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大潮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探索之路

2016-11-16 01:09陳樹津
紡織服裝周刊 2016年41期
關鍵詞:紡織協會企業

陳樹津/文

改革開放大潮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探索之路

陳樹津/文

編者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自成立以來,15年間經歷了風風雨雨,克服了重重困難和考驗,在幾屆理事會的集體領導下,協會所有成員憑著對紡織行業的執著和熱愛、憑著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責任心,與中國紡織行業企業一起走到了今天,共同構筑了中國紡織業的卓著功績。

總結過往是為了更好地出發,作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老領導、協會改革的親歷者,陳樹津同志一片熱忱,提筆寫下了協會這些年的風雨歷程,記錄下協會同仁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值得大家認真研讀。撫今追昔,繼往開來,本刊特意編發此稿,希望今后我們的協會工作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更加對行業企業大有助益。當然,也許當年有些事情比較敏感,甚至有不同意見,而且作為十幾年后的回憶,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陳樹津

工作履歷

2001年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秘書長;

2002~2006年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2006~2011年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

2011~2016年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顧問;現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2016年9月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即原中國紡織工業協會,2011年更名,以下簡稱“中紡聯”)召開了第四屆會員大會,進行了換屆。屈指算來,中紡聯全面登上歷史舞臺已經整整十五年了。如今,這個組織已經成為國內外知曉的代表我國紡織業的全國性社會組織,愈來愈顯示出其在新世紀以來我國紡織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紡聯的發展歷程,也反映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全國性產業協會組織的有益嘗試。

一、全面登上歷史舞臺

文革結束后,中國開始踏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沿著小平同志指引的改革開放道路前進。在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政府機構改革也始終沒有停步。1982年、1988年、1993年國家機關機構改革不斷進行新的嘗試。特別是1998年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國務院關于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表明了政府機構改革還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繼續進行。國務院認為當時政府機構設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非常必要和迫切。矛盾首先表現在現有政府機構設置的基本框架是在實施計劃經濟體制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突出的弊端是政企不分,導致政府包攬企業的事務,大量設置專業經濟管理部門,同時片面強調綜合部門與專業部門的相互制約,造成部門職能重疊,政出多門,互相扯皮,辦事效率低下;其次,現有政府機構的設置原則,是在社會主義法制還不完善的條件下確立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第三,現有政府機構重疊龐大,人浮于事的現象嚴重。因此,機構改革勢在必行,不改革沒出路。機構改革方案中將國務院組成部門從原有的40個,縮編為29個,其中將工商領域的幾個部門撤銷,與有關總會、總公司一起改組成十個副部級的國家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并說明這只是一個過渡性方案。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國家已經確定加強綜合管理、弱化專業管理的改革思路。2001年2月19日,國家經貿委主任盛華仁宣布:1998年,國家決定把幾個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改為國家局,實行三年過渡,現在三年過渡期滿,撤銷這些國家局,將其職能并入國家經貿委。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母親工業,新中國政府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紡織工業部,1949年11月1日開始辦公。自此幾十年主管著全國的紡織工業,包括生產、計劃、基建、財務、科技、教育、裝備等等。改革開放以后,紡織工業的管理體制則始終處于改革前沿。1982年國家機關精簡機構,紡織工業部職能調整,減少了部分司局和人員。1988年國務院要求紡織工業部大幅度精簡機構和人員,機關人員從705人減少到500人,減少29%。1993年國家又把紡織工業部作為國家機關改革試點單位,使之退出國務院政府序列,改成為事業單位性質的中國紡織總會(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編制由500人降到280人,減少44%。1998年又決定撤銷中國紡織總會,組建國家紡織工業局,編制縮減到80人,減少71%。

由于1998年這次機構改革已經明確建立國家局只是過渡性的,三年以后還將撤銷,成立全國性的行業協會組織,因此在籌建國家局的同時,局黨組就考慮了協會的建設問題。首先是協會工作人員問題,必須提前組織好。當時被撤銷的中國紡織總會只有少數人留在新成立的國家局里,有近兩百名干部將被分流安置,分流渠道包括調有關部委、去部屬公司(央企)、學習深造、提前退休、自謀職業等等。局領導特意留下了數十名骨干力量,安排在將成立的工業協會以及充實到相關專業協會和事業單位里。第二是盡快成立紡織工業協會,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由于1998到2000年正是紡織行業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突破口,黨中央要求三年完成壓錠、減人和扭虧任務,國家局的工作十分繁重,而這三年也正是國家局到協會的過渡期,為了爭取時間,局黨組將原一個“中國”字頭的協會更名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并經修改章程等一系列必要工作之后,報請民政部審核批準。1998年9月30日,在國家紡織工業局成立半年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也成立了,并在國家局的領導下,開始開展工作。

在三年“突破口”任務圓滿完成,國家局即將撤銷之際,2001年1月11日,在國家局機關大樓里召開了一次協會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會議由時任國家紡織工業局局長(即將擔任協會會長)的杜鈺洲同志主持,副局長許坤元同志(即將擔任協會副會長)、副局長王天凱同志(即將調任中央企業監事會主席)出席,撤銷國家局后將留在協會工作的三十幾名同志和1998年撤銷中國紡織總會已留在協會工作的33名同志以及國家局所屬事業單位的中層以上干部共計百人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及其體系的辦會宗旨、工作方向和運行方式,開啟了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沒有專業主管部門,如何創辦有中國特色的全國性行業協會組織的探索之路。

杜鈺洲同志在會上作了主旨講話。他說,國家紡織工業局撤銷以后,國家經貿委將主管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將替國家經貿委代為管理30個單位(包括18個委托代管協會,7個轉由直管協會管理的事業單位,1個暫時委托代管的事業單位,1個掛靠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事業單位,3個不屬于國家經貿委主管由直管協會代管人、財、物事項的協會),這也就構成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體系。今后這個體系如何運行?杜鈺洲同志提出了九條指導思想:第一、從行業管理轉為中介服務;第二、服務主體是專業性行業協會;第三、工業協會和代管的協會、事業單位運行方式是聯合會形式,工業協會建立理事會,代管單位都是理事會成員,參與重大決策,工業協會貫徹落實理事會決策;第四、充分調動各成員單位積極性,減少重復性工作;第五、協會成員單位獨立運作,相互配合,共同推進;第六、對企業參加協會的設想是,減輕企業負擔,請他們主要加入專業協會,同時加強綜合性的企業管理協會建設,吸收各個專業的骨干大企業參加;第七、整個體系的體制要富有活力,以人為本,組織紀律嚴明,團結協作;第八、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第九、完成初步設置,逐步完善,摸著石頭過河。在講工業協會體系時,杜鈺洲同志特意在會場上設置的白板上畫了一張圖,解析工業協會體系中各成員單位間的關系。中間是一個大圈,標明的是主體,系指十二個專業協會,因為紡織行業的企業都分布在這十二個專業之中,這是行業服務的主渠道,所以列為主體。與大圈交叉三個小圈,分別代表工業協會內設的三個部門即產業咨詢部、市場部、信息部,這三個部門主要以事業單位為依托,開展相關業務服務。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小圈與大圈相連,系工業協會設立的另外三個部門:辦公室(外辦)、財務部、人事部,他們為整個協會體系服務。至今,參加會議的同志對這個圖解都留有印象。許坤元同志也在會上講了話,他說,協會的工作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協會的同志要學習紡織、精通紡織、研究企業、為企業服務,如果一竅不通,將很難生存?,F在不是要企業怎么辦,而是企業要你怎么辦,這是根本性的改變。他還說,協會就是突出協字,要協調、協商、協作、協同、協助、協力。每個單位都要搞出精品服務項目,在行業中響當當的。這次會議召開后,協會體系中的各個部門、各個成員單位開展了一次大討論,大家滿懷熱情投入到新的創業中去。

2001年一季度內,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順利完成了機構轉換中的各項工作。召開了黨員大會,成立了新黨委,建立了基層黨支部;召開了第一屆理事會,選舉通過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任命了各個部門、有關單位的負責人,干部到任;明確了部門和相關單位的職能、分工,厘清部門和成員單位之間的關系;制定了2001年協會與各成員單位的全年工作計劃。2月21日,國家紡織工業局的牌子摘掉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體系開始運轉起來,新的一頁開始了。

全國紡織行業中的協會組織其實在改革開放幾年后就出現了。最早成立的是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1981年成立,當時由紡織工業部副部長李正光同志任理事長。1989年紡織工業部黨組研究,明確提出要組建12個專業協會。九十年代專業協會陸續成立。到二十世紀末涵蓋全紡織行業的各個專業協會,包括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絲綢、化學纖維、針織、色織、印染、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服裝、紡織機械協會均已成立。由于那個時候政、協不分,協會的領導往往也是官員兼任,所以,協會還不能說是獨立運作。但是各個協會包括1998年成立的工業協會按照行政管理機關的要求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協會適合開展哪些工作,采取什么方式方法進行工作,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也總結出很多經驗體會。這些對于2001年最終撤銷專業主管部門,協會真正走上歷史舞臺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全面創新協會工作

我們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全國性協會相比較,協會的性質是相同的,都是沒有管理職能,靠服務手段生存和發揮作用,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團組織。但是,我們的背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是從計劃經濟轉型而來,這也決定我們不可能照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全國性行業組織的作法,肯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實踐也證明,我們協會組織的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比之他們豐富得多,寬泛得多。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有幾個原因:一是國外的協會主要是立足于會員企業,而我們立足于企業,胸懷全行業;二是我們的協會是由政府專業機構轉化而來,從上而下建立的,撤銷專業管理機構后,一些行業工作處于真空狀態,是不干了還是轉交給協會干當時也不得而知,協會主動爭取承擔延續下來,而且從服務的角度開展進行;三是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而產生的必要服務,被我們敏銳地抓??;四是協會在實踐中根據行業和企業的需要開拓出來。這些服務形式、工作內容構成了我們全國性行業協會組織的中國特色。而這些特色不是自然帶來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是協會遵循黨中央提倡的創新精神探索出來的。十幾年來,協會在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的創新之路上,一直義無反顧地前行著。

(一)完善結構體系

由于處在改革時期,對于工商領域里的協會,國家并沒有明確其法律地位。對于協會工作應該做哪些,1999年末國家經貿委發過一個試行文件,大體上規定一些職能,比如開展行業、地區經濟發展調查研究,提出有關經濟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意見、建議;經政府主管部門同意和授權進行行業統計、收集、分析、發布行業信息;組織展銷會、展覽會;組織人才、技術、職業培訓,等等。但真正要形成自己的工作內容體系和相適應的機構設置體系則是需要自行探索的。這些年來,中紡聯重點抓了三個方面。

首先是聯合艦隊的建設。改革之初國家經貿委就明確,工業協會和專業協會及其他單位只是直管和代管的關系,在法律上大家都是平等的。這也表明,理論上是可以各干各的,自己解決自己的生存。如何對待這樣的體制?工業協會一開始就抓聯合艦隊的建設,正如杜鈺洲會長在2001年1月11日講的,工業協會和代管的協會、事業單位運行方式是聯合會形式,工業協會建立理事會,代管單位都是理事會成員參與決策,理事會決策由工業協會貫徹落實。紡織行業為什么要這樣搞?這是由紡織行業特點決定的。紡織業流程長,從各種纖維開始,經過紡紗、織造、染整,最后形成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成品,還包括紡織設備等各個環節、各種技術、各類產品緊緊聯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個專業密不可分,大家必須協調行動、緊密合作,才能取得好的結果。所以工業協會領導無時無刻都把聯合艦隊的建設當作協會建設的核心來抓。杜鈺洲會長反復講,我們是個聯合艦隊,大家要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許坤元會長強調說,協會搞協調,首先是協會內部要協調,各專業協會之間要協調。王天凱會長在組織制定協會文化手冊中,把聯合艦隊思想再三強調并寫入宣傳廣告語。聯合艦隊的思想日漸深入人心,特別表現在統一行動上。比如行業展會工作,過去頭緒較多,幾個單位都有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辦展權,后來由工業協會市場部統一組織,有關成員單位分別承擔任務進行,相互之間矛盾得到克服,大家群策群力,集中辦展,從而使展會越做越大,如今中紡聯主辦的各個展會都成為國際上名列前茅的展會。

聯合艦隊的思想還充分表現在成員單位互相協作上。大家認識到許多工作聯合起來做效果更好,比如上、下游專業協會之間,社會責任辦與產業集群辦、專業協會之間,基金會與科技部之間等等。1+1>2,1+N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各成員單位非常認同合作共贏的理念,相互之間共同組織開展的活動比比皆是,成員單位之間也經常探討,聯合一起開展什么活動可以更好地服務行業、服務企業,這已經形成了風氣。并且這種思想也擴展到了與紡織行業外各種組織的合作,只要是對行業發展有好處,各單位都會積極主動去開展。

二是充實協會專門機構。主要是根據形勢的需要和工作內容的增加,適時建立相應機構,承擔起在全行業組織開展工作的任務。比如,工業協會初期并沒有設立專抓紡織科技的部門,只有一個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科技發展中心。但是感到撤銷國家局后,整個紡織行業的科技工作處于無人“管”的狀態,行業科技發展方向沒有組織研究,科技成果沒有總結推廣,行業科技評獎停擺,也感到了國家綜合管理部門不可能系統來管行業科技工作,長此下去,科技興國戰略在紡織行業可能得不到有效落實。于是工業協會于2004年研究成立科學技術部這個部門,把開展行業科技工作擺上了主要議事日程。建立了全國紡織科技人才專家庫,把行業內的專家組織起來;籌備召開了2004年全國紡織科學技術大會;許坤元會長親自組織編制了2004~2010年《紡織科技發展綱要》,明確了到2010年要重點突破的28項關鍵技術及10項新型成套關鍵裝備;同時爭取了國家科技主管部門的支持,被授權開展了已經停擺4年的全國紡織行業科學技術評獎活動。從此,全國紡織行業的科技發展方向研究、科學技術成果總結推廣、調動行業科技進步積極性的評獎活動等都穩步開展起來,并且得到全行業的認可。

再比如,新世紀后,我國紡織服裝業借助加入世貿組織之利,出口日益增長,而此時國際貿易中開始注重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為了遏制我國出口不斷增長的勢頭,一些國家不斷指責我國的企業沒有盡到社會責任,這不僅在輿論上對我們十分不利,而且在實際對外貿易上也受到影響??陀^來講我們在這方面確有缺陷,許多企業不明白企業的社會責任究竟是什么,有知道大概意思的企業也不知道怎么做,只有少數清楚的企業注意改進管理,并花費不菲的錢找國外組織去認證。形勢迫切需要在我們的行業內普及企業社會責任知識,指導企業具體開展社會責任建設工作,并且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出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規范。2004年協會里首先由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意識到要做這件事,他們果斷從自身服務收入中投入資金,開展這項公益工作,并且在短時間內起草了紡織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準則和管理體系CSC9000T,工業協會迅速把這項工作升格為全協會的重要工作,成立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企業社會責任推廣委員會及其辦公室。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企業家聯合會)組織了七十余家優秀骨干企業聯名向全行業發出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倡議書。這項工作得到全總輕紡財貿煙草委員會、社會和勞動保障部國際勞工研究所等有關單位支持。企業社會責任推廣委員會辦公室大刀闊斧工作,抓住骨干大企業,并且在產業集群地區開展“十、百、千”活動,大范圍推廣,大面積培訓,卓有成效,不僅促進我國紡織企業在社會責任建設上取得巨大進步,而且受到國際輿論普遍贊揚,大大改變了我國紡織企業在國際上的形象。紡織行業的社會責任工作在全國也獲得十多個第一,諸如“中國第一個常設性社會責任推廣機構”、“中國第一個社會責任行為法則和管理體系”、“中國與國際社會責任標準體系之間的第一個互認協議”等等。

三是鼓勵成員單位創新開展專業活動,壯大本單位力量。工業協會尊重和成員單位在法律上平等的關系,鼓勵大家創新運作,自我發展。各成員單位成長也經歷了一番艱苦的奮斗。由于2001年的機關機構改革力度非常大,一方面留在協會工作的同志將沒有公務員身份,另一方面協會也沒有編制限制了,可根據工作需要自行招聘,但是職工的工資、保險、福利等都需要靠協會所創收入自行解決(由原公務員轉到協會工作的同志,財政部撥付每人每年1.2萬元),因此,工業協會和各成員單位的人員剛開始都十分缺乏,尤其是專業人員。各單位之間也不平衡,有些單位頂著很大的頭銜,掛著“中”字頭,但只有一兩個所謂正式人員。不僅人員如此,各單位財務問題也相當困難。工業協會由于有一部分辦公室可以免交房租減輕一些負擔外,其他所有成員單位都必須交房租、交水電費、交管理費,就連在大樓里找個會議室開會,也得交費,因而各成員單位在職工工資支付、運行費用開支上都面臨很大的壓力。在改革的頭幾年,也可稱為是協會解決吃飯問題的幾年。況且當時的會費國家規定不能超過2000元,而會員繳納會費比例又很低,會費收入真是杯水車薪??傊?,那是協會最為艱苦的時期,持續了好幾年。直到2005年末,國家經貿委直管的十個綜合性行業協會的秘書長在自發組織定期召開的聯席會上一致認為,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各個協會基本上解決了吃飯問題,渡過難關。然而正是這種體制,這種創業的磨難,使協會的同志愈發認識到,一定要創新我們的工作,積極尋找企業需求、行業需要的服務市場,做更多的工作,以優良的服務,擴大協會的影響,保證生存并走向良性循環,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協會組織的壯大。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各成員單位獨立開辟了很多服務項目,工作內容不斷豐富,人員顯著增加,部門不斷完善,羽翼日益豐滿。像中國服裝協會現在已發展成為7個部門、8個專業委員會、獲得4A級稱號的協會,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發展成為10個部門、12個專業委員會、獲得5A級稱號的協會。成員單位的壯大,使得整個協會體系更加充實完善。

如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整個體系的工作內容相當豐富,可以歸納為十個方面:1、戰略規劃;2、市場開拓;3、科學技術;4、可持續發展;5、三品工程;6、企業建設;7、人才教育培養;8、信息和信息化;9、流通鏈接;10、交流合作及宣傳。哪個方面都有人在做工作,可以說是聯合會各部門及各成員單位共同撐起了這十大方面的工作。在行業、專業中,上抓頂層,讓工作在這些層面上有思想、有組織;下抓基層,讓工作能落地到企業;中間搭平臺,讓各方面可以交匯、融合,全方位為企業服務,為政府服務,創造出我們全國性產業協會組織的工作特色。

從2001年開始,每年初工業協會各部門、各成員單位都要上報全年活動計劃,由工業協會辦公室進行匯總和協調,頭兩年匯總下來,只有寥寥幾頁紙,活動不多,而現在每年匯總都可以訂成冊。大家總體反映是很忙,干不過來,并且中紡聯及各成員單位的工作,絕大部分都是自己主動開辟的工作,很少被動性。在大家感到協會體系壯大、工作充實之際,重要的是找到了我們全國性行業協會對于行業、對于企業、對于政府的價值,找到了協會在社會中的價值。

(二)聚攏行業力量

現在評價社會組織,評價一個協會的影響力,有多少會員是個重要的指標。但作為全國性的行業組織,更重要的是在于你能聚攏多少行業及相關的力量,大家信服你的權威性,認可你對行業趨勢的分析,采納你對發展的建議,積極參加你組織的各類活動并認為從中可以獲益。所以如何聚集行業力量是聯合會整個體系的重要任務。

在專業主管部門存在時,紡織行業在全國是有一套系統的,省里有主管廳,地市有主管局,縣里有主管工業公司,凡系統內的企業都可以聽到主管部門的聲音。改革后撤掉主管部門,這套系統很快就不存在了。同時由于原來是部門管理,所以還有許多紡織企業分屬其他部門管理,如農業部管鄉鎮企業,外經貿部門管三資企業,供銷社管理以棉麻為原料的部分紡織企業,農墾部門、兵團、煤炭部門等等都管理著一些紡織服裝企業。由專業主管部門轉換過來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當時只是依靠旗下的十幾個專業協會與總共二、三千家會員企業產生聯系,這在全國紡織服裝行業數十萬戶企業中,比例極小??梢哉f這個時候全國的紡織工業是處在一個很散的狀態之中。在國際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狀況下,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產業不斷進步的形勢下,散對行業發展十分不利,迫切需要行業組織起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充分發揮了創新精神和繼承精神,花了幾年時間聚攏行業力量,樹立了權威性,得到了行業和企業的認可。

聚集行業力量,工業協會重點做了幾件事。

首先,協會從2002年開始進行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工作。改革開放以后,在一些縣、鎮區域,紡織產業迅速發展起來,由于黨和國家深得民心的方針政策,當地政府的潛心培育,發展優勢,一村一品,一鎮一品,一縣一業,老百姓的積極投入,各類資本的不斷涌入,形成了許多紡織產業集群,而且不斷發展壯大。但是這些聚集地區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著各種問題。比如,不了解國際國內宏觀形勢,不了解行業技術產品發展趨勢,盲目發展,低水平總量擴張,缺乏科技投入和開發創新,一味模仿跟進,忽視質量、檢測監督,產品不可靠,生產、生活區混雜,安全事故多,生產環境差,不了解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跟不上中小企業需要等等。盡管有些集群地區不錯,但總體上講,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還是處在初級階段。所以,廣大集群地區也是希望能融入到整個行業之中,特別希望得到專業的指導和幫助,以提升本地產業水平,增加競爭能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工業協會認識到集群發展是我國紡織經濟的重要特色,一個集群地區,少則百十戶企業,多則千戶企業,把多個集群組織起來,這是多么大的覆蓋面,把行業貫徹國家方針政策的想法、思路,把行業的意志一竿子插到基層,一下子就擴大了影響力,同時為他們提供優質的全方位的服務,一定會提高我國紡織工業的整體水平。于是協會在2002年選擇了38個縣、鎮作為首批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單位,開展試點工作。此舉受到出人意料的擁護,江蘇省江陰縣的領導甚至激動地說,我們可找到娘家了,有了專業依靠了。十多年來試點工作持續推進,試點單位不斷增加,如今試點集群地區已經達到210個縣、鎮,這些地區的紡織主營業務收入已經占到全國紡織經濟的40%以上,企業約在18萬戶左右,職工800萬人。聯合會每年度要召開一次集群工作會議,共議發展大計。而各個專業協會如服裝、家紡、毛紡、棉紡、針織等都把本專業的產業集群更為細致地組織起來開展各種活動,提供服務,不斷創新服務工作。在聚集產業集群地區過程中,中紡聯還把與產業密切相關的流通領域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組織起來,2003年成立了“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為他們提供服務,得到積極的擁護和響應。如今“聯盟”經民政部審批改建成“流通分會”,會員有430多家,全國著名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盡在其中,流通分會統計的營業面積在一萬平米以上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有800多家,年交易額達2萬億元,足見其覆蓋面之大。與此同時,中紡聯的各專業協會也在不斷擴大會員隊伍。目前行業中的優秀骨干企業基本上都是專業協會會員,會員總數超過6000家。許多集群地區和骨干企業都是各專業協會的副會長單位或專業委員會的副主任單位,大家一起參與行業工作,共同商討專業發展大計?,F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一手抓幾千家行業骨干企業,一手抓兩百多個縣、鎮紡織產業集群地區,還有幾百家全國最大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可以說把我國整個紡織業組織起來了。這樣我們就有充分條件向國家說清楚全行業的情況,當好政府強有力的助手。

第二,繼承過去傳統,抓職工隊伍建設。紡織業始終是重視職工隊伍建設的行業。郝建秀、趙夢桃等先進人物,“存紗不落地”、“萬米無疵布”等口號,幾十年來始終被紡織人所傳誦。改革開放以后在紡織工業部時期,領各行業之先最早成立了“全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在職工隊伍建設上,工作開展得十分出色,受到黨中央的重視,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也給予高度評價,紡織職工隊伍也被稱得起最有戰斗力的隊伍,紡織人倍感驕傲。

進入新世紀以后,紡織職工隊伍已經發展到近2000萬人,但隊伍結構和過去大為不同,原國有企業職工大部分轉制,甚至退出,農民工已經成為主體。工業協會認為,行業職工隊伍的建設對于行業的發展意義重大,過去主管專業部門曾把紡織職工隊伍建設搞得很好,如今,主管部門雖然撤銷了,但建設職工隊伍的傳統不應該丟掉,作為全國性的行業組織要把它繼承下來。對于此,工業協會組織各成員單位做了幾件事。一是評選行業勞模。過去這個工作由行政部門做,專業主管單位撤銷后就停擺了。工業協會責成全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也稱紡織企業文化建設協會)堅持向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去爭取,經過努力,有關部門與時俱進,用改革的精神處理了這項工作,同意繼續進行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和先進集體的評選命名活動。并在2006年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一起進行了評選和表彰活動,從此以后每五年舉行一次。這項工作對于行業隊伍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對于行業提升士氣,擴大正能量,鼓勵先進,樹立學趕標志,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看看今年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后,山東魯泰集團劉子斌董事長在歡迎本集團公司當選勞模歸來的座談會上講的幾句話,他說:“公司全體員工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自身素質,爭做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員工。在工作中以李艷華(魯泰集團職工)為榜樣,把個人的發展與公司的事業緊密聯系起來,傳承魯泰人甘于吃苦、勇于奉獻的精神,立足本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以實際行動和辛勤勞動為推動公司發展貢獻力量?!逼鋵嵾@就是我們通過評選全國紡織勞動模范在基層要取得的效果。也正是王天凱會長在全紡勞動模范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上向全國紡織行業職工發出的“要在全行業進一步營造和形成崇尚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的濃厚氛圍和價值導向;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大力弘揚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品格,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用勞動托起紡織強國夢”號召所得到的積極響應。

由于紡織行業從2006年開始評選并召開了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帶頭做了這件工作,國家主管部門還專門召開了座談會,緊接著機械、輕工、化工等同樣進行機構改革的幾個行業都陸續開展了評選行業勞動模范和先進集體的工作。

二是廣泛開展職工技能大賽。搞職工技能大賽,是我們紡織行業的傳統之一。如今協會各成員單位不僅把全國性大賽重新組織起來,而且搞得更加豐富多彩,諸如棉紡織細紗工、粗紗工,無梭織工操作工,針織經編工、緯編工,服裝縫紉工、打版師,服裝設計,家用紡織品設計大賽等等,紅紅火火,有的大賽能有幾十萬人參與。全國性職工技能大賽推動了省市區域甚至企業的技能競賽活動,極大地促進了行業開展職工學習技能、提高素質的工作?,F在,聯合會已經把各工種競賽的優勝者,給予行業最高榮譽“紡織之光”全國紡織操作能手的命名和獎勵。

三是大力宣傳企業文化。紡織行業中有許多成功的企業,使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建立了良好的企業文化,得到了企業職工的認同。聯合會也把促進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培養職工隊伍建設的一項內容,注意發掘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優秀單位并在行業內推廣。例如在企業品牌文化建設上迄今已經推出了100家企業,在全行業宣傳,鼓勵行業向他們學習。中紡聯還創刊了《企業文化》雜志,面向社會發行。

四是組織文體活動。在全行業組織舉辦“全國紡織行業優秀歌手大賽”和“全國紡織行業乒乓球大賽”等活動,豐富了行業職工的業余生活,增進了行業內職工的交流。

在抓紡織職工隊伍的建設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堅持和全國總工會輕紡財貿煙草委員會密切合作,從2002年以后,每年年初都要舉行一次聯席會議,共同商討安排全年合作開展的工作。

(三)凝煉行業戰略

國家發展要有戰略規劃,同樣行業發展也要有戰略規劃,過去這些規劃一般都由政府主管部門制定。當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撤銷后,綜合管理部門則很難顧及到行業。但是國家發展戰略確定之后,是需要各行各業支撐的,其發展之策略是要各行各業貫徹的,所以,沒有專業主管部門,行業問題也要有人研究,提出意見和建議,供政府參考決策,以引導行業前行。中紡聯全面登上歷史舞臺后,認識到本身雖然沒有行政管理職能,只是社會組織而已,但作為全國性的行業組織,還是應該把行業的事情說清楚,盡管這其中的很多工作公益色彩濃厚,和服務收入也掛不上鉤,但是國家需要,行業需要,因此應滿懷行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用心去做好。正是由于中紡聯以開拓精神辦協會,立足行業,舉起行業大旗,并腳踏實地工作,所以得到了全國紡織行業企業的認可,得到了各級政府的認可,同時在國際上也樹立了威信。

全國性行業協會具有可以聚集和組織全行業專家、學者、骨干企業家、優秀管理者一起研究行業問題的條件,具有和行業外相關單位包括政府部門討論工作的條件,也具有和行業基層密切接觸的條件,因此,全國性協會就有條件、有可能把行業的事情說清楚。而協會的作用和價值就在于凝煉,把行業的事情、專業的事情凝煉出頭緒來,形成行業和專業的認識和意志,并把意見和建議提供給政府、行業、企業參考,這樣才能推動和促進行業發展。沒有凝煉,就沒有引導。

比如行業總體發展規劃問題,無論在計劃經濟時期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紡織工業主管專業部門都要制訂中長期行業發展規劃?!笆濉币巹澠陂g,正值機構改革轉換;“十一五”行將到來之時,國家編制規劃主管部門曾有意搞全國性招標,編制行業規劃,但最后還是確定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起草。嗣后,“十二五”、“十三五”的全國紡織工業發展規劃,《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等均由中紡聯起草,然后由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組織討論,修改,審定,最后發布。2011年,杜鈺洲會長親自主導,匯集全行業智慧制定了《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該綱要提出了建設紡織強國的四大戰略,即科技、品牌、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以5篇22章73節內容,詳細解析了如何走強國之路,成為引導全行業發展的重要指南。

又如行業科技發展問題,小平同志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國家把科技發展作為國策,制定了具體的發展戰略,明確了任務和目標,那么行業必須根據國家的戰略和本行業的實際,提出自己的行動計劃。2004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首次組織召開了全國紡織科學技術大會,會上發布了《2004-2010年紡織科技發展綱要》,明確了這個階段紡織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提出了要重點攻關28項關鍵技術和10項重大技術裝備,即所謂“28+10”;2010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又召開了全國紡織科學技術大會,發布了《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明確了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提出了要重點突破十大類50項關鍵技術,推廣110項先進適用技術,即“50+110”。今年九月又發布了《紡織工業“十三五”科技進步綱要》,確定了重點任務和目標,提出了要突破六大類30項共性關鍵技術和重點推廣100項先進適用技術,簡稱“30+100”。無疑,這是根據行業的實際情況凝煉出來的結果,給全行業科技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方向、任務和目標。

再如品牌問題?!笆晃濉逼陂g,杜鈺洲會長就強調紡織行業重點要抓好科技和品牌工作,并且具體指出品牌的幾個要素,一是設計,二是品質,三是快速反應,再加上社會責任,深刻揭示了抓品牌工作的方向。

上面講的都是事關行業全局戰略的例子。而聯合會各工作機構,各成員單位,特別是各個專業協會進行的工作,都是凝煉行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領域,凝煉出專業的發展思路和途徑。從“十一五”開始每個五年規劃,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絲綢、針織、長絲織造、化學纖維、印染、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服裝、紡織機械十二個專業協會都會在全國紡織工業整體規劃框架內編制出本行業的五年規劃,協調、指導本專業企業的發展。

化纖行業是紡織重要的原材料行業,目前全球紡織原材料有3/4來自化學纖維,而我國又是全球最大的化學纖維生產國,2015年產量達4800萬噸,占比達70%。如何引導我國化纖產業發展是個重要問題。中國化纖工業協會不僅提出過生物質纖維、生化原料及科技與產業發展三十年路線圖等許多戰略設想,而且從2012年推出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搭建起了一個行業公共平臺,對于化纖企業進行產品創新、打造品牌,起到了強有力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根據形勢變化,每年提煉出不同主題,例如2016/2017年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的主題為“顛覆與重塑”,“顛覆”表現為原料顛覆、工藝顛覆、應用顛覆;“重塑”在于理念重塑、產品重塑、價值重塑,分為四大篇章——纖·呵護;纖·綠色;纖·智匯;纖·雅幻。五年來,發布活動影響力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性能優異的纖維品種進入視線,每年發布的纖維品種都具有突破性和引導性。這項活動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化纖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家用紡織品行業是在過去稱為復制行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然而,這只是一個“小家紡”的概念,經過實際工作的摸索,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提出了“大家紡”的概念,并把家紡產品分為“巾、床、廚、簾、藝、毯、帕、線、帶、絨”等各類產品,正是這種凝練,使松散的企業集聚在“大家紡”的大旗下,分類指導,開展交流、學習和協作,促進了家紡行業結構的完善和專業門類的發展。

印染是紡織行業中的重要環節。紡織是用水大戶,而印染產生的廢水又在紡織全行業中占80%,因此,其節能減排任務異常艱巨,推廣使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就成為該行業重要的措施。中國印染行業協會從2007年開始不斷總結行業中的先進經驗,至今已連續推出10批共200多項“節能減排先進技術”在全行業推廣,潛移默化,促進了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取得了實效。

紡織產品開發中心從二十世紀末就開展“中國流行面料”評選推廣工作,十幾年來,不僅評出大量優質面料,建立了上百個各種品類的產品開發基地,而且產品開發中心從中歸納了面料發展的流行趨勢,在各個展覽會、行業活動上進行發布,從而帶動我國面料水平的整體進步。

(四)堅持服務為本

作為全國性產業協會,要為企業服務,為政府服務,起到橋梁紐帶作用等等原則精神,中紡聯從運行之初就已經十分明確了,但是要真正從過去的“管理”轉到“服務”上來,中紡聯還經歷了從外部到內部、從內部到外部的種種考驗,才逐步邁到“服務為本”的軌道上來。

搞好行業展覽會是一個重要方面。2001年9月5日,在協會工作會議上,杜鈺洲會長講,我們協會要為企業服務,幫助企業打開市場,我們不但要組織好國內的大展,還要走出去辦展,美國展要搞好,還要組織歐洲展。協會的市場部、貿促分會,你們不是展覽會的“經營者”,而是打開市場的“組織者”。杜鈺洲會長的講話把協會對辦展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十幾年來協會辦展堅持“服務為本”的思想,一切從行業發展出發,從企業利益出發,為企業服務,諸如展館展區不斷調整、為產業集群地區宣傳區域品牌創造條件、為流行趨勢發布開辟專區、大力邀請國內外買手參加展覽會、為專業人士設專場等等,每屆展覽都有變化,為適應新形勢不斷調整、不斷完善。如今中紡聯主辦的全國性紡織展覽會越辦越專業、越辦越精、越辦規模越大。2001年到2005年五年時間,辦展面積共約100萬平方米,而今年一年辦展面積就可達百萬平方米,其中國際家紡展16萬平方米,國際紡機展17萬平方米,上下半年兩屆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15萬平方米、兩屆國際面料和輔料展42萬平方米,還有國際紗線展和國際針織展等,這么大的規模在世紀之初時都不可想象,現在全球數一數二,受到行業和企業的擁護和歡迎。同時,中紡聯組織的美國展、歐洲展等境外展也獲得了企業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展。

協會運行初期除了積極爭取和做好政府轉移或委托給協會的職能工作外,也在想如何走出協會大門進行上門服務。真正做到走出去主動為企業、為地方服務,還是從去浙江咨詢開始。2001年9月份,杜鈺洲會長到浙江調研,專門去拜會時任省委書記的張德江同志,提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紡織工業面臨嚴峻的考驗,浙江省紡織工業發展很快,已經成為紡織出口第一大省,但是在國際競爭力上與世界先進水平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紡織協會愿意在浙江搞調研,對浙江省在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國際競爭力,做全面的咨詢。張德江同志當即表示非常歡迎,認為此舉非常重要。葉榮寶副省長和協會就咨詢工作具體交換了意見,并且從省財政支付100萬元給協會作為咨詢費用。中紡聯把這項工作當作重大專項來做,認為這是創造協會工作新局面,關乎協會長遠建設的大事,一定要做好。9月23日,杜鈺洲會長、許坤元會長召集中紡聯所有部門、各專業協會以及其他相關成員單位的領導開會并親自掛帥,成立了咨詢領導小組,下設聯絡辦公室,明確了“駐浙大使”(聯絡員)。動員了協會各方面主要力量組成了五、六十人的隊伍(包括外請了一些專家、學者),先后奔赴浙江六個主要地區(杭州、湖州、溫州、紹興、嘉興、寧波)開展調研,前后歷時幾個月,在浙江省各方大力支持配合下,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18萬字的《浙江省紡織工業競爭力研究報告》。葉榮寶副省長親自主持了在蕭山召開的咨詢匯報大會,全省紡織行業和地方經濟部門的同志共400多人出席了會議。

這次為浙江省紡織工業咨詢服務,不僅和浙江的同志一起摸清了全省紡織工業基本狀況、與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存在的差距,明確了今后發展的目標、措施、路徑,而且鼓起了全省紡織工業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的士氣。這次調研咨詢活動不僅鍛煉了協會的隊伍,同時也對協會開展服務特別是對于地方服務有了深刻的體會。2003年,在SARS情況剛剛有所好轉之時,中紡聯又組織了幾十人的隊伍開展了對廣東省紡織工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咨詢工作。后來對新疆、福建、北京及許多地、市、縣紡織工業發展,甚至企業發展的咨詢工作延續不斷?,F在為地方、企業做戰略發展咨詢服務,已經成為協會工作一個主要內容。

最近幾年,中紡聯每年都開展了“春季大調研活動”,每次派出多達近百人,分成若干小組,了解基層行業企業情況,聽取企業訴求,匯總研究,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企業呼聲,提出解決政策建議。通過中紡聯的“春季大調研活動”,使一些事關行業發展、企業發展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解決,為政府做好了參謀,對企業盡到了服務。

中紡聯開展的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工作,其中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就是要通過試點這一平臺,把紡織協會的專業服務送達產業集群地區,送達紡織企業,幫助集群的產業更好地成長。為此,中紡聯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特地刊印了《服務手冊》,面向全國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發放。手冊里詳細介紹了提供服務的內容,包括七大方面:規劃咨詢服務;市場開拓服務;信息及信息化建設;科學技術服務;培訓服務;國際交流服務;宣傳及企業文化建設服務,并介紹了每個方面服務的主要單位。同時,還把協會所有部門、所有成員單位的辦公地點、負責人名單一一刊登,并詳細介紹該單位所能提供的業務服務內容,以方便產業集群地區及企業。

中紡聯及成員單位在踐行“服務”中,注意幫助服務對象做實事,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比如在響應中央“一帶一路”建設號召、幫助新疆地區發展中,組織各種會議,如“中國服裝大會”、“促進新疆紡織產業綠色織造關鍵技術重點科技成果推廣會”等等在新疆召開,讓更多的代表、企業了解新疆,投資新疆;組織沿海骨干企業考察新疆,向新疆進行產業轉移;組織落實行業優秀企業為新疆培訓職工;派遣干部去掛職,支持新疆發展等等。中紡聯檢測中心自2005年成立后,先后在西樵、盛澤、柯橋、石獅等地建起了十幾個紡織檢測中心、面料館,幫助集群地區搭建起重要的公共服務平臺。中紡聯信息中心網絡公司為多家企業建立了ERP管理系統,提高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中紡聯科技部和專業協會及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多次組織到地方召開“紡織之光”重點科技成果推廣現場會。十幾年來,中紡聯及其各成員單位堅持以服務為本,堅持做實事,不僅進一步打開工作局面,打開了廣闊的服務市場,而且贏得了信任、擴大了影響力、壯大了協會組織。

(五)創新工作方式

十幾年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體系)不斷打開工作局面,推動行業發展,得到了社會上的認可,這也和其不斷學習、創新工作方式、創新工作內容有極大關系。協會現在的工作方式可以說來自四個方面:一是吸收過去專業管理部門在開展行業工作、行業活動中的一些方式方法;二是參考1981~2000年期間成立的紡織協會組織的工作探索;三是學習國外協會組織的經驗;四是結合實際消化吸收和開拓創新。進而逐漸形成了帶有特色的全國性紡織行業協會組織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例舉幾個方式。

首先是搭建平臺。協會講究的是要做好協調,無論是關系協調,還是工作協調,或是其他種種協調;也無論是國際的還是國內的,行業內和行業外的,上游專業和下游專業的,買方和賣方的;是生產方面的,還是貿易方面的,或科學技術、教育等等方面的,搭建平臺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體系)搭建的平臺可謂各種各樣,豐富多彩。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紡織產業競爭加劇,國際市場爭端不斷,一些國家的協會組織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開會并發表宣言,希望世貿組織恢復出口配額制度,美國也派官員來華調查,我國政府有關部門也在積極處理這些矛盾。工業協會認為中國紡織制造業和國際紡織制造業缺少對話和交流,要化解這些矛盾,為紡織行業對外貿易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除了政府外交之外,作為行業組織也要開展民間外交、行業外交,搭建對話的平臺。經過策劃,2004年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首屆全球紡織經濟論壇,主題為:“后配額時代:創造共贏的未來”。會議邀請了國際有關組織、紡織服裝主要生產國家和地區的協會負責人,知名大企業負責人等100多名外方人員參加了會議。中方也有200多人參加了會議,包括骨干企業家、紡織產業集群地區負責人、地方協會領導等。會上各方代表就熱點問題、矛盾問題,開誠布公,發表觀點,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借助論壇這個平臺,中外雙方增進了彼此的了解,消除了一些疑慮和誤解。歐洲紡聯主席利伯特先生來京時帶了八個問題,離京時他說已經解決了六個,還剩兩個,可以說論壇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我方的代表特別是來自產業集群的近百位同志都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國際會議,感到大受啟發,認為這個平臺使他們一下子拉近了和世界的距離。隨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又在2005、2006、2007年相繼召開了三次全球紡織論壇,主題分別為:“后配額時代:紡織服裝跨國采購在中國”、“合作發展與公平貿易”、“科學技術、品牌與國際合作”。這幾次論壇都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徐匡迪、顧秀蓮、龍永圖等領導都出席過論壇。我們還于2009年在上海承辦召開了國際紡織聯合會大會,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埃德蒙德·菲爾普斯等應邀參加會議并作專題演講。十幾年來,協會組織了大量的單邊、多邊和專業國際會議,比如定期召開的中日韓三國纖維產業工作會議,已經辦了22屆的國際化纖會議,還有國際棉紡織會議、國際毛紡織會議、國際麻紡織會議、國際絲綢會議、國際針織會議、國際家紡會議、國際印染會議等等;組織了大量的團組出訪拜會國外紡織服裝協會組織,參觀企業,這些平臺對于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化,尋求與國外企業交流合作都有很大幫助?,F在王天凱會長還擔任國際紡織聯合會主席,不僅充分反映出中國紡織產業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而且協會也會利用這些平臺顯示我國紡織行業的力量,提高話語權。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辦的聞名國際時尚界的“中國國際時裝周”,至今舉辦了二十屆。每屆時裝周都有數百位中外記者注冊參加,包括各國著名通訊社。每次都推出幾十臺設計師品牌、企業品牌發布,推出一批優秀設計師,自1997年以來,已經推出成百個優秀設計師、優秀模特。他們都成為中國時尚的佼佼者,有的在國際上有很高的聲譽。每年時裝周,北京751 D·PARK地區都是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熱鬧非凡。這個平臺展示了中國時尚的力量。

這些年黨和政府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一項國策,紡織行業也積極響應。為了加強行業創新,化纖協會、產業用紡織品協會、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紡機協會、服裝協會等各專業協會主導成立了“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用紡織品技術創新聯盟”、“中國綠色無染紡織品創新聯盟”、“化纖再生與循環經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儀綸紡織產品開發技術創新聯盟”、“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紡織印染行業廢水處理與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許多創新聯盟,把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相關單位組織在平臺上,分工協作,腳踏實地開展創新活動。

“中紡圓桌論壇”、“經編萬里行”、“紡織產品開發基地活動日”、“中國服裝青年企業家沙龍”、“全國紡織服裝標準與質量管理論壇”、“紡織企業家調查問卷”、“校企合作示范平臺”、“大學生時裝周”……林林總總的平臺,連綿不斷的活動,使得紡織行業顯示著活力。

第二個是舉辦大賽、評比表彰、命名授牌等活動。這類活動是協會組織在行業里開展工作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全國性產業協會就是要通過開展這類活動,利用本身的權威性來為行業樹標立典,讓全行業學有榜樣。這些活動不僅僅是對企業(或個人、或集體、或單位、或區域)所做的努力給予肯定,對他們所取得的成績給予榮譽,讓他們宣傳有據,提高社會影響力,而且對協會本身來說,這是匯集、汲取行業精華的過程,從而凝煉出行業、專業或領域發展的一些思路、途徑,引導行業走在理想的軌道上。與社會上的一些評比表彰、命名授牌截然不同,開展這些活動,協會根本不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是為了行業的利益,為了我們紡織工業的進步和發展。在自律的原則下、在縝密的規則下,也是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的,這些活動會在行業產生積極的結果,發揮出正能量。

比如,評選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先進集體;評選紡織教育優秀教師和學生;評選全行業或各專業、各領域類先進人物(優秀企業家、領軍人物、突出貢獻者、學術帶頭人、創新人物等);評選全國紡織工業科學技術獎、產品開發貢獻獎、質量獎、管理創新獎、品牌服裝大獎、家用紡織品設計獎、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優秀QC小組、新銳品牌,紡織行業企業競爭力500強排序、專業100強排序;命名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縣)、中國紡織特色名城(鎮)、優秀紡織產業園區、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產品開發基地、精品生產基地、各類先進企業(節能減排、兩化融合等)……實際上還有很多,聯合會及各成員單位都在不斷開展這類活動。當然,進行這類活動,關鍵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設項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不應辦濫,同時還要防止出現為了小團體利益甚至個人利益而出現“益譽交換”問題。

第三個是建立基金會。一個行業的科技教育方面不僅有很多公共事項要做,而且有些工作還要用公益工作的形式去開展,做得越多,就越能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教育提升。然而做這些事情沒有資金支持不行。在實際工作中,中紡聯通過建立行業科技教育基金會,并且用行業自身的力量壯大基金會,由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行業科教事業工作開展,做了非常有益的嘗試。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紡織總會時期,為了繼承和發揚錢之光老部長開拓新中國紡織工業艱苦創業的精神,推動科教興紡,在1997年創立了“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共籌集了800多萬元,主要用在了每年獎勵全國紡織高等院校的優秀教師和學生上。2004年開始國家加強了對基金會建設的管理,國務院當年頒布了《基金會管理條例》。當時“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一是資金數量較少,二是本身叫基金不是基金會,也沒有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所以協會主要領導想以“基金”做基礎,建立“基金會”,在民政部登記注冊,按照國務院發布的《條例》進行管理,開展紡織科教事業的公益工作,為振興紡織,建設紡織強國發揮更大的作用。于是經國資委批準,中紡聯著手對原基金在民政部注冊為“基金會”提出申請,并開始做各項準備工作。在這一時期還發生了一個情況,也促進了“基金會”的建設。改革開放后,紡織行業一直在評審全國紡織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省部級獎),然而由于撤銷國家主管部門,2000~2003年停止了評選。后來經過申請,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批準,作為協會組織,設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可以獎勵在全國紡織行業的基礎研究、科技成果開發及推廣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并同意可以從中推薦國家級的獎項。但是搞評獎并不容易,涉及諸多費用:獲獎單位和個人的獎勵,評審過程數十位專家的食宿費、交通費、勞務費,還有會議場地費等等,是一筆很大的支出。過去政府主管機構進行評審時有行政經費,現在協會沒有這筆經費,有關規定也明確評審不能收費,怎么辦?中紡聯開始評獎時是找企業贊助解決費用,稱為“xx杯”。應該說贊助企業為了行業科技進步,支持評獎,表現了很高的境界,很值得贊揚,但這樣處理也不是長久之計,甚至有怕產生不公正的擔心。因此,在基金會籌建時,協會主要領導就表示,將來評審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時,由基金會承擔所有費用,從而從根本上保證其公平性、嚴肅性。

2008年7月,民政部正式批準注冊“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國家規定不能以領導人命名基金會),注冊資金2000萬。雖然由800萬到2000萬,但仍舊不多,解決不了行業太多的問題。于是協會主要領導堅持不懈到企業中為基金會募集資金,經過幾年努力,到2013年底累計捐款總額和基金會年末凈資產都超過了1億元。其中國有企業恒天集團捐資1000萬,民營企業家鄭敏泰兩次捐資1100萬,吳文宏先生兩次捐資600萬,三十多家行業優秀企業都向基金會慷慨解囊,無私捐贈,還有一些企業通過高額回報使用基金的方式支持基金會,他們都為行業做出了奉獻。因此現在,基金會每年可以投入近千萬元開展行業的公益項目的工作,能辦較多的事情了,除了紡織科技、教育、人才等多項獎勵外,每年能有幾百萬元投入到行業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廣上(已經啟動了幾十項基礎研究項目和近百項科技成果推廣項目)。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是行業公益性組織,不是行業慈善組織,基金會主要是按照行業發展總體戰略要求,運用公益方式開展工作,促進行業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在我國制造加工業中,能聚集起行業自己的力量建立起科技教育基金會,是中紡聯的一個創新,也成為全國性行業組織一個有特色的工作方式。如今“紡織之光”獎項已成為行業的“諾貝爾獎”,是行業最高的科技榮譽獎,獲獎者引以為榮。而從2011年開始基金會支持的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現在每年都有增加,相信這些科學研究項目帶來的“乘方效應”和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帶來的“乘法效應”會日漸體現。當然,全國紡織行業這么大規模,基金會只有1億多元,資金還不夠,還要動員行業的力量,努力擴大,要是到了3億、5億元,就能在行業里辦更多的事情了。

(六)提升協會內力

2013年1月,王天凱會長在中紡聯工作總結大會上宣讀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文化手冊》的發布決定,文化手冊闡述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文化理念,包括宗旨、共同愿景、核心理念、團隊精神、團隊作風、管理理念、服務理念、人才理念、創新理念、服務品牌等內容,這是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形成的中紡聯重要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對于協會內培育共同價值、規范員工行為、優化內部管理、增強隊伍素質、搞好行業服務和提升協會形象,發揮了引領、支撐和推動作用。

十多年來,中紡聯始終把黨的建設放在第一位,上述文化手冊制定和發布,就是中紡聯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中紡聯黨委堅決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在國資委的領導下,落實黨的工作部署,不折不扣地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帶領聯合會全體同志在建設有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建設有特色的全國性產業協會組織中,發揮核心力量的作用。2001年中紡聯召開黨代會的時候,共有黨員332人,基層黨委一個,基層黨總支兩個,基層黨支部十八個,到2015年底,已發展到有黨員673人,基層黨委兩個,基層黨總支三個,基層黨支部四十個。黨員增長一倍,其中有調進的黨員同志,而主要還是協會內部培養入黨的同志。

中紡聯始終注意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2003年開始利用每年工作相對較輕的6月份,開展“提高素質月”等活動,安排多次業務講座,協會主要領導都親自主講。后來逐步改進為“紡織大講堂”活動,及時根據需要,組織講座,比如建設紡織強國,就已進行了九講,從而提高廣大職工專業知識水平和對經濟形勢的認識。

中紡聯重視對年輕同志的培養。對新進協會工作的同志,均進行入職教育,并適度安排到企業實習,對于愿意深造,攻讀碩士、博士的同志,各成員單位都給予了不同的支持,紡織人才交流中心還專門組織部分同志在天津工業大學攻讀MBA。中紡聯黨辦、團委經常組織讀書交流、演講大賽等活動,基金會還組織了“紡織之光”志愿者隊伍,活躍在行業公益活動中。如今,中紡聯比起2001年時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職工隊伍不僅壯大很多,而且從領導班子開始更加年輕了,知識層次更高了。隨著中紡聯的影響力增長,許多人樂意到協會來工作了。當更多的、高素質的人才愿意為這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付出,愿意為紡織行業作貢獻而源源不斷加入中紡聯隊伍的時候,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前途更加充滿希望。

三、堅持創新再作貢獻

十幾年前國務院決定撤局建會,實踐證明這個改革方向是對的,全國性產業協會是可以做好政府的助手,引導行業發展的。今年八月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意見中說“以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社會服務機構為主體組成的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還說“支持社會組織尤其是行業協會商會在服務企業發展、規范市場秩序、開展行業自律、制定團體標準、維護會員利益、調解貿易糾紛等方面發揮作用,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可見對行業協會商會的重視。我們還要加深認識全國性產業協會組織所肩負的歷史責任。

作為行業協會要把兩個百年目標、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牢記在心,要把黨中央確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行業內踐行,讓行業協會真正成為紡織行業發展的潤滑油、加速器,促進紡織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紡織強國的建設目標。

行業協會要成為政府的好助手、好參謀。張德江委員長在2008年12月19日工信部工作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講了一番話,感人肺腑。他說,現在我抓工業,我抓行業協會是一條。感謝財政部給錢,工作交行業協會做,購買服務。要抓行業協會,協會過去都是工業部??!藏龍臥虎,人才多。不是官員,不計較烏紗帽,當面直言,敢說真話,可以聽到真實情況,對掌握一手材料,非常有幫助。今天老大哥們都來了,大家同甘共苦,把工業搞好。協會也要加強自身建設。

這是中央領導對全國性產業協會組織的很中肯的評價,其中也包含著褒獎、信任,更重要的是給以責任。十幾年來,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商務部、人社部等國家有關部門都對中紡聯的工作開展給以很大的支持,國資委(國家經貿委)作為中紡聯的主管單位更是“管”得嚴謹到位,“放”得恰到好處。當前雖然三產超過二產,但工業仍是經濟命脈,實體經濟不可替代,中紡聯要更加提高工作水平,給政府當好助手、參謀,引導好行業發展。

行業協會要為企業服務好。堅持到基層與企業親密接觸,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辦企業之所需,傾聽企業呼聲,反映行業訴求,當好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橋梁、紐帶。

雖然中紡聯已經是民政部評級中的5A級協會,成員單位也有5A、4A級(多數是3A級),但是要看到我們仍然是走在全國性行業協會改革的路上,無論從觀念還是實際工作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今后還要繼續發揚改革精神、創新精神,不斷總結,改進工作,凝心聚力,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國性產業協會組織,為早日使我國成為世界紡織強國而努力。

猜你喜歡
紡織協會企業
澳洋紡織
企業
企業
企業
婁底市翻譯協會簡介
紡織屆的“兩優一先”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協會 通聯站
協會 通聯站
協會 通聯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