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有光與季羨林的兩場“論戰”

2016-12-01 09:10龐旸
閱讀時代 2016年2期
關鍵詞:周老季老論戰

龐旸

周有光與季羨林的兩場“論戰”

龐旸

周有光和季羨林兩位老先生,都是學貫中西、令人景仰的大家,都懷一顆為國為民之心,個人私交也很不錯。但他們有著頗為不同的文化觀和語言文字觀。季老更多地是站在中國本位,從中國、東方傳統的立場看問題的;而周老更多地強調:“要站在世界看中國,而不是站在中國看世界”,立意于古老的中國如何追趕世界現代化的步伐。他們的思考都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都是有價值的探索,都會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雙文化論”和“河東河西”論

“雙文化論”是周老的觀點。大意是說,國際文化是世界各國所“共創、共有、共享”的共同文化,正在突飛猛進,覆蓋全球。目前每個國家都生活在傳統文化和國際現代文化之中,享受“雙文化”生活。

“河東河西”論是季老的觀點。季老認為東西方文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他認為東方文化的特點是綜合,注重事物之間的聯系;而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分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難以窮極分析下去。從而,他得出“21世紀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于東方文化”的結論。

季老的“河東河西”論發表時,正是上個世紀末,暗合了朝野對民族復興的展望和自豪感,可謂盛傳一時。但接下來,學界不斷有人發文,對此觀點提出質疑。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周老的“雙文化論”。周老并不贊成把人類文化分為東方和西方的“東西兩分法”。他認為從地區分布來看,有東亞文化、南亞文化、西亞文化、西歐文化四種傳統文化。文化的流動,不是忽東忽西,輪流坐莊,而是高處流向低處,落后追趕先進。這樣,人類文化才能不斷前進。

他認為“河東河西”論,來自文化不變的傳統學說——天不變,地不變,道亦不變。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往返遷移;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輪流坐莊。這是水平傳播的不變論,把東西文化看作勢不兩立,是不了解文化演變的歷史規律所致。

周老認為人類文化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斷發展的。他描述了人類文化發展的三個主要方面,經濟方面: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到信息化;政治方面:從神權政治到君權政治到民權政治;思維方面:從神學思維到玄學思維到科學思維。在這個過程中,西方文化的歷史發展最為典型,它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革命、產業革命、民主革命,從“中世紀”逐步走向“現代”。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發展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一系列發明和創造,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西方文化成為國際文化的主流,也就是國際化的現代文化。但它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任何個人和國家都可以參加進去,從國際文化的客人變為國際文化的主人。

有了現代文化,不是就不要傳統文化了?,F代文化和傳統文化是并行不悖的?,F代人是“雙文化人”,既需要現代文化,又需要傳統文化。

雙文化并存的原因,是由于各個國家現代化發展有早有晚?!鞍l展有先后,殊途而同歸?!?/p>

關于文化發展的未來,周老說:“文化是一條不斷流淌的長河,今天人類還處于長河的源頭。自夸現在是文明時代,那是缺乏自知之明。在第三個‘千年紀’(2001~3000)中,人類文化將進一步大大提高,那時人類會羞愧地回顧第二個‘千年紀’的20世紀是不折不扣的野蠻時代?!?/p>

漢字該不該簡化

2009年,有政協委員在政協會議上提出“建議中小學增加繁體字課程”的提案。病榻上的季羨林先生就此發表看法:“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里就拋棄了?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彼€說:“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漢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中國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p>

周老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發明者之一,也參與了一些簡化漢字的工作。他說,作為漢字的一種輔助手段,拼音方案已顯示出了巨大的實用性,尤其是在信息時代幫助中國走向現代化,對此質疑的人不多。簡化字問題,他從幾個方面論述了其必要性:

一是向人民大眾普及文化的需要。周老說,1955年10月,中央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他被邀參會。當時中央說要建設一個新中國,可人民80%是文盲,現代化怎么搞?所以把希望寄托在文字改革上面。那時,部隊里有一個叫做祁建華的教員,創造了一種速成識字法。給新兵掃盲,今天認5個字,明天認10個字,后天認20個字,三個月下來就可以看《人民日報》了。但他的方法在工人農民當中推廣都失敗了。原因很簡單,新兵年輕,可以將整個精力都放在識字上面,工人、農民有工作、有家庭,這個方法行不通。

周老認為,該不該簡化,要問全國的小學教師。小學教師普遍認為,簡化漢字的好處是:好教、好學、好認、好寫,閱讀清晰。他說,漢字簡化有利有弊,而利多于弊。繁體字筆畫繁復、難寫難認,簡化后,有利于在人民大眾中普及文化,也縮短了小學生識字的時間。

二是,從整個文字的趨勢來看,所有文字都是刪繁就簡。

周老說,世界文字,包括漢字和外國文字,都有“刪繁就簡”的自然演變。古代兩河流域的“丁頭字”(楔形字)和古代埃及的“圣書字”,都有明顯的簡化。從歷史上、理論上來看,文字都是越來越趨于簡化的。

他說,漢字簡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項目,開始于清末。此前,其實一直都在不自覺中“簡繁并用”。書本印的是楷體(繁體),寫信用的是行書(簡體)。

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是清末以來長期簡化運動的一次總結。這個方案采取“約定俗成”原則,肯定原有的簡化習慣,加以整理,盡量不造新的簡化字。

他說,大部分簡化字自古就有。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有許多簡化字,比如“車”字。他描述當初選擇簡化字是很謹慎的,比如“后”字,一個是皇后的“后”,一個是後來的“後”。為什么選這個“后”呢?“許多人批評我們選得不對,其實古書的《大學》一開頭就用了五個簡化的‘后’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边@種例子還有不少。

第三,漢字簡化并不影響文化傳承。

周老說,在三千三百年間,漢字“體式”不斷變化,每次變化都包含明顯的簡化。他認為,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隸書到楷書到行書。對甲骨文來說,篆書是簡化;對篆書來說隸書是簡化。篆書變為隸書稱為“隸變”,“隸變”是劇烈的簡化?!墩撜Z》原來用魯國“古文”書寫,到西漢已經無人認識,于是改用當時的通用體式書寫,稱為“今文”。歷代都用當代通用體式改寫古書,否則無人能讀,如何繼承?規范漢字是今天漢字的法定通用體式。用規范字,包括其中三分之一的簡化字,是順理成章的文化繼承。

談到讀古書,他說,圖書館里依舊有簡化以前的繁體字古書,任何人都可以去閱讀。小學生沒有閱讀繁體字的需要,中學生自學繁體字并不困難,因為7000個通用漢字中只有少數是簡體字,大部分規范漢字不分繁簡。許多簡化字是類推出來的。比如,認識了一個簡化的“魚”字(四點改一橫),就能認識一連串“魚旁”的類推簡化字。

因而周老認為,簡化字和繁體字是結合起來繼承古書的,簡化字沒有妨礙繼承,而是幫助了繼承。

第四,簡化漢字不可能走回頭路。

對于季老和一些人的主張,周老說,繁體字是恢復不了的。他認為,這個問題最好還是去問小學教師,由教育部做一個廣泛的調查,聽聽小學教師的意見。小學教師肯定大多數都贊成簡化字。要廣大群眾來學,一個字兩個寫法是推廣不了的,必須要統一標準。

他說,從1956年到今天,半個世紀,簡化字在大陸已經普遍推行于教科書、報紙、雜志、一般出版物,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一團亂麻的漢字,有了全國一致的規范化,這是漢字歷史的重大發展。

這里有個“書同文”的問題。大陸一直在進行漢字的“規范化”工作,提高了“漢字學”和“漢字應用”的水平。大陸人口13億,用簡化漢字已經用了半個多世紀。要讓超過港臺和海外華人十多倍的大陸人去遷就港臺和海外,回到從前不講規范化的時代,是明顯難以做到的。書同文,是同于多數人,還是同于少數人;同于規范化,還是同于不規范化,這要在“漢字學”的深入研究中理智地培養共識。

周老甚至認為,漢字簡化得還不夠,但是目前要先穩定下來。有一次他問聯合國語言學會的工作人員,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哪一種用得多?對方說這個統計結果是不保密的,但是不便宣傳。實際上聯合國的原始文件里80%用英文,15%用法文,4%用西班牙文,剩下的1%里面有俄文、阿拉伯文、中文。1%都不到,怎么跟英文競爭呢?他認為漢字要進一步簡化,才能更好地被世界接受,在國際上真正發揮作用。他預期21世紀后期可能還要對漢字進行一次簡化。

猜你喜歡
周老季老論戰
季羨林:天意高難問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不能多寫一個字
不能多寫一個字
曹劌論戰
鄧小平與中蘇論戰
周有光:“吃小虧不占大便宜”
周谷城支持前四史的注譯和出版
又見季老
看望季羨林老先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