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的“專屬”心理

2016-12-07 16:25燕江陵王紹禮
大眾健康 2016年10期
關鍵詞:劉阿姨專屬生理

燕江陵++王紹禮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不僅會出現花眼、聽力減退、味覺衰退、骨質疏松、高血壓、心臟病等軀體和生理上的變化,也會出現心理上的變化。

劉阿姨曾經是一位出色的高級會計師,雖然已經退休了,但干練的氣質一點不減。孝順的孩子們專門給劉阿姨請了保姆照顧其生活,所以她幾乎不用做任何家務。瀟灑的劉阿姨披著一頭華發,每天徜徉在各大公園,令小區里的街坊都羨慕不已。

最近幾年,大家發現劉阿姨愛忘事,都認為是老人歲數大了,記性不好很正常。直到有一天,劉阿姨指著鏡子中的自己問“你是誰”時,孩子們才感覺不對勁兒,送到醫院一檢查,原來劉阿姨患了老年癡呆癥。這一下小區里可炸了鍋了,好端端一個人,怎么就癡呆了 ?是不是人老了都會癡呆呢?

人的老化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根據國際或國內標準,大于65周歲或大于60周歲被認定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不僅會出現花眼、聽力減退、味覺衰退、骨質疏松、高血壓、心臟病等軀體和生理上的變化,也會出現心理上的變化。

小心謹慎

老年人往往重視準確,忽視速度,做事喜歡穩扎穩打,輕易不愿冒風險,所以他們常常嫌年輕人做事毛手毛腳,不夠踏實認真。

固執

進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動能力和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人的情緒變得低沉、緩慢和淡漠。老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成型,基本不再改變。同時由于自尊心的強烈作用,老年人對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都會進行堅決地維護,所以人們往往會感覺到老年人越來越固執己見了。

嘮叨

由于生理衰老,老年人開始顯得精力不夠充沛,許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參與,或者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從容和瀟灑地把事情辦得較為理想。因此,他們只好通過說話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緒,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心理平衡。老年人為了排除寂寞,也會借助重復和嘮叨的語言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點熱鬧的氣氛。老年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自己的陳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績,這樣可以讓他們得到一點心靈上的慰藉,以解脫現時的空虛和無奈。

懷舊

進入老年期后,生活的節奏驟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態漸漸地進入到一種安祥和寧靜的狀態。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憧憬未來,而是開始對自己幾十年走過的路進行回味和自我評價,說的話和做的事都帶著濃厚的懷舊色彩。他們不斷地去回憶和談論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榮譽。兒時的朋友和玩伴、家鄉的飯菜、老家門口的一棵棗樹、兒時玩的一種游戲等,都會引起老年人強烈的懷舊情緒。這種現象也可以理解為老年人對不斷變化、急劇動蕩的當今時代感覺到無法適應,從而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

“返老還童”

有的老年人從外表看已經是一個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們的內心和言行舉止卻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脾氣和個性反而越來越幼稚,時常表現出與實際的生理年齡不相稱的語言和行為。如在自己的親戚、朋友面前顯得不拘小節、蠻不講理、情緒激動、得理不饒人,對生活中的事物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好奇心,常主動要求別人過多的照顧和關懷,總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邊,或者經常挑剔飲食等。

依賴

許多老人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他們希望自己無論在經濟上、情感上、生活上,都是一個獨立的自我。他們渴望受到別人的重視和關注。但由于生理和社會的一些客觀原因,老年人在獨立性與依賴性兩者之間的斗爭中,會不自覺地向依賴性方面轉化。在老年人的老化過程中,往往出現經濟上的依賴、生理上的依賴、社交上的依賴。

老年期常見的心理障礙

很多時候,尤其在疾病早期,正常和病理的老化不易區分,那么,哪些心理變化是老年期常見的心理障礙呢?

焦慮障礙

是最常見的老年期心理障礙之一,患者會表現出持續的顯著的緊張不安,伴有植物神經系統功能興奮和過分警覺,表現為過分的擔心、心煩意亂、坐臥不寧、憂心忡忡、搓手頓足、來回走動手抖、心跳加快、出汗、頭昏、氣促、窒息感、易驚嚇、腦子一片空白、易驚醒。

抑郁障礙

張女士今年62歲,自打退休,她便成了醫院的“??汀?。這兩年,她總感到頭暈、頭痛、疲乏無力,而胃脹、胃痛更讓她吃不下東西,人也消瘦了很多。她擔心自己得了重病,反復到醫院檢查,胃鏡做了四次,胃藥也吃了很多,就是沒有解決問題。最后,她在醫生的建議下來到精神科。醫生發現,張女士除了軀體不適外,還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表現。經過詳細評估,她被診斷為抑郁癥。張女士,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胃病”居然是抑郁癥。

抑郁癥患者突出的表現是:興趣愉快感喪失、精力不足或過度疲勞、心境低落、自信心喪失、自卑、過分自責、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思維能力降低、睡眠障礙、食欲改變、體重減輕、遲滯或激越,癥狀通常在早晨重,下午晚上變輕。老年抑郁癥患者有時候以全身疼痛、周身不適、胃腸功能紊亂、心慌氣短為主要表現。

老年癡呆癥

是由大腦病變引起的綜合征,特征為記憶、理解、推理、判斷、計算和抽象思維多種認知功能減退。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其核心癥狀為:記憶障礙,尤其是眼前發生的事記憶障礙明顯,經常忘記東西放哪里了,嚴重時不知道當前的時間、地點等,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還會出現焦慮、抑郁、幻覺、妄想、人格改變、睡眠障礙;病情逐漸加重,不可逆;病因很多,年齡增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當然,并不是只要老年人出現了記憶下降就意味著患了老年癡呆,老年人有健忘癥狀而缺乏癡呆臨床癥狀不能診斷老年癡呆,比如:年齡大于50歲,日常生活中逐漸出現了記憶減退,但經提示能回憶起來,雖然有記憶減退的心理測查依據,但是總的智力功能無損,沒有癡呆的證據,沒有任何可引起認知障礙的疾病、藥物、酒濫用,通常是老年良性健忘。

出現異常及時就診篩查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出現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改變,這是生命周期過程中自然的變化,如果這種變化突然出現或明顯加重,影響生活和人際關系,同時老年人的行為、思維明顯離奇古怪,不能自控,給自己或他人帶來明顯痛苦,建議盡快去醫院就診篩查,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一些相關的檢查,如神經影像學檢查、軀體狀況檢查、實驗室相關化驗檢查,特別是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精神科心理測量,例如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量表、精神狀態評估量表、認知功能評估量表、癡呆狀態評定量表。

通過這樣一些檢查,大體上能夠判斷是否存在心理障礙,屬于什么性質以及嚴重程度如何。但需要注意的是,測查結果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結果的解釋需要慎重,最好請專業人員解釋。

如何做到人老心不老

1. 心理調適,準備提前

老年人要正確面對老齡階段的來臨,接受老年期的變化;要適應軀體、生理方面的變化,調節心理與情緒,放松心情,有計劃地準備退休后的生活方式,享受余生的幸福。

2. 發揮余熱,退而不休

身體條件允許又有一技之長的離退休老人,可以積極尋找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發揮余熱,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讓生活充實起來,增進身體健康,做到退而不休。

3. 學習新知識,培養新興趣

老年人最好是“活到老,學到老”,一方面可以促進大腦的使用,延緩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

許多老年人在退休前有很多業余愛好,只是工作繁忙無暇顧及,退休后正好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充分享受自己的樂趣。即便先前沒有特殊愛好的,退休后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些,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寫字作畫、種花養鳥、打球、下棋、垂釣等活動都能益智怡情,增進身心健康。

4. 擴大社交面,結交新朋友

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縮小,但老年人不應自我封閉,不僅要努力保持與舊友的關系,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網絡。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開拓生活領域,排解孤獨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與家庭成員間也要建立協調的人際關系,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充分享受天倫之樂。

5. 起居有規律,保健有方法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離退休后也可以給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早睡早起,按時休息,適時活動,建立、適應一種新的生活節奏;同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

6. 發現問題,及時就醫

老年人出現身體不適、心情不佳、情緒低落時,應該主動尋求幫助,切忌諱疾忌醫。對于患有嚴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離退休綜合征的老人,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藥物,接受心理治療。

7.社會關注,家庭關心

家庭成員一定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盡量對老年人給予支持與協助、關心與鼓勵。針對不同個性的老人要區別對待:對中規中矩的老人,不爭論,不強迫,多說明,多解釋,給予老人更多自主選擇決定的權力;對自愛且求人關心的老人,多關心,多照顧,多夸獎,滿足其自愛的心理需求;對善疑不信任的老人,要坦誠,要尊重,維護老人的尊嚴,多提供信息,避免引起猜疑和誤會。(編輯 王俊聰)

燕江陵,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科19病區主任、主治醫師。從事精神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老年期精神障礙、記憶障礙、癡呆的BPSD。多次參加電視臺、廣播電臺的節目錄制,經常深入到社區進行科普知識講座。

猜你喜歡
劉阿姨專屬生理
享用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鎮痛成果
脾氣暴躁的劉阿姨
銅綠微囊藻對鋅、鎘脅迫的生理響應
蛋為媒
廁所里的一桶水
媽媽們產后的生理煩惱
專屬“水晶鞋”
平凡女孩的專屬大片態度
專屬90后的青春色彩
1/8德國人有“生理缺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