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得榮縣中木銅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

2016-12-03 05:59譚曉蓮葉小春
地球 2016年9期
關鍵詞:基性斜長硅質

■譚曉蓮 葉小春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成都地質調查所 四川 成都 610203)

四川省得榮縣中木銅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

■譚曉蓮葉小春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成都地質調查所四川成都610203)

中木銅金礦受地層和構造雙重控制。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下段(T1-2zh1)硅質(板)巖和侵入的燕山期黑云母斜長花崗斑巖(γ52)的構造蝕變破碎帶為銅金礦的主要賦存層位。研究認為中木銅金礦為構造控制的破碎蝕變巖型,其控礦因素和找礦標志明顯,為在該區進行地質找礦提供了地質依據。

中木銅金礦硅質(板)巖斜長花崗斑巖構造控制破碎蝕變巖

1 前言

金沙江結合帶屬特提斯成礦域的“三江”成礦帶,是西南三江地區重要的銅金多金屬成礦帶。區內已發現銅、鉛、鋅、金、銀礦產地百余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3處,小型及礦點百余處,如羊拉銅礦、達西丁銅鈷金礦等。

中木銅金礦就位于金沙江結合帶上南北向的曾大同斷層和金沙江深斷裂之間,魚波背斜西翼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下段(T1-2zh1)地層中。

2 成礦地質背景

2.1地層

主要出露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下段(T1-2zh1)、上段(T1-2zh2)地層。

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下段(T1-2zh1):主要出露于礦區南部。為灰~淺灰色硅質(板)巖、角巖化絹云板巖、蝕變石英巖、灰~深灰色結晶灰巖、白云巖等夾蝕變中基性火山巖、大理巖等。見強蝕變黑云母斜長花崗斑巖、石英閃長巖及花崗閃長巖侵入,同時見碳酸巖脈穿插花崗閃長巖。硅質(板巖)與結晶灰巖多呈互層狀產出。該層為銅金礦賦礦地層。

圖1 中木礦區地質簡圖

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上段(T1-2zh2):主要出露于礦區北部。為灰綠~淺灰綠色蝕變基性火山巖、蝕變玄武巖、蝕變中基性火山巖、蝕變英安巖、角礫巖等夾青灰~深灰色板巖、巖屑石英砂巖等。該層為鉛鋅銀礦賦礦地層。

2.2構造

區內褶皺、斷裂及次生節理、裂隙發育,見多個斷層出露,其中以F1、F2為主。

F1(汝得共斷層):出露于礦區中部,為金沙江大斷裂的次級斷層,由西向東貫穿全礦區,斷層中段在中木村一帶已被第四系(Q4)堆積物掩蓋。為一逆斷層,長度>6公里,總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向北,傾角較陡,斷層上盤為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上段(T1-2zh2)和下段(T1-2zh1)地層,下盤為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下段(T1-2zh1)地層。

F2:出露于礦區中部。為一弧形逆掩斷層,長度約4公里,總體走向近東西,其西段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較陡,東段走向南東,傾向北東,傾角相對較緩,斷層上盤為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上段(T1-2zh2)地層,下盤為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下段(T1-2zh1)地層。

F1與F2夾持地段巖層褶皺、揉皺十分發育,巖石中見大量石英小透鏡體,細脈、團塊狀石英多為同期形成,局部見少許呈穿插關系的后期石英細脈產出。

2.3巖漿巖

出露種類較多,分布較廣。主要有印支期中酸性~基性侵入巖和中基性~基性火山噴出巖,燕山早期侵入的中酸性花崗巖、斜長花崗斑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等。巖漿巖為礦床的形成帶來了大量的成礦物質,其中基性火山巖與區內鉛鋅銀成礦關系密切,中酸性花崗巖、黑云母斜長花崗斑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及碳酸巖則與銅金成礦關系密切。

2.4變質巖及變質作用

圖2 中木銅金礦物探激電異常圖

受區域大斷裂構造與多期次巖漿熱夜活動的影響,變質作用十分強烈。三疊系中心絨群下段(T1-2zh1)受變質作用較強,形成了板巖、角巖化絹云板巖、硅質板巖及細脈條帶狀的石英巖;上段(T1-2zh2)基性~中性的火山噴發沉積物形成了蝕變基性火山巖、蝕變中基性火山巖、蝕變玄武巖、蝕變英安巖、板巖等。

圖3 土壤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異常圖

2.5地球物理特征

三疊系中心絨群下段(T1-2zh1)銅金礦分布區極化率ηs最高達5.4%,以4.0%圈定的異常最長約550米,最寬約160米,該異常呈現出低阻高極化電性特征,異常呈條帶狀展布,與地質構造基本一致(圖2);在該區域硅質板巖、硅質巖層間構造裂隙,硅質板巖、硅質巖與灰巖的接觸面以及斜長花崗斑巖體內破碎帶中已發現有呈似層狀、透鏡狀的銅金礦體。初步認為該激電異常為礦致異常,是尋找金屬硫化物礦的有利地段。

2.6地球化學特征

據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銅金礦分布區Au、As、Sb、Hg、Cu異常規模大,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異常與礦體套合性較好(圖3)。異常元素組合主要有三類,即單Au型、Au-As-Sb型及以Au-Cu為主的多元素組合類型,其中以第三類為最重要的異常元素組合類型。

銅金礦分布區主要物、化探異常均集中分布于花崗巖體北側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下段及其與花崗巖體交接部位,異常展布方向與構造破碎帶走向基本一致,初步分析認為銅金礦體受地層和構造雙重控制。

3 礦體地質特征

在中木礦區南部三疊系中下統中心絨群下段(T1-2zh1)硅質板巖、硅質巖層間構造裂隙,硅質板巖、硅質巖與灰巖的接觸面以及侵入的斜長花崗斑巖體內較破碎部位已發現銅金礦帶,礦帶中已圈定出了銅金礦體。

3.1主要礦體特征

CuⅠ銅礦體: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主要賦存于碳酸鹽化硅質巖和條紋條帶狀硅質(板)巖之間北東-南西向的褐鐵礦化破碎帶中。地表控制長度約780米,礦體平均厚度1.69米,平均品位Cu0. 67%,伴生Au。礦體傾向近南,平均傾角55°。主要蝕變為褐鐵礦化、硅化和孔雀石化。

AuⅠ金礦體: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主要賦存于碳酸鹽化硅質巖和條紋條帶狀硅質(板)巖之間北東-南西向的褐鐵礦化破碎帶中,見中粗粒石英脈。地表控制長度約620米,礦體平均厚度1.89米,平均品位Au1.47×10-6,伴生Cu。礦體傾向近南,平均傾角54°。

CuAuⅠ銅金礦體: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賦存于東西向褐鐵礦化破碎帶中,地表控制長度約280米,礦體平均厚度0.71米,平均品位Cu0.12%,Au3.62×10-6,礦體傾向南南東,平均傾角40°。

CuAuⅡ銅金礦體: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賦存于東西向褐鐵礦化破碎帶中,地表控制長度約310米,礦體平均厚度0.52米,平均品位Cu1.99%,Au 1.48×10-6,礦體傾向近南,平均傾角52°。

3.2礦石特征

礦石以半自形~它形晶結構為主,見鑲嵌、殘余交代、溶蝕、碎裂等結構;具塊狀、條帶狀、浸染狀、脈狀、角礫狀等構造。

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藍銅礦,次為黃銅礦、白鐵礦、鎳黃鐵礦、黝銅礦、孔雀石、褐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絹云母、綠泥石、泥質等。銅金礦體地表為氧化礦,風化后呈深黃褐色土狀。銅礦深部以為硫化礦為主,主要為黃銅礦化;金礦深部為黃鐵礦化巖金。

3.3圍巖、夾石及礦化蝕變

礦體賦存于碳酸鹽化硅質巖和條紋條帶狀硅質(板)巖之間以及強蝕變黑云母斜長花崗斑巖的蝕變破碎帶中,礦體頂底板巖石均為硅質(板)巖或斜長花崗斑巖,夾石主要為中粗粒石英脈。礦化及圍巖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孔雀石化、綠泥石化、硅化及碳酸鹽化等。

4 銅金礦成因淺析

中木銅金礦體賦存于碳酸鹽化硅質巖和條紋條帶狀硅質(板)巖之間以及強蝕變黑云母斜長花崗斑巖的蝕變破碎帶中,初步認為中木銅金礦主要為構造控制的破碎蝕變巖型。

在二疊紀早期~三疊紀,古老的金沙江洋向西俯沖,造成了金沙江結合帶,形成了金沙江蛇綠混雜巖,并伴隨有大量的中酸性~基性侵入巖及基性火山巖噴發。在三疊紀晚期,花崗巖、斜長花崗斑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及碳酸巖等巖體的侵入帶來了大量熱量和成礦物質,形成富含銅金的含礦熱液,在不斷流動中淬取圍巖中的成礦物質(注:據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最新研究成果,在中木碳酸巖、花崗閃長巖及其接觸部位具Cu、Au、Pb、Zn礦化,內外接觸帶稀土、微量元素特征與碳酸巖相似,認為成礦物質來自碳酸巖。),形成富含銅金的熱鹵水。在巖體附近的褶皺、破碎帶、裂隙內,富含銅金的含礦熱液在運移時,由于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而沉積下來,局部地段中富集形成銅金礦體。

[1]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四川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2]潘桂棠,王立全,張萬平,王保弟等.青藏高原及鄰區大地構造圖及說明書.北京:地質出版社,2013.

[3]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四川省得榮縣中木-古學銅金多金屬礦調查評價報告.2014年

[4]李定謀,王立全,須同瑞,刁志忠等.金沙江構造帶銅金礦成礦與找礦 [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

[5]陳慈德,薛迎春.西南“三江“北段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重點選區研究 [R].中國地質調查局,2003.

[6]李興振,劉文均,王義昭.西南三江地區特提斯構造演化與成礦(總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Genesis Of Zhongmu Cu-Au Deposit In Derong,Sichuan

Tan Xiaolian,Ye Xiaochun
Chengdu Geological Survey,Sichuan Geoexploration Bureau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Chengdu 610200

The Zhongmu Cu-Au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the 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The main ore-bearing strata of the Cu-Au deposit are the structure-alteration broken belts which exit in the silica rock (slate)and biotite plagiogranite.The silica rock(slate)formed in the lower Zhongxinrong Group of Lower-Middle Triassic.The biotite plagiogranite formed in the Yanshan epoch.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metallogenic types of the Zhongmu Cu-Au deposit are broken and alteration.The significant ore-controlling factors and criteria provide a large basis for prospecting in this area.

Zhongmu Cu-Au Deposit;silica rock(slate);plagiogranite;tectonic control;broken-altered rock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9-114-2

譚曉蓮(1984~),女,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

猜你喜歡
基性斜長硅質
硅質巖研究進展與思考*
東天山白鑫灘銅鎳礦成礦特征及找礦啟示
哈拉喬拉巖體橄欖石與輝石成分對阿爾泰 造山帶銅鎳成礦潛力的指示
遼河油田大洼地區中生界基性火山巖油氣成藏特征
廣西資興高速硅質巖單面山地質災害分布規律及防治對策研究
隨棗北部桐柏雜巖表殼巖特征、成因及時代探討
基于波譜特征的基性、超基性巖遙感影像增強方法研究
赤峰東部寶音圖群斜長角閃巖鋯石U-Pb年齡及地質意義
滇西半坡雜巖體斜長巖特征及其U-Pb年代學
北京鴨體尺性狀與屠宰性能的相關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