空間,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照搬生活,那么恐怕也只能創造出膚淺、庸俗的藝術品。

再有就是現在話劇導演執導戲曲,對戲曲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有人認為,話劇導演執導戲曲,就是話劇在同化戲曲,但是戲曲置身于這樣一個開放的時代,怎么又能閉關自守呢?它必須與各種姐妹藝術廣泛交流,拓展自身,才能求得生存。話劇導演執導戲曲,雖然可能思路的根兒是“寫實”,但對于一名有藝術修養的導演來說,他一定會在“實”的基礎上充分了解,注意戲曲的特點,使話劇與戲曲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如評劇《風流寡婦》,在遵循戲曲基本規律的原則下,又運用話劇的思路對其有所拓展、創新。所以,話劇導演執導戲曲,有利于沖破戲曲固有的心理定式,對戲曲進行創新,豐富戲曲的表現手段。但是,由于某些話劇導演過分缺乏戲曲知識,完全按照話劇“寫實”的思路排演戲曲,結果使一出戲顯得不倫不類。

過去,雖然還沒有導演制,但演員有時本身就是導演,就像旬慧生先生所說:“我自己設計的唱,自己唱得舒服”。其實他自己本身就是導演。中國戲曲講究帶戲上場,人物一出場,戲就應該開始了,但是一些不懂戲的話劇導演,一開場,先來一段歌舞,不知用意是什么,也不知戲在哪里。比如《正紅旗下》,開場的一段歌舞,在筆者看來,似乎和全劇沒什么大的關系,同時也破壞了戲曲帶戲上場的規矩。戲曲接受創新,但創新的過程中不應破壞其原有的規矩,否則就會將戲曲帶入歧途。寫戲的人應該懂戲,知道什么地方該說,什么地方該唱;而導演,還應該知道哪兒該用什么伴奏,哪兒該用什么“家伙點兒”,哪兒該用什么唱腔,如果不懂這些,那與將話劇生搬硬套到戲曲中并無差異。

音樂在話劇中不可或缺,基本是以一種完全寫實的方式配合劇情發展,在戲曲中,音樂更是“臺柱子”,但一些話劇導演卻運用寫實的思路,硬是把戲曲唱腔改成了類似于“新歌劇”的東西,這對于年輕的劇種來說,很可能從此改變它的軌跡。

話劇導演執導戲曲,利弊兼有。所以,話劇導演一定要在寫實思路的引導下,緊緊抓住戲曲寫意的特點,創造性的展示戲曲舞臺的時空流動。也要接受戲曲原有的程式和規矩,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戲曲是發展的藝術,也是包容的藝術,不論舞臺大制作,還是話劇導演執導戲曲,其實歸于一點,都是寫實戲劇觀與寫意戲劇觀的碰撞與磨合,交流與互動,我們只有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才能不斷地給戲曲注入新鮮血液,使戲曲藝術永放光芒!

參考文獻:

[1]焦菊隱.舊劇構成論之民眾為什么喜歡舊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3]焦菊隱.焦菊隱戲劇論文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4]馬也.戲曲藝術時空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5]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

猜你喜歡
寫實性程式化變革
舞臺服裝的舞美藝術表現
變革開始了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商周青銅器上的寫實性動物紋飾
程式化語言在中國英語學習者漢譯英中的使用及其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