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2016-11-11 15:41吳越
人間 2016年27期
關鍵詞:對華貿易兩國國會

吳越

摘要:隨著中美經貿往來的日益深入,兩國都從對外貿易中獲得大量收益,但是與此同時,雙邊貿易摩擦層出不窮,美國政府時常對中國商品實施嚴酷的貿易壁壘,這種對華貿易政策直接主導著中國遭遇美國貿易壁壘、貿易摩擦的發展趨勢,直接影響著兩國經貿關系。因此,對此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美國;對華貿易政策

中圖分類號:F7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51-01

作為世界經濟排名前兩位的大國,中美互為對方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是我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貿易順差國;我國是美國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隨著中美經貿往來的日益深入,兩國都從對外貿易中獲得大量收益,但是與此同時,雙邊貿易摩擦層出不窮,美國政府時常對中國商品實施嚴酷的貿易壁壘,這種對華貿易政策直接主導著中國遭遇美國貿易壁壘、貿易摩擦的發展趨勢,直接影響著兩國經貿關系。因此,對此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大意義。

一、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原因

(一)1979年-1989年從“嚴重對抗”轉向“友好”的貿易政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經歷了一系列搖擺不定,最終選擇了對華經濟全面封鎖,中美兩國貿易處于中斷狀態。在美國的影響下,西歐各國對待中國選擇了跟美國相同的態度。在這個階段里,中美貿易關系附屬于政治、外交戰略,美國對華貿易由“嚴重對抗”轉向“友好”,兩國國內的政治因素起到了主導性作用。在尼克松訪華前,美國國內有兩種政治態度,一種態度極力支持對華實行全面的經濟封鎖政策;另一種態度公開宣揚反對與“紅色中國”進行經濟貿易。這兩種政治態度直接影響到了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直到1972年2月18日尼克松總統后,中美兩國發表了《上海公報》,協商確認了要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兩國之間關系。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中國確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實施一系列擴大出口的對外貿易政策,而美國開始通過友好的貿易政策將中國帶入到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體系之中,兩國貿易開始了極大的發展。

(二)1990年-2000年從“制裁”轉向“友好”的貿易政策。

1989年,國際社會輿論對中國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為首的所謂西方民主國家紛紛對華實行了嚴厲的制裁措施,極大影響到了中美貿易的發展。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后,美國將制裁重點轉移到了中東地區后,對華制裁才開始明顯減弱。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中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高潮,實施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政策,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為中美經貿關系的復蘇提供了良好氛圍。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兩國就中國入世問題達成協議;2000年5月和9月,美國國會和眾議院、參議院分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

(三)2001年至今友好與摩擦并存。

2001年12月10日,中國正式加入WTO。美國以貿易不平衡等問題為借口,對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升值等問題施以巨大壓力,更是頻繁利用貿易救濟等各種措施對中國的產品實施歧視性貿易政策,貿易摩擦不斷。美國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9.11”事件后,美確立了以打擊恐怖主義、保護美全球利益為基點的戰略,經濟利益處于國家利益中的次要地位;而是2007年發生了次貸危機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經融危機,美國國內失業率猛增、經濟持續低迷、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奧巴馬上臺之后,美國政府和國會相機推行了“自由且公平貿易”、“購買美國國貨”、“再工業化”等政策,并且利用WTO加大了對中國的進一步管控。

二、美國對華貿易的決策機制

政治經濟學對經濟政策的解釋強調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政治作用,一項經濟政策的出臺受到政治市場上的政府、黨派、國會、選民和利益集團等的影響。在“三權分立”的美國,貿易政策的制訂也具有相應的“三權分立”思想。

(一)美國國會。

國會在貿易政策制訂方面的權力主要貿易立法權、外貿管制權和國際條約批準權、調查和監督權、機構設置和人事否決權、授予貿易決策權。

(二)總統與行政部門。

總統的外貿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決定對外經貿方針與政策、締約權、授予權力的范圍內的升降關稅權、對外實施經濟制裁權。憲法還授予總統宣布對外國實行經濟制裁和簽署國會通過的對外實行經濟制裁的法令等權力。

行政部門擁有的則是提案權與總統否決權。根據美國憲法,總統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貿易法案,但國會在獲得參議院超三分之二多數票的支持的情況下,也可以推翻總統的否決案。

(三)利益集團。

美國貿易政策的制定主體是政府與國會,而利益集團通過國會或者直接游說政府等手段參與政策制定。

(四)新聞媒體與公眾輿論。

美國因選舉政治的原因,新聞媒體和公眾輿論在美國國內和對外政策的制定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他們既反映著各種利益集團的呼聲,也會對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造成壓力、施加影響。當然,決策者不僅僅單純地將公眾輿論作為決策的參考,也反過來影響輿論甚至制造輿論使公眾支持某一項政策。

三、國會與行政體系之間的制衡

在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下,行政部門和立法機構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和競爭??偨y和國會議員的選民基礎不一樣,各自受到不同利益集團的左右。

由于總統與國會議員的選舉產生方式不同,導致了總統與國會議員所考慮政策的角度不同,其所代表的利益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因此,在對待貿易政策問題上,國會和白宮一直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在總統、參議院、眾議院三者之中,眾議院最具地區性,也做容易提出各種極端的觀點;總統最具全局視角,也最能用長期觀點、站在更高的層面來把握全貌,考慮美國國家的長期利益;參議院則居于兩者之間。有學者指出總統在貿易政策上傾向于自由主義而國會傾向于保護主義①,這一點從美國討論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的議案中展現無遺。美國國會討論對華永久性正常貿易待遇議案過程當中,克林頓積極推動此議案的通過,但在眾議院的討論中,各議員提出了許多附加性議案就是為了阻撓議案通過。而在參議院的討論中,絕大多數議員把握住了大局觀,迅速否定了許多倒退性的修正議案。使該議案在參議院也比較順利地通過。

注釋:

①張建新,吳云翔:《美國貿易政策中的總統自由主義和國會保護主義》,對外經貿實物,2006年第1期。

猜你喜歡
對華貿易兩國國會
緬甸前4個月對華貿易總額達37.4億美元
反傾銷與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研究
新形勢下推進中蒙經貿合作的對策建議
中韓海域劃界首輪會談成功舉行
“娘子軍”
“兩國”演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