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體育課中傳播武術文化的實踐研究

2016-12-01 21:59周薔
科學與財富 2016年26期
關鍵詞:尚武精神技擊武術

周薔

摘 要:制約武術在高校傳播的主要因素有兩種,缺乏對武術文化價值的認可和對武術文化的傳播。通過實踐與調研,提出積極營建高校武術文化“生態環境”;培養大學生“尚武精神”;突出武術文化的技擊性特征;課堂教學與俱樂部訓練并行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武術文化傳播;尚武精神

高校是繼承、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要擔任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武術作為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調研發現目前大學生主要通過影視作品、電視傳媒、武俠小說等途徑來了解武術,造成了對武術的價值、概念、內容了解不全面。缺乏對武術文化價值的認可和對武術文化的傳播,是制約武術在高校發展的主要因素。

1 武術文化內涵及其文化傳播的價值功能

1.1 武術文化內涵

武術文化內涵豐富。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練習為活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1]定義中對武術進行了最根本的文化定位“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而“注重內外兼修”是對中國武術運動的另一個重要文化特征的闡述。武術主要通過武技、武理、武德以及武術心態文化表現出來,其中武術心態文化是武術文化的。

1.2 武術文化傳播的價值功能

1.2.1 提高民族文化自尊、增強民族文化實力。作為“國術”的武術發展史,始終與與民族、民族傳統、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在歷代出現的英雄人物很多都出自習武群體,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近代劍俠秋瑾、武術名師霍元甲……由此,武術形成了愛祖國、愛民族、重大節的優良傳統,習武者精忠報國的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1.2.2 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和強健體格

武術文化講究通過自身的內省和修煉來完成對人格的塑造。在武術教學中,主張“習武先修德”,講究“以武技之能,行道德之舉”,是武術訓練的目的和根本。實際上學武與培養人的品格、道德觀有著很大的關系。武術動作教學的根本是:內在提高人的精、氣、神,外在提高動作的規范性,這種有效的訓練,正好符合健康人格的標準和手段。

如高校武術教學較普及的拳種有長拳和太極拳。長拳的“十二型”強調: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重如鐵、輕如葉……長時間訓練不僅可以改變學生含胸、駝背、突臀等一系列不好的外在形體,更能培養學生穩健沉著、認真負責、干練果斷、堅韌頑強的內在氣質,而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受益終身的。

2 高校體育課中傳播武術文化的實踐與展望

2.1 積極營建高校武術文化“生態環境”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人的參與,教師與學生是高校武術教學的兩個主體。營建高校武術文化“生態環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高校武術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特別要加強對武術理論、武術文化等課程的系統學習與研究。教師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學習,如向老拳師請教、外出進修、參加培訓班、自學等都是很好的途徑。教師能夠將武術技藝與所蘊涵的文化內涵融匯貫通,才能實現身體與文化并重的整體傳承。(2)重視對學生武術理論課教學,促進學生對武術概念及其豐富文化內涵的理解,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關鍵。有的學校專門開辦了“奧林匹克文化”選修課,為什么就不能在普通高校開辦“中國武術文化”選修課呢?作為有著幾千年文化底蘊的武術期待著更多的大學生去了解和欣賞。(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站等現代化的手段,做好武術文化宣傳工作。比如體育運動會開幕式上精彩的武術表演、活躍在操場上武術訓練團體、校武術隊對外競賽簡報等都能對全體師生造成視覺沖擊,共同營建了良好的武術文化“生態環境”。

2.2 培養大學生“尚武精神”

體育不僅是身體的強健,更是精神的成長。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認為,就是培養“尚武精神”對于人格塑造和民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從教育的層面看,“尚武精神”并不是要我們崇尚武力,更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鍛煉我們的“心力”、“膽力”、“體力”,培養一種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作為國術的“武術”,通過規范的教學與訓練,讓學生具有健康強固之體魄,然后有堅忍不屈之精神。培養學生自信心,并上升到民族之自信,奮發民族之雄心,廣大民族自強不息之傳統。將這種局限于愛生命、愛親人的個體至愛之情,升華為愛民族、愛國家、為國赴難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激勵全國人民的“女排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2.3 突出武術文化的技擊性特征

調查得知目前在高校武術教學中以規定套路為教學內容所占比率為88.9%,以散打為教學內容占7.4%,以傳統武術為教學內容占3.7%。[2]在套路教學中由于缺乏對技擊性及攻防含義的理解與傳授,將武術教學體操化,導致學生認為武術課教學就是重復演練一些難以記憶的套路,既不實用又不好學,慢慢對武術失去了興趣。

傳統武術講求“打練結合”,無論是個人套路單練還是“兩兩相當”的對練,都需要習武者在了解技法意義基礎上強化對“用”的體會,所以就有了“練拳不知體中用,枉費功夫終無成”的至理名言。武術的技擊價值是其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重要標志和魅力所在。中國體育報在2008年5月29日《武林大會》專版上介紹了康錦平以技法全面、功力深厚、穩扎穩打的風格最終奪得五祖拳年度總冠軍后,使五祖拳走進大學校園,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傳統武術的魅力。[3]

2.4 課堂教學與俱樂部訓練并行

作為終身追求與體悟的武術與現代人提倡的“終身體育”的理念是一致的,但縱觀當代大學生把武術當成“終身體育”項目的學生少而又少。武術似乎隨著教學的終結而終結,武術的持續性教育必須得到重視。

課堂教學與俱樂部訓練并行,是促進高校武術持續性、大眾化發展的策略。課堂教學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武術興趣的培養。學校應積極支持成立武術協會或武術俱樂部。通過俱樂部形式將武術愛好者集中在一起,一方面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訓練,以保證學習的持續性。同時學員之間相互交流,有利于加深對技擊動作的理解和武術文化氛圍的形成。另外通過與兄弟院校俱樂部成員合作交流與演出,可以達到提高武術技術水平與促進武術文化傳播的目的。學校應積極提供經濟與技術上的支持,聘請一些武術專家對俱樂部學員進行武術文化課的講解和對傳統武術的教學,給他們提供學習、交流和表演的平臺。隨著俱樂部規模的擴大,將會有更多的學生熱愛武術,參與武術,武術大眾化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3 結論與建議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深受廣大高校學生的熱愛,作為高校體育教師要把傳播武術文化與傳授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幫助大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高校體育課中傳播武術文化的實踐有以下建議:(1)要在體育課教材與教學內容上優選武術文化知識內容,保證合理的課時安排,并把武術文化內容做為體育理論課考試的內容之一。(2)培養學生的“尚武精神”,突出武術文化的技擊性特征,在長期的習武過程中完成對大學生肌體的構建,同時也是精神成長的構建過程。(3)提高體育教師的武術素養,有關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大學生體育協會開辦包括傳播武術文化在內的理論研討班,進一步鼓勵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積極開展與探索在體育課中傳播武術文化的實踐。

參考文獻

[1]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秦子來.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8)

[3]部國華,康錦平.讓五祖拳走進校園[N].中國體育報,2008-5-29.

猜你喜歡
尚武精神技擊武術
中華武術
對尚武精神詞義的歷史觀察*
近十年武術產業的回顧與瞻望
人文視域下武術技擊術規則的演變與發展
二十四式太極拳技擊含義探析
尚武精神不能丟(感悟)
少林拳實戰技擊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擊基礎
武術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