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南戲“明改本”研究之回顧和檢視

2016-11-09 21:44羅冠華
戲劇之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明人改編

【摘 要】戲曲的改編是文學創作的方式,也是文學批評的一種類型,反映了改編者的價值立場和話語訴求,也和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學術思潮息息相關。宋元南戲多為經過明人潤色、增刪、改編或者改寫后的戲曲劇本,可以稱為宋元南戲“明改本”,題材主要有婚姻愛情、歷史和教化,體裁為全本戲、折子戲和曲譜。學術界前輩和學者在文獻研究之外,還從“改什么”、“如何改”和“何以如此改”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研究的空間,可以進一步開展研究。

【關鍵詞】宋元南戲“明改本”;改編;明人

中圖分類號:J80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004-06

宋元南戲是宋元時期源生于南方民間的戲曲。據趙景深、錢南揚等先生考證,目前尚未發現真正刊刻于宋元時期的南戲劇本。今傳世的宋元南戲皆為經過明人潤色、增刪、改編或者改寫后的明代刊刻本,本文將這些稱為宋元南戲“明改本”。

一、宋元南戲“明改本”的存目和分類

據統計,現存宋元南戲“明改本”有15個劇目和81本全本戲。這15個劇目分別是《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西廂記》《東窗記》《趙氏孤兒記》《破窯記》《金印記》《白袍記》《牧羊記》《三元記》《黃孝子尋親記》和《周羽教子尋親記》。這些劇目的改編本尤以《琵琶記》的改本數量最多,其次以“四大南戲”中的《拜月亭》《荊釵記》《白兔記》和以南曲形式改編元雜劇《西廂記》的明代“西廂”改本(簡稱“南曲系統《西廂記》”)的改本數量為多。明代根據宋元南戲“明改本”改編的折子戲共有248折,多為明代戲曲選集和曲譜收錄。

宋元南戲“明改本”按題材內容,可以分為婚姻愛情、歷史和教化三類。

宋元南戲“明改本”中以婚姻愛情為題材的劇作,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亭》《荊釵記》《破窯記》和南曲系統《西廂記》。其中,《白兔記》《琵琶記》以描述男女主角婚后生活為主,敘述夫妻如何離散和重逢,時間跨度較大;而《拜月亭》《荊釵記》《破窯記》和南曲系統《西廂記》主要敘述男女主角相識、相戀的愛情故事;《拜月亭》《琵琶記》《白兔記》《荊釵記》和南曲系統《西廂記》對女性的描寫,形象的刻畫,以及女性心理的揣摩尤為細致。

宋元南戲“明改本”中以歷史為題材的劇作,如《白兔記》《破窯記》《白袍記》《八義記》《精忠記》《金印記》和《牧羊記》,其主角原本都是草根階層,因緣際會,“鯉魚躍龍門”,享榮華富貴。其中,《白兔記》敘述后漢皇帝劉知遠發跡的故事;《八義記》和《牧羊記》敘述文臣趙盾、趙朔和蘇武的故事;《精忠記》和《白袍記》敘述武將岳飛和薛仁貴的故事;《破窯記》和《金印記》敘述文人士大夫呂蒙正和蘇秦如何成就功名的故事?!懊鞲谋尽敝械倪@類劇作又可以細分為帝王戲、武將戲和文臣戲三種。帝王戲描繪皇帝的奮斗史,如敘述劉知遠故事的《白兔記》。武將戲書寫英雄人物的出身和奮斗歷程,如描寫岳飛的《精忠記》和描寫薛仁貴的《白袍記》,劇本依據少量的史實,從民間文學中吸取素材進行虛構,多強調武將的“忠義”。文臣戲描繪寒儒的奮斗史,如《金印記》的蘇秦、《荊釵記》的王十朋、《琵琶記》的蔡伯喈、《拜月亭》的蔣世隆、《破窯記》的呂蒙正,鼓勵飽學之士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而躋身于朝堂之上。

宋元南戲“明改本”中以教化為題材的劇作,如《三元記》《黃孝子尋親記》《周羽教子尋親記》《琵琶記》,其中,《琵琶記》和《三元記》描繪寒儒經過十年的寒窗苦讀,終于考取功名;《黃孝子尋親記》和《周羽教子尋親記》通過描繪男子尋親的故事,強調主角的“孝”精神。

宋元南戲“明改本”包括全本戲和折子戲,還在一些曲譜中保留散套?!懊鞲谋尽比緫蛑该魅丝?、首尾連貫、沿襲南戲體制的戲文傳奇,以三十出至四十出為主?,F存宋元南戲“明改本”全本戲主要刊載于古本戲曲叢刊編委會編寫的《古本戲曲叢刊》和明人毛晉刊刻的汲古閣本《六十種曲》,以及各種明代單行本等。而折子戲主要收錄于明代的戲曲選集之中,如《雍熙樂府》《盛世新聲》《詞林摘艷》和《風月錦囊》等。收錄“明改本”散套的曲譜,主要有明人蔣孝的《舊編南九宮譜》、沈璟的《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和《增定南九宮曲譜》、沈自晉的《南詞新譜》,清人鈕少雅的《南曲九宮正始》和《九宮大成南北詞曲譜》,近代吳梅的《南北詞簡譜》和王季烈的《集成曲譜》等。

二、學界對宋元南戲“明改本”研究之回顧和檢視

早在20世紀初,王國維的《宋元戲曲考》就依據經過明人潤色、改編、改寫的戲文來論述宋元南戲的“淵源”和“文章”等問題。王先生注意到明人改編南戲的事實,根據《拜月亭記》第5出的明太祖之語,判斷此劇非元人施惠所撰,當為明初的作品,①這直接影響了學界對“明改本”《拜月亭記》創作時間的研究。②20世紀初期的學者吳梅、姚華、陸侃如、馮沅君、鄭振鐸等,也曾先后向學界介紹宋元南戲的明代版本。新中國成立后,趙景深、董每戡、王季思、錢南揚、葉長海、俞為民、黃仕忠、劉念茲、陳多、孫崇濤和李舜華等人,對宋元南戲“明改本”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代以來,臺港澳和海外學者青木正兒、田仲一成、曾永義、白之、龍彼得、吳秀卿和孫玫等,在“明改本”的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③本文選取學界具有代表性的四位研究者,論述其對宋元南戲“明改本”研究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錢南揚在《戲文概論》中正式提出“明改本”的概念,“明改本雖已失去了本來面目,然多少總還保存著一些宋元戲文的成分”“況且更有《九宮正始》據元天歷間刻本《十三調》《九宮》二譜,征引了不少宋元戲文的曲文,把它和改本對照著看,也可以窺測原本面目的一斑。所以也有它們一定的價值?!雹芩赋鏊卧蠎颉懊鞲谋尽迸c宋元南戲最大的差異,在于“宋元戲文經過明朝人的修改,不但形式方面失去原樣,內容方面也一定有不少變化,所反映已不是完全的宋元人的生活了?!雹荨稇蛭母耪摗返谒恼隆肚G、劉、拜、殺》簡要地指出宋元南戲“明改本”《荊釵記》改變了戲文的結局;《白兔記》與南戲相比,具有更濃厚的民俗特色;《拜月亭記》對男女主角破鏡重圓的改寫,其語言風格并未受到元雜劇《拜月亭》的影響。然《戲文概論》對部分宋元南戲“明改本”的分類有待商榷,如認為《白兔記》和《琵琶記》“保持著戲文原來面目”,把它們和“經明人修改”的南戲區別開來。其實,這兩部南戲的最早版本都在明代出現,可以歸入“經過明人修改”的南戲之中。⑥

20世紀80年代初,孫崇濤較細致地論述了明成化本《白兔記》和汲古閣本《白兔記》的改編情況,指出“戲文藝術發展到了明成化年間(或可包括較成化略早的年代),在某些地區,在許多方面,還在承襲宋元戲文的傳統和體制,而跟后來完整形成的明代傳奇有著諸多的不同?!雹?0世紀90年代,學術界引發了如何確定宋元南戲和明傳奇的界限之爭。前賢也因此而逐漸意識到,在宋元南戲和明傳奇之間存在一個過渡期。⑧孫崇濤在《明人改本戲文通論》中指出,“在宋元南戲與明清傳奇之間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無法回避的中間環節?!薄凹热灰浴鞒跄蠎?、‘明代戲文、‘明傳奇涵稱此200年間的明代南劇都有不甚嚴密、容易混淆、操作麻煩之弊,那么,該用什么定名更為合適?以筆者的研究運作體會,采用‘明人改本戲文一名,就可以防止這些弊端”,因為它們“‘改是十分普遍而突出的特色”“如此互相改來改去,正是這時期各地民間演出活躍、文人創作方興未艾的南劇真實情況的反映?!雹釋O崇濤囊括的戲曲劇本范圍較廣,包括明人根據前代戲文舊本改編的戲文劇本,也包括明人新制的劇本。孫崇濤還指出,宋元南戲“明改本”的價值和意義應該予以重新認識和評價,呼吁學術界重視對明初200年戲文“改本”的研究。⑩孫崇濤還對南戲《金印記》的“明改本”進行??辈⒊霭?。?孫崇濤的專著《南戲考述》收錄其撰寫的多篇研究“明改本”的學術論文,如研究“四大南戲”的流變、論述蘇秦故事的《〈金印記〉的演化》、研究《白兔記》的《成化本〈白兔記〉與元傳奇〈劉智遠〉》等一系列的論文,還有《南戲〈西廂記〉考》研究以南曲為中心的“西廂”戲曲的流變。?他對宋元南戲“明改本”具體劇目的研究,多能辨析其文獻、版本、存目,并對“明改本”進行了分析,肯定了其價值和意義,為學界對“明改本”的深入研究做出了貢獻。

1994年,俞為民出版專著《宋元南戲考論》,研究范圍涵蓋“四大南戲”、《琵琶記》《金印記》等,以及部分明代戲曲選集收錄的相關折子戲,對宋元南戲“明改本”的文獻情況如作者、版本進行考察,辨析“明改本”各版本之間的差異,較為詳細地梳理了南戲在明代的流變情況。2004年,俞為民的《宋元南戲考論續編》,除對上述問題的研究更為深入外,還對“明改本”劇目的沿革和流變進行了更為精審的考察,對它們在地方戲中的流傳情況做了補充,探討南戲和雜劇的差異和交流。?

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田仲一成“搜集了數十種《琵琶記》與《西廂記》的版本,考察二者是如何由樸素的古本與擬古本,經由閩本,向文人演劇的京本和市場演劇的徽本、弋陽腔本逐漸分化的過程?!?田仲氏以此考察明代《琵琶記》和《西廂記》的接受情況,以及促進明代戲曲發展的社會環境。近年來,田仲氏研究“四大南戲”等劇目的“明改本”及其流變情況,他的新著《古典南戲研究》認為南戲“改本”分為五種:吳本是鄉村演劇的古本,京本是適用于宗族演出的雅本,閩本處于從鄉村到宗族的過渡階段,徽本和弋陽本都是市場俗本。他指出明代前期鄉村戲臺演出的古本發展到明代中期,以閩本為節點分化為兩種,一種是宗族家堂使用的雅化京本,一種是市場演出的俗化徽本,這反映出明嘉靖以后的社會變革。?

學界多對宋元南戲“明改本”的目錄、版本等文獻情況進行梳理和考辯。如馮沅君、鄭振鐸、趙景深、錢南揚諸位先生,依據《新編南九宮詞》《舊編南九宮譜》和《九宮正始》等曲譜,對宋元南戲的佚曲進行輯佚整理工作,也涉及到它的文獻研究。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趙景深《宋元戲文本事》,陸侃如、馮沅君《南戲拾遺》,錢南揚《宋元南戲錄》和《宋元南戲輯佚》先后出版。?20世紀90年代,《全元戲曲》所收宋元南戲,皆在開篇之處專辟《劇目說明》,辨清南戲的版本源流,簡要指出明人對南戲的改編概況。?徐宏圖較為仔細地列舉了“明改本”的版本、目錄,且指出“明改本”全本、折子戲和地方戲改編南戲的簡況,但對“明改本”的詳細改編情況著墨不多。?黃仕忠、孫崇濤《風月錦囊箋?!泛蛯O崇濤《風月錦囊校釋》對明代戲曲選集《風月錦囊》收錄的南戲進行箋校和考辯,簡要說明《風月錦囊》所收“明改本”的文獻版本。?前賢在整理“明改本”文獻的過程中,多集中于對其文獻源流、版本目錄、刊刻時間的考據,對其改編情況有所關注,在其“改什么”、“如何改”、“何以如此改”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關于宋元南戲“明改本”“改什么”的研究

學界多關注宋元南戲“明改本”對舊本南戲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音樂形式“改什么”的研究。如鄭尚憲指出以“四大南戲”和《琵琶記》為代表的“明改本”在人物塑造、劇情安排上比南戲有所提高。?

就研究故事情節的改編情況而言,俞為民指出宋元南戲“明改本”《拜月亭》刪去“誤接絲鞭”的結局,把結局的性質從悲劇改為喜劇,是正確的;他簡要指出“明改本”《拜月亭》的故事情節和明代話本《繡谷春容》《國色天香》收錄的“龍會蘭池”故事情節有所交集;?他在比勘的基礎上指出元雜劇《拜月亭》改編自宋元南戲《拜月亭記》。?白之指出明人謝天佑的改本《白兔記》重寫了宋元南戲《白兔記》,沿襲民間故事模式,把原著的鬧劇改為家庭問題劇。?

在研究音樂上的改編時,孫崇濤指出明成化本《白兔記》和明代其他《白兔記》改本在音樂形式上的不同之處,即相對簡約的曲調成分、更換曲牌的改調形式、自由變通的曲子格律和尾多重疊的演唱方式。?吳榮華指出明代昆曲改本“西廂記”的音樂形式“總結曲牌分布的特點,探究曲牌的來源,從中看出其音樂與前代音樂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彼偨Y了樂調與“合唱”的特色,指出明代“昆曲《西廂記》音樂有著較高藝術成就,創作手法與現今創作手法相差無幾,對后來的戲曲音樂創作具有一定借鑒和啟迪意義”,并且探討“旦角”和“生角”的形象及部分曲牌運用,體現出“昆曲‘西廂音樂詞采精美、唱腔悠長婉轉、表演美侖美侖的神韻和風采?!?在研究人物形象的改寫時,康保成認為演述岳飛戲文的宋元南戲“明改本”從《東窗記》走向《精忠記》,其主要人物性格由真實的人性走向極端,反映了人物刻畫類型化的歷程。?伏滌修指出搬演岳飛故事的“明改本”,讓岳飛形象從受冤屈致死的歷史悲劇英雄,轉向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再成為作為忠義化身的文化英雄,“早期的岳飛題材戲曲以寫岳飛之冤為明顯特征,明代的岳飛戲則著重對岳飛的精忠報國精神與抗金事跡進行熱情頌揚,晚明到清代出現的翻案補憾類的岳飛戲以作者和人民的意愿為導向,以超歷史化的方式對岳飛事跡進行了神圣化的宣傳?!?

(二)關于宋元南戲“明改本”“怎樣改”的研究

宋元南戲“明改本”的部分劇目,是在宋元戲文舊本的基礎上,吸收前代的歷史文本和雜劇、小說、說唱等其他文藝形式進行藝術創造的一種戲劇樣式。

1.宋元南戲“明改本”以史書、雜劇、小說等“前文本”為依據進行藝術虛構

郭英德指出,宋元南戲“明改本”《東窗記》《金印記》《白袍記》的主要人物和情節以史實為依據,并且采納民間傳說進行藝術虛構,《八義記》則比較尊重史實,與前者不同。?俞為民指出“明改本”從小說、民間傳說和史書中取材?!坝捎诿耖g南戲的故事情節多取材于民間傳說,因此,即使是描寫歷史人物的劇作,也多不是按照史書的記載來設置劇情,而是以民間傳說為依據,故在情節上多與史實不符?!?黃仕忠研究“明改本”《琵琶記》的改訂者如何進行藝術虛構,指出這反映了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朱恒夫指出《精忠記》等“明改本”多取材于民間傳說,卻又背離了藝術的真實,由此得出創作以歷史為題材的劇作的原則:“一是高度地尊重歷史,反映所描寫的那一歷史時期的真實面貌;二是作者應對那一段歷史與歷史上的人物有自己獨特而正確的評價;三是要將所描寫的歷史充分故事化?!?翁敏華指出“明改本”《白兔記》“從前代史書、講史話本和諸宮調中吸取營養?!?吳秀卿指出,宋元南戲《拜月亭記》取材于關漢卿的元雜劇《拜月亭》并改編而成,“有不少地方承襲了關目甚至語言表現,但由于體制不同,南戲既在體制上多方面打破了雜劇形式的限制,也有不少創新和發揮?!?

2.宋元南戲“明改本”的表演形式“怎樣改”的研究

前賢在研究宋元南戲或明傳奇時,較少學者關注宋元南戲“明改本”的表演形式“怎樣改”。徐順平簡要論及“明改本”的少數劇目在吊場、舞臺時空、虛擬表演等方面的表演形式,如成化本《白兔記》和《荊釵記》。?張庚、郭漢城以“明改本”世德堂本《拜月亭記》為例,簡要指出戲曲時空“在一座空舞臺上創造出了各種各樣富于變化的空間特征”“這些空間特征又是同人物的心理特征密切地結合在一起來表現的?!?劉曉明以戲劇怎樣表現打仗等表現方式為例,闡述“戲劇的形式是如何產生限制并以怎樣的方式對限制進行突圍的?!?指出宋元南戲“明改本”把元雜劇表現戰爭的“敘述”變為通過“探子”的報告來描述戰爭。

(三)關于宋元南戲“明改本”“何以如此改”的研究

1.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和文化精神分析

伏滌修指出,部分宋元南戲“明改本”或讓岳飛蒙冤而死后升仙受封,或讓岳飛沒有含冤而逝,體現了改編者“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頌忠譴奸的精神訴求,體現了善惡有報的倫理道德追求?!薄斑@些價值特征是中華民族崇尚正義精神的體現,是民族道德評判標準與民族文化審美心理的折射與積淀?!?徐衛和認為,岳飛故事的流變從標舉紀實到虛構想象,是雅俗文化斗爭和融合的結果;岳飛形象因歷代文學的重塑,成為中華民族“忠”的代表,反映中華民族文化的悲劇精神。?

2.從改編者的審美追求分析

在具體的“明改本”劇目“何以改”的問題上,前賢多把劇作家分為文人和民間藝人,指出因為文人與民間藝人有不同的審美追求,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改編風格。俞為民從差異角度研究南戲的變異現象,指出“宋元南戲皆出于民間藝人和下層文人之手,到了明清時期由于文人的參與而分化為民間南戲與文人南戲兩大類,兩類創作路線在情節內容、語言風格、音律唱腔、流存形式等方面都產生了差異。在文人學士躋身曲壇、創作南戲劇本的同時,民間藝人及下層文人創作南戲也從未中斷過,只是由于文人學士不予重視、沒有記載而已?!?持類似觀點者還有田仲一成,他指出在各部“明改本”《拜月亭記》之間,存在雅俗分化的情況。?金英淑指出明代《琵琶記》改編本多能適應觀眾趣味和表演需要。她認為,在《琵琶記》古本系統中“全本和演出本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相吸收、共同演進的關系?!薄霸凇杜糜洝钒姹玖髯兪飞?,一直有文人化和民間演出兩種發展趨向?!薄懊鞔杜糜洝返摹x曲本是文人化趨向的典型代表?!?

3.從戲曲文體和傳播接受的角度分析

如趙山林論及明代《荊釵記》從全本到折子戲的流變,認為南戲《荊釵記》被明人改為折子戲以后,加速了自身的傳播接受。?徐文認為,明人改編的傳奇《八義記》對南戲《趙氏孤兒記》的改寫,反映了改編者和接受者的集體無意識。?

(四)明代南曲系統“西廂記”改本研究之回顧

明代南曲系統的“西廂”改本,改編情況較為復雜。它們或深得宋元之際李景云創作的南戲《崔鶯鶯西廂記》之精髓,或“易北為南”,其嬗變的內容較豐富,值得本文進一步研究,故專辟一節回顧前人對這個領域的研究。

自唐人元禛的小說《會真記》問世以來,“西廂”故事為金人董解元改為《西廂記諸宮調》。元人李景云將其改寫為南戲《崔鶯鶯西廂記》,元人王實甫將其改寫為《西廂記》雜?。ê喎Q“王西廂”),明清人將其改寫為明清傳奇、雜劇。據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中記載,南戲《崔鶯鶯西廂記》并無完整劇本存世,僅存殘曲?,F存明代“西廂”改本包括李日華的《南調西廂記》、陸采的《南西廂記》、黃粹吾的《續西廂升仙記》、周公魯的《錦西廂》和徐奮鵬的《槃薖碩人增改定本西廂記》,大多數為傳奇改本。20世紀初至80年代,前修時賢開始關注明代《西廂記》改本,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及部分明代《西廂記》改編本。孫楷第在《戲曲小說書錄解題》中簡要評述部分明代《西廂記》改本的成就,認為改本的思想性、藝術性不及“王西廂”。?20世紀80年代,王季思先生最早為“西廂”的“明改本”翻案,指出其改編問題頗具研究價值,并且簡要梳理明代“西廂”改本的版本源流;譚正璧簡要論述明代“西廂”改本概況;蔣星煜整理明清戲曲收錄的《西廂記》目錄,考鏡其版本源流。?20世紀90年代以來,蔣星煜、孫崇濤、黃仕忠、黃季鴻、林宗毅、趙春寧、伏滌修、陳旭耀、朱瑞、伍永晉等學者,重新探究明代“西廂”改本的價值,對其展開較為深入的探究:一是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如蔣星煜、孫崇濤、俞為民、陳旭耀考辨“西廂”戲文的源流,注重研究南戲和“李西廂”的關系以及“明改本”“西廂”版本之間的關系。?二是研究其題材、情節、人物形象的改編。如黃季鴻的論述,涉及明代“西廂記”對《董解元諸宮調》和元雜劇“王西廂”的吸收。?朱瑞指出明代“西廂”改本“續書的主題思想受時代的限制多是向封建禮教的回歸,然而也有部分續書提出了悲劇觀、現實主義等觀點”。?伍永晉指出明代以后“西廂”主題的變化帶來了人物形象的變化,“續書中的主要人物大都出現了異化,如鄭恒的美化、張生的丑化、鶯鶯的弱化與紅娘的越位等?!?三是研究其音樂形式、體制、諢科的改編。如林宗毅肯定“明改本”“李西廂”在音樂上刪繁就簡的改編原則和面向演出的改編目的;王勝男指出“李西廂”根據情節和人物來選擇曲牌組合方式,比根據宮調聯套的元雜劇“王西廂”更為適應戲曲的發展。?四是研究其傳播接受和表演。如趙春寧、伏滌修等梳理“西廂”“明改本”在場上和案頭的傳播和接受史,歸納明代“西廂”文人和民間改本、全本和折子戲的改編規律。

學界從以上幾個層面對宋元南戲“明改本”進行了探究,取得的成果為我們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在宋元南戲“明改本”“改什么”、“如何改”和“何以如此改”的問題上,前人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一)關于宋元南戲“明改本”“改什么”的問題

第一,前人多注重對宋元南戲“明改本”在熱門劇目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內容、音樂形式、賓白科諢等方面改寫的探究,盡管如此,目前仍有研究的空間。

第二,目前學界尚未對現存的“明改本”進行全面的文獻整理、考訂和文本的比勘工作。部分“明改本”如“四大南戲”的版本繁多,前人著錄和源流考鏡尚有失誤之處。

第三,在研究范圍上,前賢大多注重“明改本”熱門劇目如《琵琶記》、“四大南戲”的個案研究,而對“明改本”(包括全本戲和折子戲)尚未進行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二)關于宋元南戲“明改本”“如何改”的問題

“明改本”是明傳奇出現前后活躍于劇壇的戲曲。前人已肯定“明改本”是連接宋元南戲和明傳奇的重要紐帶,亦關注其表演形式的改編、改本之間的差異等問題,然而,對“明改本”從前代戲文、說唱等文學藝術中吸取哪些元素進行改編,其改編成果對明傳奇的生成作出哪些貢獻,對改本之間的互文現象,尚未進行深入探究。

(三)關于宋元南戲“明改本”“何以如此改”的問題

一方面,前人或注重熱門劇目“改什么”的研究,或在個案文本比勘的基礎上探析其“怎樣改”和“何以如此改”,尚未從整體上系統探究明人對宋元南戲“明改本”“改什么”、“怎樣改”和“何以如此改”,進而揭示其改編規律。另一方面,前人多注重宋元南戲“明改本”劇目的目錄、版本的考辯和劇本探析,也能從社會生態環境、作者意圖、文化精神等方面對改編的原因進行分析,然尚未能將“明改本”“還原”于明代社會文化生態環境,“還原”于劇場交流語境之中,結合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揭示改編或改寫者的意圖、價值取向和接受者的審美趣味,未能呈現其在明代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風貌及其在戲曲發展史上的價值和意義。

四、解決的辦法

我們將宋元南戲“明改本”置于明代文化生態環境之中,“還原”于明代劇場交流語境中,在對“明改本”與宋元舊本進行全面比勘的基礎上,探析明人“改什么”、“如何改”和“何以如此改”,揭示其改編規律。

第一,本文從宋元南戲“明改本”劇本比勘入手,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等內容的改動上,具體整理明人對宋元南戲潤色、改寫、改編和翻改的基本情況,明確明人“改什么”。

第二,在明確了明人“改什么”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如何改”,即具體探究明人從前代文學藝術如史書、南戲、小說、說唱、雜劇、詩詞、文賦中吸取哪些營養,又如何融會于宋元南戲的改寫、改編之中,分析各歷史階段“明改本”的改編或者改寫的特點,并以史為線索,總結其改編或者改寫的規律,探討其改編或者改寫的成果對明傳奇的生成作出哪些貢獻。

第三,在探究“如何改”的基礎上,將宋元南戲“明改本”置于其賴以生存的明代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之中,“還原”于明代劇場交流語境中,進一步探討“何以如此改”。

最后,總結明人改寫宋元南戲的經驗與教訓,探討這樣的改寫在戲曲發展史、戲曲傳播和接受史上的價值和意義。

注釋:

①王國維.曲錄(卷四);宋元戲曲考第十四章暖紅室本《拜月亭》之跋;宋元戲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6-118.

②徐宏圖在《南戲遺存考》中指出后來的學者對明人改編南戲所持的觀點。徐宏圖.南戲遺存考[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9-10.

③學界在綜述南戲研究現狀時,多把“明改本”的研究包括在內,參見孫崇濤.中國南戲研究之檢討[J].戲劇藝術,1987,(3).孫崇濤.中國南戲研究之再檢討[J].戲劇藝術,1996,(4).金寧芬.南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1990,(2).徐順平.南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96,(4).

④錢南揚.戲文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5.

⑤錢南揚.戲文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4.

⑥徐宏圖對這個問題持相同看法。參見徐宏圖.南戲遺存考[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11.

⑦孫崇濤.成化本《白兔記》藝術形態探索[A].碩士學位論文集戲曲卷[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孫崇濤.南戲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2000,310.

⑧研究界對明初200年的關注,首先是圍繞著南戲與傳奇的斷限展開的,詳情參見孫玫.關于南戲和傳奇歷史斷限問題的再認識[A].華瑋,王瑗玲.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郭英德,傅璇琮,蔣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109-111.李舜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4.

⑨孫崇濤.明人改本戲文通論[J].文學遺產,1998,(5).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期轉載,可見其價值。

⑩孫崇濤在《明人改本戲文通論》中指出:“把將明初兩百年的所有南劇作品,都統稱‘明人改本戲文,將這段戲曲歷史,稱之為‘改本時期,亦比較符合當時戲曲發展的潮流和實際?!?/p>

?孫崇濤.點校金印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8.

?孫崇濤.南戲《西廂記》考[J].文學遺產,2001,(3).

孫崇濤.南戲考述[M].北京:中華書局,2001.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日)田仲一成.中國戲劇史[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

(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戲曲[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李舜華.從祭祀到演劇、從鄉村到城鎮——田仲一成的中國演劇史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1-7-4.

?(日)田仲一成.古典南戲研究:鄉村宗族市場之中的劇本變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劉平平.南戲考述[J].戲文,2006,(2).

?王季思.全元戲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徐宏圖.南戲遺存考[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孫崇濤,黃仕忠.風月錦囊箋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0.

?鄭尚憲.南戲改本新論[J].中山大學學報,1990,(1).

?俞為民考察南北“拜月亭”的差異和時間先后,參見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253-262.考述作為劇情線索的“拜月亭”是否存在,參見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250-252.

?俞為民.南戲《拜月亭》作者和版本考述[J].文獻,1986,(1).詳參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262-279.

?(美)白之.一個戲劇題材的演化——《白兔記》諸異本比較[J].文藝研究,1987,(4).

?孫崇濤.明代戲文的曲調體制——成化本《白兔記》藝術形態探索之一[J].音樂研究,1984,(3).

?吳榮華.明清西廂記音樂的初步研究——以李日華本為中心[J].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康保成.從《東窗事犯》到《東窗記》《精忠記》[J].藝術百家,1990,(1).

?伏滌修.岳飛故事的主題嬗變[J].藝術百家,2008,(3).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36-239.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15.

?黃仕忠.從《琵琶記》的評論與改訂比較元明之戲曲觀[A].《琵琶記》研究[C].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

?朱恒夫.岳飛故事:史實的拘泥于民間性的失度[J].明清小說研究,2005,(4).

?翁敏華.《白兔記》縱橫表里談[J].藝術百家,1991,(4).

?(韓)吳秀卿.《拜月亭》在雜劇、南戲中的演變[J].河北學刊,1995,(4).

?徐順平.論早期南戲的舞臺表演[J].戲劇藝術,1984,(4).

徐順平.溫州南戲考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18-223.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上冊)[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388.

?劉曉明.中國古典戲劇形式的限制、突圍和理論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8,(3).

?伏滌修.論岳飛題材戲曲劇作的核心價值追求[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8,(3).

?徐衛和.岳飛文學形象的多種形態及其文化內涵探析[J].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孫書磊.南戲研究的又一高峰:《宋元南戲考論續編》[J].四川戲劇,2006,(2).

?(日)田仲一成.南戲《拜月亭記》劇本的分化以及流傳[A].溫州市文化局.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1.

?(韓)金英淑.《琵琶記》版本流變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3,236-238.

?趙山林.試論《荊釵記》的傳播接受[J].藝術百家,2011,(1).

?徐文.《趙氏孤兒》故事變遷蘊含的集體心態[J].粵海風,2010,(6).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82.

孫楷第.戲曲小說書錄解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336.

?王季思,張人和.集評校注《西廂記》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

譚正璧.曲海蠡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8.

蔣星煜.《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孫崇濤.南戲《西廂記》考[J].文學遺產,2001,(3).

俞為民.《〈西廂記〉的版本和流變》,《南大戲劇論叢(二)》,中華書局2006年。

陳旭耀.現存明刊《西廂記》綜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9-200.

?黃季鴻.明清《西廂記》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朱瑞.《西廂記》續書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朱瑞.《西廂記》續書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伍永晉.明清《西廂記》續書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林宗毅.重評李日華《南西廂記》[J].文學新論,2004,(7):21.

王勝男.試論南北《西廂記》的宮調曲牌[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8,(1).

趙春寧.《西廂記》傳播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伏滌修.《西廂記》接受史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09.

作者簡介:

羅冠華,女,廣東人,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后,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教師。

猜你喜歡
明人改編
歸去來——契丹歸明人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天一閣藏六種明人文集解題
《永樂大典》所見明人佚集二種
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設想
“兼劑”與“正變”——明人論詩體互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