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設計史論的角度鑒賞陶瓷藝術

2016-11-23 19:48趙愉惕
戲劇之家 2016年21期
關鍵詞:陶瓷形式人文

【摘 要】中國古代藝術陶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陶器到瓷器,經過了四五千年,瓷器的演變體現的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與恬靜淡然的人文精神。設計藝術史論專業的研究便是從造物設計的原生狀態、演化過程的動力結構方面來研究的,現在我們便循著古人和今人提供的線索,對中國古代藝術陶瓷的發展,做出一些系統性的標對與人文性的探索。

【關鍵詞】陶瓷;形式;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58-01

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藝術陶便伴隨陶器的產生而出現。其后,陶器經過商周原始瓷的出現,于東漢時期形成瓷器,藝術瓷也因而得以問世。當我們審視那些敦厚質樸的彩陶器物時,便很可能從中發掘出豐富的人文思想。在這里我便從藝術設計史論的角度,對歷代陶藝的演變歷程做一簡要的總結分析與比較,通過對藝術瓷進行劃時代,即三個階段,主要從藝術瓷的雕塑形式與人文文化方面來探究。

一、東漢至隋唐時期

在東漢至隋唐時期的第一個階段,東漢晚期的藝術瓷制品,受同時期藝術陶制品的影響,結構較為復雜,情節雕畫得十分豐滿細膩,因而具有整體的宏大與壯美。三國時期的陶藝往往形體不大,但卻十分飽滿壯實[1]。西晉時期的陶瓷結構,表現為雕塑形象與實用器皿的巧妙協調,無論大小都很具有分量感。東晉與西晉相比,更趨向于注重刻畫的細巧方式,反映出一種崇尚典雅景致風格的傾向。南朝時,陶瓷的裝飾多由單線紋飾演變成細膩的浮雕形式,布局華麗規整,因受佛教藝術的影響,多以蓮花為主,反映出一種華美和虛靜的審美傾向。隋代時,藝術陶瓷的面貌更注重向現實人物的本來面目靠近,精雕細致的刻畫呈現出樸實自然的風貌,反映出返歸自然、追求樸實真切、反對虛浮夸耀的時代風尚。

二、唐宋時期

在唐宋時期的第二個階段,唐代時的青瓷裝飾性較強,白釉瓷器的造型也很多,在長沙窯、壽州窯制品中,風格粗樸、手法簡略,這種兼有許多形式的現象,體現了唐代的文化精神,因為唐代時期的繁榮昌盛,對外開放,甚者柳宗元《天說》中講:“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之暑者,世謂之陰陽?!盵2]使唐代文化具有剛柔并濟、包容萬象的飽滿精神,這種精神對陶瓷藝術的創作和表現手法有深遠的影響。宋代時,耀州窯制品以淺浮雕的刻畫為多,其手法細膩,線條曲轉自如,具有獨特的魅力。[3]這些陶瓷藝術的展現更反映了宋代文化注重禮禪結合,強調修心,講究淡泊,輕視豪壯之情。

三、元明清時期

在元明清的第三個階段,元代時的陶瓷制品大多具有佛家境界,明器一類的俑和模型的制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具有從傳統的直面人生向明清遠避現實的制作意味過渡的趨勢,因此其精神世界處于漸入麻醉狀態,但仍多少保有傳統精神的痕跡。明代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的陶瓷制品,其主要特色是以達摩、觀音、彌勒佛、關羽、孔子等佛像神像為表現特色,此外龍泉窯中的陶瓷制品中也有像“牧童騎?!鳖惖姆从成顑热莸睦覽4]。

從這些陶瓷藝術創作中,反映出了明代思想尤重視繼承宋代理學,強調“修心”、“天道”。清代的藝術陶瓷制品多以康熙、雍正之時為主,乾隆則以裝飾性陶瓷為主,晚清時則以浮雕為主。[5]從精神意義上來講,康熙、雍正時的陶瓷制品還遺留著明代時期的痕跡,講究內心的修養和祝福的境界;乾隆時期的陶瓷裝飾中更多地增添了福、祿、壽意味的成分;而晚清制品則注重思古與自然世界,“隱逸”情調較濃,反映出清代前期與晚清兩者不同的文化環境與陶瓷藝術精神所在。

四、總結

眾所周知,我們在區分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瓷器時,首先是從瓷質和釉色的不同和發展著眼的,可以說,中國瓷器工藝的發展過程中,質與色是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兩者不可分離、相互應襯。對瓷質與釉色的追求不僅標志著一種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也體現著中國人在審美追求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正如我們上述三個階段的分析,它是與中國人的精神實質相關聯的,譬如白瓷的潔凈,影青瓷的素雅,青花的簡樸優美以及釉里紅的富貴不俗等不正是民族審美精神的體現嗎?

人類的造物活動是伴隨著人的自身成長而發展起來的,它不僅顯現了人的一種本質力量,同時又反過來促成了人自身的完善。我們在做藝術史論的研究中,要從對這一時代器物的觀察出發,從物質層面進而深入到精神層面,去感悟這件器物背后的時代特征,這也會對我們研究其它領域的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當然,假使我們在了解這件作品的時代背景后,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眼前的作品,相信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吧。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知識出版社,1988.

[3]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

[4]李硯祖.裝飾之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5]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M].文物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

趙愉惕(1993-),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史論。

猜你喜歡
陶瓷形式人文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載歌載舞話陶瓷——瓷之舞
人文紹興
陶瓷藝術作品
發現“形式” 踐行“形式”
人文社科
德化陶瓷 閩中精粹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