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阿弗萊克主旋律電影的獨特呈現

2016-12-07 19:55劉利平
電影文學 2016年19期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

劉利平

[摘要]美國“70后”電影導演本·阿弗萊克在電影創作中表露出的對于美國意識形態的獨特呈現,主要是借助自身強壯的身體、俊朗的容貌以及塑造出的充滿野性的人物性格來作為特有的符號。拋棄傳統的好萊塢英雄人物,他創作出來的“英雄”都具有一定的缺點,但卻使得這些角色更接近于真實。其作品中現實和藝術間的隨意切換,天衣無縫地將美國要充當“世界警察”的目標融入電影中,從側面闡述美國才是世界的拯救者。而這一切都充分展現了本·阿弗萊克對于美國國家形象的影像堅守。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國家意識;男性氣質

從嚴格意義上講,執導過三部影片的本·阿弗萊克尚無相對穩定的導演風格,然而細細地品味他主演過和創作過的電影,仍然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在好萊塢打拼多年的本·阿弗萊克做過演員、編劇和導演,對于好萊塢的規則他了然于心,他是一個由邊緣無名身份進階主流電影界的成功案例。

一、男性氣質與當代好萊塢

本·阿弗萊克在好萊塢作為演員獲得成功后,又開始自己執導電影,隱藏在他身上的明星氣質和電影創作方面的才能被充分展現出來,這也正是好萊塢作為世界電影工廠所體現出來的挖掘、塑造明星和消費明星的特質。從好萊塢挖掘和使用人才角度看,本·阿弗萊克無疑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典型。在本·阿弗萊克從影的這二十幾年里,他不僅完美地詮釋了好萊塢對于明星將多種形象巧妙把握的可塑性,而且還能在演員和導演之間完成任意轉換。從好萊塢對于英雄人物的刻畫可以看出一些形象上的轉變,較為初期的英雄人物多是完美、正面的形象,他們身上幾乎不存在任何缺點,而到了后期這些人物形象都非常貼近平民,貼近生活,這些人身上也會存在小毛病?;蛘哒f在電影開始階段,這些人會是“問題”人物。從這個角度來講,后期的英雄人物更能得到觀眾的好感和認同感,感覺自己也能和他們一樣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從而這些英雄人物所傳承的精神內涵也會被更好地傳承。對于這一點,本·阿弗萊克所飾演的人物可以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電影《心靈捕手》《珍珠港》等多部影片里,本·阿弗萊克飾演的角色,一開始沒有表現出任何“救世主”的特質,都是從一個不受主流思想和價值觀認可的“問題”人物開始,慢慢地經過事情的磨煉逐漸成長,最后成為拯救美國、拯救世界的英雄。在電影《心靈捕手》里,他飾演的人物查克衣著隨意,整天徘徊于酒色之間,是一個典型的平民化形象,更是為上流社會階層所不齒。正是這個略帶“痞氣”的人物在好友變故和情勢逼迫下,轉變為一個拯救者。

《心靈捕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當多年的好友沉淪以后,查克與好友之問的對話就向人們表達了導演想要詮釋的思想:人處在失意之中時,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該振作起來。這種情節的設置,很好地使查克融入主流社會價值觀之中,而先前的平民化形象也并沒有讓查克成為主流社會的敵人。從人物出場設置看,《心靈捕手》中的查克還不算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物,到了影片《馴鹿游戲》,本·阿弗萊克詮釋的罪犯魯迪就算是完全被邊緣化的一個角色了。從影片中的魯迪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斗能力和無所畏懼的精神戰勝黑暗勢力的那一刻開始,角色完成了從社會背叛者到英雄的逆襲,人物之前所有的“問題”都被觀眾接受,并獲得主流社會的認同。

然而許多觀眾會對這些電影內的形象表示質疑,因為畢竟酒色之徒或者監獄中的犯人都與平民的生活相去甚遠,這樣的人物設置難免顯得過于極端化。這個問題在《馴鹿游戲》中魯迪同好友的一段懺悔談話中給出了答案。影片是通過這樣的形式來勸誡觀眾的:莫要觸碰法律的底線,否則將會和主人公一樣失去應有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這樣達到的效果比單純的說教要好得多。因此,本·阿弗萊克在電影開始落魄的形象,既是電影情節的需要,也起到了警示人們注意自己行為的目的。

在本·阿弗萊克飾演的那些角色中,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顛覆性英雄人物,他還飾演了多個拯救美國、拯救世界的英雄。如他在《珍珠港》飾演的頭號飛機駕駛員雷夫,再如《絕世天劫》中將人類從水火之中解救出來的大英雄小杰,影片中他塑造的形象皆存在大義凜然,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主義情結。面對拯救人類,甚至拯救地球的艱巨任務,他從不退縮,而是將如有神助的力量精彩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讓人們如臨其境,也被染上了慷慨激昂的情緒。影片的表現形式與古希臘電影有所相似,都是采用將人物神化的方式,在緊要關頭,排除萬難,力挽狂瀾,取得成功。

本·阿弗萊克飾演的人物完成常人難以完成的任務,拯救了美國或者世界,然而這樣的英雄也并不是從影片的一開始就擁有過人的能力和覺悟,相反,其存在叛逆心理,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主人公會在經歷一些磨煉之后逐漸蛻變。人物的這種叛逆性格并沒有給他英雄的形象抹黑,劇情會把這些叛逆描述成是由于個人心理原因造成的,只要稍加調整就能重新“做人”。這樣的英雄形象使得觀眾有了認同感,可以在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這與美國社會所倡導的個人英雄主義或者人人都可以當英雄的美國夢相得益彰。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到,本·阿弗萊克在《絕世天劫》和《珍珠港》等電影中飾演英雄的卓越能力和為了世界獻出生命的精神都是隨著劇情發展逐漸形成的。

影片《絕世天劫》的開始,本·阿弗萊克飾演的小杰與哈利之問的爭執可以很明顯地表現出主人公小杰反叛、不羈的性格。從這個層面來講,從不被社會接受,到得到社會的認可,小杰經過自我的成長完成了蛻變,而后小杰與哈利一起拯救世界也傳達了美國救世主的心態。

在電影《珍珠港》中,本·阿弗萊克飾演的雷夫就更加顯得英雄氣十足,為了國家和世界的和平他自愿投入到戰爭中,并且面臨至交好友和心愛女友的情感背叛,他也會以國家利益為重,鮮活地描繪出了一個面對國家使命召喚的英雄舍生取義的氣概。在從個人的失落和心理的困境中擺脫出來之后,本·阿弗萊克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此時從他身體里散發出的勇敢和奉獻精神超越了人物初始設定,變成了一個與影片開始的他完全不同的大英雄。這種完全嶄新的蛻變讓本·阿弗萊克更能顯示出他過人的毅力,也會使得觀眾聯想到如果自己也同樣面對這樣的問題,他們也會和主人公一樣義無反顧地站起來拯救世界,觀眾無疑獲得了成為英雄的信心和動力。

二、美國國家形象的另類呈現

本·阿弗萊克不滿足于自己的演技受到好萊塢的認可,他從2007年開始自己執導電影。他的首部導演作品《失蹤寶貝》,獲得了眼光挑剔的好萊塢專家們的認可,展現出了他作為導演的天賦。之后他又執導了《城中大盜》以及《逃離德黑蘭》兩部電影,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他導演的這幾部電影與美國其他主流電影類似,都在宣揚美國的言論自由和政治自由,展示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的自信心?!妒й檶氊悺分泻翢o司法調查資格的私人偵探全力協助警方偵破案件,《逃離德黑蘭》中政治極端主義分子燒毀美國國旗等,這些片段都在展示美國社會對于人權的重視以及美國社會所宣稱的“自由、平等、民主”。眾所周知,美國的這些自由平等思想受到了歐洲思想的影響,只不過是美國將這些思想更具象化了,變得更能被大眾接受,但是有時太過具象化也會導致過于片面和功利。

本·阿弗萊克通過自己執導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宣傳美國主流社會價值觀和美國的言論自由、政治自由,并將美國塑造成一個極其民主的國家。雖然好萊塢是世界電影的工廠,但是他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國政治和思想的影響。誠然,對于一個事件,美國公民可以合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國家是允許的,因此許多作品都抓住這一點,努力宣傳公民具有的言論自由。雖然本·阿弗萊克執導的作品常出現反叛和不盲從權威性格的英雄,然而這樣的人物并沒有影響他對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宣揚。

好萊塢電影所描繪出的虛擬世界,也能從側面展現美國想要在世界展現的“世界警察”的作用。為了盡量將美國刻畫得完美、自由,電影《逃離德黑蘭》描述美國公民之所以被殺害是因為伊朗人民的殘暴,伊朗的學生和軍隊被描繪成了情緒失控的極端主義,電影中這些人所代表的伊朗相較于美國來說就是一種“另類”,用他來襯托美國的政治優越性。

大家都知道,在“伊朗人質危機”事件中,作為美國的鐵桿盟友加拿大為解救被劫持的人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影片《逃離德黑蘭》中,加拿大的作用被導演盡可能地縮小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國政府和中央情報局,或者說是好萊塢編劇“解救”了人質。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加拿大在安全解救六名被困外交官方面可謂功不可沒,而電影中,在這六位外交官面臨生命危險的關鍵時刻,是本·阿弗萊克等人飾演的美國專家,運用好萊塢的思維,利用拍攝電影的劇組作為幌子,將這六位外交官偽裝成劇組人員,幫助他們逃離伊朗??v觀整部解救人質危機的電影可以發現,好萊塢式的思路就是將美國視角下的世界展現在觀眾眼前。影片中,伊朗文化部部長與主人公的談話透露出,目前伊朗電影院線中接近半數的場次在播放色情電影,這樣的情節在進一步貶低伊朗形象的同時,也將存在于兩國之問的社會意識形態的鴻溝運用好萊塢的視角抹去。而電影中展現的群情激奮的伊朗學生和邪惡的伊朗軍隊,可以說將伊朗一方描繪得窮兇極惡,而作為受害者的美國則是將形象設置得無比“高大上”。影片的結尾,六名人質被本·阿弗萊克等人解救出來,在逃離伊朗的飛機上,他們不再受伊朗社會的影響,盡情飲酒的畫面更是將美國的自由體現得淋漓盡致,飲酒的畫面既表現了這些人被解救出來的喜悅之情,也展現了好萊塢式的人質解救事件的完美結局。

如果電影成為政治理念的表達窗口,那么它是否還有其藝術價值?即使影片中主人公拯救人類的宏偉計劃并不被大家認同及看好,即便是在千鈞一發之際得到救援的普通大眾也沒有贊同其行為的看法,可影片主人公及電影制作人一直堅持自己的信仰,他們相信“Argo”計劃可以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相信好萊塢電影才能給世界帶來希望。遠在1936年,一部叫作《不可能在此發生》的電影就被米高梅公司放棄,只因其講述的是二戰期間納粹黨攻陷美國的故事。而我們所熟悉的好萊塢大片對于政治理念的注入是有其底線和原則的,他們通常從自身利益出發,威脅到本身利益或者政治敏感度較高時就不會出現在大眾的眼前。電影《逃離德黑蘭》所呈現的故事情節正是好萊塢電影的典型作品,明顯地展現出美國一貫作為“救世主”的制作理念,在人類乃至世界都陷入絕境之時,起到關鍵性作用。透過電影我們不難發現,影視制作人賦予自己所隸屬國家的不凡使命。

三、結語

不管是作為演員還是作為導演,本·阿弗萊克創作的電影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有過叛逆尋求自由的經歷,但坎坷過后最終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英雄,這樣的情節設置雖然顛覆了好萊塢英雄式人物的傳統,但與其他主流好萊塢電影相同。他的作品也都在極力地推廣美國主流社會思想,宣揚美國政治思想,樹立世界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國家形象,美國作為“世界警察”擔負著拯救世界的使命。通過對本·阿弗萊克電影的研究,人們可以發現好萊塢電影的文化傳統,也可以窺探出美國主流社會和主旋律電影處理美國同世界關系的思路,為中國主旋律電影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猜你喜歡
主旋律電影
論好萊塢主旋律電影的價值回歸
主旋律電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