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文藝晚會中的多維藝術

2016-11-16 08:22魯國良
演藝科技 2016年4期
關鍵詞:舞臺美術文藝晚會

[摘要]文藝晚會也是一種聲、光、多媒體等多維藝術應用的媒介。本文漫談如何從舞臺多媒體制作、表現方式考慮“多維呈現”,以調動觀眾的多維感觀,從而影響觀眾的審美意識,傳達精神意義。

[關鍵詞]文藝晚會;舞臺美術;多維藝術;多維呈現;多維感觀

文章編號:lO.3969/j.issn.1674—8239.2016.04.014

文藝晚會是一種對大眾生活產生廣泛影響的藝術形式,從傳播學角度而言,現在的文藝晚會不單單是平面橫向的媒介,而是立體縱深的媒介,是聲、光、多媒體等多維藝術應用的媒介。作為電視文藝晚會導演,如何運用多維手段,將各種舞臺表演的因素融為一體,從舞臺多媒體制作和藝術表現方式上,調動人們的多種感官,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審美觀念意識。在此漫談筆者在文藝晚會創作中的一些感悟。

1.多維感觀

“多維”,即“多視角”、“多維度”、“多方面”。多維感觀是人對藝術的多界面的感官體驗。作為演出藝術的欣賞者,觀眾需要在感官認知中,運用各種聲、光、影像,不斷銜接補充群體表演者的文本想象空間和藝術慨念意義的空白,從而與演出創作者、表演者達成共識。所以,演出藝術欣賞中的多維性是必然存在的。

文藝晚會制作中,運用傳統的創作思維與表現手段,可以較為直觀地表現出其基本意義,但不能使觀眾從審美層次到合理的多元化感官需求方面得到充分的滿足。

簡單地說,隨著文藝演出的技術手段的不斷創新與提高,觀眾已經不再滿足于單純看到色彩、聽到聲音、看到單純的畫面,看到靜穆的交響樂團、排列整齊的舞蹈隊、站在舞臺中心的歌唱演員。當然,近些年我們已經可以使用先進的舞臺燈光設備、三維動畫技術、最科學的聲學系統,不斷提升文藝晚會的藝術檔次。通過一次次國家級大型活動的實踐,業內同行都有深深的共鳴: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所呈現的晚會,早就不再是單純的聲樂、歌舞、語言類節目;從表演內容和多媒體技術高度融合來看,現代大型文藝晚會的傳播內容,節目形式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演員與觀眾由于多媒體聲光電的調動,早已不單純是演出者和觀看者之間的關系。

近些年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開閉幕式,也無不是在創造環境,創造多維藝術空間。通過對舞美設計的布景設計、燈光設計、音效設計以及其他設計手段的創新性改造,從而達到舞美設計的完美創新。目前,應該對舞美設計中需要考慮到的燈光、布景、人物形象等設計的創造性,做進一步的探索、研討。

2.從舞臺多媒體制作考慮“多維呈現”

今天,演出觀演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舞美需要講述,燈光需要講故事,音響需要傳達溫度,演員需要更忘我,觀眾也早就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僅僅在大型開幕式中,演員手中的“光點”道具配合就能說明晚會活動中觀眾的重要性,所有觀眾早已經成為了十分重要的群眾演員。

那么,問題就擺在了眼前,我們是在創作一臺電視晚會,一次狂歡儀式,一臺祭祀典禮,還是最終去創造一個置身其中的感官環境?

我們所創造出的當然是一個可以置身其中的“多維環境”,這不單單依靠先進的聲、光、影設備,也不能單單靠觀眾的精彩表演,只單單有一種慨念,意義也都是不行的。我們的主旨是要靠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去最終創造一個“多維”的環境。

有了多維的大景觀、大環境,觀眾所獲取到的,不是單純的感受,他更是參與者。在這個多維環境中,觀眾與電視機前的人,會用自己的情感行為與演職人員共同完成作品。例如,各類募捐晚會,不是單純的因為明星的號召力去實現現場感動觀眾,而是在大背景下,電視轉播、舞臺藝術工作者、演員們通力合作去渲染出感人氛圍,凸顯正能量的總體意識感觀,這樣更打動人心。

在這里分享我自己做的幾個演出。在我做總導演的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體驗活動——《禪行》中,我們在一個禪學主題的村落進行了頗具實驗性的“多感體驗”。整個村落皆是舞臺,這里的一山一水,建筑風格,片片樹林的設計,甚至到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按照“禪”主體一一設置,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我們用燈光、投影等多媒體技術將其特性一一呈現,觀眾在部分區域,跟隨主體“傳經”活動,完成了“禪行傳經”這一行為,我們的“多維藝術感觀”帶動了觀眾們的主觀參與感,他們甚至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某種與禪宗公案故事中十分契合的氛圍。

如,2015年上海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開幕式。一幕幕絢麗的畫面,濃濃的中國風通過3D燈光投影在冰面上完美呈現。每個小小的個體都好似融入冰面上的3D投影畫作中,變成美輪美奐場景中的一部分。人與景融為一體,變幻出中國與冰雪運動的浪漫情緣。這就是“多維藝術”創造的環境,各種大型慶典儀式活動都在嘗試著用此種方法考慮全方位立體的環境營造。

但實際上更多的“多維藝術”呈現還是在核心內容的識別系統上,正如很多企業倡導的企業文化上,也就是說,從“硬件”到“軟件”兩方面都要實現多維創作的結合。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科技的飛速發展,其實在文藝演出中,我們也往往會忽略了精神內核的呈現,舞臺技術手段多了,精神內核卻被忽略了,很多時候,“我們穿的很漂亮,卻沒有了精神內涵?!蓖芏嘌莩鲈絹碓蕉嗟摹案?,大,上”。但是,我們其實也更多的應該關注內容本身。

3.從表現方式上考慮“多維呈現”

1988年,美國音樂人Tom waits推出了一張演唱會現場錄影帶《Big time》,剪輯舊金山、都柏林、斯德哥爾摩、柏林等地演唱會片段所制成,因其集演唱會、舞臺劇、記錄電影等眾多元素于一身,至今也很難定義其性質。在今天看來,它的影像呈現和演唱會本身并沒有太多的高科技元素,但它卻成為了一個經典案例,一直被眾多門類的藝術家作為經典談資。筆者以為,在今天看來,這其實便是“多維藝術”的呈現。

說白了,《Big Time))有別于一般演唱會記錄的是它的格式,是以單曲為制作單位,Tom為詮釋音樂現場、舞臺劇、電影表演的關系,著重于每一首曲目的單獨表現,這種作法十分聰明地創造出演唱會中演唱者之意念的徹底傳達與深刻印象。當然,在所有該演唱會演唱者出現的場合,他的藝術與語言,應該是電影、音樂、語言與表演四大要素的結合才能構成一個完整評價的條件。

人們會對這個呈現成電視畫面的演唱會,津津樂道,舞臺像是酒吧月臺的一角,歌者就像個一無所有沉迷于酒吧的墮落中年人。只用一些昏暗的街道,不堪的餐廳廁所,酒醉的人們迷離的雙眼等等,作為影像素材,演唱會的舞臺設計也是極其簡單的……

諸如此類的例子也不勝枚舉。例如,pink floyd《TheWall:Live in Berlin,1990》,在演唱會過程中有一處推倒柏林墻的情節。這種從意義本身上實現多維創作,它既是行為藝術,也是音樂劇,又是演唱會,他的錄影帶是最長的電影似的MV。

這都是十幾二十年前的案例了,但是今天,雖然舞臺技術在高速發展,卻也似乎難再出精品。關鍵是我們的藝術創作動機,很難去影響人們的意識和感知。實現多維理念就更顯得尤為重要。

現在,很多景觀設計、裝置、多媒體特效的運用,從內容本身到實現技術,我們的多維呈現手段越來越豐富,所以似乎文藝晚會的儀式感已漸漸褪去,隨之而來的便是真正的營造氛圍、制作環境、制作空間,甚至是創造一個世界!

近些年,萌生了很多新方式、新創意,“各類藝術家們”、“各種學科的科學家們”也做的更多,多源、多維的創作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為滿足商業模式的不斷更迭,我們在各個領域也都有長足的發展。體驗、互動、拓展、交互等越來越多新鮮詞匯也孕育而生,以作品的實質內容為基礎,人們也在不斷拓展著舞臺。但無非是在實現文藝的多維發展。真正經典的合作出品制作,不是拼接綜合,而是更多維的融合。

如果說所有的藝術形式均來源于古典祭祀儀式,那么,在高速發展的今天,面對高速發展的舞臺技術,核心的創意思路,我們是不是要放棄舞臺慨念呢?這是很多人的慨念,覺得舞臺過于拘謹,應該摒棄。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這種說法也不切合實際。文藝工作者們的根本就是在舞臺上,我們還要立足于舞臺,只是要用多我的思路去拓展,道理等同,“再多的網店也不能讓實體店消失,實體店還是根本,只是要并存互相依附”。作為導演,我更主張去拓展舞臺的實質意義。

按照傳播學的觀點,我們所創造的環境,要多層次設計才真正起到了傳達精神意義的實質目的,之后,觀眾不僅僅有體會、有感悟,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意識、行為、形態。這或許才是文藝晚會、藝術作品本身真正存在的意義。

作者簡介

魯國良,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中心制片人、國家二級導演。1991年參加電視工作。曾執導過數十部大型文藝晚會,包括:第七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慶祝上海合作組織成立5周年文藝晚會、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閉幕式、2011年第14屆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開閉幕式、2015國際滑聯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開幕式等。曾榮獲第18屆“星光獎”優秀音樂電視獎,第19屆、20屆“星光獎”優秀電視歌舞節目獎等多項大獎。

猜你喜歡
舞臺美術文藝晚會
普洱學院“我和我的祖國”新年文藝晚會暨新年致辭
試論電視文藝晚會中導演的創新能力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 90 周年文藝晚會在黨的旗幟下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文藝晚會《千年之約》完美落幕
歌頌盛世 舞動參鄉
——撫松縣元旦文藝晚會激情開演
淺析舞臺美術的寫實與寫意之美
舞臺美術設計淺論
新媒體與舞臺美術的關系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舞臺美術中的作用
談舞臺美術的象征性寫意手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