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環節設置小議

2016-11-14 01:33先木斯亞·買買提明阿不來提·吉力力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6年24期
關鍵詞:網絡教學

先木斯亞·買買提明 阿不來提·吉力力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在各個行業中應用的普及,其角色在社會服務中起到的作用也愈加明顯和重要,大學教育中,計算機正逐步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該文探討了將計算機公共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關鍵詞:計算機公共課;網絡答疑;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4-0156-03

對于現今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大一新生而言,高效開設的計算機課程通常會給他們以極大壓力,當一個課程對學生欠缺吸引力時,作為任課教師,須認清這一點并加以及時扭轉,除去極少部分的學生,多數普通學生只能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師的幫助下摸索出自己的學習方法。課程設置和客觀條件對他們可能是幫助,也可能是干擾。以下就根據筆者多年講授計算機公共課得出的一些看法。

1 課堂效果受教室環境的限制以及教材和考試

1.1 教室教學環境

計算機技術本身的特性(即操作性)和大班授課、教室授課存在很大矛盾,它需要更多的上機練習,但由于人數過多,不可能滿足全部上機形式完成。這種課本身的特點是理論性弱,需要理解的高深知識少,但操作性強,需要多多動手實踐才能記住,如同游泳等體育項目,不可紙上談兵,必須接觸到真實的環境才能在實際練習中迅速加以體會,并得到進步。說得越多,做得越少,越不利于真正掌握,此類課程的關鍵是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并給予細致的演示、指點,讓他們能迅速地模仿教師的操作,熟練之后變成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這一過程應迅速、不拖泥帶水、不似是而非。因此,此類課程應具備如下的環境:初期要有老師不厭其煩地引導、講解,順利度過這個困難百出的階段。我們都知道,學習新知識時最易產生挫敗感的正式最初期:對多面對的東西完全陌生,一無所知,同時也沒有產生足夠的興趣(自發的學習有另當別論),面對的是完全陌生的設備和難懂的專業術語。他們最需要的是馬上接觸實際的計算機環境,在練習中打消挫敗感。

但因人數所限,不可能滿足全部授課以上機形式完成,而上課時班大人多,教室的布局僅利于自習、考試或聽講座,但不利于大容量的班級上課,紀律容易混亂是一個因素,另外計算機公共課這種必須模仿教師操作的課,無疑更不適合:教室呈長方形,講臺和演示屏在教室的一頭,120多人的班級,全勤時基本坐滿整個教室,坐在教室后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很難看清黑板上的電子演示細節的,同時聽講也有困難,這樣上課,久而久之會形成分化,慢慢地學得不好的學生會自暴自棄地不再主動爭取教室前排的座位,因為聽不懂的太多,已經難以繼續理解后面的教學內容。這就使教師大量做無用功,學生易被甩下,跟不上進度。

1.2 教材和考試

在這里我們不妨以初學者的角度來看一看我們為本科生們所編、所選的教材,這些書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向讀者展示著計算機世界——充滿無趣、枯燥、令人望而生畏的術語,描述絕對正確,但缺乏啟發性,多數知識點缺少實例說明。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心強但自我管理能力弱,目前我們從選擇教材到教學模式到管理模式卻都是棄其長而用其短——并不重視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唯有學生的自發積極性,才能對抗自身的惰性和很少受過鍛煉的自我管理能力),殊為可惜。而是客觀上要求他們運用自己很少經過系統化訓練的自我管理能力去協調時間和精力去強迫自己學習并無興趣,僅有壓力和反感的學科。多數以低效率而告終。如此這般,很容易使本來該以學知識為主旨的大學生活變為應付考試,考試則由驗收知識的掌握程度,變得流于形式。

以上實乃多年固存之弊端。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個,可能就是“為了便于管理”。這也確實是事實:試想一個120~180人的大班級中,講授知識最終要規范化管理、要顯式地衡量學生是否掌握所學,并標準統一。如要滿足這些條件,最基本一條就是必須考慮考試的形式——此指標最能方便快速地在某個角度上看出師生的付出和收效,那么考試形式是要以主觀題為主還是客觀題為主:如果是前者,那么答案必定不能完全統一,那么給分時如何衡量又會出現多重標準,有時會難以服眾,尤其是主觀題的批改時間遠長于客觀題,考試周內很難完成批改和錄入成績。如果以客觀題為主,又會出現教條化的考試,甚至造成操作類技能類科目的考試,居然如同政治類文科考試一樣出現死記硬背式的復習題目,學生人手一份加以背誦。筆者在數次目睹此類現象后不由詫異,這樣是否已經失去了考試的意義?

2 上課和上機的效果對比和矛盾

2.1 對老師的不當客觀要求

在機房練習時,按教學大綱所講的主旨,是用以練習、熟練課上所學的技巧和操作,但這實際上難以實現:課上的條件使很大一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很模糊,說白了就是沒聽懂、沒記住。上機時間如果安排在上課之后好幾天才進行,上機時學生很可能根本忘了該做什么。這種時候,按理說教師的任務只是公布該練習的題目,并在學生遇到問題是予以解答,但必須由學生自己先進入練習狀態才能產生問題,可實際情況是學生完全不知該怎么做,甚至不知該問什么,于是多數人會呆坐到下課——如果教師不予干涉的話,可是教師一旦干涉就不得不重復上課時所講的內容(筆者曾經親身經歷過類似情景:把課上的內容又講了兩遍——每批上機一遍),這樣效果確實很好,學生基本全部點頭說懂了,可這似乎不是長久之計,一方面教師的精力被嚴重透支,一方面也體現出課上的時間反而形同虛設,甚至有的學生明知課上聽效果有限,而上機時老師還會再講一次,于是干脆不來上課,上機時倒興致勃勃地來了,這種行為雖然不符合校規,但也能反映一定的人之常情,這時教師會十分矛盾:是以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好為追求,還是只做份內的工作?

2.2 上機工作量和上課工作量無法真實體現現實工作情況

這里需要著重提出的一點是,計算機上機課的課酬,僅僅為上課課酬的40%,這種直接和工資掛鉤的方式,客觀上確實對教師的積極性有影響,憑筆者在公共課上超過六年的教學經驗表明,如果專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上機其實比上課累得多。操作類的課程,最關鍵、最見效果的就靠上機練習,學生所得到的最大幫助也在這個環節,偏偏這個環節沒有有效的管理和評估,這是否在客觀上鼓勵教師以對自己最輕松的方式進行?竊以為這個現象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的計算機教學。如果要維持,就必須先改善課上教學的客觀條件,不要將課上的學習任務轉移到上機時間。

3 網上答疑的實際運作中之不可行性

學生對那些該是自己主動去問、去做的事情全無概念,多數人仍然維持初高中的模式:等待有人來指點、提醒,否則就不知道該去做(舉例來說,筆者曾在講到某個知識點時讓學生翻到書上的例子處,對照電子教案投影儀器看時,學生居然要老師告知該知識點所在的頁數,并在得到答復前寧愿坐等不動,這說明學生的課堂學習實在欠缺主動性。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講了一上午的課,進度已經跨過一章,而學生的課本還停留在第一頁)。

進入大學后,他們不知道該怎么抄筆記,在他們的觀念中只有寫在黑板上的才應該抄下來,而現在要講的知識點都在電子教案上了,而且其切換速度明顯比他們一直習慣的步調要快,他們看不出該選擇電子教案演示中的哪些進行記錄,他們協調不好一邊記錄一邊聽講的任務,很大一部分學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吸收的不好,不知道應該隨著教師的進度對照教材。

同時,大學不再是每天留作業,也沒有之后的收作業、檢查、批改、回復。課后復習在很大程度上只取決于學生本人的自覺態度和有效方法,可他們經常不知道該做哪些題目——更重要的是他們遇到困難時不知如何解決,大學中師生接觸較少,教師不可能及時出現為學生排除疑問、解除挫敗感,從這個角度看,網絡答疑似乎是個解決辦法的好途徑:師生可以在一個由學校提供的統一網絡平臺上,利用電子留言板以發帖回帖的形式提問和回答,可這一形勢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很多細節上的障礙,導致無法順利達到預期效果。網上答疑的實際運作中之不可行性。下面以個人親身經歷列舉幾例。

3.1 硬件條件無法齊備

首先,使用網絡留言板,需要師生雙方都具有計算機和網絡條件,這一條多數非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就難以具備:這些院系據說都配備有機房,但筆者詢問過學生們,卻一律得到這樣的回答:從未見過機房,更沒有使用過,先不管院系內部是否存在溝通適當或開放權限問題,學生長時間在本院系中得不到可使用的計算機資源是長期存在的事實,那么學生只能使用自己購買的計算機(多數學生沒有這個條件);或者去校外的網吧(此類環境對學生學習實在并不適宜)或者去計算機學院的機房(這樣也存在問題:且不說信息學院地理位置遠離其他院系,其機房雖有一定資源,卻主要應該面對本院的師生使用,無充分的能力為其呀院系提供服務)這是一個大問題,假設此問題能夠得以解決(如學生排除困難順利地找到可用的計算機并登錄留言、并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再說教師一方:計算機是教師確實都具有設備,但要在家中辦公時回復學生的網絡提問,又存在能否從校外順利鏈接到校內電子留言本的問題,多數教師都不住在校內家屬區,無法從內網訪問校內資源和平臺,筆者曾數次在上網高峰時段從外網試圖連接到校園網中的網上答疑模塊,有超過半數無法連接,余下的幾次雖能成功連接,但打開帖子的速度十分緩慢,最夸張的一次,曾用近半小時才打開一個問題帖子,而回復該問題并成功發出回帖又花了更長的時間,如此一來使用網上答疑模塊的可用時段只剩下早晨8點以前和夜里12時之后,這對于需要正常休息和部分日子早上8點有課的教師來說似乎難以配合,如果利用周末,且不說影響教師的休息和個人生活,對于學生而言也不夠及時,學生需要得到及時的答復,如果不能在他們能覺得及時的時間內回復,他們也會從此不再關注網上答疑。效率如此低下,網上答疑的方式能夠發揮的作用可見一斑了。

3.2 知識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溝通障礙

退一步講,即使以上困難都能克服,也仍存在一個不可避免的障礙:就是學生對技術問題的描述容易形成歧義,使得教師無法真正理解其困難何在,也就難以為之提供幫助。由于缺乏專業常識,他們的問題描述太過籠統,或者含糊不到位,使其理解與實際所知差之萬里。

舉例來說:學生常問這樣的問題:1.怎么能讓U盤不中毒?2.我的計算機突然點擊哪兒都不動了,怎么辦!3.我明明把照片都從U盤上復制到電腦上了,為什么不能打開??——這類問題幾乎無法回答,問題1所指很不明確,其回答足足可以寫上一千字,而且實際上也并不存在使U盤絕不中毒的完全方法,只能盡力避免;問題2描述過于籠統,有經驗的提問者應該根據問題給出自己的電腦在“不動了”之前自己都做了什么操作,以及“不動了”之后計算機的狀態;問題3表述不清晰,也難以回答??墒聦嵣?,后兩個問題如果能當面看到現象,五分鐘內就可解決:前者其實是因為計算機的內存空間不夠大,用戶又打開了太多的應用程序,導致系統無法讀取硬盤而掛起服務,只要在“任務管理器”中暫時關閉一部分應用程序即可恢復正常;后者則是用戶的復制操作部分有誤:應先選中要復制的圖片文件后用“粘貼”命令粘貼至目標位置,但用戶實際的操作是選中文件后,發送其快捷方式到計算機,快捷方式只是提供了一個到目標文件的鏈接,本身并不代表目標文件,因此一旦U盤拔出,鏈接就斷了,即使有快捷方式也無法打開圖片。

以上問題由初學者用他們特有的漏洞百出、遍布歧義的語言來表達,教師經常根本無法猜出實際的問題所在,回答起來也就無法有的放矢了。

綜上所述,并非網上教學、網絡答疑的方式不好,只是,至少操作細節類的問題,不適合使用遠程提問解答的方式,而這類問題在學生遇到的問題中所占比例又是最大的。

除上述外,計算機公共課還存在不少其他弊端,如教學設備的落后、教師演示用機不配備常見外設、沒有網絡環境、上課上機時間分離等,都在不同程度地限制著公共課的效果,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得以改善。

參考文獻:

[1] 李鳳虎.關于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育的思考[J].青??萍?,2007(5).

[2] 朱勇強.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8).

[3] 李政輝.案例教學法探源[J].中國大學教學,2009(9).

[4] 劉順清,高秀娟.淺談在計算機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科技論壇:教育科學,2007.

[5] 李方.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 李蕾.論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與教學變革[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

猜你喜歡
網絡教學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化學實驗教學
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網絡教學多樣性 開展有效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