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登翰的新詩研究

2016-11-14 03:05洪子誠
華文文學 2016年5期

摘 要:本文不僅是洪子誠先生對劉登翰先生新詩研究方面的評價,也是他們作為北京大學的同班同學,相識相知、互愛互重的一段長達半個世紀的情誼的記錄。

關鍵詞:洪子誠;劉登翰;新詩研究;同學情誼

中圖分類號:I207.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6)5-0007-05

“繞著圈子轉”與“跨域越界”

1991年,劉登翰在和我合作編寫的《中國當代新詩史》“后記”里,談到1958年參與寫作《新詩發展概況》有這樣的感慨:“回顧這段往事,我們不免會有一種宿命的感覺。人的一生看似很長,實際上相當短促,能做的事很少,而且往往繞著一個圈子打轉?!雹?/p>

1991年到現在,20多年過去了,“繞著一個圈子打轉”對我來說依然有效,對劉登翰則早已不符事實:他不僅繼續深化對中國新詩的研究,且學術范圍擴大到臺灣、香港,以及海外華文文學,成績斐然;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他是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在世界華文文學史概念、范疇與闡釋框架的建立上,在諸多復雜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的闡釋上,其影響已經從大陸擴展到臺港澳和海外的漢語文化圈,并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整合研究中引發關注。除文學史研究之外,劉登翰也寫詩,寫散文和紀實文學,并涉足閩南等的地域文化研究。新世紀以來,更致力于書法,將中國傳統水墨畫融入書法而自成一格。綜觀他的業績,用他最近新著的書名“跨域與越界”來概括正好合適。

我和劉登翰1956年進入北大中文系讀書,五年中都在一個班,很多時候都住一個宿舍。我是中學畢業上了大學,他則已經有一年多的《廈門日報》的工作經驗。這幾十年來,我從他那里學到很多東西,不僅是學術知識方面,特別是為人處世。劉登翰一表人才,風度翩翩,勤奮活躍而情感飽滿,待人親切體貼,上蒼因此對他也樂于眷顧。他所說的“宿命”云云,對他來說自然無效。盡管新詩研究于他并非成就的主要標志,我還是認為他這方面的工作值得重視:不僅是學術的開端,而且借此而確立的理念、方法,形成的情感結構,總是作為有效的資源不斷延續伸展。豪放但也懂得收斂的“詩意”的精神氣質,貫穿在他全部的生活、事業之中。

80年代的新詩研究

1979年底,劉登翰從生活了20年的閩西北山區來到福州,掀開生活新的一頁。那個時候他的心境,相信和許多人一樣,就如他在《瞬間》這首詩里寫的:

所有丟失的春天

都在這一瞬間歸來

所有花盛開,果實熟落

所有大地都海潮澎湃

生命像是一盆溫吞的炭火

突然噴發神異的光彩

從自身的氣質和條件的基礎考慮,劉登翰選擇新詩研究作為起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后來大家津津樂道的詩歌“黃金時代”,以年輕詩人為主體的新詩潮風起云涌。依劉登翰的性格,他不可能不投身這一潮流,不可能不為“新的生命”的到來鼓吹。他發表的文章,有綜合性論述,更多是以舒婷為個案——他們都是廈門人,甚至都曾是鼓浪嶼中華路的鄰居;這個城市說不清楚的獨特的聲色靈氛,讓他們有很多的默契,來闡述新詩潮出現的現實的,和歷史的依據。②他使用了“不可遏制”這一不容置疑的短語論斷這一趨勢,并指出“人的價值觀念的重新確立”,是詩歌思想、藝術革新的核心和推動力。他加入了他的同學謝冕、孫紹振為“朦朧詩”辯護、提供詩歌史和詩學理論支援的“陣營”,雖說風頭稍遜謝、孫二氏的兩個“崛起”,但對年輕詩人那些“不易被理解和接受的部分,恰恰正是最有光彩和預示著發展的部分”③的宣告,讓我印象深刻。

接著是80年代后半期,劉登翰和我一起編寫當代新詩史。這件事由他發起,是他向人民文學出版社提出編寫的設想,獲得認可后征求我的意見。我那時在學校除了上課,正為研究上找不到北發愁,因此便如久旱遇甘霖般欣然接受。作為這部著作的最初基礎,是我在北大上課的幾萬字講稿。從1985年到1987年的三年中,劉登翰除獨立完成臺灣詩歌部分外,大陸當代新詩部分他寫了總計三四十萬字的初稿。我們便在上面多次交換修改,1988年又在北京修改一次。文稿處理過程中發生了1989年事件,出版社要我們刪去北島等將近六七千字的篇幅??墒?,正如劉登翰說的,鑒于我們的某些歷史教訓,“覺得必須尊重歷史,無法接受刪改的意見”④。這樣書稿便一擱幾年。期間,一度瞞著人文社,偷偷轉投北大出版社,更慘的是被告知“存在嚴重思想政治問題,需做重大修改”,只好又將稿子索回。1991年到1993年,我在日本工作,雖然對它仍有記掛,不過,我是既沒有耐性也不是那么認真的人,就想隨它去吧。要不是劉登翰這期間持續爭取、堅持,和最后沒有辦法的妥協,這部書1993年也不可能面世。⑤

上世紀80年代劉登翰的新詩研究,需要著重提起的,還有他的《臺灣現代詩選》的編選。雖然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臺灣詩選》,1983年重慶出版社出版流沙河的《臺灣詩人十二家》,198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非馬編選的《臺灣現代詩四十家》,不過,劉登翰1987年編選的《臺灣現代詩選》,應該是大陸八九十年代最重要的臺灣現代詩選集之一。它的價值、特色,正如他在《前言》中說的,“著眼于比較系統地對臺灣三十幾年來的詩歌創作情況進行介紹,希望在為廣大讀者和詩歌愛好者提供一份可資鑒賞的詩美讀物的同時,也能讓研究者們多少看到一點臺灣詩歌發展的脈絡和狀況”⑥。這部詩選,收40位詩人的387首(組)作品。在編選的體例上,將藝術成就、影響,以及社團流派風格的多樣性的“兼顧”作為考慮條件,在類型上更偏于“研究型”的選本。每位詩人前面都有生平、創作道路和藝術特點的“導讀”文字,書后又附《論臺灣的“現代詩”運動——一個粗略的歷史的考察》的長文,都顯示選本的詩歌史意識。我們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搜求臺灣文學資料、作品集是怎樣的不容易(古繼堂先生由于長期供職于中央調查部另當別論),可以想見劉登翰在這方面的艱辛付出。雖然存在難以避免的缺陷,但這部選集所體現的選家視野、藝術鑒賞力和文學史觀念,即使今天,對把握臺灣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詩歌創作的面貌,仍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得知自身的位置

嚴格說來,劉登翰的新詩研究起點并非上世紀80年代,而應該上溯至他大學二年級的1958年。1958年底到1959年初,在當時《詩刊》副主編徐遲先生的倡議、主持下,他參加了北大中文系六個學生(謝冕、孫紹振、劉登翰、孫玉石、殷晉培、洪子誠)共同編寫《新詩發展概況》(下面簡稱《概況》)的項目,并執筆撰寫第一章《女神再生的時代》,這一章刊發于1959年《詩刊》第6期⑦。對于這次編寫工作,五十多年后劉登翰有這樣的反?。核裱氖钱斈甑脑u價標準和研究方法,“以‘兩條戰線斗爭為綱,在哲學思想上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在階級關系上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分野,而在創作方法上是現實主義和反現實主義的斗爭”,“幾十年中國新詩的歷史”在我們手下“左右對立,涇渭分明”。對《概況》這一產生于“大躍進”狂熱年代的文字,劉登翰指出,“今天讀來,除了為當時的勇氣吃驚和幼稚汗顏之外,已無多大價值。但它卻意外地影響了我們這些人此后的道路,使我們后來的大半人生里,幾乎都和詩,和中國新詩史研究結下不解之緣?!雹唷坝绊懘撕笕松缆贰笔谴_實的。不要說謝冕、孫玉石將生命的大部分都獻給中國新詩,劉登翰、孫紹振和我,這幾十年與新詩也有撕扯不開的,苦樂難言的糾葛。

編寫《概況》對參與者后來的影響,還在于當年的經歷,形成的觀念,不管是否愿意,在他們后來的研究中發酵。也就是說,不管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那種“50年代人”的身份“胎記”難以擦抹、漂白。較其他人,劉登翰更早,也更清楚感知這一位置。這種影響包括不同的,或矛盾的內涵。它成為后來反省、警惕的“歷史”,但也是難以擺脫的,頑固留存血液中的“固化物”。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中國當代新詩史》已經完工但尚未出版的時候,他就用“夾生”、“過渡地帶”這樣的說法,來形容這個狀態,概括這個研究成果的特征,并預知它誕生后的效應:“我們自知,這部帶著‘夾生的書稿很難獲得不同方面的人的共識和支持”?!獙Υ?,他沒有奢望,也不曾有躋身、或冒充另一“世代”的非分之想。

所謂“夾生”和“過渡”,在劉登翰看來,就是得知不管你如何企望“飛躍”,藝術觀念和情感結構總會有所屬那個時代的“殘留物”,它制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另一層意思則是,你與所要處理的對象“同行”,研究、寫作過程同時也是文學觀念轉換、變更的過程:寫作者“對于當代詩歌發展的審思,是伴隨著近十年詩壇的諸多爭論才逐漸深入的”;“某些詩歌觀念的形成,也幾乎是在與這部書稿的撰寫中同步逐漸清晰起來的”??梢哉洝吨袊敶略娛贰贰耙浴敝械囊欢卧?,來看看“過渡”、“夾生”在觀念,以及在文體上的形態特征:

……雖然(我們)并不贊賞讓詩變作政治(或倫理道德,或“文化”……)的附庸和工具,但都肯定,政治對詩人和詩有無法回避的影響……詩同樣應當表現現實人生中所包含的政治……我們肯定一些詩人加強詩的知性深度的努力,但也并不認為因此詩就必須“放逐抒情”。在尊重詩的藝術特質的范疇內,繁復矛盾與單純和諧是可以并存的美學風格;向社會性方面的傾斜與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深入,可以構成互補的關系;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作為不同的藝術把握方式,都可以豐富詩人對世界不同層次和側面的體驗、認知和掌握。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放棄對詩進行基本的、必要的價值判斷……⑨

以這樣的轉折句式,在矛盾項之間兼顧兩頭取得穩妥的“平衡”。這樣的辛苦,80年代的先鋒們不會理解;設若他們讀到,不是眉頭緊皺,就是面露譏諷,暗地里會說,這樣的瞻前顧后,步履蹣跚,真是可嘆可憐!

可貴的是劉登翰不純然將這看作負累,從中看到某些積極意義,因此并不自卑。他覺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和責任。因此他在坦承自身的缺陷的同時,也自信地說:“或許也正由于此,才是它存在的理由”⑩——他為處于時間夾縫的我們這些“過渡者”,爭取到存在的理由。

現實性與歷史感

這樣,上世紀80年代劉登翰的新詩史研究,就呈現另一“世代”的研究者所沒有的特色,也就是基于體貼、同情的,對當代詩人的細致觀察和體驗,以及分析評述上的歷史感。

全面分析他的這一特征對我是困難的事情,還是從他參與寫作的《中國當代新詩史》中舉幾個具體的例子吧。

譬如,指出跨時代詩人馮至1950年代的創作呈現衰落趨勢。但他也敏銳發現在《半坡村》等作品中,《十四行集》中那種“關照世界和體驗人生”的視角和藝術方式仍有痕跡留存;詩人歸靠、依附現實政治的急切中,也泄露他那種“逆向”的,對生命原初、單純狀態的向往。劉登翰發現,從“舊時代”跨入“新生活”的“轉向”者,常有不自覺的,更深層的藕斷絲連。

譬如,盡管“當代”前三十年的詩歌整體上乏善可陳,“當代新詩史”對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也有詳細討論。但劉登翰并不認為這個時期的詩歌現象和詩人創作,就可以無視,可以匆忙刪除。他細心地分離出仍值得我們珍惜,具有時代特征的詩情。他指出邵燕祥當年詩情的熱烈、純真,帶著那個時代青春期的夢幻、以及幼稚的素質,指出他塑造了“拓荒者”的動人形象,以及詩中“遠方”意象的象征性質。他又以動情的筆觸,這樣來描述公劉在1950年代初云南時期的寫作:

……他寫紅色的圭山,寫到處都感覺到音樂,感覺到輝煌的太陽和生命的吶喊的勐罕平原,寫藍玻璃一樣的瀾滄江。他的詩里有撒尼人的軍號聲和佧佤人的木鼓聲,有民族的仇殺的血淚所灌滿的池塘,也有巖可、巖角的舞蹈和贊哈的誦詩……

又譬如,在面對“新時期”詩歌上,對于“新詩潮”和“復出”詩人的思想藝術,劉登翰都有獨到的分析。特別是對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遭受各種挫折而后重新寫作的詩人,他的評述更帶有歷史感?!扒啻簹v劫,壯歲歸來的一群”是他當時使用的獨特概括。他寫道:“他們帶著無法抹去的歷史痕跡,重新走上詩壇。歷史的斷裂和重續,凝定在個人的生命里,并且在他們重續自己的曾被阻斷了的社會理想、美學理想和歌唱方式中表現出來?!谒麄冇嘘P個人曲折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的表現中,凝聚著歷史的滄桑?!?

由于這種“過渡”的處境和思想性格特征,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的詩歌變革浪潮中,劉登翰的某些見解看來不夠“前衛”。他雖然認為新詩潮“不可遏制”,但對這一詩人群藝術革新的評價卻顯得保守。他說,他們的創作“既使一些人驚喜,也讓一些人惱怒”,但是“無論對他們持肯定態度還是持批評態度,對他們變革的幅度的估計,顯然都有些過分。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人們對中國當代詩歌藝術的停滯和單一,期望突破的迫切心情,和其造成的藝術定勢的根深蒂固……”他將他們的革新貢獻,稱為“初步”的。這些謹慎、顯得遲滯的說法,當年認同者不會很多,今天重讀,也許能發現更多的真知灼見。

無情皺紋上的青春

我在前面說過,新詩研究對劉登翰來說,并非他學術成就的最主要部分。之所以寫這些文字,一方面固然私心以為不容忽略,另方面是對他的其他領域,由于無知而不敢貿然置喙。上世紀80年代后期,劉登翰曾經有點感傷地說:“從青年時代迄今,三十多載歲月悄悄流失……我們年青過,曾切近地感受過發生在我們周圍的許多詩的事件。我們也漸漸告別青春,雖然在心靈上……企望永葆那份童真,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卻不能不承受歲月所賦予的無情的皺紋?!逼鋵?,按照當年有關“青年”的標準,如果趁人不備,我們也是可以偷偷混跡“青年”(或“老青年”)的行列。如今,又二十多年過去,奇跡的是劉登翰倒是很少感傷,很少再有這樣滄桑的感嘆。2015年歲末,他在《跨域與越界》一書的結尾這樣寫道:

從小我就懷有一個文學夢。從北京回到福建,原因種種,但初衷之一是為了文學創作。不過,現實很快讓我從“夢”中醒來,只是心有不甘,特別在趨于困境時,唯有文學可以安慰和支持自己。這些年來,在學術之余,陸續寫了一點詩、散文、紀實文學,出了幾本書;后來又喜歡寫字,偶有展覽和出版,亦非本業,只是一種快樂的游戲。這些年偶爾也應朋友之邀,寫了一點藝術評論,同樣純屬“玩票”。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聊算自己在文學和文化研究之外,另辟的一塊小小的“自留地”。

這是一種平和、放松的心態,也是積極進取的心態。既知道限制,也試圖突破限制的生活、學術態度。我和他雖年歲相似,卻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對于常常處在煩躁焦慮的我來說,他真的是切近的榜樣。

2016年6月

① 《中國當代新詩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于1993年,但這本書的“后記”則寫于1990—1991年。

② 80年代劉登翰發表的討論新詩潮和論述舒婷創作的文章,主要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詩潮——從舒婷的創作和爭論談起》(《福建文學》1980年第12期)、《從已有的突破上再前進》(《詩探索》1984年第1期)、《通往心靈的歌——記詩人舒婷》(《文匯月刊》1981年第1期)、《會唱歌的鳶尾花——論舒婷》(《文學評論》1985年第6期)、《“朦朧詩”:昨天和今天》(《文學自由談》1986年第5期)等。

③ 劉登翰:《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詩潮——從舒婷的創作和爭論談起》,《福建文學》1980年第12期。

④ 劉登翰:《回顧一次寫作——“新詩發展概況”的前前后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⑤ 自然,我們也難以“固執己見”。劉登翰轉達出版社意見,說我們“也太較真了”。最后的處理是,將北島等的章節刪去,但在有關新詩潮的概述部分,提到他的名字。2005年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修訂版時,相關章節得到恢復。

⑥ 劉登翰編選《臺灣現代詩選·前言》,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⑦ 第一章刊登于《詩刊》(北京)1959年第6期。關于這次編寫活動的具體情形,以及五十多年后參與者對它的反思,詳見《回顧一次寫作——〈新詩發展概況〉的前前后后》一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⑧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后記》(初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

⑨⑩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初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第548頁;第46-47頁;第127頁。

這成為《中國當代新詩史》(初版本)第8章第二節的標題。

劉登翰:《跨域與越界》,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責任編輯:莊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