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化角度分析詩歌的不可譯性
——以《天凈沙·秋思》的三個譯本為例

2016-11-04 03:40張玉玲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關鍵詞:天凈沙秋思原詩

張玉玲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200037)

從文化角度分析詩歌的不可譯性
——以《天凈沙·秋思》的三個譯本為例

張玉玲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200037)

翻譯的可譯性限度一直以來是譯界研究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由于中西語言與文化本身存在的差異,譯語中可能沒有原語文本對應的語言形式特征,或者因為文化焦點(cultural focus)的差異,往往會形成詞匯空缺等形成翻譯的障礙。詩歌翻譯由于其韻律,意象的要求以及不同語言之間審美習慣、歷史文化積淀等的不同,又加深了中西語言的不可譯性。筆者擬以《天凈沙·秋思》的三個英譯本為例,分別進行比較和分析,從文化不可譯性方面分析詩歌翻譯中存在的不可譯性問題。

不可譯性;詩歌;《天凈沙·秋思》;文化角度

一、《天凈沙·秋思》簡介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元朝曲作家馬致遠的一篇抒懷思鄉之作,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被譽為“秋思之祖”。全曲語言凝練,筆調悲戚,圖景寂寞而蒼涼,烘托出游子的郁郁不得志,對現實的無可奈何,思鄉卻無處歸的心情。這首詩因簡練的用詞,被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要將這樣一首凝練雋永的元曲譯成英文,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神韻與意境,極其不易。

二、《天凈沙·秋思》原文解析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p>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全曲文字短小簡潔,只有28個字,竟描繪了十個景物和一個人物之多。一至三句分別寫了三個實物畫面,景物用蒙太奇手法[1]選擇和剪裁,形成一幅古樸悲涼的畫面。雖然作者并沒有對游子的思想情感進行著力渲染,僅用白描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深秋圖景,然而整個畫面色調悲涼昏暗,西風瑟瑟,給讀者以強烈震撼,使其體會到作者所傳達的那一份“斷腸人”的愁怨。筆者先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語篇分析,深入剖析這篇元曲的意境和韻味。從動靜角度來看,枯藤老樹為靜物,昏鴉則是發聲的動物;小橋、人家是靜態的,流水則是動態的。景物動靜不斷變化,相互交織,不同的場景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反襯出斷腸人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境遇以及哀婉凄苦的悲涼心態。從音韻學來看,古代詩詞曲一直被人廣為吟唱,因此對韻律平仄有及其嚴格的要求,1、3、5句押韻,鴉、馬、涯押尾韻“a”;2、4押韻,家、下押尾韻“ia”,而且平仄交叉,韻律交相輝映,如果用原曲調唱出,哀怨凄涼,使人潸然淚下。一系列凄風苦雨的景象使得:斷腸人在天涯這句慨嘆更加悲壯,無奈,蒼涼,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郁郁不得志,遠方思家未歸的復雜心情。

三、文化不可譯性

翻譯中存在不可譯性,這已是譯界的一項共識。關于不可譯性問題,國內外學術研究中已經做過較多的研討,成果頗豐。不可譯性分為語言不可譯性和文化不可譯性,奈達認為文化的不可譯性比語言的不可譯性更復雜。在《對等的原則》一文中,他在談論語言與文化差距時曾說過:“事實上,譯者在翻譯時,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會引發比不同語言結構更復雜的狀況?!彼^“可譯性”是指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字之間,通過翻譯轉換,將源語文本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使兩種不同語言的人群對同一個事物的理解達到認同。反之,一種源語文本或單位不能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或單位,實現不了使用兩種不同語言的人群之間溝通或理解的,即為不可譯性。

文化不可譯(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產生的原因是“與原語文本功能相關的語境特征在譯語文化中卻不存在”。但是文化的不可譯性是相對的??ㄌ馗5抡J為,在多數情況下沒有必要嚴格區分語言不可譯性和文化不可譯性,因為有些文化上不可譯的詞語也可歸于語言不可譯性。

四、詩歌的不可譯性

Robert Frost認為詩歌是不可琢磨,無法言喻的,他言及:“詩歌就是在翻譯中失去的東西?!币簿褪钦f,詩歌翻譯無法跨越兩種語言界限進行傳達。在我們看來,Frost片面強調詩歌的唯一性及其內在的藝術性,全盤否定了譯者在詩歌翻譯活動中所起的傳承作用,這無疑令人是無法接受的。著名學者Susan Bassnett等在評價此觀點時說:“當重寫者完美地與原作融合,詩便能夠翻譯?!姼璨皇窃诜g中失去的東西,而是我們通過翻譯和譯者所獲得的東西?!盉assnett雖然從正面積極地肯定了翻譯和譯者的創造性,但是卻并沒有全面而有深度地把握詩歌翻譯的本質且詳細地從文化方面分析詩歌的可譯程度。

因此詩歌被認為是最難翻譯的一種文本類型,因為它是各種藝術手法的集中表現。因為詩歌是具有強烈藝術性的一種文學體裁?!霸姼枵Z言是一種意象語言,滲透著藝術的魅力?!薄笆钦Z言藝術的最高形式”。所以,詩歌翻譯需要譯者的創造性,即藝術性。但藝術是主觀的,不可琢磨的,是一種心靈體驗和靈活的創造,具有感性鑒賞和直覺想象的特點。對同一篇原文,作為讀者和解釋者的譯者甚至作者都會有不同的解讀。他們總是會或多或少地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翻譯。但是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由于文化的不同,可能在某種文化的語境特征在以入語中不存在,使讀者無法理解其中的寓意,再加上詩歌的韻律等特殊的藝術要求,譯出的詩歌程度根據譯者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底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或多或少還是會失去原詩的“韻味”。下面讓我們以《天凈沙·秋思》的三個譯本為例來分析。

五、三種譯文賞析

【譯文一】

Tune: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s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蔭&Burton Raffel)

丁譯的并沒有拘泥于原詩的形式,沒有依照原詩的格式前三行每行各寫三個意象,而是盡量的把原詩的意象詳細的展現在讀者面前,但還是保持著詩的形式?!翱萏倮蠘洹?,讀者可以想象好多種畫面,是“枯藤”纏在“老樹”上,還是“枯藤”和“老樹”分開?但看此譯的意思為前者了,而且一文中把“老樹:譯為”old branches”,并沒有直接譯為“tree”,而這個翻譯是把景物細節化了,讀原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棵干枯的樹和樹枝,模糊的說應該是一棵樹,而譯文卻把鏡頭拉近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纏繞的樹枝;對于“昏鴉”這個動態的意象,首先“昏鴉”是一個動物,所以不能是純靜止的,“昏鴉”有可能在樹枝上鳴叫,也有可能在飛翔,但譯文直接就翻譯成了“croaking at dusk”,譯文的讀者讀到的是一只在飛翔的烏鴉;至于“小橋”“流水”“人家”的位置是什么樣的呢?譯者也給出了明確的方向,“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根據譯文的意思,“人家”過后是“小橋”,也就是,以譯者的角度,“人家”是近景,“小橋”是遠景,這個角度又把原文的模糊意象的方向位置具體化了。下闋,“瘦馬”這個意象,一般讀者想象的話應該是和詩中的“斷腸人”一起的,但是譯文“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則譯成了一只瘦馬邁著沉重的步子走來,只看譯文,完全聯想不到馬和詩中人的關系。特別是最后一句,“斷腸人”為何斷腸?譯文給出了答案:“the lovesick traveler”,是因為“lovesick”,眾所周知,這篇“秋思”之作表達思鄉之情的,但卻被譯成了“相思”之苦,未免有些貽笑大方了,還有這個“斷腸人”其實在古代是游子的意思,是離家在外或久居外鄉的人,并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在英語里面沒有這樣一個詞與之照應,所以“traveler”是不妥的。還有本譯文的曲牌名為“Tian Jin Sha”雖然遵照了原文,因為曲牌名是沒有意義的,此處翻譯較好??傮w來說,雖然丁譯幾乎把所有意象都翻譯準確了,但是沒有保持原詩的韻律和原詩的文化中特有的凄涼朦朧感,最大的缺陷是把原詩的主題弄錯了,“思鄉”成了“相思”,丟了原詩的神韻不說,還丟了思想。

【譯文二】

Autumn

Crows hovering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顯良)

同譯文一一樣,翁譯也沒有像原詩一樣的押韻和形式,而是完全以散文的形式。我們在分析具體的翻譯,首先,題目是“Autumn”,“秋”,而原詩是“秋思”,沒有完全達到原詩的意義,因此違背了忠實原則。在看第一句作者把三個意象用一句話聯系到了一起,這一句的結尾表明了時間,也傳達出一天的結尾的凄涼失落之感。但是對于“昏鴉”是在叫,還是在飛翔,譯者選擇了后者,我們不能判斷出到底是哪一種,只是把畫面顯得更清晰了。第二句“Yonder”一詞本來就是詩歌用語,此處更顯意境,“a sparkling stream”,“sparkling”意為“閃閃發光的,閃爍的”為文中蒼涼的畫面增添了些許色彩,但是這些色彩是不恰當的,首先,這里的時間是黃昏,夕陽西下的時候陽光已經不強了,而且根據詩中意象,當時是刮著西風的,一片昏暗,蕭條的景象怎么可能會出現閃爍的溪水呢?還有“西風”在西方文化里是積極向上的象征,而在中國文化里是不好的意象,這里“西風”仍譯為“west wind”,讓譯語讀者會有誤解的可能。但是整體這個譯本還是非常優美的表達了這首詩的情感意境的。翁顯良認為:“漢詩英譯要保持本色,首先要辨明什么是本色。這本色,一不在于辭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強其藝術效果的節奏。只要能再現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字法?!笨梢娖錇榱税言娭械囊饩匙g的更優美,只好舍棄其形式而達其意蘊了。翁顯良的散文體譯文擺脫了詩歌格律的束縛,用語言更直接,簡練,使譯文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原作精神,體會該曲的意境,但是從形式上看,背離了原曲的意象羅列的形式,讀起來成了優美的散文,并非朗朗上口的曲子,失去了元曲該有的格律和節奏,已經不能表達出中國詩歌文化的精髓所在。

【譯文三】

Withered/vine/old/tree/evening/crow

Small/bridge/running/stream/people’s home.

Ancient/road/west/wind/lean horse,

Evening/sun/westward/goes/down,

Heart-broken/man/at/heaven’s edge.

(Richard F.S.Yang and Charles R.Metzger)

譯文三整體顯得簡潔明了,直接把詩中的各個意象按照原詩的順序羅列起來,從形式上忠實地表達了原曲子的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畫面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無可挑剔。在文字上,譯文三前三句沒有動詞和完整的句子形式,在連接詞語之間的顯性關聯詞的使用上,意合的西化。只有第四小句“goes down”,使前三句的譯文陡然一轉,剛好恰如其分的譯出“西下”這個日落西山的動作,,而前一句的“horse”和后一句的“edge”都押“e”韻,精煉的符合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形式美。不禁使人們聯想起美國意象派詩歌(Imagism)。如龐德的作為意象派詩歌里程碑式的作品《地鐵車站》即是完美的例子。而且譯文三沒有了前兩首譯文的單復數之分,也沒有加定冠詞“the”,此譯法不符合英文的要求。但卻從形式上對保持對原詩的忠實,其但其中也有不足之處,原語言該有的定冠詞如“the”之類的沒有了,增加又會顯得贅余;原語言中每句的韻腳消失,節奏感消失;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一個個羅列外國讀者不一定能體會到原作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如果想讓讀者感受到中國詩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在詩下作注腳了,但又會顯得累贅。

六、結語

從總體上看,譯文一是前兩者的中和之作,雖然在句式上保留了原詩的形式,但是沒有照顧到原詩的韻律,失去了漢詩的韻律美。而且些許詞匯達意不準確,更是把結尾的題眼譯錯了,且把原詩模糊的意象過于詳細化了,使原詩失去了原有的意境美。翁顯良用散文的形式很好的保留了原作的神韻和情感表達,但卻失去了原曲的格律,失去了詩歌區別于西方詩歌的最大特點——形式美;譯文三保留了原作的形式,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讀者難以體會原曲子的情感表達的精妙之處。

總之,翻譯絕非易事,譯詩更是難上加難。詩歌的神韻、意境以及它的味道共同形成了成了詩之所以為詩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機溶合在詩人的語言之中,一定程度上來看,這是無法通過另一種語言全面,忠實又準確地表達出來的,這是從文化方面得出的結論。即使這幾點都達到了,但詩歌的形式也是很難把握的,一般情況下,二者是不可兼得的,因此,在這方面來說,詩歌是不可譯的。

[1]愛因斯坦.富瀾(譯).蒙太奇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

[2]黃振定.翻譯學的動態開放性簡論[J].外語學刊,2008(05).

[3]陸如鋼.詩歌譯文的文本差異與讀者反映特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04).

[4]邵志洪.翻譯理論、實踐與評[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5]文殊.詩詞英譯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許淵沖.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

[7]翁顯良.本色與變相[J].外國語,1982(03).

[8]周紅專.古漢詩詞英譯的關聯觀[J].外語學刊,2002(01).

[9]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Press,1965.

[10]Bassnett,Susanet.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s,2001.

I207

A

1005-5312(2016)29-0004-02

猜你喜歡
天凈沙秋思原詩
天凈沙·無言相看當時月
天凈沙·冬
秋思
秋思
峨眉山月歌
天凈沙·春
本期推薦主題 秋思
改詩為文三步走
天凈沙·秋思
秋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