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字蹦跳

2016-11-26 11:21符馬活
作品 2016年8期
關鍵詞:活字交子金屬

文/符馬活

活字蹦跳

文/符馬活

符馬活 上世紀70年代生于雷州半島。當代作家、詩人、書法家。曾任廣東省中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創辦民刊《三只眼》、 《詩文本》 、《詩江湖》等。編有詩選、民間歌謠等多部。出版個人詩集三部。出版著作有《活字紀》、 《結字錄》、 《印字風流》、 《中國繪畫史話》、 《雷州換鼓探究》等十部。廣東雷州文化研究者?,F居北京。

一、鹽引交子

就像雕版印刷的原理古人不難想出一樣,活字印刷這個“創意”本身也不難想到:把兩個以上的印章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拼接,從而得到不同樣子的圖案,這就是活字印刷思想的雛形。

最早的活字印刷思想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所鑄的“秦公簋”。秦公簋是一件青銅器,按說鑄造它的“范”應該是一次性成形的,但是考古學家們發現,秦公簋上面有12處文字一模一樣地重復出現了兩次,而且字符排列不夠整齊,因此人們推測,秦公簋上文字是用類似活字一樣的印戳在“范”上印出來的。古人這樣做的動機很容易理解:方便省事。用活字鑄“范”的辦法,可以少雕刻十二個字的模型,節約了工匠的勞動力。

刻字工人制作雕版的時候,一定也有過偷懶的念頭:不如把雕版變為一個個活字吧。這樣,只需要一次性鑄造一堆活字,就可以用來反復印刷任何內容的圖書了。

可是,活字印刷的難點不在于想法,而在于工藝。如何鑄造大小一樣的活字,如何能把這些活字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如何保證印刷的時候活字不錯位?這些技術難點不攻克,活字印刷就無法具有現實意義。

活字印刷真正實用,還需要一段技術準備的時間。

如果我們放寬活字印刷的定義,活字印刷最早的大規模應用,是北宋時期官方印刷的經濟許可證。

北宋的經濟環境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一方面,北宋商業非常發達,鹽、茶等緊俏商品的銷售量很高。另一方面,由于連年和北方作戰,北宋政府的經濟壓力非常大,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北宋的官員們想到了用商業稅來彌補軍資的辦法。

要征收稅款,就要有收到稅款的憑證,這種憑證,稱為“引”。商人擁有了政府頒發的“引”,說明已經繳納了相應的商業稅,就可以進行買賣活動了。在北宋,政府發行了大量的鹽引(售鹽許可證)、茶引(售茶許可證),由于經濟交易繁榮,又印制大量的房契、地契,為了控制印刷數量,追查來源,這些許可證需要給每一份文件編一個號,當時人們不用數字編號,而是用《千字文》?!肚ё治摹防锏囊磺€字從不重復,用《千字文》中的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組合的方式,就可以創造大量的編號。

許可證需要大量發行,又有著防偽的要求,最好能用印刷的方式來生產,這樣才能既保證圖像精美準確,又保證印刷速度夠快。但是由于每張許可證上都要有不同的編號,每一頁文件都會有幾個字不同,用常規的雕版印刷無法完成。于是,印刷工匠們想到了用活字的辦法。

當時雕版印刷最常用的材質是木頭,這些經濟許可證也是用木雕版印刷。印刷工匠們在制作雕版時,在編號的位置留出一個空槽,然后再另外制作《千字文》的活字,填在空槽里。每印刷一張許可證,就更換一次編號位置的活字,這樣就能印刷出大量有不同編號的許可證了。

宋朝還有另一種類似的印刷品,“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宋代經濟繁榮,貿易頻繁,貨幣需求量大。與之相對的是銅產量嚴重不足的困境,銅產量不足,朝廷就不能生產足夠的銅錢滿足貿易的需要。尤其到了南宋,當時中國主要的產銅區在北方,南宋失去了北方江山,國家丟失了大量銅礦,銅錢生產更加難以為繼,于是宋朝政府把目光投向了紙幣交子。宋朝交子的印刷量非常大,和許可證一樣,只能采用印刷的方式生產。為了防止偽造,控制紙幣的發行量,交子也要使用《千字文》的編號,另外還要印上主管官員的簽名,所以在制作交子的印版時,同樣要留下編號和簽名的位置,用活字來替代。

交子的印刷有一點和許可證不同。木板制作的雕版印刷時間長了,字跡容易模糊,交子因為用途敏感,對畫面精細度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印刷盡量準確,因此朝廷在印刷交子時采用了價格更高、但是質量也更好的銅版。

因此可以說,鹽引等許可證的印刷是木活字的雛形,交子的印刷是銅活字印刷的雛形。

二、畢昇活字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活字類型,既不是木制的,也不是金屬質地,而是泥活字,它和“畢昇”這個名字緊緊相連。

說是“泥活字”,準確地說,應該是“陶活字”。按照《夢溪筆談》的記載,再加上后人的實踐,這套活字的制造和印刷方法大致推測如下:

先將黏土搗碎,加水制成泥漿,把泥漿放到模具中制成一塊一塊的活字泥坯。在泥坯上刻字的方法,《夢溪筆談》沒有記錄,按照常理應該有兩種辦法:用刀直接在泥坯上刻出反向的文字;或者先在木塊上刻出正向的文字,再倒印在泥坯上。

泥活字刻好后,用火高溫燒成堅固的陶活字,活字就造好了。

在印刷前先要排版——把活字按照文稿排列在硬板上,并且固定好。

把整個鐵板擺滿后,在鐵板下用火烘烤,粘劑就會融化,用另一個鐵板再按壓印版。因為按平活字,因為粘劑有一定的彈性,經過用力按壓后,能保證所有的活字都在同一個平面上。待粘劑冷卻后,活字便被固定在了鐵板上,一個印版就造好了。

之后印刷的過程和雕版印刷沒有太大的區別,也是刷墨汁、拜訪白紙、按壓白紙這幾個步驟。主要的區別是,畢昇的泥活字印刷有兩個印版,一版在印刷的同時,另一個版在排版,兩版交替使用。一版印刷完,用火把粘劑烤化,泥活字脫落后即可供再次排版使用。

不過,由于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泥活字的詳細技術,后代有一些人嘗試過畢昇的方法。如南宋名相周必大曾用畢昇的技術印刷過自己的文集,分贈親友①。元初學者姚樞和弟子楊古也用這個方法印刷了朱熹的《近思錄》和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四處傳播②。

總體來說,這些復原的印刷術都是零星出現的,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效應,說明泥活字印刷還是有比較大的局限性。后來,泥活字被更加成熟的木活字印刷取代了。

三、王楨木字

木活字有很多優點:成本低,制作簡單,容易雕刻,不像泥活字那樣需要高溫燒制。在雕版印刷非常發達的宋朝,雕版都以木板為主。如前文所述,畢昇之所以放棄木活字,是因為木活字在制造印版的時候需要用粘劑固定,如此固定的木活字不容易拆卸。換句話說,只要解決了活字在印版上的固定問題,木活字就有使用的價值了。

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木楔塞緊:在排版時,用長木條和方木塊把版面中的空隙都緊緊地塞住。木頭有一定的彈性,塞滿版面后,木活字排列非常牢靠,不會輕易活動。拆版時,只要敲掉木楔就能取下木活字,不影響活字多次使用。

元時的王楨認真研究過木活字印刷。王楨是個小小的縣尹,正因為他是身份低微的一線小領導,所以非常關注農業生產技術,他專門撰寫了一本介紹農業技術的著作《農書》。王楨是古代知識分子里少有的務實型技術人才,他不僅關心農業技術,在準備印刷《農書》的時候,還開始關注印刷技術。王楨試驗了泥活字和錫活字,最終決定用木活字來印刷他自己的著作。

王楨不僅成功地完成了印刷任務,還留下了改良過的印刷技術,被后來的印刷工作者們廣泛借鑒。

王楨制作木活字的特點是先刻字,再切割活字塊:先制作一個大小適中的木板,在薄紙上打上整齊的方格,在格子中寫上準備刻寫的漢字。然后在木板上刷一層用來粘紙的熟米漿,把寫好字的紙反著貼在木板上,用細棕毛輕擦紙背后,反體字便印在了木板上,這時就可以雕刻了??毯米趾?,再把木板切割成活字大小。

活字印刷的一大難題是排版。中國人在這點上很吃虧——其他民族的文字大多是拼音文字,字母數量有限,不存在找字的問題。漢字常用字卻有幾千個,還有大量的生僻字,這意味著排字工人每排一個漢字,都要在成千上萬的活字中挑選。一部書有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字,每挑一個漢字花多一點時間,那整本書排版所需的時間就會增加很多。這意味著,哪怕提高一點點排字的效率,對改進活字印刷技術的貢獻都很大。

傳統的排字辦法,是把活字放到一個有很多抽屜的大木柜中,每個木柜按照音韻或者筆畫排列。這樣做的缺點是:漢字的數量太多,木柜會非常巨大,占的面積也很大。后來清朝金簡印刷《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時候,一共使用了十二個這樣的木柜,每次需要四個人來取字。如果排字工人太少,工人就必須在字架之間來回移動,效率很低。

王楨的解決辦法非常有創意,他制作了兩個大轉盤,把活字放到轉盤上。排字工人坐在兩個轉盤中間,轉動轉盤找字。這樣,工人坐著不動就可以選出字來,選字速度快了很多。用這套排字架,王楨排印出了《旌德縣志》。

不過,王楨這套轉盤創意有余,實用性還是不足。因為人手長度的限制,轉輪面積不能太大。在這種限制下,兩個轉盤能容納的字數有限,只能印刷字數較少的書籍。書的總字數一多,兩個轉盤就容不下了。而且轉盤旋轉的速度較慢,挑字的速度不如在木柜上直接選??偟膩碚f,王楨的轉盤適合用在排字工人少、排印字數較少的書籍。如果書籍字數很多,也不缺人手,最好還是用《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大柜子的辦法。

四、金屬活字

十幾年前,世界上的大部分書籍,都是用鉛活字印刷出來。

鉛活字是一種金屬活字,金屬活字和木活字相比,優點非常明顯:堅固耐用。金屬活字可以反復使用很多次,不用擔心字跡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而磨損。長時間保存也不用擔心受潮變形。雖然金屬活字制造的成本高,但可印刷次數多,印刷次數多了,成本也就降低了。

一開始,金屬活字并沒有被宋朝社會廣泛采用,其中的原因除了制作成本高外,還有如何把活字固定在印版上、印刷的時候活字會不會移位的技術問題。

中國工匠想到了用粘劑之外的辦法來固定金屬活字。

一種辦法和固定木活字一樣,用木楔塞緊。還有一種是金屬活字特有的固定方法:在鑄造金屬活字的時候,在活字中間留一道貫通的孔,排版時用鐵線穿過這道孔,不但能起到固定的作用,還能保證活字排列整齊。

解決了活字固定的問題,金屬活字就有應用的可能了。

和其他活字相比,金屬活字最大的難點是活字的鑄造。

中國傳統的金屬活字不是現在使用的鉛字,而是銅活字。銅活字用的也并不是純銅,因為銅的價格太高,熔點也高,很難鑄造。一般鑄字使用的是銅和錫、鉛的合金,采取適當的比例混合,鑄造的成本和熔煉的熔點都降低了,還能保持足夠的硬度。這種合金和中國商周時代所使用“青銅”非常像,中國古代鑄造銅錢也一直使用類似的銅、錫、鉛合金,只是鑄幣和造字時所用合金里各金屬的具體配比會有一些不同。

南宋時,銅字的原料又有些不同。宋室南渡,失去了北方銅礦,朝廷連造銅錢都很困難。為了解決銅錢鑄造難的情況,南宋一方面加大紙幣的印刷,另一方面開始在銅錢中增加錫等其他金屬的比例,稱為“類錫錢”、“夾錫錢”。同理,為了降低銅活字的成本,制造活字時也會增加錫的比例,但這樣一來,活字的質量也隨之降低了。

活字的鑄造和銅錢的鑄造過程類似,參考當時的造錢技術,金屬活字的鑄造方法大致有兩種。

一種是比較普通的“范鑄法”。先選擇軟硬適中的木材,進行粗加工后放入水池中浸泡一個月左右,去除木材中的膠質成分。取出陰干后,經過刨光、上油等方式處理后,雕刻成木活字。把木活字印在泥坯上制成“范”,再用溶化的金屬澆鑄成金屬活字,冷卻后再用刀修整,一枚金屬活字就造好了。

另一種是“翻砂法”,同樣需要先雕刻木活字,然后制作金屬質地長方形的砂箱,在砂箱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黏土、舊范土、細砂、木炭粉等材料,攪拌均勻,保持一定的濕度,舂實。把數個木活字放入砂箱中,放入一半,露出一半。再放入一個樹枝形狀的澆道模,以便在鑄造時留出供金屬液注入的澆道。把另一個一模一樣的砂箱壓在第一個砂箱上,壓緊,把兩個砂箱反轉180度后,分開兩個砂箱,小心地去掉木活字和澆道模,陰干后,在窯內燒硬,就得到了鑄造所需的“范”。鑄造時,將兩個砂箱緊緊合攏,用繩綁緊,注入金屬液澆鑄,冷卻后,就得到了數枚活字。

“翻砂法”和“范鑄法”相比,工藝更復雜,但一次可以生產更多的活字,效率更高。因此“翻砂法”被廣泛使用于銅錢鑄造,也是古人鑄造金屬活字的首選技術。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似乎金屬活字遠比木活字、木雕版更先進——因為技術含量更高,更堅固耐用。然而,須知每一種技術都有其具體的使用環境,需考慮成本和效率,先進的技術未必意味著更加實用。

中國活字印刷的一大困境是漢字字數太多。西文字符數少,用鑄造金屬活字的功夫就簡單,只消鑄造不過百個“范”,反復澆鑄即可。這比用手工一個一個雕刻成百上千個木活字容易多了。

但是中文常用字有幾千個,意味著鑄造金屬活字時,最少要鑄造幾千個“范”,鑄造金屬活字的優勢和木活字相比就不明顯了,甚至鑄造金屬活字更費時費力。

而且,銅在中國古代是非常稀缺的資源,鑄造銅錢遠比鑄造活字更為重要。南宋年間連鑄造銅錢的銅都不夠,用珍貴的銅來做活字印刷更不可能。

另外,金屬活字不容易上色,對印刷用墨還有特殊要求,這也是金屬活字的缺點。

因為這些缺點,金屬活字在宋朝雖然技術已經成熟,但由于環境條件的限制,金屬活字還不如木活字實用。直到近代之前,這種情況一直都沒有改變。

其實在古代,木活字和泥活字相比雕版印刷,實用性也不是很強?;钭钟∷⒆畲蟮膬瀯菔腔钭挚梢苑磸投啻问褂?,但是木活字和泥活字的損耗率較大,使用次數一多就要重新制造,因此優勢不明顯。雕版印刷固然每次印刷新書都要重新制版,但是用過的舊版還可以儲存起來,以待下次印刷,對于需要反復印刷的經典書籍來說,并不算浪費。

活字印刷還有一個問題,因為活字的總數有限,印刷比較厚的書籍時,不可能把書籍的每一頁都排好版一起印刷,而是排出幾版先印刷,印刷到足夠的印張,就把版拆掉,再排成新版印刷,這就要求在開印之前就規劃好到底要印多少張,一旦開印就不能修改,要一次性把數量印足。這對于資金雄厚的官刻不算什么,對于小成本的民間書坊,就相當于增加了運營的風險。因為這樣印刷,要一次性囤積大量的印刷成品,積壓資金,擠占了現金流。有些小本經營的書坊必須邊印邊賣,用回籠的資金安排下一次印刷,這種小本經營模式就不適合使用活字印刷了。

雕版印刷邊印邊出還有另一個好處:在成書之后,如果發現印刷錯誤可以及時修改:只要更換有錯字的那個雕版,后面再印的書便是正確的了。而需要一次性印足數量的活字印刷,發覺出錯后,再改,成本就高了。

除上述優點外,雕版印刷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雕版印刷每次制版都需要手工抄寫,因此高規格的印刷可以請到著名書法家來制作雕版。如宋代國子監印刻的圖書,就常由趙安仁、張致用、陳元吉、韋宿等當世書法家親自書寫印版,印刷效果十分精美。反觀活字,雖然單個字體用筆工整,但整版文字就無法具備書法的藝術效果。

總之,由于中文漢字數量太多,每個漢字的重復利用率太低,活字印刷相對于雕版印刷的優勢并不明顯。又因為宋代金屬活字和木活字在實用性上還有一些缺點,當時的工匠們經過反復嘗試,發現還是木制雕版印刷更有實用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最流行的印刷方式一直是木制雕版印刷。

注釋:

①《周益國文忠公全集》卷一百九十八《與程元成給事書》:“近用沈存中法,以膠泥銅板,移換摹印,今日偶成《玉堂雜記》二十八事,首慁臺覽?!?/p>

② 姚燧《中書左丞姚文獻公神道碑》:“又以小學書流布未廣,教弟子楊古為沈氏活板,與《近思錄》、《東萊經史論說》諸書,散之四方?!?/p>

(責編:楊克)

猜你喜歡
活字交子金屬
公園之美
清明?上河圖(童話版)
真假交子
可以泡著喝的漢字
精明的四川人和“交子”
字在用玩的方式傳播漢字文化的精神力量
工業金屬Ⅱ個股表現
把玩活字 續寫光陰的故事
進“門”填字
金屬美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