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70-90年代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述評

2016-11-29 04:02張強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貴州貴陽550000
人間 2016年16期

張強(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

20世紀70-90年代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述評

張強
(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550000)

摘要:從建國至今,我國對外貿易戰略幾經演變,經歷了從閉關自守戰略到進口替代戰略、到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并存戰略、再到出口導向戰略、再到完全開放戰略的發展過程。本文主要論述我國70-90年代這一時期的對外貿易戰略,用歷史的眼光審視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狀況以期從中得到啟發,為當前中國深化改革、“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對外貿易戰略;進口替代;出口導向

一、引言

從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中國是貿易大國,但不是貿易強國;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但又是發展中的大國。這一切決定了我們不能單純借鑒處于同樣工業化時期和有著同樣宏觀經濟背景的其它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戰略,中國70~90年代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大致劃分為三大階段:極端的進口替代階段(1979年以前);溫和的進口替代階段(1980年~1991年);邊際出口導向階段(1992年~2001年)。

二、對外貿易戰略內涵的界定

(一)對外貿易戰略的內涵。貿易戰略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對外貿易方面的內容,是根據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針對對外貿易發展的目標及其實現手段所作的戰略性決策。世界各國選擇不同的貿易戰略無非是為了追求貿易利益最大化,以期使本國對外貿易得到長足而持久的發展,使其成為推動本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二)對貿易利益的追求。貿易利益是指通過貿易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一國對貿易利益的追求主要有三種:對靜態貿易利益的追求;對動態貿易利益的追求;對貿易利益的排斥。對靜態貿易利益的追求是指利用國內既定資源的比較優勢增加本國的經濟福利。對動態貿易利益的追求是指追求貿易在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動態利益。對貿易利益的排斥是指拒絕貿易所帶來的任何靜態利益和動態利益。

三、中國70~90年代對外貿易戰略的回顧

(一)極端的進口替代階段(1979年以前)。

1.極端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當時的對外貿易處于一種輔助性地位,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是“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即只有自己不能生產的才進口,自己生產有余的才出口,而不是根據國際分工的原理,根據比較優勢來安排生產和進出口貿易。對外貿易只是國內生產的簡單延伸,只能被動地跟著生產走,而不能對國內生產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在這一時期實施的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較高的進口限制。

2.極端進口替代戰略的影響。采用極端的進口替代戰略對于一國經濟的發展大多都是負效應,而我國在這一時期實施該戰略的影響主要有:首先,當時是封閉的計劃經濟,生產企業不了解國際市場需求,不關心外貿的經濟效益,不利于借鑒和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更不利于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其次,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之間出現分離。為了迅速實現工業化,產業政策就要向一些資本相對密集的產業如重化工業傾斜,致使承擔主要出口任務的農業和輕紡工業部門發展緩慢,因此出口結構很難有所改善。最后,極端進口替代戰略與人口、資源之間的關系不協調。由于出口結構的低下,出口產品主要為農副產品和簡單農副產品加工品,因此中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不可能有較大的發揮。

(二)溫和的進口替代階段(1980年~1991年)。

1.溫和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我國在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從放權讓利開始,通過逐步減少和取消計劃,賦予外貿企業自主經營權等措施逐步改變原來那種中央集權的體制,中央對整個對外貿易的計劃控制有所減弱。改革開放初期,外匯和先進技術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缺乏的東西。作為對中國經濟的“必要補充”,我國引進外資實施進口替代強調的是推動出口和技術進步。此外,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口號,以及“吸引勞動力尋找型外國直接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號召,極大地激勵了加工貿易的發展。

2.溫和進口替代戰略的影響。溫和進口替代戰略在以政府較高的出口激勵和進口保護為前提,以追求靜態的貿易利益為主要方向,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于降低成本。在貿易改革的起始階段,我國是恢復啟用關稅、許可證和配額等商業政策手段取代計劃手段來對國內產業實施保護,以適應國家整體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2)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我國在利用商業政策手段對國內產業和市場進行保護的同時,還實行了許多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以抵消保護帶來的福利損失,使貿易制度和貿易戰略呈“中性化”。(3)有利于凸顯和轉變中國的比較優勢。我國實施比較“中性”的進口替代戰略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以本國的比較優勢來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從而獲得比較利益,凸顯并轉變或提升自己的比較優勢。

(三)邊際出口導向階段(1992年~2001年)。

1.邊際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從1992年起,中國的進口體制開始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關稅和非關稅水平都開始明顯下降。進口政策的重大調整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更強調進口是為出口服務的理念,為出口而進口的物資更針對有出口潛力的產品;二是進口更強調先進技術的引進而不是成套設備的引進;三是進口的重點雖然仍是圍繞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展開,但對一般商品特別是消費品的進口已不再采取嚴格控制的態度。

2.邊際出口導向戰略的影響。政府干預較低的“中性”的出口導向戰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必然要求,是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必然結果。它與追求動態的貿易利益一起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三個方面的積極效果:(1)對國內經濟的宏觀促進作用。一是出口大幅增長;二是進口增加較多的主要是國內短缺或生產能力不足的重要原材料,以及國內不能生產的重要設備,有力地支持了國內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2)對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之間的不協調起著一定的緩和作用。政府干預的逐漸減少使得貿易政策的保護作用大大削弱,致使其對國內產業發展的干擾減少。

3.對未來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展望。適度的進口替代對扶持幼稚產業、高新技術裝備工業以及緩解國際貿易摩擦有著積極作用。再者,在全球經濟增長與資源、能源、環境的矛盾日益顯現下,面對我國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態勢,制定科學的對外貿易政策不應也不能以追求貿易目標的數字性增長為核心, 而要從對外貿易數量、質量和效能最優化角度來建立科學合理的、符合國情的對外貿易政策和貿易戰略。由此可見,我國現階段需要的貿易戰略不僅僅只是關注貿易額的多少,而是從長遠角度注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在宏觀調空上要堅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創新路線,加快培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扶持品牌產品的成長,要盡快轉變傳統立足于進出口總量指標和外貿順差數額增長為標志的評判方式,科學認識和處理貿易順差和逆差,關鍵是要追求通過外貿實現提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民福利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若谷.對我國進口替代戰略之管見[J].戰略與決策,2002(1):57~59.

[2]李福興.關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問題的思考[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1996(1):34~35.

[3]劉慶林.建國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制度創新的路徑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4(5):44~47.

[4]李一文.對外貿易戰略:進口替代還是出口替代[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0(2):9~10,15.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79-0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