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清代中后期以來的戲曲聲腔演變

2016-11-23 18:27王淼王玫
戲劇之家 2016年21期
關鍵詞:嬗變聲腔傳播

王淼+王玫

【摘 要】清代中期之后,地方戲曲呈現出空前的繁榮。以昆弋為代表的主流戲曲逐漸被以京劇、秦腔為代表的地方戲所取代。戲曲劇種的更迭,本質上是戲曲聲腔的此消彼長。清代戲曲聲腔演變大致為:“昆腔、高腔-皮黃腔-梆子腔-皮黃腔、梆子腔”,對于今天戲曲發展有著歷史的借鑒和觀照。

【關鍵詞】戲曲;聲腔;嬗變;傳播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040-01

一、戲曲的“變與不變”

聲腔嬗變背后的原因錯綜復雜。聲腔嬗變的表象特征是此消彼長,但更深層的意義在于促進劇種的新陳代謝。如果將近代戲曲與古代戲曲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從1840年到1949年,我國戲曲的發展遠遠超過之前數百年,無論是劇種的數量還是聲腔系統,抑或劇目、表演程式等等。

清代中后期以來的聲腔嬗變,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文化,這種文化與昆弋的官方戲曲文化相對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地方戲是農耕文明政治道德的一個載體和表征,更是一種農民意識上的政治文化表達,這也是其不同于昆腔的較大的區別之處。

把握住變與不變,對于研究戲曲傳播、聲腔流變有著重要意義,也對我們研究今日和往日之戲曲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皮黃腔對于昆腔的超越

明清兩代以“傳奇”為代表,繼承發揚了宋元以來的諸宮調、南戲、雜劇傳統,而在形式上更接近南戲。明初,傳奇并不發達,明中期之后,社會經濟實力增強,國力強盛,戲曲呈現出蓬勃之勢,傳奇一躍而上。四大聲腔(昆山腔、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均有一定數量的傳奇劇目。傳奇自梁辰魚的《浣紗記》成功以昆腔上演之后,文人創作熱情被大大激發。之后出現了《桃花扇》等經典傳奇劇目。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只有昆腔、弋陽腔還在演出,被譽為古音。

花雅之爭之后迎來了戲曲聲腔大融合、大裂變的時期,也是這個時期,給皮黃腔提供了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更提供了取代昆腔的機會?!稉P州畫舫錄》[1]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日三慶”,這為日后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以皮黃腔為代表的地方戲曲興起,以昆腔為代表的主流戲曲逐漸衰落。背后實質是聲腔的轉變,從“昆腔-皮黃腔”的轉變,從雅文化到俗文化的轉變,是民間文化對于宮廷官方文化的勝利,更是審美的轉變。

聲腔的變化來自于音樂構造的變化,本質是唱法的革新與戲曲的通俗化。在音樂構成方式上與曲牌體完全不同,戲曲音樂結構的不同,注定了唱詞結構的不同。梆子腔的唱詞多采用七字句、十字句,上下對稱,詩贊體韻文格式。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呂公溥的十字調梆子腔劇本《彌勒笑》的《序言》提到“關內外優伶所唱梆子腔,歌者易譜,聽者易解”[2]可見,在清代,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梆子腔劇本的淺顯易懂。

三、皮黃腔主流地位的取得

昆弋的沒落,有客觀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當有更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皮黃腔出現時,表現文人雅士生活的曲詞高雅的昆弋自然失去市場。

戲曲的傳播有多種途徑,在以自生自滅為主導的時代,商路是極為重要的傳播途徑。而商路在明清兩代卻有賴于水路,秦商到四川販賣食鹽,山陜商人沿漢水流域到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做生意,全國各地目前仍有上百座山陜會館即是證據。商路的發達,帶來了戲曲的傳播和流動。

曾永義在《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3]中指出:中國戲曲史上有“花雅爭衡”,或作“花雅之爭”,這是一件大事。因為論時間在百年之上,論結果則使得劇壇盟主,由雄霸元明兩代的詞曲系曲牌體戲曲劇種,轉為詩贊系板腔體戲曲劇種。

齊如山認為:土二黃進京形成京劇,來路有兩條,一路由陜西經山西為客商帶入,著名京劇須生“老三鼎甲”之首的張二奎,他所唱的“洪武正韻”“京腔大戲”非徽漢所傳,而系此路;另一路由陜南先傳入四川,又入云貴,再東傳湖廣,與由陜南順漢水流域東傳湖北的一支會合,進入長江流域,遂傳至贛、閩、江、浙,徽班北上,傳入京師。[4]

皮黃腔入京直接促成其取得劇壇主流地位,而魏長生的先導作用不可忽視,花雅之爭為皮黃腔培養了觀眾基礎,更在交流學習中改良了自身的化妝、服飾、劇目、表演等等,積極向昆腔、高腔學習,在不懈的努力中,逐漸取得了主流地位,成為二百年來第一大劇種。

參考文獻:

[1]李斗.揚州畫舫錄[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中國曲學大辭典[M].600.

[3]曾永義.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上)——從明嘉靖至清乾隆[J].戲劇研究,2008,7(2):1.

[4]齊如山.皮黃之來源及改造[J],中國戲劇源于西北[J].

作者簡介:

王 淼(1986-),男,陜西西安人,成都大學教師,研究方向:戲曲理論、批評,近代戲曲史;

王 玫(1987-),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研究方向:戲曲理論。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5年科學研究計劃(人文研究專項)“非遺視閾下的陜西秦腔老藝術家口述史”,項目編號:15JK2055。

猜你喜歡
嬗變聲腔傳播
《黃梅戲聲腔研究》出版發行
戲曲聲腔研究70年回顧與反思
豫劇俚諺中的聲腔表演藝術初探
中國戲曲為何形成多種聲腔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集方式的嬗變
香港黑幫電影的敘事嬗變與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