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粵劇“省港班”與“過山班”

2016-11-09 00:00
戲劇之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外江戲班聲腔

徐 晶

(廣州市荔灣區文物管理所 廣東 廣州 510000)

淺談粵劇“省港班”與“過山班”

徐 晶

(廣州市荔灣區文物管理所 廣東 廣州 510000)

粵劇作為一種地方戲劇種,它的發展經歷了幾個時期,從早期的外江班演變成為本地班,活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本地班逐漸衍生出省港班;活躍在山區、農村的本地班逐漸被稱為“過山班”。兩者之間進行比較,折射出時代對戲劇文化的影響。

粵??;省港班;過山班

粵劇是流行于兩廣地區,以梆子、二黃為主要聲腔的地方戲?;泟≡趶V東地區最早可追溯到明中期“外江班”入粵,而粵劇開始形成“省港班”和“過山班”則在20世紀20年代。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粵劇經歷了從“外江班”到“本地班”的嬗變,“本地班”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又衍生出了“省港班”和“過山班”。①

所謂“外江班”就是外地戲班,“本地班”就是當地的戲班。早期的外江班與本地班在表演方面沒有太大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戲班成員的來源。外江班主要來自于湖南的漢劇班、江西的弋陽腔班、安徽的徽班以及浙江的姑蘇班(昆山腔),而本地班從唱腔到語言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這些戲班的影響,并沒有鮮明的本地特色。至八和中興,粵劇本地班才又漸漸興盛起來,并成立屬于粵劇的機構——八和會館。八和會館的建立不僅標志著粵劇的中興,而且粵劇外江班本地化現象越來越明顯,本地班成為廣東地區的主流戲班。

粵劇本地班從20世紀20年代逐漸分化為省港班和過山班。省港班是指從清末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城市演出為主,名角比較集中,規模比較大的戲班。②省港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藝術風格趨于現代化。

過山班主要活動于廣大農村、山區、鄉鎮,包括粵西的下四府班、陽江班,粵東的惠州班和粵北的北路班。過去由于交通不發達,這些戲班長期呆在某一地區演出,很少與外地戲班、藝人進行交流,演出多是古老的傳統劇目,保存了較多古樸嚴謹的傳統藝術。③過山班保持了傳統粵劇的風格,將粵劇傳統繼承下來。

之所以粵劇本地班會分化出兩種不同的戲班類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受經濟和交通的影響。經濟上,由于省港班所在地區經濟發達,使得其能夠利用更多資源,也容易受到其他表演形式的影響。而過山班活躍在山區、農村,還維持著古老戲班的傳統,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發展和演變。

交通上,省港班所在地區是珠江三角洲水網發達的城市,戲班演戲可以通過紅船往來。有了便利的交通,各城市藝人之間相互聯系,彼此交流,更好地促進了粵劇的發展。而過山班所處山區交通不便、相對閉塞,戲班組織往往以家庭為單位,戲班之間彼此交流較少,粵劇演變發展較慢,但傳統保留較好。

第二,受眾群體不同。這也是省港班和過山班分野的直接原因。省港班所在地區民眾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更喜歡有思想、有深度的文戲。而過山班所在地區民眾對于精神文化需求仍舊與鄉村信仰結合在一起,這種精神需求與信仰的融合,使得他們更喜歡古老粵劇的表現形式。

同是本地班不斷發展的產物,本文就省港班與過山班在演出地點、運作方式、時代文化影響等三個方面做簡單的比較。

一、演出地點

省港班的演出地點一般在廣東及周邊的各個城市,尤其是廣州、香港等較大城市的劇場。這意味著省港班的演出場地和演出設備較先進、現代化。過山班在四鄉、村鎮等地演出較多。這些地方的戲臺一般較為簡陋,甚至很多都是臨時搭建的草臺戲棚等。相較而言,省港班的演出場地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種變化則為粵劇聲腔、節奏、劇目等一系列變化創造了條件。

粵劇聲腔的變化并不是自粵劇演出場地變化之后才發生的,它存在于粵劇產生發展的各個時期,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但這并不能否認聲腔變化與場地變化的關聯。早期外江班演出聲腔較高、多用假嗓,除了迎合入粵商賈官宦的戲曲習慣之外,與演出場地在室外也有關系,若聲腔不高,觀眾就聽不清楚。到清末,廣州商業開始衰落,粵劇演出對象發生改變,從入粵的商賈官宦逐漸演變為當地市民。為了能被當地市民所接受,戲班在演出中開始嘗試使用粵語,但粵語本身的發音聲調較低,無法繼續使用原來的腔調演唱。因此,粵劇聲腔發生質的變化:從假嗓到真嗓。在這個過程中,粵劇場所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在城市演出的粵劇班子進入了固定的劇院,場地從簡單的戲棚變成了封閉的有先進擴音設備的舞臺,這就為粵劇聲腔變化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保障。聲腔的變化導致了節奏的變化,假嗓調門高,聲帶易振動,節奏也快;真嗓調門低,聲帶不易振動,節奏也漸漸慢了下來。

省港班劇目形式也隨時局變化而變化。因為受到了劇場的限制,以及觀眾審美情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高亢洪亮、真刀真槍的武打戲被音調低柔、有深度的文戲所取代。

下四府的過山班主要活動于鄉村和小城鎮,多與地方的節慶與祭祀活動聯系在一起,保留了早期粵劇的特點。他們的演出場地變化不大,一直都以鄉間戲棚為主。黃鏡明認為“早期粵劇,演出活動沒有固定的戲劇舞臺,多在鄉村曠野搭竹鋪葵為戲棚,曠野風急,非唱高調不能及遠,故沿襲‘外江班’用假嗓唱曲。調門較高?!雹芤虼?,過山班還保留了許多使用假嗓演唱的傳統腔調,直至建國前還有一些過山班堅持使用官話演出。

不可否認,即使沒有場地的變化,粵劇在自然的發展過程中,其唱腔、節奏、語言、劇目等方面也會逐步發生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場地的變化加速了粵劇變化的進程。同時,在20世紀前期的歷史條件下,省港班粵劇從廣場藝術向劇場藝術的轉變催生了唱腔的變化,而這種變化直接影響了粵劇的發展方向。省港班更加傾向于粵劇特色的挖掘與探索,而過山班則繼承了南派粵劇傳統。

二、演出運營方式

(一)行當

這一時期,省港班為了提高效率、精簡機構,將傳統的十大行當改編成了“六柱制”,即由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等六個臺柱代替原來的十大行當,總之,六柱制使劇本編寫必須內容服從形式。⑤

過山班則在很長時間內都保留著“十大行當”,即小武、武生、花旦、正旦、夫旦、公腳、總生、大花面、二花面和丑。⑥

省港班行當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粵劇的演出結構及人員分工,提高了效率和制度內創新,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可見,粵劇省港班在20世紀初經過系統化、商業化發展,逐漸成為廣東地區重要的文化產業之一,而過山班依舊跳不出酬神戲的窠臼。

(二)機構和運營

由于清末民初的粵劇戲班(多為省港班)在省港和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一些商家便成立了經營戲班的公司,負責組建戲班、租派紅船等方面事宜。八和會館下屬的吉慶公所則負責接戲賣戲,成了戲劇貿易的中介,戲班就乘著紅船順水路到各地演出。這樣一來,經營戲班的公司、八和會館、紅船班便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成為粵劇的組織機構。省港班的運營方式從規模、分工、運輸、產業鏈的延伸等方面都已經有了一套相對完善、現代的體系。

與省港班現代化的運作模式相比,過山班依然處在行業運營的初級階段,只能夠維持在很低的水平線上勉強度日。

省港班和過山班在演出運作方面的不同也為粵劇藝術的發展選擇了不同的道路。省港班在向現代化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將粵劇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向全球輸出,發揚光大。過山班在承襲傳統的過程中,相對封閉保守,將粵劇定義在宗教文化的附屬地位。隨著鄉村文化沒落、傳統粵劇賴以生存的根基動搖,勢必走向衰落。

三、時代文化的影響

省港班和過山班受時代文化影響的不同,表現在劇目內涵和藝人兩方面。

辛亥革命時期,愛國志士見粵劇為民眾所喜愛,就組織編劇社編演改良粵劇宣傳民主革命,被稱為“志士班”。這一時期,劇本的編寫走出文人戲情情愛愛、鶯鶯燕燕的小天地,以宣傳民主革命為主流,不少粵劇團體成為民主革命、抗戰救國等新思想的宣傳陣地?;泟∷嚾艘捕挤e極投身到宣傳民主革命的事業中,不僅為粵劇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也為國家民族的發展做出貢獻。

過山班更多地保留傳統,所演之南派粵劇繼承古代百戲傳統,吸收了明清以來南派武功的因素,形成了“無技不成戲”的表演特色。⑦過山班遵循傳統劇目,其內涵一般比較通俗淺顯,多體現懲惡揚善、孝道守禮等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對時代文化反映較少。過山班的藝人由于環境相對封閉,文化層次較低,對時代文化了解較少,對現代思想的感悟較慢,但因遵循傳統,他們也和省港班藝人一樣,在自己能力所及領域,積極為國家民族的發展做出貢獻。

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到電影產業的沖擊,求新求變已上升到省港班生存發展的高度,不僅對聲腔進行改革,省港班還改革了演唱的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劇目、舞美、班子規模、人員比例等,改革幾乎涵蓋粵劇的各個方面。張方衛認為“戲臺之所以能在戲院的排擠下茍延殘喘,……與封建勢力與宗教勢力有關?!雹嗫梢?,過山班對聲腔的改革并沒有省港班這么迫切。

注釋:

①20世紀初,粵劇發展出了很多戲班類型,“省港班”和“過山班”只是其中代表。本文所說的“省港班”是指以“省港班”為代表的現代化粵劇戲班;“過山班”是指以“過山班”為代表的傳統粵劇戲班。

②粵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粵劇大辭典[M].廣州:廣州出版社出版,2008.

③粵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粵劇大辭典[M].廣州:廣州出版社出版,2008.

④黃鏡明.廣東外江班、本地班初考[EB/OL].中國粵劇網,2014-01-14.

⑤郭秉箴.粵劇藝術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⑥賴伯疆.粵?。跘].粵劇研究資料選[C].廣州:廣東省戲劇研究室,1983.

⑦倪彩霞.從南派藝術看粵劇的地方性傳統[J].文化遺產,2015(1).

⑧張方衛.三十年代廣東粵劇概括[EB/OL].中國粵劇網,2014-01-14.

J825

A

1007-0125(2016)10-0035-02

猜你喜歡
外江戲班聲腔
民國北方京劇科班的發展流向及與“外江派”關系論衡
《黃梅戲聲腔研究》出版發行
功德林寺戲班:寺院文化對覺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壯劇的幾種組織形式
戲曲聲腔研究70年回顧與反思
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移民音樂的民間存在形式研究
豫劇俚諺中的聲腔表演藝術初探
中國戲曲為何形成多種聲腔
從社會組織的視角看云南壯劇民間戲班的性質
區間暴雨與外江洪水的遭遇分析實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