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高層次的書才能改變人生

2016-12-01 09:10梁衡
閱讀時代 2016年2期
關鍵詞:讀書精神世界

梁衡

讀高層次的書才能改變人生

梁衡

書這件東西是專門給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進取的人準備的。當地球上還沒有人類之前,草木自生自滅,鳥獸自來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質的生態自然調節。自從有了人類,就出現了另外一個調節系統——精神系統。在這個系統里,人們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識、思想、藝術等。而這些精神財富的最主要載體就是圖書。

圖書有兩大作用,一是塑造人,二是為社會傳承文化。

讀書是為了生命的完整

人為什么要讀書?一句話,為了生命的完整?;蛘哒f是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質,一半是精神。讀書是對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補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種中,除物質之外還需要精神滋養的就是人類。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觀思維,會改造客觀,追求幸福。

這是電視上播過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人問西部地區的一個放羊娃,你為啥要放羊?放羊娃說,掙錢;掙錢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大家看,這樣一個簡單的循環是什么?就是為了活命,完成人口的簡單再生產。這只是實現了人的生命價值的一半。

作為人,還有另一半更重要的,就是他有精神世界。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理想追求等。小孩子只知道好吃的東西最重要,而人一進入成年就會發現,精神滿足更重要,精神世界更廣闊。所以才有為愛情而歌唱,為自由而斗爭,為理想而獻身。愛情、自由、理想、知識、藝術等等,靠什么來交流、傳承?主要載體就是書籍。

閱讀有六個層次

那么,人怎樣實現自己這生命的另一半價值,構建精神世界呢?有六個層次、三大支柱。也就是人們閱讀的六種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閑、信息、知識、思想和美感,其中知識、思想和審美,是三大支柱。這六個層次由低到高,反映著人們不同的文化程度、修養狀態和價值取向。

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總有企圖改變平靜,追求奇特,尋找刺激的一面。這種需求,與其說是精神追求,不如說是心理生理追求,因為理性的成分還不多。在刺激需求下,會有非法的出版物市場如黃色、低檔出版物。這也說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二是休閑娛樂需求。按這種需求,就產生了一類輕松的作品,如花卉、魚蟲、時裝、幽默、故事等。休閑娛樂需求在讀者中的覆蓋面最大,不但有閑階層靠消遣讀物打發時日,就是專業人員,也常常會翻翻書報以作休息。

三是信息需求。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每個人在生活中也離不開信息,一條信息使一個決策成功,救活一個企業,或者使一個人致富的事,已屢見不鮮。以至于信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人們對信息的這種需求是書、報、刊等傳媒的基礎,特別是報紙存在的基礎。

以上這三個需求,雖屬精神的,但仍可看出不脫物質的羈絆,多為實用的需求。真正精神層面是后面的三大支柱。

四是知識需求。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糧食、蔬菜、肉類使人從孩子長成體魄健壯的成人,而知識使人聰明有本事,如果無知識只能算半個人。所以人的一生專門安排一個學生時期,較集中地專門接受知識,以后直到老死以前,還要不斷補充更新知識,這主要靠出版的書、報、刊,特別是書籍。

五是審美需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原始人開始,人類就懂得對美的追求。這種本能的不斷發展提高了的審美需求呼喚出版物一方面作為載體來提供審美對象,如文學作品、美術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為工具來幫助指導人們提高審美能力。

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層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滿足,娛樂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號,知識已進入到認識的總結,只有思想才能進入到理性,進入到規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更深刻的認識。這種需求,促使人們去讀理論學術書刊,去通過具體出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問題。

我們可以把讀書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消費型,為了眼前實用;另一類是積累型,為了長遠和根本性的提高。前三個層次屬消費型,后三個層次屬積累型。就像一個國家除實用企業外,還得有能源、交通等基礎項目建設。只有在積累型閱讀上下工夫,才能改變人生,創造輝煌。

大凡偉人皆愛讀書

馬克思愛讀書。他本來是在參加社會生產和具體的工人運動,但覺得許多事情弄不明白,自己不通,也無法指導運動,就宣布要退出具體事務,回到書房。他在大英博物館讀書、寫作,時間長了腳下的石板給蹭出了一條淺溝,就像少林寺石板上留下武僧的腳窩一樣。馬克思寫《資本論》,耗費了40年的心血,為了寫作,前后研究書籍達1500種。

毛澤東愛讀書。毛澤東一生中可謂博覽群書,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最艱苦的時期,戰火燒到眉毛,缺衣少食,但毛澤東還讀哲學、讀軍事,補上了這重要一課。他聽艾思奇講哲學,恭恭敬敬地做筆記。在延安的窯洞里,毛澤東在油燈下寫出了《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等名篇。

圖書積累會影響一國國運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說,人類曾有過四次大的文化積累,實際上是四次大出書活動,對世界進程發生過大的影響。這就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文化積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積累;18世紀中葉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的文化積累;19世紀中葉在總結了英國古典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之后而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積累。

中國歷史上也有幾次大的文化積累。第一次是漢初對先秦文化的整理。這次積累,確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基礎,基本上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產生了以《史記》、《漢書》為代表的積累型巨著,尤其是《史記》,它的思想、它褒貶的人物及它的文風,到今天還影響著中華民族。第二次是隋唐對散佚書籍的收集和新書的編纂。它使儒家思想更趨成熟,封建制度進一步確立。第三次是宋代的積累,儒家發展到理學新高度,產生了程朱這樣的儒學理論大師,和《資治通鑒》這樣總結治國實踐的巨著,儒家思想的完善保證了以后700年封建制度的延續。第四次是明清修書,以《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成就為代表。這筆文化遺產為我們民族以后的發展,直到今天還發揮著積極作用。以后還有康梁等對西方文化的引進積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引進積累,這些在反帝制和民主革命中都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不論是世界的文化大積累還是中國的文化大積累,實際是圖書大積累。據統計,自西漢至辛亥革命共出版圖書8萬種。從公元前206年算起到1988年底,我國2300年間共出版圖書90余萬種。這種悠久的歷史積累,決定了我們是一個文明發達的民族。但是立國僅200余年的美國,其文化積累的速度卻快得驚人,報載,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文獻8830多萬種,書架長達877公里。自然,這一點也已構成美國文明發達的一部分。環視全球,我們會發現一些國家的強盛與衰落、發達與落后固然與它所擁有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政治策略有關,但是也不可不注意到與它所擁有的典籍、文獻,它掌握的資料、信息,它積累的精神財富以及對這些典籍的態度、策略,還有它的積累方式、速度與取向有關。這同樣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國力、國運。

一本書改變世界

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一個世界的命運,甚至改寫人類的歷史。我們還可以拿一本具體的書來驗證這個命題。美國人曾寫過一本書《影響世界歷史的16本書》,其中包括:馬克思的《資本論》、牛頓的《自然哲學和數學原理》等,同時還有希特勒的《我的奮斗》。

馬克思寫的《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改變了世界,這是誰都承認的。據統計,《共產黨宣言》共出版過70多種文字的1000多個版本,它傳到中國是1920年,由陳望道先生譯出第一個中文本。從此開始改變中國的命運。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這本書改變了世界,應該說改變了宇宙。它成了一塊里程碑,它1543年出版,文藝復興的開始,近代科學的開始就從這一年算起。世界進入一個新時期。1952年,李四光完成了《中國地質學》一書,論證了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的規律,提出"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新概念。當時只發行了兩千冊,但地質隊員在這本書的理論指導下,于十年后相繼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使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先進文化應該具備四個特點

經過歷史的層層積累,不斷形成先進文化。那些影響世界文明進步的書,也就成了先進文化的載體?,F在我們可以補充幾句,什么是先進文化。所謂先進文化,應該具備四個特點:積累性、批判性、創造性、普及性。

先進文化必須具備足夠多的積累。我們檢驗一種文化先進不先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包容、吸收、概括了在它之前的文化,如果它仍然是先前某種文化的重復,甚至還達不到先前的高度,它肯定不能算是先進的。

先進文化必須有屬于自己個性的新的創造。歷史上所有代表進步的潮流,對時代前進起到過巨大推動作用的先進文化,都有其個性的創造。它一出現就代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一個新高度、新標準,對前人有突破,為后人所承認、所追隨。

先進文化必須具有廣泛的普及性。這種文化能逐漸為大眾所接受,并因此提高本領域的文化水準,乃至提高全社會的文明水平,最后被載入史冊,成為全人類共同接受和承認的財富。

(摘自《人民網·讀書頻道》)

猜你喜歡
讀書精神世界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