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的思考

2016-12-05 04:55雷麗蓉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 2016年8期
關鍵詞:中學生

摘 要:中學生的信仰道德深刻關系到我國未來戰略和目標的成功與否,所以加強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信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闡釋了信仰道德教育的相關概念及基本內涵,探索了加強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主要分析了當前影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影響因素,提出了提升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中學生 信仰道德 信仰道德教育 德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91-02

毛澤東同志曾對青年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1]。中學生作為國家、社會所重視的特殊群體,其信仰道德的發展狀況應該放在重要地位。

1 信仰道德教育的相關概念及基本內涵

在探討加強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之前,應先對其概念進行解讀,弄清信仰道德教育的基本內涵,由此,更加堅定的加強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

1.1 道德

道德主要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以善惡來評價,經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系的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原則規范的總和。[2]這種對道德的觀點是筆者較為認同的。

1.2 信仰道德

這是源于宗教道德理論的一個觀點,在宗教理論中其有兩層含義:一是表示人對神的信仰關系;二是表示因信神而按神的意志去踐行道德。在此含義中去除宗教唯心主義的成分,把信仰看作對終極價值體系的確信,并且在這基礎上構建起道德生活的科學依據去踐行道德的活動,這種道德形態就可稱為信仰道德。

1.3 信仰道德教育

教育活動的開展以終極價值體系的構建為目標,在中國教育體制下,重點強調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教育,這種教育態勢就是信仰道德教育。中學階段正處于身心發展成熟的重點關注期,那么,加強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教育就應當成為當代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第一,信仰道德教育就要加強中學生的世界觀教育,引導中學生正確的認識世界,能正確認識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第二,加強信仰道德教育中的人生價值觀教育。人生觀是個人對人生的一個總體看法和認識,中學生要不斷豐富、發展自身對人生的客觀認識,明確人生態度、人生意義和人生標準。第三,理想就是人想要自己以后成為什么樣,有什么價值目標,而表現出的滿是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在中學信仰道德教育體系中,理當促使學生拋卻“豬欄理想”[3],教育學生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4]

2 加強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2.1 引導中學生樹立科學的信仰道德

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中,中學生身心不斷進步和成熟,對世界、人生、理想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并根據自身學習而不斷豐富,日益成形。這一過程的學習使中學生能將外在的道德觀念內化為自身的信仰道德品質,逐漸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基本的信仰道德體系,對世界、人生和理想有一個科學、客觀的理解,實現道德水平的提升。所以,在加強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堅信道德理想和目標,并通過調節學生的知情意等相關方面,使其在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中,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養成日常的信仰道德,形成初步的道德人格。當然,中學生的信仰道德在個體中是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知識面的不斷拓寬而逐漸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邁進的,其水平的高低,受到年齡、心理發展特點、認知水平的影響。

2.2 指導中學生的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人在動機指導下產生的具體的道德活動。正確的道德動機會產生好的道德行為,不正確的動機則會誘發錯誤的行為。信仰道德教育就是要形成好的終極的價值體系,而中學生的信仰道德一經形成,便會滲透于中學生的思想、意識之中,進而對中學生的道德行為給與指導。中學生會根據自身對世界、人生、理想的認知,而外顯于自身的行為模式中,在道德行為中體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自覺的選擇做人的范式,指導著中學生的人生方向和具體的行為模式。

3 當前中學生信仰道德的缺失及其原因

3.1 中學生信仰道德的缺失情況

隨著改革開放進入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價值選擇日益復雜多變,而中學生正處于身心易失衡,判斷力也不成熟,接受各種思想迅速的階段。所以,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連年出現增長的趨勢,究其癥結,就在于這一時期的中學生未形成堅定的信仰道德,沒有樹立明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信念。

中國青少年問題主要研究者黃志堅教授曾用“灰色人生”來形容中國社會部分青少年所存在的問題,它表現為淡化理想,不計未來,只顧“及時行樂”;崇尚感性,漠視理想,重個人輕集體;物欲膨脹,精神萎縮,只重實惠;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5]這種提法可能略微偏頗,但卻可以看出一些青少年發展的信仰虛無和道德行為失范現狀的,表現出我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事業任重道遠,迫在眉睫。

3.2 中學生信仰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3.2.1 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有利于不斷增強社會成員的規則意識和創新進取精神;但其負面特性而言,又會給中學生的信仰道德教育造成消極影響。這主要表現在:首先,市場經濟下的競爭行為主要由法制來規范,這可能使市場主體在交易行為中忽略道德的重要作用,進而導致誠信缺失問題頻發、道德失范純經濟交易行為增多,而這類現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學信仰道德教育本身的說服力。而且,社會上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唯利是圖等不良思想追求蔓延,這樣的利益氛圍下,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追求都會受到一定影響。最后,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等新型媒介迅速發展。網絡化的社會普及性,對當代中學生思想意識、行為方式、思維方式都產生巨大的沖擊,網絡信息真假不定,不少帶有色情、暴力、虛偽等不良信息的內容充斥于網絡環境,使得正處于價值觀初步形成時期且明辨是非能力較弱的中學生道德倫理意識下降、是非觀念模糊、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從而動搖中學生初而建立的信仰道德,影響中學生對世界、人生和理想的正確認知。

3.2.2 學校因素

學校教育是中學生接受系統性信仰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徑,學校課程設置、教師教育和學生主體因素等都會影響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的形成和發展。首先,學校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注重知識的專業化課程設置,而對于思想、德育課程則處于教學的弱化環節。其次,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針對知識的專業化進行講授,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的形成往往不太重視,甚至可能出現教師本身的信仰道德不成熟的現象,那就無法引導學生很好的習得信仰道德。最后,中學生作為自我教育和實踐信仰道德的主體,其自身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3.2.3 家庭因素

父母與子女間存在著由血緣聯系的天然的親密關系,家庭的教育作用在青少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有著社會、學校和教師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家庭教育是影響中學生信仰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結構是否完整,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否重視,家庭教育的理念是否全面等都會影響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效果,會影響中學生能否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信念。特別是當今社會,西部地區大量向各地輸出勞動人口,那這些家庭的孩子(留守兒童)的信仰道德教育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個體、地區和社會的發展都關系重大。弱化的家庭教育會導致中學生對子自身道德素質培養的忽略,可能會導致中學生信仰道德的缺失。

4 加強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的思考

4.1 發揮政府部門的宏觀作用

作為教育和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調控者,各級政府及教育領導者要充分發揮其在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中的政策、服務提供的作用。首先,政府及教育領導者應對“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明確的認知,才能在全面思考之后,在教育政策、制度方面給予支持和引導。其次,政府要建立或調整與“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相切合的政策、措施,具體而言,可以從教師資格證獲取、教育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例如日本,在其教師資格或取得必要條件中曾明確規定,中小學教師資格申請人必須獲得道德教育、教育倫理等方面課程的學分。[6]這種做法值得參考。

4.2 重視學校教育主場所的作用

首先,學校應充分發揮其作用,探索—總結出真正適合于本校實際的有效加強“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的教學模式,堅持道德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雙管齊下,設置多樣化課程,發揮好學校的信仰道德教育主場所作用。

其次,中學校園要營造一種德育氛圍,大力宣傳關于信仰道德教育的相關內容,在校園展欄、班級板報、道路標牌、校園廣播等方面營造校園的整體氣氛。同時,學??梢远喽嚅_展有助于中學生確立和養成信仰道德的集體活動,例如理想類影片觀看、校園信仰道德講壇。感恩教育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再次,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學生的開路人和引路人,要積極承當起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第一,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自身要有德,要認識到信仰道德教育對中學生人生道路的作用,豐富和優化教師素質的內涵。第二,教師要以身作則,自覺做信仰道德教育的踐行人。教師的道德個性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格言、任何獎懲制度都無法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7]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才能得到學生的信服和尊敬。第三,教師要真正熱愛學生和教育事業。在教學中充分依據中學生道德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把自身教學優勢和學生個性發展特點相結合,將信仰道德教育糅合于學科知識講授過程之中,寓教于樂,感受為人師表的職業滿足感。

最后,加強中學生信仰道德教育,即是要以學生為主體,一方面充分發揮教育者的教育影響,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視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身的知情意信行諸因素相互協調,逐漸建立起平衡的穩定的信仰道德結構,使中學生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信念。

總之,信仰道德的形成要求教育教學方式的“體驗性”和“情感性”,學校開展道德教育活動要改變傳統觀念將其視為一種知識傳授的做法,要將“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聯系,投入真情實感,用豐富的、生動的、形象的范例及榜樣來感染學生,追求情感共鳴。

4.3 重視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

對一個人而言,家庭的影響會伴隨他一生。家長作為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生教師”,其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響著子女對世界、人生和理想的認知。故此,加強中學生的信仰道德教育,就要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聯合起來,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科學培養子女。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要制定科學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規劃,多和教師交流意見,發揮好家庭教育的輔助教學作用,具體而言,家長可以多參加社區的家長互助團、多和子女談心、參與親子活動和家長會等方式,加強對子女的深入溝通和了解,增強家庭信仰道德教育的效果,促進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信仰道德。

當代中學生是將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他們的信仰道德水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背景下,要想中學生思想素質和信仰道德不斷進步,就要認清現狀,剖析原因,積極遵循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突破傳統,更新模式,積極拓寬教育渠道,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家庭、教師和學生的教育力量,促使中學生形成信仰道德教育體系,加強我國中學生信仰道德之教育,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莫斯科大學對中國留學生的講話[N].1957-11-17.

[2] 張春暉.當代中國道德困境思考[J].大連海事大學,2014.

[3] 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11.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54.

[5] 謝擁軍.現行中小學德育實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

[6] 檀傳寶.德育是每位教師的“必修專業”[N].中國教育報,2007-09-29:003.

[7] 朱濤.班主任人格因素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讀寫算(教研版),2014(16):190.

作者簡介:雷麗蓉(1994-),女,重慶市豐都縣人,長江師范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中學生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發明與創新·中學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