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協調發展下我國農村區域發展管理研究

2016-11-19 17:16黃彬
經濟師 2016年4期
關鍵詞:區域協調發展

摘 要:農村區域是我國區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協調發展要求加強現代化農村管理,提高農村區域發展質量和速度,這對于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水平和質量,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從而縮小地區內外差距,確保我國社會經濟整體協調同步發展有重要意義。分析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發展管理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提出適應性對策建議十分必要。

關鍵詞:農村區域 發展管理 區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4-096-02

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發展緩慢已是不爭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全社會發展的進程。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使農村發展迅速趕上地區發展水平,縮小區域內外的發展差距,繼而縮小地區間差距,分析影響農村區域發展問題進而提出適應對策十分必要。

一、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發展的現狀

1.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管理的嚴重短缺存在。農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管理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管理是嚴重短缺的,難以滿足農民的生產、生活以及農村發展的現實需求,成為制約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負擔減輕的“攔路虎”。為此,就必須要實現農村的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管理,就必須認真研究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管理短缺成因。

2.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和處置權的管理問題,目前的農村征地制度,是以先將農村的集體土地轉為國有為手段,然后再進入市場當中。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農民是沒有土地所有權,加之實際征地的過程缺乏民主和監督,各級政府和官員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取消農民的土地使用權,使得農民不可能獲得土地出讓后屬于自己的的可觀增值收益。而農地流轉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土地權益的保護和實現。

3.農村教育管理問題。農村教師缺乏和素質低下成為各地農村教育管理改革和發展關注的焦點問題,這一問題直接導致了農村教育管理的劣勢地位。農村學?!伴_不齊課、開不足課、開不好課”的問題依然突出,尤其是音、體、美、英課程普遍缺乏師資、缺乏資源,“音樂基本靠吼,體育基本靠走”是農村基礎教育的真實寫照。此外,有些地方有電腦,無網絡;有網絡,無資源;有資源,無師資。優質教育資源匱乏正成為農村教育管理新的突出問題,也是老少邊窮島地區教育扶貧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4.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主要表現在面對“三農”金融需求增加,我國目前只能設立村鎮銀行,銀監會初衷在于促進整個農村金融發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村鎮銀行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到2013年10月13日,我國村鎮級銀行的數量已經達到1000家。2009年銀監會發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9-2011年工作安排》,其中要求設立村鎮銀行1027家,而到2013年10月村鎮銀行的數量才達到1000家,發展甚為緩慢,與目前有需求擴大趨勢不相適應。

5.農村商品市場體系管理。農村市場體系是我國農業市場化改革與發展的結晶。目前農村商品市場體系管理過程中存在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缺乏統一規劃,布局不合理,注重形式、忽視內容,合作化、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必須統一認識、統一規范建設。培育農產品市場經營主體不夠,農業部門創新產銷銜接工作方法不足,完善信息采集發布和市場預警體系尚未建立。

6.農業國際競爭力問題。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農業是大國農業。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大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問題凸顯重要。農業國際競爭力是產業實力向外延伸。但目前,農業基礎設施短板,高產穩產能力不強,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適應規模經營的農田基礎設施還不完全配套?,F代技術裝備的短板。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也是農業生產成本高的重要因素,農產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大路貨多,品牌產品少;帶動農民松散型多,緊密型少。

7.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當前,作為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村社會保障尚未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不能滿足農村需要,民政部也正在積極地研究對農村特困戶的救助方式、辦法,政府政策頂層設計正在加強。有些地區也出臺了相應的農民工工傷等方面的醫療保險制度,但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范圍有限,這些地區的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仍然是非常小,無法惠及整個農村地區。

二、影響農村區域發展管理的原因

第一,目前農村土地的市場發育具有相對滯緩性,造成了農民的農地產權明顯缺失、農地的流轉市場的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現狀的出現等。這些因素突出地表現在農地流轉中的農民土地權益受到嚴重損害的后果上,導致了政府不能真正有效地保護農民利益,不能實現農民合法的土地權益,這就極大地打擊了農民參與農地流轉的積極性,阻礙了農地的自由流轉,拖延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進程,增加了農村區域管理的難度和問題的及時解決。

第二,當前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戰略方針,而農村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是如何更好地實現農村教育管理,農村教育管理的關鍵是難點問題的破解。然而,農村教育管理一直是我國教育管理比較薄弱的一環,基層對此更是忽視。

第三,從已經成立的農村村鎮級銀行來看,大多數村鎮級銀行設在行政中心地區,實際上已經改變了村鎮級銀行布置在金融服務空白地區的布局規劃,其經營范圍不是專注“高風險,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額農貸業務,而是貸款金額比較大的小企業主及出口企業,顯然,這已經偏離了設立村鎮銀行服務三農的政策宗旨。

第四,農村的市場體系其培育規劃和監管有待建立,農村市場的各主體水平不高,農村市場體系有序不足,農村消費群體的維權意識不強,農村市場體系中的種種不和諧因素又有不斷強化之勢,農村市場發展資金短缺,市場的開拓能力有待提高,市場的信息和技術援助雙重缺乏,這些是困擾我國農村市場很多年發展的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

第五,農村公共產品管理供給總體上質量不高,矛盾突出。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狀態,城鄉兩級投入差距明顯;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主要由縣鄉兩級政府承擔,縣鄉兩級財力有限,又無力保證農村的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管理形成,難以提供有力支持;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管理主體的錯位,財權和事權這兩權不對稱,中央和地方劃分財權,但事權不清,尤其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管理有些卻要由下級政府提供,造成這種供給管理的主體錯位現象極其嚴重;另外,稅費改革遺留的投資缺口暫時還無法得到及時彌補等。

三、促進農村區域管理適應性的對策建議

農村區域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有針對性地實現農村全方位發展管理提升。為此,促進農村區域管理適應性的對策建議可以考慮如下幾方面:

第一,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權。大力促進土地流轉,調整政策確保農產品價格有序提高;.推進農業生產的標準化,促進高效、優質、綠色農業發展;在農業產業化、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工業部門對農業的服務職能、工業部門技術進步方面加快推進步伐;發揮好財政支農作用,有效提高農業競爭力。

第二,加強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管理。解決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管理的不足問題,努力實現農村公共物品供需平衡,從而減輕農民負擔,推進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繁榮。要想改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管理狀況,應該發展多元化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管理機制,以政府為主體、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同時發揮農村合作組織等部門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政府要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制定相關制度等措施,規范和引導各類供給管理主體的供給管理行為。

第三,重視基層農村教育管理。應加大政府一級的公共財政投入的力度,促進農村義務教育有效地均等化,確保一般農村教學區都能夠有相對獨立的教育運行經費;實行政府主導下的農村教師特殊津貼制度,以形成制度鼓勵優秀教師樂意并愿意服務農村教育;妥善解決教師工資待遇,政府和學校應該有針對性地聯手加強研究,確保教育質量等等方面的措施有效,努力使農村教學點基礎配套設施盡快得到完善,實現均衡的義務教育。當前,我國農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亟待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促進城鄉幼小教育健康發展、初級和中等職業教育起步。因此,必須形成多元融資和多元化投入體系,加強政府主導和投入的責任意識,構建一個適合農村教育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發展的保障機制必不可少,以信息化手段促進農村教育管理發展的現代化。

第四,加強政府金融政策扶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的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農村當中引致金融需求不足的因素正在發生一些變化:(1)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改革不斷推動土地適度規?;洜I,金融需求擴大;(2)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迅速;(3)城鄉一體化加速推進促進農村金融服務多元化;(4)農村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農村金融需求。因此,必須加強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健全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和保險市場,為村鎮銀行信貸保駕護航,促進村鎮銀行的發展規范化、合理化。

第五,完善農村的市場體系管理。農村市場是國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完善的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村市場體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的持久動力。加強農村的商品市場體系建設,是我國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農村市場體系培育、建設有生機與活力,要依靠建立和完善農村的市場經濟體制,也是適應農業的新階段、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以及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第六,加大措施力度,提高農業競爭力。對于農業國際競爭力來說,應該把創新提升到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高度,充分利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提高農業的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對市場化的適應能力和活力,必須在強化技術創新,強化機械化、智能化裝備,推動農業集約化經營上下功夫。采取引導科研教學與推廣部門聯合攻關形式,以提高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加快農業的機械化步伐。加大農業的物聯網的試驗示范的力度,推進農業的智能化、精準化的管理。推進農業的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的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增值的關鍵。各級政府應該繼續加大農業的產業化推進力度,強化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基礎設施以及科技研發、信息服務等公共平臺的建設;加快農產品的加工技術轉型升級步伐,努力創建促進農村區域加快發展的全國性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區以及國家級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促進集群集約式發展;打造產業優勢突出的、帶動能力強的重點企業,完善與基地、農戶利益的聯結機制。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BJL080)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宏觀調控政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主持人黃彬]

參考文獻:

[1] 吳沛良.補齊三塊短板提高農業競爭力.農民日報,2016年3月11日

[2] 龔愛國.農村義務教育區域管理模式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 儲伶麗.中國行政村合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 劉宇明.轉型期農村基層管理體制創新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5] 陳賽.農村信息化建設問題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6] 韓柱,達古拉.面向農業現代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36)

[7] 馬莎.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6(02)

[8] 王燦燦.發展語境下區域化聯村治理的模式探究——基于浙江省永康市農村發展現狀的反思[J].黨政視野,2016(01)

[9] 馬敏.以信息化促進農村教育管理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3月14日

[10] 李艾婧.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管理問題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4年8月5日

[11] 謝金樓,萬解秋.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10(10)

[12] 黃彬.湖北農民消費與治理地區貧困問題研究[J].消費經濟,2005(03)

[13] 黃彬.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有效模式問題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04)

(作者單位:麗水學院 浙江麗水 323000)

[作者簡介:黃彬(1962—),女,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專業博士;麗水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區域經濟學、技術經濟與管理);主持和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社會科學基金等課題10余項]

(責編:紀毅)

猜你喜歡
區域協調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下我國農村區域發展管理探討
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法律問題研究
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文獻綜述
區域協調發展中的政府體制改革思路
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核動力財政可持續與財政一體化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十三五”期間嘉興市與滬杭同城戰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