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立意”

2016-11-28 18:23邊建松
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 2016年12期
關鍵詞:嚴鳳英立意審題

邊建松

一、說“立意”

我們先從吳宇森的電影《赤壁》談起。起先,吳宇森想拍一部以弱抗強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為主題的電影,最終主題卻改為以博愛與和平,而主人公周瑜就是為和平而戰。周瑜在片尾說了一句話:“我們都輸了?!边@被認為是《赤壁》以戰反戰主題的集中展現。但是,著名編劇蘆葦感到這句話很可笑,“我覺得吳宇森根本把赤壁之戰的主題給弄錯了。赤壁之戰的主題是為了生存而戰,為了尊嚴而戰,正是這種精神才使赤壁之戰具有一種超越時代的恒久價值?!痹谔J葦眼里,吳宇森“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把握赤壁之戰的精神實質,他讓《赤壁》變成了一部卡通片”。且不說蘆葦的意見如何,但至少我們看到,《赤壁》的收視效果不盡如人意。這里,我們不妨說是立意直接影響了影片的質量。

與此類似,作文的立意同樣重要。從古至今,這樣的論述太多了。古代,莊子《天道》里說:“語之所貴者,意也?!标憴C《文賦》小序中說:“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痹潭硕Y《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月程》卷二里說:“作文,以立意為將軍,轉換開合,如行軍之必由將軍號令。句則其裨將,字則其兵卒,事料則其器械,當使兵隨將轉。所以東坡答江陰葛延之萬里徒步至儋耳求作文秘訣曰:‘意而已。作文,事料散在經史子集,惟意足以攝之。正此之謂。如通篇立意間架未完,臨期逐旋模擬,用盡心力,不成文矣。切戒!”王夫之《姜齋詩話》里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边@些經典之中的論述提醒我們立意的重要性。

立意確實重要,但到底立什么“意”呢?中國古代寫作理論中,和立意類似的說法很多。有“立意”之說,如杜牧《答莊充書》的“凡為文……茍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辭句,繞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亂”。有“用意”之說,如王昌齡《詩格》的“用意于古人之上,則天地之境,洞焉可觀?!庇小皠撘狻敝f,如李翱《答朱載言書》的“六經之詞也,創意造言,皆不相師”。有“命意”之說,如范溫《潛溪詩眼》的“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獨立于眾人之上”。有“煉意”之說,如邵雍《論詩吟》的“何故謂之詩?詩者言其志……煉辭得奇句,煉意得余味”。有“得意”之說,如葛立方《韻語陽秋》的“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文字之要也”。有“發意”之說,如陳繹曾《文說》里的“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之不用”……在這里羅列一大批古代文論的說法,只想特別指明,這些說法的核心意思是:所謂“意”,便是一篇作品所確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構思設想和寫作意圖及動機等。

——如此含義豐富地多層次理解“意”,恐怕大多數教師有違和感吧?

因為據我所知,當下的很多教師心中對“意”的認知,應該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觀點”之類,等同于“主題”等術語。如下面就是一種代表性的說法:“主題是作者通過全文所表達出來的中心思想、內容主體或基本意圖?!边@是一本針對小學教師的教材,有相當的普及性。在這里,“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主旨、觀點”,“寫文章要先立意”就變成了“寫文章要先確立文章的中心、主旨、觀點”。幾乎每位寫作研究者都有“立意”環節,還有一些則是用其他詞語替代“立意”一詞,如劉榮才認為是“確立中心”,吳立崗認為是“提煉和表現中心思想”。其實,“意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觀點”的說法,不是一個寫作學的術語,而是來自文章學的術語。對于一篇文章而言,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文章(文本),讀者是批文入情,按照文章的演繹順序去把握文章的意思,最后得出的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觀點”之類了。很多教師就是按照這種說法去教學,結果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引導,寫作指導效率相當低。

所以,常人對“意”“立意”的說法,和我們本文要談的“立意”是不一樣的。確實,立意“包含兩重意思:從文章分析的角度看,它是指文章的基本思想;從寫作環節看,它是確立文章所要表現的基本思想的過程”。(《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語文卷》,沈陽出版社1991年)我們要注意的是,立意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不是靜止的呈現。從文章學觀點看,它是成型的、靜止的;從寫作過程看,它是趨向成型的、動態的。如果把立意靜態化,就從根本上搞錯了立意的功用了,寫作教學的效率怎么能夠提高?所以,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下面一個基本觀點:立意是觀點和材料的“指揮部”,整個寫作活動都必須圍繞立意的充分表現而起作用;同時,立意也是處理寫作中各個環節的標準和依據。立意就這樣滲透到寫作的各個環節里去了。

二、說“審題立意”

在作文教學中,尤其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或者命題者往往采取給出題目讓學生寫作的方式。所以,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審題立意”。一篇學生作文,如果審題立意出了毛病,即使文筆再好也得分很低。2003年高考,南京考生費瀅瀅是一位才女,她的作文文筆細膩,獲得過大獎,作文《平臺》入選高中語文讀本。當時的作文要求以“感情親疏和對實物的認知”為話題,而費瑩瑩的高考作文只得了25分,主要問題就集中在偏題上。費瀅瀅作文的基本立意落在“對感情的淡漠”和“對人情的疏遠”上,她強調的是“人們因為感情的淡漠而忽視了節日”,而不是“感情親疏”與“認知事物”的“關系”,偏離了題意。當年報道此事的標題是:《小作家,大失誤——高考作文不扣題的慘痛教訓》。

評判作文時,為什么審題立意偏差的文章得分就低呢?這是因為“立意是對文章材料的內涵進行挖掘和提煉的過程,往往反映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評價和理想?!保ā吨袊袑W教學百科全書·語文卷》,沈陽出版社1991年)若是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是模糊的。評價是反面的。理想是落后的,將這些體現到文章里,文章得分還會高嗎?因此,大家才會對偏題作文下手如此之“狠”。

應該看到,很多教師都為學生的審題問題苦惱,認為學生普遍存在審題不清的毛病。比如有一年上海中考題為“心里美滋滋的”,教師都認為審題不難。但是,學生的寫作成績卻只能在平均分上下浮動。鄭桂華老師看過那些學生的文章后發現:“其實,孩子們對題目是能讀懂的,只是選材上很一般,問題出在切題上,而不是審題不清。學生實際上是在怎么圍繞題目行文方面出了問題,不少學生文中有很好的材料,但就是不知道在行文中怎么去切題?!保ㄠ嵐鹑A《寫作教學的新進展》)請大家看下面一個具體的實例,先來看命題材料:

人們喜愛綠樹,因為綠樹使大地充滿生機,為自然調節氣候,給人類帶來幸福。然而,綠樹為了這一切,必須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斷吸收水分和養料。有人曾做過試驗,一棵不大的白楊,一晝夜吸收的水分竟達五公斤之多。

把握上述材料的內涵,準確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看到文題的第一步就是審題立意。很多學生都認為命題材料在闡明“吸收”和“給予”之間的關系,但是應該重點講“給予”,要突出“給予”的高尚品質。這個自然無可厚非,說明審題不難,不會偏題。但是我們發現交上來的作文里,其中有學生寫了這么一段文字:

是呵,綠樹從土壤中吸收了養料,而它們的吸收不正是為了給予嗎?在我們這個社會里,這種為了給予而勤奮吸收的人不勝枚舉。嚴鳳英是我國著名的黃梅戲藝術家,她為我國黃梅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她的給予正是來自一種可貴的吸收。山西省榆次市癱瘓病研究所治癱專家高錫朋大夫,三十年如一日,對截癱病因深入研究。還有中科院副研究員趙忠賢,孜孜不倦地吸取新的科技知識。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這段文字舉了三個“為了給予而勤奮吸收”的事例,粗看感到簡潔明快,但仔細一琢磨,問題就來了。問題不是出在立意上,而是出在對立意的闡述環節上。浙江特級教師任富強對此有深入的分析:“這三個例子看似典型,其實只是說明有人在‘吸收,卻都沒有寫出‘吸收是怎么回事,‘吸收要注意什么,要具體‘吸收什么?!比纭皣励P英是我國著名的黃梅戲藝術家,她為我國黃梅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她的給予正是來自一種可貴的吸收”。這句話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介紹嚴鳳英的身份,第二句是介紹嚴鳳英的地位,而這兩句和第三句的觀點根本搭不上!若是要證明觀點,必須寫嚴鳳英如何“拜師學藝”方面的例子。

所以,我們不得不再次重申這個基本觀點:立意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不僅僅是靜態的呈現。我建議,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的重點不妨放在“如何使‘意鮮明地立起來”的文章成形環節上。

下面舉一個正面的例子。作家周樹山在《走出鄉村》一文中回憶參加一次考試時候,自己在審題立意的環節是如何思考的:“寫作考試出了兩個題目,一是《重訪嚴師》,一是《心事》,任選其一,在兩個半小時內,寫出一篇短篇小說。我選擇了《心事》。寫作前,我頗費思量,考試已過去十來分鐘時,我還沒有動筆,我想找到表現‘心事的最好形式。經過沉思默想,這種形式最終被我找到了。我用一個女知青給母親的短信和幾篇日記組成了這篇小說,表現這個女孩子隱秘的初戀情感。在剩下的時間里,我文思順暢,寫滿了幾大張八開紙,完成了這篇小說?!保ā峨S筆》2016年2期160頁 )

這段文字比較詳細地敘說了審題立意的具體思考過程。第一步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話題)。雖然現在大多是命制新材料作文或者驅動型作文,看似只有一段文字,但還需要有選擇合適自己話題的步驟。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I卷作文,就有兩種選擇,一是就必須選擇“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來寫一封信,二是必須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實際上,這一步很多學生都做得不錯。

第二步是找到表現“心事”的最好形式。我們很多教師將這一步推給“構思”環節。其實,整個寫作活動都要圍繞立意展開,構思是立意的延伸。不存在沒有立意的構思,也不存在沒有構思的立意。審題立意一方面承接著命題者的意圖,另外一方面承接著作者的文意。更何況,立意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不僅僅是靜態的呈現。將構思孤立起來,就是將審題立意靜態化。不僅構思環節離不開立意,如果出現修改環節,同樣離不開立意。所謂修改,就是使用的文章材料和形式可以讓立意更鮮明。

所以作文時,我們千萬記住,不要讓立意止步于“審題立意”的環節,讓它延伸一下,滲透到寫作的各個環節。因為,立意具有隱蔽性、彌散性。

(浙江省諸暨市草塔中學;311812)

猜你喜歡
嚴鳳英立意審題
銅陵有色工人的好姐妹
——嚴鳳英
青年嚴鳳英
黃梅戲一代宗師嚴鳳英先生藝術成就座談會內容紀要
“三招”學會審題
嚴鳳英舞臺藝術整理研究及當代意義
七分審題三分做
認真審題 避免出錯
意高文自勝
把握題意 求深求新
論新材料作文講評課的三個環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