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寂的心靈鏡像與詩性的文學救贖

2016-11-14 06:14肖成
華文文學 2016年5期

肖成

摘 要:林湄散文以優美的文筆將歲月的滄桑、歷史的喧嘩、現實的況味、真摯的緬懷、異域的風情,以及濃郁的哲思熔鑄一爐,構筑起一個飽含著明心見性智慧和人間熱忱關愛的清寂世界,其所映射的心靈鏡像,鑒證了林湄借助文學為現實困境尋求救贖之路的不懈努力。

關鍵詞:清寂世界;心靈鏡像;哲思叩問;文學救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6)5-0033-09

林湄是當代海外華文作家翹楚,如同搏擊長空的雄鷹一般,她努力將其剪影和啼鳴留在世間。她把在這個時代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全都放入了《清寂》這部散文集的字里行間。全書包括三輯:“山水人生”、“亦歌亦泣”和“尋思體悟”。書名“清寂”源自錢鐘書的詩句:“‘敢云大隱藏入海,且耐清寂讀我書。之所以對‘清寂兩字情有獨鐘,是因為覺得明白個體生命的真諦和具體的實踐是兩回事,正如有人喜歡‘清靜又離不開‘熱鬧的捆綁一樣。顯然,若想獨特而不俗,需要定心、定力與定神,想達到此境地,自然離不開‘清寂”。(《清寂·后記》)在林湄以散文所構筑的這個清寂世界里,有眼淚亦不乏歡笑、慨嘆、緬懷、敬仰、惆悵、遐想、沉思、追尋、叩問、感悟和求索,飽含著作者同宇宙人生、與現實歷史所進行的多重對話,從中可見作者如何從歷史乖謬與個人創痛解不開、理愈亂的糾葛中,企圖借助文學為人類探尋一條精神救贖之路的不懈努力。

從邊緣出發與自我建構是散文集《清寂》中企圖實踐的最重要的文學目標之一。林湄似乎是歲月中飄流的志愿者,生于福建,長于上海,移民香港,再到中年遠涉重洋,定居荷蘭迄今,雖然鄉思不斷,但總的來說,她無論去到哪里都能安身立命,很快與地方建立默契——找到自己喜歡與興趣的焦點,掌握當地人的生活節奏和文化喜好,迅速與所到達的城市文化融為一體。在世界走向整合的大文化背景下,旅游已越來越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一個渠道,成為人們喚回自然感受,豐富現實生活的內在性、多樣性的心靈欲求,成為把廣袤世界的各個生僻角落溝通起來,將相互疏離的人類、社會、自然融合起來的一種方式。林湄在寄情山水古跡之際,走筆于才情神思,縱橫捭闔,從容揮灑地創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其游記之理性思辨,自是不同于一般的喻古鑒今、詠物托志、針砭時事之類,自然也不是一般的思想火花的明滅。這是一種深厚的哲理思考沉淀之后的“理論性”闡釋,然而它們又全然融入山水游覽及博古通今的情感抒懷之中,既不倉促壓抑、扼阻文思,又能適時收聚。林湄在《關于旅游》中曾說:“旅游和度假不同,度假意在休憩令人心身輕松……旅游則不同,新奇的色彩、圖像或形態,比書本逼真具體,令聽、聞、視、覺等感官尤為敏感,加深印象?!边@是林湄的旅游觀,因為“游覽畢竟是‘游而不是安身立命之地,再新鮮美好的感覺也解決不了實際生活的問題,更無法消除幻想與現實的距離,除非在旅途中出現奇跡。畢竟——旅游只是點綴和豐富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存的態度和目的?!痹诹咒氐闹T多游記中均翔實記載了她在游走異國他鄉時,自我與“他者”經由相遇而相互凝視,以及在“他者”參照下建構、回歸自我主體性的心靈鏡像,并在創作中一再敞開心靈,頻頻自我審視探索,終致心靈轉變的過程?!陡惺苓吘墶分兴@樣自剖:“邊緣令我對內心靈性的反思反省外,崇尚叩問和懺悔的價值,還使我有機會與宇宙親密交往和對話,并對未知的、超出人能力的種種‘神秘抱著一顆朝圣的心情”;而“‘邊緣‘夾縫與‘中心有距離,看人看事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自然不一樣,即‘旁觀者清”。顯然,林湄希望藉由旅游在與異文化碰撞的過程當中,發現自我與“他者”的差異,從而進一步給自己的創作帶來新滋養。在《關于“世界文學”的思考》里這樣解釋道:“更讓我驚奇的是,竟然發現自己原來是那么喜歡寧靜、淡泊、單純、真誠和簡單。加之在教堂和獨處的體悟,‘奧秘時時在心頭律動,對神秘宇宙敬畏敬仰的同時,常能從感知里自然而然地回到本真本我的狀態,從中獲得真正的愉悅和安寧。于是,我愈來愈漠視權勢財位和虛假,喜歡隱士般的生存方式,在虛靜坐忘里與宇宙對語,在清靜無喧中讀書,努力解讀自然和生命的真諦?!边@就是林湄所構筑的清寂境界,這個境界確實折射出了她的心靈鏡像,代表著一種精神上的向往及超越。具體來看,她創作的“山水人生”的系列游記,即巧妙地處理了時空關系,將現實與歷史交織起來,以審美眼光觀照生活,把生活感悟轉化為美感經驗,并加以具象的表現,營造出清寂的氛圍,向人們娓娓道來震顫她心靈的所見、所聞、所思及所求。這表明林湄的旅游不是純粹的旅游,更多的還是鑒證生活、領悟神跡的過程,因此林湄喜歡在山水觀光中不斷地體悟、思考、叩問宇宙人生,從而完成自我建構。這是林湄作為生命個體內心最強烈的召喚。于是不斷地旅游儼然成了她生命和創作中一種重要的救贖,是召喚潛藏在意識深處最本真靈魂的生命儀式。

雖然林湄也曾陷入社會給女性框定的種種傳統角色里,并試圖安于家庭、婚姻的現狀;但對文學的執著卻讓她涵養了一個更廣闊的心靈世界,其靈魂時常處于騷動的狀態,終使人到中年的林湄鼓起勇氣去擺脫命定角色的束縛,遠離故土展開實現自我主體自由的生涯。這令林湄在散文創作中積極選擇擴展自然風景和生命的版圖,同時也藉由跨國的移動突破心靈和人生的困境。林湄在《到大自然中去》對此予以了闡發:“觀賞風景的最高范疇是人自身內心的和諧,然而,要達到這種美好的實際景象,比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要困難得多,需要不斷的自我體驗、自我破碎,自我升華……所以,每當我到大自然中去,面對宏偉壯觀的大海、峽谷、懸崖峭壁、茫茫雪原;或在細雨中的碧樹紅花、山地的鳥禽、鋪滿落葉的林間小徑時……無論是圖騰的膜拜,還是獲得愉目娛神的感悟,總是不斷地提醒自己:將審美感受帶到實踐中去,讓大自然的清朗和長闊高深,真正制衡你的性情,主宰你的命運;讓靈性生活超越肉身的享受,與自然對話,與自己對話,達到人和自然、人和己心的和諧關系,擺脫人生‘生老病死‘勞苦愁煩的寫照,令生命充滿自然的朝氣和性情,單純愉快過好每一天?!笨梢娏咒卣峭ㄟ^實際旅游經驗以形而上的思辨來進行歷史叩問與人生探索。

多視角、多層面地將清寂的心靈鏡像展示出來,這是林湄藉助文學為人類探尋詩性的文學救贖之途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旅游途中,由于身處于和自己文化迥然殊異的文化語境里,離開了原有的文化和社會結構,致使林湄內心不斷起著幽微而復雜的變化,連帶對死亡、對存在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兑粋€人》即恰切地折射出了其清寂的心靈鏡像:“我決定走進寂寞!一個人散步、賞景、思考,和云彩對話,與小鴨相晏,在此交往中,我覺得肉體越疲憊軟弱時,靈魂則越來越活潑了。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啊,那些僵化的器官逐漸地振奮著,心靈中可貴的氣質也漸漸地被寂寞培養起來了,原來,寂寞的后面有更高、更廣、更純粹更有益的風景,但它有一扇門,關得緊緊的,它喜歡站在門隙里嘲笑那些害怕寂寞、被它弄得愁眉苦臉、心煩意亂的神情,憐憫那些被寂寞折磨得動蕩不安的人們……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寂寞里的風景”;“我在身游中體會到享樂只能在獨處、差別對比中獲得。再次理解了波德萊爾的話:‘不能獨處的人才是最大的不幸。用享樂、激情和妄想充實孤獨的人才是危險的。人生最大的舒適就是心靈被一種真正的智慧所感動,從中獲取生命原有的快樂和滿足?!边@不僅是一種歲月沉淀之后,顯現出的明心見性的智慧,而且層層遞進地詮釋了寂寞的另類意義——“寂寞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質的,盡管如今幸福恬適,依然喜歡一個人獨坐湖畔,或在沒有人同在的書房里享受孤獨,并對寂寞有著新的詮解和眷戀。在這奇特處境中產生的感情和思想,有助于對我天性和氣質的新認識,正如盧梭所說:‘一個孤獨的人在沉思時,必然想自己想得多些。是的,如果說舊時的掙扎成為今日獲得安寧的代價,那么,今日的寂寞已經死亡,它已被安詳所代替?!弊詈?,作者以這樣的一段文字完成了自我鏡像的詩性文學救贖:“靈魂讓我在沒有阻礙、干擾下的靜寂中,充分而自愿地體現自我,于是,我在寂寞的目光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感謝寂寞,我終于明白,只有跨進這個門檻,才能享受到一個人的真正的舒適,這是人生品嘗寂寞后閃現的一條背向人群的小路,又窄又難走,但我愿意在這條小路上奔跑,投身于和我心靈親切交談的甜蜜事里去”。林湄希望自己“在研究社會人生的神游中,不忘領悟寂寞、研究自己從中獲取的另一快樂:順服、感恩、謙卑、寬恕。寂寞解答了我長久的問號和期待的答案。它,寧靜又無限,無限又舒適?!痹谶@般幽幽回蕩的寂寞絮語中,作家不期然的回首來時路,期間面對友朋離散、職場委屈、親人去世、婚姻緣盡,以及獨自撫養兩個兒子的辛酸與艱難?!度展庠 防飫t有這樣的“虛靜坐忘”畫面:“閉上眼睛,從未接觸陽光的白晰體膚漸漸感到烘烘地熱,像往日腰酸背痛時在紫外線燈下的感覺。只是——陽光比人造紫外線均勻、舒適,慢慢地流溢,漸漸地滲透。不久,一種神秘奇異的景象出現在腦海:火焰般紅潤光亮,無形無質,沒有半點污穢與干擾,純粹的金碧,純粹的寧靜……于是,身體漸漸感到虛無,靈魂飄渺……無風無浪也無聲,耳朵里只有天籟之音……沒有功利,欲望與喧嘩;沒有煩惱和憂愁,更沒有悲與喜……”這個由日光浴意象構筑起的清寂世界中映現出的自我鏡像,恰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尊崇的——天人合一。因為作者切身感受到了“道”在自然中。而《孤獨的肖像》這樣詮釋孤獨的意義:“在那些藐視權威又在他們面前折腰的人們,孤獨是淡然的;在日夜為名位財勢苦心鉆營者前,孤獨的笑聲清晰明朗;在物欲橫流靈性空虛的人面前,孤獨是充實的?!薄队暌埂穭t又是一種樣貌:“深夜夢醒在枕上,聽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如灌、如流、如潑,交織著單調而哀婉的音符,擊在我似動似靜的心弦上。上帝啊,你借著雨聲使我從驚恐萬懼的噩夢中蘇醒,但又不忍我時刻遭受煎熬,然而,這一醒換來的是更大的凄悲和空寂?!比袎羲籍斦?,往事依稀渾似夢,都隨風雨上心頭的意境就這樣營造出來了。而“深夜夢醒在枕上,前塵往事,累累傷痕,隨著窗外一聲親昵的鳥鳴,使我倏起倏滅的心思、滿挾幻意的期望頓有一股突來的感受,心頭輕泛一種奇妙的新意,‘榮枯事過都成夢,憂喜情忘便是禪。母親,愿我從此不再執著,學習在迷離中接近禪意,不再哭泣哀傷,而是陶醉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中……”這樣的收關之筆,沒有沉醉在前面營造的凄惶情緒中,巧妙地以“一聲親昵的鳥鳴”轉折,以自我的期許讓挹郁心結得到舒解,釋放出了積極的信號。

由于林湄的創作同其跨國移動,以及旅游是如斯緊密地疊合在一起,透過長期的異域生活和跨國旅游,林湄因而得以不斷以各種角度凝視(gaze)“他者”。文藝心理學家拉康在其鏡像理論中認為個人往往以外部世界作為其鏡像凝視,透過鏡像中的自我建立起完整形象。作為一個旅游者,林湄在旅途中的不斷凝視,讓自己也儼然經歷了一種自我主體建構的鏡像階段。在跨國的旅游中,作家不其然地與外部世界和“他者”不斷地對話,在其心靈深處形構或矛盾,或沖突,或和諧的關系。亦即自我透過鏡像的“他者”而使自我內在產生變化,并從中不斷地自我調整,最終自我主體性就此形構而成。林湄的散文中清晰反映了作家經由旅游考古經驗和文學理念實踐的相互辯證之中尋找通向人類救贖之路的努力。后殖民理論家薩義德(Edward W.Said)在《東方學》中曾言:“當人類碰到相對不熟悉或威脅性、遙遠的東西,這種情況下,人們要訴諸的,不只是自己先前的可能類似經驗,而且是如何解讀這些新奇的東西,旅游書籍和導游手冊,就是人們遇到陌生地方時,一種很‘自然情況下,所發展編撰出來的文本。旅游手冊的功用,形成了他們的邏輯。而其它針對新奇事物的書籍也一樣。當人們旅游到其它地方,遇到不確定的事,威脅到他的認知平衡時,就會依賴文本,發展出‘文本態度”。①對林湄而言,旅游手冊的功用對其影響不大,她仰賴的更多是往昔的記憶、經典的文藝作品和宗教信仰。旅游的景象和《圣經》的文本,不斷地讓旅游的城市在林湄的想象里立體起來?!皻v史畢竟是歷史,沒有人可以改變。在提倡多元文化和平共處的今日,如何處理‘和而不同的文化觀景,也算是一種文明程度的體現吧?!保ā丁捌邿襞_”古今——土耳其〈圣經〉古跡》)這樣的認知其實都是從想象文本里得來的信息和印象。作家對“七燈臺”這個城市所有的憧憬與迷思皆源自《圣經》,所以一到旅游觀光地,就一逕陷入印證《圣經》之思中,其思古之幽情也冉冉升起。由此可見,實際旅游經驗會讓人在聯想時增加更多感悟。不過,旅行的吊詭也在于:它是一種實踐,是一種對憧憬最具潛在性的威脅。有些地方一旦去過之后,憧憬的力量就消失了,也失去對那些地方原有的一廂情愿的浪漫想象。而林湄卻沒有遭遇這種旅游后的失望,而是在山水的陶冶中清楚感覺到自己一度枯萎的靈魂正在日漸青翠,這恰是她自我建構完成的儀式之一,也是其靈魂的一種升華。她正在逐漸成為自己靈魂所喜愛的人。誠如伽達默爾所言:“只有通過他者,我們才能獲得有關我們自己的真正知識?!雹趽Q言之,旅游的感悟過程也即林湄建構自我的過程之一。

在林湄散文中,“墓地”是同“鄉愁”相對應的,由作者精心營造的一組有形與無形的重要意象。林湄散文中涉及墓地的篇目很不少。請看《墓》中的片斷:“墳地在X區路旁的一塊林地里,四周有扶?;ê痛髽鋰?,像是大花園似的。園內是公墳,墳碑整齊地排列著。天陰陰的涼,我攙扶著老太太走到右邊角落的一個墳位,墳碑殘舊傾斜,老太太顫抖地將家里花瓶里取出的一束郁金香放在墳前,跪了下來,隨之啜啜泣泣地抹起眼睛來。墳地空無一人,只見老太太的銀發在晚風中拂拂飄飛,一種空無、悵然、凄涼之感涌上我的心頭,沉思良久的有關墳的思索,又飄飄然地自心底彌散出來:故鄉半開小丘的一個個黑黝黝墳洞,傳說是山豬野狗的出入地,而山豬野狗是死者生前做了壞事,投胎的再生形象。成年后,心頭一有難解之結,只要到墳地走走,就有一種突然開竅的徹悟。墳,叫人消極,也啟示人聰明,于是,有人在現實的籬網中,死在墳里,又在智慧的通道上,一次次仿佛從墳中爬出來……”在墓地這個意象沖擊下,感傷情緒不由在心底竄升,生死叩問也接踵而至。在《他為你點亮更高的燈——魏瑪尋思》中,林湄邊游邊發思古之幽情:“我走啊走,前面是一片綠意蔥蘢的樹林,沿著林間小道而去,四周靜寂,陰涼潮濕,散落各處大大小小的墳墓似乎被時間和親人所忘卻,顯得孤單而蕭條,只有樹林深處那塊空地上的魏瑪公侯墓室,錐形的尖頂披著夕陽的余輝,為冷肅的林間增添了生氣……我買了門票沿著石階往下走,舉目四望,燈光暗淡,然而,很快地,看到擺在進口處的木棺上寫有歌德的名字,右邊并排著席勒之棺,同代詩人作家生前死后如此密切關系、生死與共,在古今中外文學史上不可多見啊”,由此林湄感慨萬端:“他的形體消失了,但其詩才和精神不死,留在德國、歐洲和世界文學里?!逼淇畤@使人不禁聯想到詩人臧克家的名句:“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文中那些充滿了宛如雋永名言般的句子,既充分呈現了景物的迷人特點,而且流露了自己在特定情景中的體悟,這樣就使文章既氣韻流動,又活潑感人??梢娏咒睾苌朴趯τH歷的所見、所聞、所感做沉淀后的思考。因為她明白,天道有時,榮枯有序;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然而這樣直探生命本質的感悟和悵惘,卻是經由一次次探訪墓地時的陰郁氛圍所引發的,這也是林湄在無數個孤獨的時刻里感到恨也無益、訴也無益,悲懷難遣的自況——雖有豁達之意,未免還是透露出了幾分悵惘,頗有點異鄉異客無處話凄涼的無奈。

既然人生背負的東西已如此之多,為什么還要把那些歷史時空留下的遺物,強行留在身邊呢?具說服力的答案似乎一直沒出現,可那些先賢哲人卻在林湄的每一次旅游中不可遏止地吶喊、掙扎著向她跑來了。每當林湄以柔軟的生命敲擊尖銳的歷史冰封,見證纏綿的人性與社會之惡劣時,總會不自覺地走進這散發著舒緩、溫婉和質樸氣息的歷史叩問的旅程中,而文學的美學救贖功能也就開始發揮作用?!段艺驹谑娌氐哪古浴啡绱烁朽埃骸吧鷣韺δ沟靥貏e敏感,因為那是句號、結束和永恒!是一次總體的了結和告別!從此,沒有了七情六欲,永恒的寂寞與安寧?!遍_門見山地直接進入生死思考:“舒伯特不愿卑躬屈節或依附權貴門下,寧愿貧窮,以致衣食不足外,連買紙作曲的錢也沒有。只好在‘可悲??!人民!的詩句里抒寫內心的感受?!边@種文字帶給人們的視覺聯想是凄冷、孤寂、蒼涼,于穆靜幽深中透出靈魂深處的憂郁,這是一種冷得讓人發抖、心痛、落淚的鏡像。換言之,這樣的文字里有一種沉痛,這種沉痛把人內心的凄清放到了一個空曠的地方,使人覺得自己的心情也從冷寂變得遼遠,有一種疏朗的曠遠,甚或一時覺得,身邊可以沒有任何別人也能夠從容。這種心情的轉變其實是很曲折的,跟林湄本人的經歷也許有所關聯。畢竟那一瞬,所有的時間、空間都被抽除了,作家的心理時空得以和舒伯特所處的歷史時空相遇,甚而相互交疊而互動。其思考向度不只上達哲學的維度,同時也體現了宗教大同,世界一體的理念。故而這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舒伯特形象,毋寧說映現的是作者自己的鏡像?!端_爾斯堡與莫扎特故居》中林湄繼續求索:“我由此想到人類生死相同,唯生命的價值有所區別,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只是,價值永遠伴隨著痛苦、磨難與奉獻,還必須經過漫長歷史時間的考驗和證實。遺憾的是,莫扎特的在天之靈是否知道并理解了?”《梵高足跡尋思》中她發現“梵高天性是個悲觀主義者,與世格格不入,情緒經常浮躁不安,早期的作品常常是灰中發暗,像無光線下的一塊黑油布,《吃馬鈴薯的人家》人物神態、動作、日用品,均流露出下層人沉重憂郁的景象。風景畫也是如此,顏料厚重、色彩灰暗,毫無生氣?!弊髡咧囆g鑒賞力由此可見一斑?!拌蟾呷ナ?00多年了,舊月殘墻,吊橋小徑依在,我立足其間,思緒萬千,心潮洶涌……生命可貴,才華難得,然而,有多少人得到真正的發展?公平的審視?有多少人生前懷才不遇或改行、或停步不前、或早夭呢?”作者所發出的感同身受的質疑,使人物宛如鮮活地立在人前,脆生生地與讀者打招呼,親熱地與讀者交流。令主觀感情和情緒宛如地下河水不斷地沉淀、暗涌,最終浮出歷史地表。莫扎特、舒伯特與梵高同一命運,生前無人賞識,死后備極風光,這是命運的無情捉弄?還是對現實的莫大諷刺?歷史就這樣在林湄質疑的筆調下透著幽幽的愴痛。故而閱讀林湄散文仿佛翻閱一本舊相冊,梵高、歌德、席勒、馬丁 · 路德、李斯特、巴赫、米勒、盧梭、舒伯特、莫扎特、王爾德、肖伯納等先賢,每一張泛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重的緬懷,他們的音容笑貌都一一在林湄的筆下復活了。林湄游記所采用的這種別開生面的敘事方式,說明其深諳藝術辯證法,善于從對立中求統一,不協調中求一致。畢竟在林湄眼里,先賢哲人才是她所追尋的真正主角,借助先賢哲人的指引,她發現了一條窺視并進而質疑歷史本相的獨特途徑。

這一點,在林湄表現鄉愁這一非實體意象所折射的文化理念中亦體現得相當鮮明。自古以來,鄉愁始終是文學藝術家不斷吟詠的“母題”之一。文人與故鄉的關系一直是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話題之一。鄉愁乃林湄精心營造的另一清寂的心靈鏡像與文學救贖之道。故鄉是林湄夢魂縈繞的地方,一輩子傷感和記憶的地方。換言之,鄉愁如影隨形、一唱三嘆地交織其生活之中,故鄉和異域,漂泊和離散、迷惘和回望、感慨和唏噓——對于林湄筆下的清寂世界的營造來說,這一切已經足夠?!队忠婇蠙鞎r》這樣表現清淺的鄉愁——“每到秋風起兮,見到街市的青欖,總有一份說不出的情感,仿佛玲瓏撥浪鼓聲在耳旁縈繞,回味一番苦澀、清甜之味,目睹異鄉秋景秋物,回顧幾十年來品嘗過人生道路中的苦、辣、酸、甜之后,似乎大徹大悟,面對青青橄欖,縷縷鄉思中,又增添了一股淡淡的哀愁?!编l愁與悲秋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為作者在滾滾紅塵中的歲月滄桑做了生動的注釋?!斗碇唷穭t以出其不意的愿望折射了鄉愁對游子的牽引,“番薯粥”乃寄生在記憶里的文化符號,其所背負的故事就是鄉愁的物化象征?!多l情三題》更使歲月的慨嘆和無奈,有了美學的救贖意味:

我常常在夢中回到我的故鄉。故鄉的人,世代務農。

當春雷一響,萬物蘇醒時,田野上一塊塊的水田,正等待著播種。田埂上是一隊隊挑秧苗的村民,水田上一群群村童在拾從水田鉆出的蚯蚓,那又肥又長像小蛇一樣的蚯蚓,我不敢觸及,只用竹筷夾起,裝入鐵罐帶回喂給鴨子吃。

夏天到了,男的抹著涔涔的汗水在灌溉、除蟲,四嫂和村婦背著孩子在樹影下摘花生?;ㄉ辖煌?,留下的煮熟曬干,便成了家鄉的特產——“咸脆花生”。

當秋老虎來到時,眼望一片片金黃的低垂的稻穗,經稻機一割,脫稻機一轉,就成了堆積在屋前石灰院里的谷海。我們這群孩子跟著成人,用腳底把谷子來回踢著,讓陽光將谷子曬得均勻些。

北風一起,轉眼冬天到了,有的積肥,有的烤紅薯、煎大餅,祖母卻為兒孫的婚事忙碌不停,而我們這群頑童,每到傍晚,拿著手電筒,抬著木梯爬到屋檐下,小心奕奕地用手電筒對著有羽毛和雜草的洞口照。洞里的麻雀一見光就呆住不敢動,我們伸手進去,一只只抓出來?!?/p>

這樣的語言已非散文了,直然就是詩,鄉愁也就在這詩性的文字中化為了裊裊輕煙飄蕩,抓不住,卻感得到。

在林湄散文中,還有一系列堪稱“美文”的詠物散文詩。這類散文主要歸入“亦歌亦泣”輯中?!短J葦》即是一篇韻味悠遠之作。蘆葦沒有花香,沒有樹高,但作者卻喜歡它“冬季無妝的粗野,夏日碧綠的柔情?!边@是借物擬人,蘆葦默默承受風雨、“堅守故位,無屈于喧嘩的誘惑、湖水情緒的干擾”的形象其實也是作者自身的鏡像。而《黃河,讓我好好看看》、《啊,廬山》、《綠贊》、《風、雷、雨》、《逆境》、《性格悲劇》、《人生戰場》及《星州抒情》等,都是詠物散文詩,這種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擬人化,且情景交融,富含濃郁哲理意味的詩化散文,達到了辯證抒情的有機統一。換言之,這些散文詩是作者“出世”與“入世”思維下的產物,這種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美文”恰恰印證了林湄散文所刻意營造出的清寂意境,呈現出一種淡雅、婉約、嫻靜、博洽的美學風韻。從美學意義上說,風格是語言的表現形態,一部分被表現者心理特征所決定,一部分則被表現的內容和意圖所決定。由于風格形成與個性氣質、題材旨趣密切相關,是主體與客體、內容與形式相契合的產物,故而林湄散文的清寂風貌與她的情感世界、藝術個性有著密切的關系,你從中可以窺見作者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和別具一格的語言表現力,也能體察到作者在歲月沉淀后那悲憫清朗的心性,而這均源于她那富于質感的典雅詩意,形塑了當代漢語散文中少見的文字與句式的寧靜之美。由此可見,林湄散文詩為人類所求取的美學救贖,不僅是和自然的相互交談,還有那些偶然的瞬刻中發生的感悟?!靶凝S坐望”、“天人合一”正是其哲理思維在人本論上的表現,西方人心靈凈化,追求精神境界的方式是“說”——從基督教的“懺悔”到精神治療的“坦白”,它是要把錯誤、罪惡或壓抑的欲求“說”出來。這是一種釋放,一種疏導,一種心理治療,以達到凈化、心理平衡和理想的心境。而中國人則是“忘”——忘名利、忘欲望、忘雜念、忘自我,以達到心靈虛靜,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至樂。因此不妨說,林湄的作品是在這種“形而上”的困境與困惑的打磨中生長的,她和她作品的關系,也就由靜止凝矗的道邊樹,逐漸變成了蒼茫天穹下游動不息的精靈了,期待在時空穿梭的飛翔中能夠用不斷的求索為自己的思想與文字勘探出一條精神大道。如《讀大峽谷》和《巴比松暢想》中無時無刻不彌漫著睿智的哲思?!度ぁ愢l生活剪影》介紹了自己日常生涯中的愛好:“我人生的‘三趣中,‘書趣居首。有了此趣才能‘獨趣,又能從‘獨趣中體悟‘天趣的奧妙和快樂?!贝说疵髦镜摹叭ぁ闭磽芰水斚卢F實中的“三俗”(庸俗、媚俗和低俗)。林湄既是虔誠的基督徒,她時時祈禱、堅定地信靠主的同時,也由于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她的人生歷練中,中西兩種文化理念,非但沒有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反而將兩種思維模式融會貫通了,呈現在她的文學追尋與美學理想中,就是林湄十分偏愛“清寂”一詞所暗喻的美學意境,在清寂中進行禱告、回憶、冥想、閱讀、創作、思考、叩問、緬懷,都給她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恒的美感?!肮陋毢酮毺幉煌?。獨處是調節生活的藝術,孤獨則有深藏內心的沉靜、憂患和無知音無對手感。尤其愛深思的人,最容易在孤獨時和自然溝通、會話”。(《湖畔歲月——大自然,我的課堂》)而《湖魚》一文中,寥寥數語即見真章:“湖邊柳樹下,三位身材高大、穿著藍色衣褲的洋人在釣魚。樂畫家即刻說:‘寒江獨釣圖,我卻吟起李白的釣鰲感受:‘以風波逸其情,乾坤縱其志,虹霓為絲,明月為釣?!惫诺湓娫~信手拈來,不僅造就了清寂的意境;而且這種運用古典詩詞的策略,令其散文獲得了橫穿古代和現代漢語的活力,她運用個人的詞匯表,“重新”發現了古典詩詞的豐贍含義,讓它承擔并化解了復雜而幽微的語義,這種方法使語義拉開了想象的張力,就如兜滿了風的帆,使其散文很輕易就達到了感性與智性的完美結合。類似的篇章還有不少,《山與?!?、《讀大?!?、《海頌》、《在地中海沿岸游蕩》等,都產生于作者旅游時與自身文化經驗迥異的景觀邂逅時。作家處在兩種宗教、文化的夾縫中,自身在介入“他者”之際,同時也經受到“他者”的介入,因為有了對照,從中窺見文化的差異性而處于一種自我世界調適辯證的狀態,進而調整自我認同的位置。由是,作家有了新的體驗和觸動,生命原來竟可以如此的莊重?哪一個經歷過苦悶彷徨的追求者、創造者不曾經歷過真正屬于自己的意興闌珊和深夜呢喃呢?也許林湄此時的思想還顯得稚嫩,但孤獨的造型卻已然完成。以上這些反璞歸真的散文詩,令人悠然神往,如同涓涓細流從深山崖谷間匯流過來,蘊蓄成為澄靜瀲滟的陂塘;又似冷冷清光直接沁人心脾,有時又沖沙擊石,發出飛珠濺玉的清脆聲音,給人一種心悸魄動的感覺。由此可見,林湄散文詩不僅能舉重若輕地“納須彌于芥子”,而且能率性從容地尋找出人生的意趣和情調,帶給我們的不獨是對于自然景致優美的慨嘆,更以閑適的格調陶冶并疏導著人們疲憊的心靈,而理性思維也就在這樣的情感浸漬中,化成了清麗、迷人的文字,其審美價值自是不言而喻。與此同時,林湄還從散文形式要素的審美配置上開創了一種古典與現代糅合的儒雅達觀、雍容博洽的哲理散文模式。她盡可能嘗試和利用一切經典化的中國文學傳統,譬如大量于散文中穿插運用典故,用它們來拓展散文藝術邊界,不僅表現“所熟悉的感情”,也表現“從未經歷過的感情”,使之與散文中的世界發生審美意義上的奇妙重疊和混淆。那些大量夾雜在散文中即興引用的舊體詞章,以及《圣經》中的箴言等,就是最好的鑒證。換言之,林湄在其散文中不僅是和外在的、異文化世界對話,同時也歸返內在心靈,與自身對話,由是不斷探求和感知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呈現其心靈轉變的鏡像。故這種散文不僅讓感性獲得了智性的尊嚴,而且讓智性煥發了感性的魔力,達到了感性與智性較完美的結合。這也是林湄散文最清晰可辨的標志之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林湄散文中還有一些敘述自己身世、經歷的文章,均寫得真摯而意味深長。歸總起來看的話,她似乎無意間撰寫了一部簡略的“家族史”。如《憶祖母》、《母喪》和《不說沒機會了——永別之痛》等,均以真實為選材的標準,把“求誠之心”列為敘事的第一要務?!稇涀婺浮分?,林湄謹記祖母最后一次見面時對她說的話:“做人最重要是善良、正直,不要太厲害,有利就有害?!边@個樂善好施、寬宏、大度、慈祥、仁愛、敦親睦鄰的祖母形象,就在作者深情款款的敘述中一步步走到人們面前了?!赌竼省肥惆l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逝之情:“棺里棺外,是生與死、動與靜的兩個世界,這片刻,宇宙的空寂、世界的冷漠、孤寂和悲哀全然的包裹了我”,只因為通情達理、勤勞、摯愛的母親辭世了。沒有對母親生平的詳細敘述,卻用兒女發自肺腑的悲傷從側面勾勒了母親形象。這種間接筆法比直接描繪,所起到的效果更加打動人心?!恫徽f沒機會了——永別之痛》也是一篇至情至性的文章。作者用樸素無華的筆調敘述了父親平凡而慈愛的一生?!霸谖页砷L歲月的時期,總覺得父親冷漠無情,不像別人父親那么和藹可親,更別想得到他的稱賞。自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和父親之間有種可喻而不可言的距離。直到有一天,離港前收拾行李時,無意轉身看到父親蹲在客廳旁,默默地幫我抹擦那雙待穿的皮鞋時……頓然心頭怦然跳動,淚水盈眶……父親,你知道嗎?此情此景,讓我一生內疚和緬懷!”這段文字充分發揮了小說敘事寫人的功夫,雖然用的全是平白如話的句子,卻將父女舐犢深情寫得無比動人,令讀者心弦被深深撥動。除此之外,林湄尚有多篇聲情并茂,帶有濃郁小說意味的散文佳作。譬如《一個午后》塑造了一個從廢墟中站起來,擺脫委曲求全的依附關系中新生的女性形象;《孩子的禮物》敘述孩子給處于艱難困窘中的媽媽送上生日禮物,讓母親重拾了生活的信心。這兩個勵志故事均具有教化世道人心的正面意義?!稇n郁的暮色》則講述一個年輕女子因虛榮欲望和無法忍受貧困,主動走上賣身的道路?!耙故侨松硌莸淖詈梦枧_,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各式角色均有,任人選擇,誰能強制一個人的生存方式呢?她嘗夠了貧窮的滋味,領略了世俗才看輕純潔,在新的夢想里充滿期待和希望,然而,在那豪華的車子座位上,那富有青春活力的美麗眼睛,為什么像這暮色一樣的憂郁和不安?”夜的黑暗中隱藏的丑惡,這又是誰之罪呢?林湄還常常以素描或速寫的方式給人物畫肖像,抓住對象的重要特征,三兩筆就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風貌。如《新友依麗德》、《孤獨者》、《荷蘭農民》、《喂鴿的老人》、《辮子》、《澳洲人》、《靈魂賑災——回國見聞隨想》也都帶有濃厚的叩問、質疑與思辨色彩。特別是《在韓素音的家里》與《奇女奇傳》兩文,作者以簡約筆觸勾勒了兩位特立獨行的女性令人敬佩的形象?!斑@樣品行高貴、思想單純、性情獨特的女作家,恐怕不會太多吧?”這是為特立獨行的女作家韓素音畫的素描;“奮斗、努力、成功、奉獻,日子沒有白過,生命沒荒廢,如今,她已耄耋之年了,然風趣性格依然未改?!边@是周仲錚女士的儀范。這兩位引領風氣之先的女性,開啟的雖只是一扇小小的時代之窗,但讀者透過它卻不難窺見時代的進步。顯然,在藝術表現方面,無論是形諸于外,或是蘊涵于內,林湄強調的均為“實錄”。的確,在這些作品里見不到煽情的修辭,可醇厚的感情卻能深深撥動讀者的心弦,文章雖都不算長,卻在極經濟的篇幅中蘊涵了綿延無盡的人間真情與歷史思索,展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最后,來談談林湄散文中占了相當比例的“雜文”、“演講”、“訪談錄”、“讀后感”和“學術論文”。這類散文主要歸入“尋思體悟”輯。林湄散文別開生面地跳出慣性思維的窠臼,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言,真知灼見、雋語格言比比皆是?,F試摘錄一些片斷以饗讀者:

《也談經典》:“經典是社會的影子,人學的教材,其價值意義是屬于全人類的?!?/p>

《論不朽》:“死亡是世界上最大的苦難,也是人類最大的公平?!?/p>

《我的財富觀》:“財富既然填補不了心靈的虛空,其價值必然有限。然而,先人圣人之言畢竟有點抽象,確認財富的真諦,還得源于自我的實踐?!?/p>

《寧靜》:“寧靜的環境,也需一顆寧靜的心,方能成事?!?/p>

《筑構女性文學的大廈》:“所謂‘母儀,應該是母性的光輝而不是女性的身體?!?/p>

《雖古怪但不旁觀——女作家的家庭與社會參與》:“盡管女作家在家庭與社會上給人‘古怪的感覺,但她們不是旁觀者,也不是冷眼看世界,而是比同時代的女性更投入更關注,并與生活一起燃燒與發展?!?/p>

《書城》:“在閱讀世間的活書時,想享有更大程度的啟迪和收獲,仍然需要審視和篩選,但這個裁判權不是屬于現世少數的權威者,而是屬于‘時間?!?/p>

《貞操與性愛》:“‘貞操觀說穿了將‘性神秘化,也與人的自私和妒嫉心理有關,女子一旦出嫁就像賣了身,包括精神與肉體,男子視女子為自己的一部份,有權干涉、主管一切。另方面‘性能增加男女彼此間的情感,與維系家庭關系和幸福感相連,因而容易產生妒嫉心理?!?/p>

這些富含真知灼見的睿智雋語和警句,都是來自林湄對于日常生活的敏感體驗。在林湄筆下,文明在時空中流淌,哲思和靈性在日?,嵥榈纳罾镩W爍,而經過詩性審美觀照的文學,終成了這物欲時代的心靈救贖。而涉及國家、民族、歷史與個人命運遭際糾纏不清的關系時,作者所用筆墨總是帶著深深的關注、眷戀與冀望、期待,深昧留白之要義。在《舊事驚心憶夢中——讀〈秋風秋雨〉》中有著這般痛悟:“對于經歷過這場浩劫又充當整人害人的人來說,它也像一面鏡子,希望這些人站在‘鏡子面前,看看自己當年流露的是人性還是獸性?請以‘良知的尺度說說自己是否有勇氣懺悔或道歉?”這質問,的確鞭辟入里地表達了其對家國命運的反思。雖然“文革”已結束40年了,但在這樣的“讀后感”中讓人仍無法忘卻歷史的血雨腥風和暴戾無常,以及知識分子的苦難與擔當。不過,在林湄的文學理想中,生命從沒有停滯,生活仍在繼續,希望也依舊熠熠生輝。當然,林湄這類散文中所透露出的文學理念和批評立場也不可忽略,如《在湖畔激起一夜的迷霧》里提及的“詩的本質是否藉情感去解讀一種精神?”即文藝理論家們孜孜以求的文學真諦?!段膶W》用詩性文字和浪漫抒情,赤裸裸地表白了自己對文學的鐘情,以及一生矢志不渝的追逐:“你是我的希望我的快樂,我的生命”。林湄就這樣把含蓄而優美的韻致,潤物細無聲地一一顯現出來,讓我們體悟生命的本真與文學的詩性救贖,因為世間的善意和詩意可能正是心靈獲得拯救的良方?!丁春陕丁敌跽Z——我的文學觀》中那“文學是嚴肅的慈悲的事業”的發刊詞;《廣角鏡下的〈色戒〉》:“張愛玲有才華,可惜才有余而識不足。所以無法也不可能成為一流的作家?!n涼的真諦是什么?是人性中邪惡和善美、真理和謬誤的永恒鏖戰,在此場景中,張愛玲只是一位世故的、冷冰冰的場外觀眾。她筆下的世界和人物都是變態、扭曲、灰暗的,毫無生機和希望,不能帶給讀者啟迪和思考?!绷咒貨]有隨聲附和地唱贊美詩,而是抱著真誠的態度,坦率表明了自己的批評立場,循循善誘地引導人們恰如其分地認識張愛玲其人其作。這種批評確實以其明心見性的智慧為人們點燃了一盞思想的燈塔。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風清且徐行!以文學方式為這個時代留下自己的肖像,這或許是深藏于每一個作家內心的夙愿,盡管他們可能未必愿意這樣表達。事實上,無論用何種方式寫作,作者總處在與時代的關系之中,他們貼近或者疏遠這個時代,視閾所及,仍然是混沌之中的光明與黑暗。當林湄給自己確立這樣的創作位置時,或許已意識到當下這個時代對于一個有文學理想與追求的作者來說,只意味著困境,而一個作者的原動力則是她內心深處生生不息的困惑、叩問和思考。在《湖畔歲月——大自然,我的課堂》中,林湄曾簡約地勾勒了一幅自畫像:“我生性熱情多思,自然對‘生存之爭問題感到興趣……我之所以不適應在東方大城市里生活,就是不懂得用心計筑構復雜的人際關系……而我天性簡單,又是性情中人,若無法在現實里體現,自然找不到生命的本源?!憋@然林湄是一個單純、率真的人,厭惡一切世故、虛偽和諂媚,終于達致了這樣的境界:“肉體漸漸老去,靈魂則日漸青翠?!币虼嗽诹咒厣⑽闹?,她把軟玉溫香、風花雪月留給少男少女,把那些曲中奏雅、卒章顯志留給文學青年,她所留住的是那些踏遍青山、搜盡奇峰得來的塊壘和溝壑,讓讀者領略到的是遙遠的歷史追念和文明的絕響。她的文字是有血氣和溫度的,能讓讀者聽到歷史的顫音,感受到對歷史人物的崇敬、審視、同情及緬懷。這些復雜情緒的表述,也只有在林湄這樣開放性的思辨性對話中才能夠勝任,或者說林湄在散文中已成功地讓作家與讀者共享了某種對歷史的復雜體驗與深刻思考。在這個意義上,或許可以認為,林湄拯救了失落在歷史中的各種聲音的碎片,恢復了歷史的豐富的歧義性,而這樣寂寞的歷史與喧嘩的現實所制造的瑣碎而深沉的感慨,在林湄的筆下竟是這般不謀而合了。因而在林湄以感悟與哲思構筑起的清寂世界里,所敘一切都充滿著清新和美麗,散發著歲月的淡遠與美酒的醇香,留給讀者無窮的回味與裊裊的遐思。

① [美]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北京三聯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頁。

② [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王才勇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頁。

(責任編輯:張衛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