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啟超公德觀的基本內涵與文化價值研究

2016-11-19 17:57潘莉莉張萍
成才之路 2016年33期
關鍵詞:唯物主義文化價值梁啟超

潘莉莉+張萍

摘 要:“公德”思想是梁啟超“新民說”理論的重要內容。梁啟超提出要正確處理公德和私德的關系,培養國民“利群”“利國”的公德思想。文章以梁啟超公德觀的內涵為切入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弘揚其優長,尋求其公德觀的文化價值,從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梁啟超;公德觀;唯物主義;文化價值;成才

中圖分類號:G641;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3-0015-02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把中國推向了衰落與恥辱的時代。梁啟超開啟了變封建主義之舊、維資產階級之新的政治運動和文化運動,他認為,只有具備了“公德”的國民,才符合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才能夠振興中華民族??梢?,梁啟超的“公德”思想,不僅是其社會變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國歷史進程的本質要求和中國近現代國民性格改造的重要標志,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中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一、梁啟超“公德觀”的基本內涵

梁啟超在《新民說》第五節《論公德》中提到,“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睂τ诠?,梁啟超認為:“夫所謂公德云者,就其本體言之,謂一團體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構成此本體之作用言之,謂個人對于本團體公共觀念所發之德性也?!笨梢?,就其本體而言,公德是一個民族國家或個體成員所具有的公共德性;就其作用而言,公德是一個民族國家或個體成員在共同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公共觀念或公共德性。梁啟超充分利用了邊沁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對中國傳統道德和思想進行了整體性的批判。此時,梁啟超所強調的是“立新德”和“道德革命”。

可見,針對整個民族,公德應具備本民族國家的公共德性,即整體性;針對個體成員,公德應具備個體成員在公共生活中所應遵守的社會公共生活,即利群性。正是因為有了這個道德根基,才能夠“人群之所以為群,國家之所以為國,賴此德焉以成立者”。梁啟超在《論公德》中說:“公德之大目的,即在利群,而萬千條理即由是生焉。本論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為綱以一貫之者也?!?梁啟超指出了公德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群。當時,人們缺少利他、為群、為公的思想,當個人利益與社會群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體不會為了群體利益而舍棄個人利益。因此,利群的公德就是愛國思想。個人對群體、社會和國家有著不可推諉的責任,應當培養人們自尊、自強、自治、進取、冒險、尚武等新的理想人格。

后來,梁啟超的觀點有所改變,強調新民著重公德,并不是說私德是無所謂的。他認為,“私德者,人人之糧,而不可須離者也?!?可以看出,梁啟超認為公德和私德都是不可或缺的,“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蔑私德而謬托公德,則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故養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過半焉矣”。梁啟超認為,完善的私德是公德的基礎和前提,要提高國民的公德水平,必須培養國民個人的私德。公德和私德是“同一個德”,也可以說是同一主體之德的兩個向度。私德是“獨善其身”的修養,體現為個體成員利于他人、社會和國家。公德是“兼濟天下”的修養,是集體、國家之善。私德是主體內在的善,公德是主體外在的善,兩者相結合就是全善??傊?,《論公德》和《論私德》,前者可看作是《新民說》“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后者是“淬厲其所固有而新之”。梁啟超的“公德觀”,對于今日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梁啟超“公德觀”的文化價值

梁啟超新民思想中的“公德觀”,與當代中國的公民道德建設高度契合,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1. 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天然屬性是民族性。世界上每個民族都維系著特定的文化氣質,影響并支配著本民族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本民族生生不息、奮勇前進的動力。梁啟超的“公德觀”源于中華文明,根植于中華民族生存空間,是培養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

首先,民族精神是本民族文化認同的根本內容。梁啟超在《新民說:釋新民之義》中指出:“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特具之特質,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斯實民族主義之根柢源泉也。我同胞能數千年立國于亞洲大陸,必具所具特質,有宏大高尚完美厘然異于群族者,吾人所當保存之而勿失墜也?!?可見,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精神中的“重德”精神和人格“完美”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人文關懷。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體。中華民族精神中的重德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動力,不斷推動中華民族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自我激勵和自我凝聚,自我認同和自我肯定。

其次,民族精神是本民族文化整合的核心和原則。文化整合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重要環節,全球化時代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文化整合的進程。當代,我們應該在借鑒西方責任倫理、制度倫理的同時,自信地汲取中國傳統的“公德精神”。梁啟超的“公德”與“私德”的核心點是“公私兼善”,以及“倫理之德”和“德性之德”的內在統一,而“公私兼善”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中國傳統的公德精神,即“內圣外王”——以內化的德性和修養作為安身立命和取得成就的基礎。梁啟超認為,“新民云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日淬歷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二者缺一,時乃無功?!绷簡⒊瑢σ晃冻绨菸鞣轿幕鸵晃豆淌貍鞔幕膬A向都予以否定,指明了新民說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又是對西方文化的汲取,既保持了開放性思維,又秉承了民族性原則;既促進了創新性思維,又構建了秩序性原則。

2.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因素

梁啟超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和“合群”“利群”的高尚的公德意識,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經濟決定文化,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馬克思說過:“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弊鳛橐环N自由競爭的經濟和利益驅動型的經濟,市場經濟既提高了人們的競爭意識、法制意識、創新觀念和平等觀念,同時又造成了社會人文價值的失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和精神不僅高度聯系且相互轉化。梁啟超的新民公德思想中所涉獵的權利義務意識、自由進取精神、自治合群理念等,對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個體成員的價值迷失和道德消解提供了價值引導。另外,梁啟超的新民公德思想中深刻蘊含著其塑造中國近代社會的理想人格的迫切愿望,深刻表達了其強烈的民族國家責任意識和注重集體主義的傾向,對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群體成員凝聚價值提供了理論支撐。為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德意識攜手前行,帶來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齊頭并進的互動和張力。

3.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因素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必然面對繼承和發展、培育和弘揚的現實問題,核心點在于充分把握文化的“導向”,既要充分表達國家意識形態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又要充分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多樣化的時代,價值取向正在以去中心化的結構主義面孔呈現,并不斷挑戰并模糊價值主導的內容和目標。在主導價值和多元價值論爭的多重困擾中,在精神和物質的較量下,在精英和大眾的離散下,個體對于自身價值困惑不解。價值多樣打破了傳統一元性的地位,但是也使個體深深陷入相對與虛無的邏輯批判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過:“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生產關系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笨梢?,在現實性上,從價值多樣走向價值共識得益于共同的道德、精神和價值。梁啟超的新民道德人格塑造寄希望于青年,并通過加強青年教育,使青年具備自由與民主的觀念,自強不息的精神,勤勞務實的品格,遵紀守法的品質,其內涵對于我們今天進一步研究如何培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具有現實價值。

四、結束語

梁啟超的新民公德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由“立人”而“立國”,公德與民族國家文化認同緊密結合。梁啟超的新民公德思想對于今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培養大學生公德自覺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個人品德水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新民說[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新華社中央新聞采訪中心.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陳澤環.《新民說》的當代意義——基于倫理學視角的文本考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猜你喜歡
唯物主義文化價值梁啟超
梁啟超中國通史撰述略考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實踐唯物主義的三重辯護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承德外八廟的文化價值與保護策略探析
哲學唯物主義不必擁抱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梁啟超的婦女觀研究
“新唯物主義”與馬克思哲學
知命與努力:作為“新民”的梁啟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