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悲劇前知識淺析雅斯貝爾斯的悲劇理論

2016-11-23 22:22羅冬
戲劇之家 2016年21期
關鍵詞:悲劇意識

羅冬

【摘 要】雅斯貝爾斯是德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其悲劇從生存論上立論。雅斯貝爾斯在軸心時代的理論中描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提出了中國缺乏悲劇意識的論斷。軸心期中國歷史豐富的精神氣象為雅斯貝爾斯思考人類文明的起源和未來提供了一個經典的意象,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可取之處,但并沒有走出“歐洲文化至上主義”的西方意識。

【關鍵詞】軸心時代;悲劇意識;中國悲劇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79-01

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這本著作中,雅斯貝爾斯對歷史的起源和歷史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闡述,描述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期和科學技術時代。雅思貝爾斯把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稱之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這一時期,中國出現了所有的哲學流派,印度探究了懷疑主義、唯物主義、詭辯派和虛無主義之內的哲學的全部可能性;在希臘,出現了荷馬、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等一批哲學家。在軸心期,人們開始意識到整體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類開始體驗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軟弱。面對空無,人們開始力求解放和拯救并通過在儀式上認識自己的限度,為自己樹立更高的目標。

雅斯貝爾斯的悲劇思想也是立足于生存論上的,超越是悲劇的哲學意義所在,真正的悲劇是存在論的,悲劇英雄的偉大體現在對悲劇命運的抵抗與斗爭中。雅斯貝爾斯雖然對軸心時期中國的思想給予肯定,但卻認為此時的中國思想既不是悲劇也不是史詩。雅斯貝爾斯曾提出騎馬的民族易于發展出悲劇的意識,原因在于馬使人不受束縛享受自由,因而人們能夠更容易從中思考生存的意義。他把中國的這種狀態稱之為悲劇前知識,典型代表便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這一神秘的玄學在印度為佛陀,在中國卻由佛教轉變為了倫理主義。它看到了人類的痛苦、毀滅和死亡,但卻認為悲哀成為生長與沒落、死亡與復活,以及迢遞延續的無限循環的一部分,上帝逝去又復還,一年四季就好像慶祝死亡與轉生的世界。

雅斯貝爾斯堅信只有西方才懂得悲劇,因為西方人依靠尋找通過塑造世界本身的道路,努力使自己擺脫生活中的困難去實現真理,通過理想獲取動力。俄狄浦斯想要避免一切,但卻仍然在不所知的情況下犯下罪惡,其積極斗爭體現在對知識的不懈追求和對災難性后果的無條件接受。這種作為與不作為的行動差異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是西方和中國最重要的區別,這種實存行動實質上在悲劇觀中體現為超越的斗爭,斗爭的行動可以使人靈魂生氣灌注,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

在對軸心期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發現雅斯貝爾斯是把中國放在核心位置的,但同時我們也要正視,雅斯貝爾斯不可能走出“歐洲中心主義”。雅斯貝爾斯說過,西方文化具有延續性,我們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擁有可靠的歷史記載。而在東方,我們會發現,在亞洲實際上找不到任何新東西。我們所遇到的細究起來其實我們都已經了解,只是再重新強調了一遍。雅斯貝爾斯說中國缺乏悲劇意識,在不同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下有不同的解讀,但根本上依舊是中西悲劇觀念本身的差別。

1918年,德·格魯論中國一書《天下大同》中的一段話,深深地影響著我,“大同是中國精神文化能發展達到的最高點。能削弱它的力量和造成它衰落的是徹底的科學。只要科學在中國認真培育的時代來臨,在中國的精神生活中無疑將發生徹底的革命,或者將使中國的骨架徹底脫節,或者使它再生,然后中國將不再是中國,中國人也不再是中國人。中國本身并沒有第二套體系可替代舊的,結果舊體系的崩潰不可避免地造成解體和混亂??傊?,如果人類喪失道,在他們最徹底地實踐神圣的經典時,根據經典,災難和衰亡也必然降臨,如果它在世界秩序中在劫難逃,那么可怕的破壞就將納入正常軌道,這樣,中國古代大同文化的壽日便屈指可數了。那么,至少不會讓數百萬民眾隨著大同文化的末日而一起歸于滅亡,這些人早已被外國勢力置于不幸之中了。①雅斯貝爾斯肯定了科技的重要性,軸心時期的中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人類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個經典的意象。雅斯貝爾斯對中國悲劇思想的解讀,對人類文明的解讀,其建設性是值得世界去深思和研究的。

注釋:

①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魏楚雄,俞新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58.

參考文獻:

[1]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M].高湘澤譯.袁義江校.1980.

[2]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魏楚雄,俞新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3]雅斯貝爾斯.悲劇的超越[M].亦春譯.光子校.工人出版社,1988.

[4]陳少華.論雅斯貝爾斯的中國之思[J].廣東社會科學,2001(5).

[5]李明軍,熊元義.王國維的中國悲劇觀之演變[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4(1).

[6]王芳恒.存在主義哲學與尼采哲學之關系考察[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4(4).

[7]馬美宏.挫折與超越——雅斯貝爾斯悲劇哲學探究[J].江蘇社會科學,1992(3).

猜你喜歡
悲劇意識
《山海經》中的悲劇形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