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觀察與資料收集運用設計

2016-11-29 04:02段晴新疆庫車縣第七小學新疆庫車842000
人間 2016年16期
關鍵詞:觀察運用小學生

段晴(新疆庫車縣第七小學,新疆 庫車 842000)

?

生活中的觀察與資料收集運用設計

段晴
(新疆庫車縣第七小學,新疆 庫車842000)

摘要:本文根據小學四年級學生收集資料的現有狀態和水平,依托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學會觀察,親身體驗,初步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收集口語表達及習作素材的興趣,為實現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外輔助課內學習做了一些嘗試。

關鍵詞:小學生;觀察;收集資料;運用

四年級的學生收集運用資料的能力基本沒有形成,很多時候依賴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才能從課內向課外有所延伸。筆者根據本班學生收集資料的現有狀態和水平,依托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學會觀察,親身體驗,初步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收集口語表達及習作素材的興趣,并希望能通過本次的觀察和收集寫作素材的過程中,改變以往的習作教學素材由老師提供,方法由老師講解的模式,把習作表達的主動權給學生,突破傳統作文的“清規戒律”讓學生們走向自由,真真實實地做到有感而發,有情而發,有趣而發,不再“閉門造車”,不再懼怕作文,亦不再為之煩惱。也希望本次的系列觀察收集的活動給學生打開探究課內向課外延伸知識的大門。

一、收集資料的目的

教學中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的素材,激發寫作的樂趣。因此,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時,為了為單元習作做準備和鋪墊,特在學習單元課文前和學習過程中安排學生去生活中觀察。

本組教材中的兩首古詩和三篇課文都是圍繞“觀察和發現”這一主題編排的,課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既富有教育價值與時代感,又突出學習語文的特點。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作文中的“米”又從何而來?生活即創作的源泉。從生活中感知和捕捉寫作素材乃是作文不可缺少的前提。

二、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指導。

(一)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

單元教學之前帶領學生做了兩件事情來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一是回憶舊知,以三年級下冊《畫楊桃》一課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課堂帶來其他水果,讓學生也來觀察不同角度得到的不同感官,讓學生明白只有觀察才有收獲。課上學生的興致很高,表達的欲望空前高漲,急不可耐的要把自己的觀察與大家分享。接著,課間我帶領學生去校園里觀察隨處可見的爬山虎,學生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每個人觀察收獲都不少,有的說葉子的形狀,有的說葉子的顏色,有的說藤,有的說以前自己沒有發現的,觀察的興趣被小小的一個活動激活了。

(二)具體觀察方法的指導過程。

接下來的學習就是一次次觀察與發現的體驗之旅,結合課文學習的目標,我設計了相關的觀察記錄活動。

學習《爬山虎的腳》后,學生再去觀察校園里的爬山虎,發現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察有了一定的順序和方法了,于是我布置了一項觀察作業,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說說自己眼中看到的爬山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能比較有序的表達,觀察方法和口語表達得到了一定的訓練。

學習《蟋蟀的住宅》一文時,同樣也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又能在生活中看見的昆蟲去觀察。這次讓學生先簡單記錄,提示學生可以記錄昆蟲的活動、樣子、生活環境等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指導學生可以拍照,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上網了解相關知識或圖片,豐富自己的觀察記錄,班上開展觀察后的交流活動,雖然學生記錄的欠調理,有些凌亂無序,但是觀察方法及表達素材有了雛形了。

學習完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后,進行了一個單元小結,做了一個小的整合回顧,引導學生發現,只要善于觀察,也能有自己的豐富的習作素材。

將要進行單元習作教學之前,鼓勵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在家發豆芽,嘗試進行連續性觀察和記錄。學生興致很高,問家人知道了發豆芽的方法后,開始了自己的實踐和觀察記錄,每天都有學生告訴我或者在班里興致盎然的說自己的觀察說得,我也隨機的提示學生記錄要有階段性,關鍵的階段如泡豆芽、豆子裂開、豆芽冒出、豆芽長長以及自己的一些感受都可以記錄下來。

(三)拓寬觀察的角度,指導觀察記錄的方法。

單元作文教學之前,又布置了一項拓展性的觀察作業,提示學生可以觀察的方面很多,動物、植物、人等都可以,比如;葡萄架、螞蟻、小狗、家里的盆栽、小魚、其他小昆蟲等等,指導學生觀察后記錄的角度和方法。

1.專注觀察與連續觀察結合,看到和發現的內容用具體的語言記錄。2.嘗試簡單的整理,把相同的內容進行合并。3.把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詳細記錄下來的同時,進行語言提煉,修改,讓自己的記錄更清楚。

(四)指導學生把觀察所得的記錄整理運用到習作中去。

1.解決作文寫什么的問題。

(1)你觀察并有所發現的事物。如:磚縫里長出一棵樹苗、腳掌可以“聞”味道、眼藥水滴眼睛時嘴巴里有藥的苦味、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為什么?天上的云彩,地上的花草;洞察螞蟻如何搬家,蜜蜂如何采蜜;讓學生聆聽蛙吵蟲鳴,感受瓜棚月下的情境……;(2)連續性的觀察日記,即寫一個過程;(3)可以是一件事。比如自己早上刷牙洗臉的過程;可以回家觀察媽媽做一頓晚餐的過程……

系列的觀察學生的收獲還是很豐富的,習作素材了然于胸了,自己的親身觀察,學生顯得有話可說了,不再為寫什么發愁了,而是在篩選哪個事物更想寫的問題了。

2.運用觀察所得的材料到習作中去。

這個環節就是所謂的資料的整理和運用過程的指導了,關鍵之處就是如何指導學生將所得的資料有效的運用到習作中去。為此做了以下指導:

(1)把觀察記錄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整理,要整理的有一定的順序,可以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去整理自己的記錄。

(2)語言上的再加工,讓記錄內容生動有趣。此環節以具體范文片段讓學生感知,觀察所得需要詳細生動的語言才能描述的跟準確,特別指導學生感受,用上豐富的修辭可以更準確的說清楚觀察到的事物的特點,比如說長短大小可以用對比,說形狀狀態可以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等等。

(3)有個巧妙恰當的開頭和結尾,讓習作更錦上添花。依舊用具體例子指導學生開頭和結尾的方式和方法。常用的開頭方式如:開門見山直入主題;提出問題引導思路;布下疑團引人入勝;(小螞蟻只有線頭那么大,躲不起眼呀,大力士與小螞蟻劃等號你說不是奇怪的事嗎?)修辭渲染式的開頭;揭示中心的開頭;猜謎語式的開頭等等,結合學生的觀察資料舉出具體的開頭方法的指導。習作的結尾可以寫成自己的觀察收獲及感受。

(4)強調觀察日記的格式。在內容選擇確定之后,強調日記格式,讓學生養成規范習作內容和格式的好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114-01

猜你喜歡
觀察運用小學生
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學生
“贊賞發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研究
提升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研究與探索
巧用插圖,注入課堂活力
我是小學生
非常小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