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評壟耘所著之《說陜北民歌》

2016-11-09 10:22顏景旺
戲劇之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陜北民歌

顏景旺

【摘 要】陜北民歌富有黃土塬特色。壟耘的《說陜北民歌》將文學解讀、音樂詮釋、地理人文等以圖說相貫通,從新高度與新視角闡釋了陜北民歌的特色與靈魂,深具學術價值,亦對區域音樂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

【關鍵詞】陜北民歌;壟耘;區域音樂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67-02

一、陜北,一方充滿神奇與魔力的凈土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地域性顯著,區域性明顯。陜北,作為我國區域音樂的典型代表,其黃土地中孕育了豐富的民歌藝術寶藏。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陜北民歌?其背后蘊含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如何?如何看待陜北民歌?如何深入了解陜北民歌?如何將這個有聲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近日拜讀壟耘所著的《說陜北民歌》,在領略陜北民歌神韻的同時,對以上問題也予以解讀。

壟耘(龍云),多年致力于陜北文化、音樂的研究,學術成果豐碩。其主持的“陜北文化學”被確定為陜西省省級重點學科?!墩f陜北民歌》可以說是作者近年對陜北民歌研究的結晶。作為地道的陜北人,作者自幼受黃土地文化滋養,對家鄉文化情有獨鐘。一方面,他以學者的身份,對陜北民歌進行理性分析與解剖,客觀評價家鄉文化,其思想見解具有強烈的說服力;另一方面,他又以自身豐富的實踐閱歷,跳出音樂圈子談音樂,站在新高度對陜北民歌進行全面闡述。從主體到客體的多重視角,真實地對陜北民歌予以審視、描述,讓讀者深入了解陜北民歌的獨特文化與魅力。

二、《說陜北民歌》具有黃土塬特色

土黃色的封皮儼然與黃土地相得益彰,封面中的人物頭戴白羊肚手巾,口吹“吹破天”,手舞鈸,站在黃土地上,讓人思緒不禁飄蕩在隴塬的千溝萬壑間。

該書由引言、內文和后記組成?!昂笥洝崩镉涗浟俗髡邔﹃儽泵窀璧奶厥飧星?,以及寫作初衷和不囿以往的寫作特點,其目的是讓讀者更能深入了解、喜愛、傳播和保護陜北民歌。前言部分,作者擬標題——“我們自己的陜北民歌”,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家鄉文化的熱愛與自豪。作為全書深具綱領意義的“前言”,作者從陜北民歌的歷史影響與產生因素等方面做了高度概括。陜北民歌是特定地域的一種音樂形式,在以往惡劣的地理環境和殘酷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內心感悟,只有假以歌聲,唱盡情感與所悟,一傳十、十傳百,逐漸引起廣泛共鳴,并經過漫長發展過程,積累下無數經典故事與曲調。從黃土地到紅色老區,陜北民歌一路走來,經歷千溝萬壑,最終,積聚的力量噴涌而出,讓其功能價值發揮到極致。

該書在內容上分為17章,標題醒目、易懂,直白地道出了內容的特點。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每節均以陜北民歌歌詞作標頭,不僅形式新穎,而且富有詩意,容易讓讀者產生興趣。文后配有解釋性語句,更讓讀者了然于胸,樂于去讀。從所列曲目看,均是當下人們熟知的民歌;從內容上看,觸及諸多話題,如紅色經典哪里來、老百姓的愛情如何發生與流傳……林林總總,均立足當下回顧歷史;從落腳點來說,作者基于史學角度對陜北民歌進行梳理,幾乎無譜例,以文學為主。但作者的研究卻是建立在譜例之上,將陜北民歌提升到理論高度,透視其文化特色,而這恰恰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另外,從技術角度上講,該書語言通俗又不失詩化意境,雅俗共賞,文脈結構嚴謹,章節段落緊湊、嚴密,富于邏輯性的闡述,讓讀者在撲朔迷離中尋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作者從主題入手,對陜北民歌根源進行結論推溯,但并非“大眾式”的歷史疊摞,而是從訴考古、較詩經、系秧歌、伴腰鼓、聽俚語、破元說等六個方面對陜北民歌進行闡述,從歷史發展、歷史局限及考古方面予以佐證,保守得出陜北民歌至少在宋代就已出現并發展成形。如張智斌語:“陜北民歌產生于遠古時代,發展于近現代,繁榮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盵1]其次,作者從陜北民歌的人物形象(哥與妹、革命歷史人物)、語境表達(敘事性)、創作源頭(故事化)、農耕文化(耕作鏈、生物鏈四季、五更、十二月)、人文地理(時空觀)、民俗(風俗習慣、民間信仰與宗教)、革命(紅色根據地的產生與發展)等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如結構框架(兩句、對稱、簡潔、重復)、音樂性(形式、手法、旋法、風格、襯腔、裝飾音等)、語言的美感(纏繞、押韻)等進行深入解剖,將音樂置于當地文化背景中加以考量,深刻揭示了該藝術的基本模式與內核。

三、陜北,歷史上較為特殊的存在

陜北,邊陲要塞之地,屬農耕文化,由于戰爭的緣故,人口遷移不斷,故造成以游牧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數民族融合狀況。西北雖是蠻荒之地,但文化厚重。受三晉、關中、蒙滿等文化影響,陜北逐漸發展成為融多文化于一體又獨具特色的黃土文化。因此,作者運用民族音樂學方法論,對陜北地區其他民間音樂形式及周邊地區姊妹藝術進行雙向異同比較,從歷史與文化產生根據與傳播動力作為概述,解開陜北民歌與其他姊妹藝術間的微妙關系,得出二者在相互吸取與滲透的同時,又保持了自身獨特的風格與魅力。故該書既有助于讀者洞悉陜北民歌的本質,又為大眾進一步探尋陜北民歌打開了一扇“窗戶”。

最后,作者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闡述了革命民歌的出發點。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陜北民歌保持了其原生態傳統,直至30年代初,革命的春風拂過黃土,原生態的陜北民歌被這股強勁的“紅色風暴”所推動。另外,中央領導敏銳地看到了陜北民歌給革命帶來的動力,爾后大批音樂工作者響應、貫徹中央思想,紛紛深入基層,與老百姓“同感受”,從群眾中找到了創作源泉,亦看到了革命的曙光,用原生態的陜北民歌演繹著新時代的主題。不久,革命性的陜北民歌響徹了全中國。從自發到自覺、從“舊瓶裝新酒”的革新到民歌研究會的成立、從武器的革命到革命的武器,陜北民歌都在催化著革命的發展,而革命的發展也給陜北民歌注入了新鮮血液。其實,本書重點在于描述原生態民歌,但革命性陜北民歌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由于革命紅歌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的見證,陜北民歌輝煌了一個時代,這對于研究陜北民歌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總之,作者從音樂與文學、地理、民俗等學科的關系,以及通過對音樂自身的剖析,對陜北民歌做了較為深入地闡述。從整體到局部、從共性到個性,統籌兼顧,全方位闡釋了陜北民歌的真諦。正如作者所言:“我就是想走這么一條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理論實踐相滲透的,高雅與通俗相融釋的‘品說路子,走出了一條既有可讀性又不缺乏理論深度的學術探討路子,走出了一條將文學解讀與音樂詮釋與地理人文圖說相互打通的全方位全視角的文化闡釋路子?!盵2]

《說陜北民歌》從新的高度與視角詮釋著陜北民歌的特色與靈魂,方式新穎別致,去大眾之語,成一家之言,文學性與音樂性凝聚雅俗共賞之特質,深具學術價值,對讀者深入了解陜北民歌、熱愛陜北民歌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亦對區域音樂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

參考文獻:

[1]張智斌.論陜北民歌的功能性在當代社會衰微及對策[J].西北大學學報,2008,(2):156.

[2]壟耘.說陜北民歌[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212.

猜你喜歡
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的演唱藝術研究
王方亮《陜北民歌合唱曲五首》的藝術特征與歷史意義
探討在民族聲樂教學中陜北民歌的重要性
淺析陜北民歌《趕牲靈》的藝術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