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斑駁照進現實

2016-11-02 16:43邱宗鋒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7期
關鍵詞:共鳴經典三國演義

摘 要:文學的神話原型批評模式旨在尋找文學作品中的普世原型主題,揭示原型主題的象征意義,展現作品激發讀者共鳴的內在泉眼,從而確定作品的文學價值?!度龂萘x》能夠流傳如此久遠,故事情節能夠如此深入人心,極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即是書中呈現的原型主題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共鳴和向往,猶如夢想照進現實一般,令人說之津津有味、想之意猶未盡,乃至代代相傳、吟誦成典。對《三國演義》作一番原型主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此著的原型主題,更深切地體會其歷史、社會和文學價值。

關鍵詞:《三國演義》;原型主題;共鳴;經典

作者簡介:邱宗鋒,研究方向:比較文學、翻譯。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7-0-04

一、引言

神話原型批評模式作為西方二十世紀中期興起的一種文學批評形式從一開始就致力于尋找全人類共有的普世原型主題或意象,此類嘗試源于兩個有趣的現象:一是不少意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著相同的象征意義,盡管這些民族之間在時間與空間的維度上此前都從未有過交流或相互影響;二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著不同象征意義。前者比如天象征父親、地象征母親,太陽象征雄性、月亮象征雌性;后者比如紅色在東方象征喜慶、在西方象征血腥,數字七在西方象征圓滿、在東方象征殘缺。帶著這樣的好奇,原型主義批評家們潛心發掘文學作品中的原型意象,并以作品是否反映了本民族原型意象或主題從而能否激發讀者共鳴為標準判定作品的文學價值,從此奠定了神話原型批評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思路的基礎。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小說體裁的集大成者之一,激發的作者共鳴聲勢宏大久遠,影響惠及各行各業,許多典故早已進入民族日常語言,許多倫理不斷成為民族道德規范。以神話原型批評模式來看,這種共鳴必定是書中的原型意象或主題共性昭彰、脈動澎湃的結果。如所言是然,對《三國演義》作一番神話原型主義分析就是一次不僅順理成章而且必不可少的文學批評體驗。

二、《三國演義》中的原型主題

《三國演義》雖然講述的是東漢末年群雄并起、諸侯割據的動蕩社會下國家政權浮沉變遷的歷史故事,但是書中所述的許多主題卻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中的原型主題,是中華民族鑒于自身的歷史發展凝聚而成的民族價值觀。正是有了這樣的原型主題滲透全書的字里行間,《三國演義》才如此膾炙人口、流芳百世。

2.1國家大統,天下太平

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期飽受戰爭疾苦,國家分合頻繁,百姓生活不斷被戰爭侵擾,于是盼望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成了全體人民的殷切夙愿。國家大統、天下太平這一主題于當權者是功勛卓著、世代敬仰的圣君之志,于平民百姓則是生來逢時、死而無憾的人生所求。時值東漢末年,中華民族已經遭受眾多戰爭洗禮,“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保ā度龂萘x》第一回:1),百姓對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的企盼已是猶如久旱盼甘霖一般?!度龂萘x》中的劉備則是肩負國家統一、天下安定歷史使命的英雄原型,書中對劉備的描述即是:“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三國演義》第一回:3)。書中所說的“大志”或“大業”都無一例外地指向平定天下、國家統一的英雄情懷,而劉備又是漢室宗親,符合中國古代一姓一朝的國家理念。國家政權風雨飄搖,理所當然應由本室宗親的后人來力挽狂瀾,鞏固江山,維護其統治地位。而曹操的奸雄形象也正出于他并非劉姓宗族之人,且更為關鍵的是,“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保ā度龂萘x》第一回:7)。也就是說,曹操可算是宦官之后。而東漢末年正是由于宦官亂政而導致大廈傾危、戰火連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三國演義》第一回:2)。因此,盡管曹操自己一再表明并無篡逆之心,而且事實上他也在平定戰亂、安邦恤民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卻始終被世人冠以“奸雄”、“漢賊”等名號,甚至從他一出場就已定下基調:曹操尚未被授予任何官職之時曾問許邵,“‘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保ā度龂萘x》第一回:8)。雖然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最后都沒有實現一統天下、安邦定國的心愿,但是他們兩人壯志不酬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劉備的失敗是深受世人惋惜的,失于曹操賊眾勢力過于強盛,漢室國運又漸趨微弱,劉備臨終前也深切自責,“朕不讀書,粗知大略。圣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保ā度龂萘x》第八十五回:697)。不但如此,劉備更是托孤于諸葛亮,慨然承諾:“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保ā度龂萘x》第八十五回:697)。其中的舍家衛國之情堪稱典范。反觀曹操的臨終遺言,“孤縱橫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與卿等相敘,特以家事相托。孤長子曹昂,劉氏所生,不幸早年歿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卿等宜輔佐之?!保ā度龂萘x》第七十八回:645),其中霸氣野心已昭然若揭,天下已形同墜落曹家。這樣的英雄與奸雄的鮮明對比正反映了中華民族渴望國家統一、社會和平,同時憎恨諸侯割據、戰亂紛擾的原型主題,也為《三國演義》這一鴻篇巨著注入了慷慨恢弘的民族氣節,成就百世經典。

2.2仁者無敵,義薄云天

《三國演義》的第二大原型主題即是仁義二字,奉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之本,而仁義準則最忠實的守護者當為劉備和關羽二人。劉備的仁義信念自幼時已確立無疑,從未做過有悖仁義道德的事情,一生秉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698)的理念,樹立了仁義寬厚、光明磊落的典范。劉備桃園結義,響應朝廷大破黃巾造亂而聲名鵲起之后,又替陶謙解除了曹操的報仇追殺,天下皆傳頌劉備的仁義品德。陶謙更是對劉備敬佩不已,三次懇請劉備接替主事徐州,劉備均不接受,后來陶謙病危,臨終前再泣拜劉備受位,“玄德終是推托,陶謙以手指心而死。眾軍舉哀畢,即捧牌印交送玄德。玄德固辭。次日,徐州百姓,擁擠府前哭拜曰:‘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關、張二公亦再三相勸。玄德乃許權領徐州事”(《三國演義》第十二回:99)。這一事件可算是展現劉備仁義心志的恢弘序幕,此后劉備更是以仁者形象號聚賢士,成為婦孺皆知的明主賢君。而勉強受讓徐州之后,劉備更是堅定了以仁義獲取人心的行為準則,在荊州的劉表效仿陶謙亦欲邀請劉備接替他主事荊州時,再次表現出仁義道德抵御功名利誘的強大力量,因為此時的劉備急需一方立足之地,荊州地廣糧豐,進可攻退可守,甚至連北面的曹操和東吳的孫權都垂涎不已,但是劉備卻直言:“景升待我,恩禮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奪之?”乃至諸葛亮不由心生敬佩而嘆:“真仁慈之主也!”(《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326)。接著曹操率軍五十萬軍兵南下攻打劉備,諸葛亮建議劉備接納荊州以拒曹操,劉備仍然不從,并留下狠話:“吾寧死,不忍作負義之事?!保ā度龂萘x》第四十回:332)。劉備此時的仁義胸懷還與曹操的豺狼野心形成了鮮明對比,就在曹操大軍即將南征之時,“太中大夫孔融諫曰:‘劉備,劉表皆漢室宗親,不可輕伐;孫權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險,亦不易取,今丞相興此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操怒曰:‘劉備、劉表、孫權皆逆命之臣,豈容不討!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諫者,必斬??兹诔龈?,仰天嘆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敗乎!”(《三國演義》第四十回:332-333)。正是孔融把劉備喻為至仁,把曹操叱作至不仁,引發了全家老小盡遭誅殺,暴尸于市,也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劉備至死不為負義之事的慷慨氣節深受天下志士的傳頌與敬仰。

此外,早在劉備三顧諸葛亮茅廬邀請他出山輔佐安邦定國大業之前,徐庶就已經誠心跟隨劉備討賊扶漢,但遭到曹操使奸,囚禁徐母并假借徐母名義召徐庶回許昌探望,徐庶回見母親后即被她大罵:“辱子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豈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劉玄德仁義布于四海,況又漢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憑一紙偽書,更不詳察,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間耳!”(《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308)。隨后徐母更是自縊于梁,以死表明清白,致使徐庶后來再為曹操出使至劉備軍中即立誓終生不為曹操獻計出謀:“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身雖在彼,誓不為設一謀,公有臥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庶請辭?!保ā度龂萘x》第四十一回:340)。由此可見劉備的仁義高德既是他深得人心、所向披靡的武器,也是當時社會倫理中的最高準則和至臻境界。

除了個人交往中的仁義操守之外,劉備的仁義高德還體現在其為官愛民的崇高情懷上,并與曹操私欲膨脹、魚肉百姓的殘暴行徑形成鮮明對比。其中最為稱道的事例即劉備攜護樊城百姓近千里跋涉遷往江陵的艱難歷程,途中劉備還痛失糜夫人,自己也險些喪命。曹操則一開始即以樊城百姓為要挾,逼迫劉備投降,因此召徐庶作使勸降劉備時即說:“我本欲踏平樊城,奈憐眾百姓之命。公可往說劉備:如肯來降,免罪賜爵;若更執迷,軍民共戮,玉石俱焚。吾知公忠義,故特使公往。愿勿相負?!保ā度龂萘x》第四十一回:339)。而劉備則堅決不愿放棄樊城百姓,還為戰禍累及百姓而自責不已。當百姓們“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于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保ā度龂萘x》第四十一回:340)。而當劉備帶領著十余萬軍民行至襄陽時,卻遭到了襄陽太守劉琮的拒收,只好再投向江陵。但是江陵路程仍有百里之遙,十幾萬人馬行走緩慢,曹操大軍又日趨逼近,“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余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341)。而后正因如此,曹軍蜂擁而至,劉備舍命死戰,“百姓、老小并糜竺、糜芳、簡雍、趙云等一干人,皆不知下落。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344)。劉備疲于奔命之時卻仍掛念百姓安危,痛感自己連累他人,正是仁君必備的愛民如子的高尚修為,也就集中地體現在他身上了。

劉備的仁義還更表現在面臨利益取舍之時,縱然獲利機遇稍現即逝也決然不做有失仁義之事的堅定決心。劉備向東吳承諾取得西川即奉還荊州之后,應益州牧劉璋相邀引兵來到西川援助拒敵張魯。劉備的軍師龐統以及西川的張松、法正、孟達等人都力勸乘機奪取西川,并擺出許多順天意應民心的道理,而此時的劉備也急需立下根基方能徐圖統一大業,但劉備始終顧及劉璋也是漢室宗親,奪取西川有悖仁義,堅持拒受眾將之計。龐統最后效仿項莊舞劍遺風,令魏延在酒宴上舞劍伺機刺殺劉璋,不料引發雙方眾將群起舞劍相防,劉備見后忿然大喝:“吾兄弟相逢痛飲,并無疑忌。又非鴻門會上,何用舞劍?不棄劍者立斬!”(《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501)。筵散之后又責備龐統說:“公等奈何欲陷備于不義耶?今后斷勿為此?!保ā度龂萘x》第六十一回:501)。其實劉備垂涎西川已久,只是礙于自己的仁義操守,唯恐天下恥笑而斷送一世英名,劉備篤志律己的決心也可以說是仁義高德的核心,反映了民眾不僅崇尚仁義,更崇尚那些能夠一生堅持仁義的模范人物。不過后來劉備迫于東吳緊催歸還荊州,還是起兵往西川進發,一是向東吳表明自己恪守承諾,二是劉備也確實需要以西川作為安身基業才能北拒曹操東結孫權。在攻奪西川的過程中,劉備的仁義名聲作用非凡。先是有綿竹守將費觀聞知劉備仁義而開城投降,接著蜀將李恢主動歸降,問其緣由,“恢曰:‘吾聞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前諫劉益州者,以盡人臣之心;既不能用,知必敗矣。今將軍仁德布于蜀中,知事必成,故來歸耳?!保ā度龂萘x》第六十五回:539)。李恢降后即請往說降馬超,一席話說得馬超大喜而降,“劉皇叔禮賢下士,吾知其必成,故舍劉璋而歸之。公之尊人,昔年曾與皇叔約共討賊,公何不背暗投明,以圖上報父仇,下立功名乎?”(《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540)。此三人均有感于劉備的仁義英名而誠心俯首稱臣,為劉備最后奪取西川掃除重要障礙。兵臨成都之時,西川的劉益州順勢而降,劉備并沒有擺出勝者為王的姿態,而是對劉璋“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義,奈勢不得已也!”(《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541)。劉備入主成都后,“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541)的景象更是再次印證了民眾對仁義道德的渴望與敬仰。劉備奪取西川后就基本上站穩了腳跟,奠定了此后三國鼎立的基礎,劉備靠著仁義的道德操守成就自己的大業,實現了民眾對仁義道德核心理念的期待。

如前所述,劉備的仁義之心尚有可貴之處則是始終如一、持之以恒。劉備憑借諸葛亮的智謀才略擊退曹操,聲勢逐漸浩大之時,眾多文官武將都勸劉備稱帝,劉備堅決不從,“大驚曰:‘軍師之言差矣。劉備雖然漢之宗室,乃臣子也;若為此事,是反漢矣?!保ā度龂萘x》第七十三回:602)。眾將就進而勸劉備先自立為漢中王,劉備仍然推辭,“汝等雖欲尊吾為王,不得天子明詔,是僭也?!保ā度龂萘x》第七十三回:603)。最后禁不住眾將苦勸,只得自立為漢中王,但立刻表奏漢帝,俱陳非不仁義實屬無奈之情。曹丕廢除漢獻帝自立大魏國,劉備手下眾將包括軍師諸葛亮再次上表請求劉備稱帝建國,然而劉備大驚失色,“卿等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三國演義》第八十回:659)。諸葛亮裝病誘使劉備應允稱帝建國,劉備痛斥群臣,“陷孤于不義,皆卿等也!”(《三國演義》第八十回:660)。直到登壇受璽之時,劉備仍然“再三推辭曰:‘備無才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保ā度龂萘x》第八十回:660)。這與曹丕稱帝的急切但又假意推辭形成鮮明對比,更加襯托出劉備的仁義之光明磊落,堪稱世人楷模。

如果說劉備的仁義恢弘崇高,體現民眾對為君者心懷天下、篤志仁政的期望,關羽的仁義氣節則是百姓對人類個體交往之間必備的道德規范的追求?!度龂萘x》開篇第一回即以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義桃園開啟敘述序幕,三人所立盟誓中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理念更是成為后世結義立誓的規范模版。而關羽則是三人中最忠實維護這一誓言的典范,其后千里投主的故事則可看作其義薄云天的實例。圍繞在關羽身上的人和事,均以突出其讀《春秋》、守仁義的性格特點為主旨,關羽與劉備的關系唯義當首自不必贅言,關羽與曹操的關系也緊扣義字主題,鏗鏘有力地說明了關羽的義關乎的是人性個體的交往原則,與面上的敵我立場無關。這也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義的最一般化的詮釋,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延伸與提升?!度龂萘x》沒有賦予關羽安邦治國、平定天下的才能,卻塑造了一個面臨生死抉擇、利誘相逼的緊要關頭應該如何選擇的完美典范,以至于這一標準毫無疑問地成為后世令人信服且自覺遵循的道德規范。而后世對關羽的神化與膜拜與其說是關羽的仁義氣節感天動地不如說是這一仁義境界本身如此之高而令眾生欽佩而幕求。關羽確有其人,但并無其神!所有體現在關羽身上的仁義操守都只不過是理想道德的優化集成,反映了人世社會對“春秋大義”的憧憬與渴望,從而上升為一種流傳世代的原型主題。

三、結語

《三國演義》所揭示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原型主題還有很多,如諸葛亮、周瑜、荀彧等謀士良將所體現的大丈夫理應精忠報國的思想,龐統、禰衡、張松等形貌丑陋之人所證實的人不可貌相的哲理,都通過他們各自的境遇與結局一一展現了出來。這些原型主題的存在,奠定了《三國演義》的文學地位,也激發了此著世代相傳的綿綿動力。大大小小的原型主題,正如人們心存的諸多夢想,斑斕駁雜地映現于書中的各色人物身上。而這些原型主題,既是對此著之前的社會共同夢想的總結和提煉,隨著故事的經世流傳,又成為了指導后世道德規范的基準依據?!度龂萘x》的這一作用,相比其對戰爭的跌宕敘述和對機謀的縝密描寫,更應該成為考量其歷史、社會和文學價值的重要準繩之一。

參考文獻:

[1]Guerin, L. Wilfred, et al,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4th edition)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Selden,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ition)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Pearson Education, 2004.

[3]常如瑜,神話-原型批評的精神生態意義——榮格原型批評學說中的生態精神解析[J].文藝爭鳴,2010(01)pp.157-161.

[4]陳太勝,20世紀西方文論新編[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5]段煉,神話-原型批評介紹[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04)pp.125.

[6]韓雷,神話批評論[M].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7]李升煒,為神話-原型理論正名[J],青年文學家,2012(01)pp.10-11.

[8]羅貫中,三國演義[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9]邱運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10]盛寧,文學:鑒賞與思考[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9月.

[11]蘇艷,神話-原型批評視閾中的文學翻譯批評研究[J].外語學刊,2009(02)pp.108-111

[12]王世蕓,關于神話原型批評[J].文藝理論研究,1995(01)pp.34-38.

[13]武傳陽,神話-原型批評及其影響潛能[J].新余高專學報,2004(01)pp.30-32.

[14]仵宏慧,神話內涵的現代重構形式——比較榮格、弗萊神話原型批評的異同[J].青年教師學報,2007(06)pp.22-26.

[15]楊曉林,神話-原型批評芻議[J].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04)pp.38-42.

[16]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17]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猜你喜歡
共鳴經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騙了你多少年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區別與聯系
體驗與共鳴:大數據時代場景營銷模式研究
談如何接近經典——以《論語》為中心
情感味道:閩南話對臺灣廣播的獨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現形態美
淺談十大經典紫砂壺的造型與美感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