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鋼琴師》中音樂設置與劇情關聯探究

2016-12-07 20:37李東帥
電影文學 2016年19期
關鍵詞:線索鋼琴師鋼琴曲

李東帥

[摘要]在一部電影中,音樂風格韻律運用得是否合適將會為整部影片帶來質的升華,影響一部影片的整體價值,電影音樂在為人們提供聽覺享受的同時還帶動了劇情的發展。2002年上映的電影《鋼琴師》便是一部成功應用音樂的典范,導演在音樂選取上的獨具匠心使得觀眾對電影主題印象頗深。本文針對該部電影中的音樂特色,著重探究了影片中鋼琴曲線索與劇情之間的關聯,從失聲的音樂、音樂的救贖、音樂的升華三部分論述了電影情節的發展,以期為后續電影音樂的發展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電影;《鋼琴師》;鋼琴曲;線索;劇情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實現了一個跨越式的突破,有聲電影帶給人們無盡的視聽享受,電影音樂伴隨有聲電影的熱映應運而生,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關注。它在為人們提供聽覺享受的同時還為整部影片創設了一種氛圍,使人們在觀看樂器演奏的過程中體會到電影中人物情緒的變化以及所要表達的影片主題,通過音樂情感的變化為劇情發展做鋪墊,并且加深影片主題的表達。

影片《鋼琴師》在2002年上映之后便受到人們的熱捧并在歐美風靡,榮獲了“年度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等多個獎項。這部影片之所以會如此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在故事情節上安排精細和演員出色的表演,另一方面更離不開導演在音樂的選取上的獨具匠心。

該影片可以說是鋼琴曲成功運用的典范作品,影片中的鋼琴音樂塑造了主人公斯皮爾曼和德國軍官的心理變化和人物形象。在影片劇情發展的過程中,每一段音樂都與情節緊密交融在一起,在展現鋼琴魅力的同時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其中有三段肖邦的鋼琴曲,可謂運用得惟妙惟肖,將音樂帶給人們的情感體驗升華到了極致,還增加了影片的戲劇性,突出影片的主題。

一、失聲的音樂

電影一開始采用真實的黑白紀錄片拍攝于1939年,這時影片中的場景是安靜的、悠閑的、和平的,波蘭人民正在享受殘酷戰爭來臨之前的祥和時光。此時《升C小調夜曲》(《升C小調夜曲》是肖邦在1833年的作品,樂曲中流露出的是自然與平靜)曲調緩緩響起之時完美地烘托出當時人們生活的安靜、平和,但山雨欲來風滿樓,音樂中的惆悵和無奈也讓整個影片畫面顯得不安定,預示著千千萬萬猶太人厄運的開始。

此時,影片鏡頭逐漸由遠及近,原本黑白的畫面也逐漸變成彩色的,回到現實畫面中,最后鏡頭落到一間屋子中,一雙纖長的上下翻飛的手正在鋼琴的鍵上肆意地舞動,這時背景音樂的曲調風格也逐漸轉變,背景音樂換成影片主人公斯皮爾曼的演奏,此時的他正在華沙電臺錄音棚里錄制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波蘭鋼琴家亞怒什·奧萊依尼查克演奏《升C小調夜曲》錄音,其演奏的特點是平靜而寬廣、憂傷而舒緩)。當人們陶醉在這優美的音樂中的時候,德國軍隊的隆隆炮火打斷了舒緩的音樂,德國軍隊向猶太發起進攻,華沙淪陷,斯皮爾曼不得不終止錄音,隨同其他猶太人一起四處躲避炮彈的襲擊。猶太人的平靜生活被殘酷的戰爭打破了,猶太人們陷入了德軍的大肆屠殺中,觀影的人們隨著影片音樂創設的這種懸念,逐漸投入到劇情的發展中。

華沙淪陷,猶太人民被德軍限制在隔離區中,被限制自由的人們在遭受德國軍人的折磨時所表現出的憤慨之情,同此時演奏的低沉音樂韻律形成強烈的呼應。猶太人被迫轉移出隔離區時,與此時順勢而起的如泣如訴的音樂相呼應,渲染的是人們心中的悲苦和對未來的迷茫和擔憂。影片主人公也在戰火紛飛中四處奔波躲避,在一片荒蕪的廢墟中,斯皮爾曼發現了一個廢棄的房屋里竟然有一架幸存的鋼琴。當他緩緩地將塵封已久的琴蓋打開之時,豪邁壯闊的曲調如滔滔不息的江水般涌出,斯皮爾曼那顆被戰火摧殘得傷痕累累的心在撫摸鋼琴的那一刻得到洗滌。鏡頭轉到斯皮爾曼俊秀但又消瘦的側臉之上,接著是他那雙飛舞靈動的雙手在鍵盤上上下空舞著,他并沒有真的在彈奏,只是空舞著,迫于德軍的壓迫,他內心深處滌蕩的悠揚旋律和千萬思緒只能壓抑其中,用這無聲的音樂控訴法西斯的殘酷。

二、音樂的救贖

影片故事發展到高潮部分,斯皮爾曼在四處奔逃的過程中躲到了一處炸壞的樓里,此時響起的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這時的音樂為高潮情節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由于饑餓,斯皮爾曼不得不下樓尋找吃的,當費盡周折找到一瓶罐頭時卻將罐頭掉落地上,撿起之時面前卻出現了一雙锃亮的戰靴——是一位德國軍官,此刻觀眾都為主人公捏一把汗,但是戲劇化的情節發生了,這位軍官并沒有殺他。在德國軍官遇到他的這一刻導演采用的音樂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柔板,這首奏鳴曲的柔和、細膩充分體現了德國軍官細膩的內心世界,與其他殘酷的戰爭劊子手不同,他內心渴望和平安靜,這也為他拯救斯皮爾曼做了很好的鋪墊。

當軍官得知斯皮爾曼的身份是一位鋼琴家的時候,他將斯皮爾曼帶到一架鋼琴旁邊,希望斯皮爾曼可以為他演奏一首曲子。這時響起的是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這首鋼琴曲的特點是輕緩、平和,斯皮爾曼的彈奏好似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在向聽者訴說著自己過往的經歷,悠揚的琴曲回蕩在房間內,當時高貴優雅的鋼琴家不復存在,剩下的是面前這位衣衫襤褸、饑寒交迫的逃亡者,這種強烈的身份和畫面對比讓觀眾不覺心頭為之一顫。而此時陶醉在音樂中的兩個人一切的內心獨白均留在了音樂的旋律中。此外,同一段旋律對于兩人來說有不同的語言和含義,于斯皮爾曼而言,這是他控訴和反抗法西斯侵略者帶給人們痛苦生活的特殊方式;對于軍官來說,這是他思念家鄉和親人,反思戰爭的方式。兩個人在音樂上達成了共鳴,跨越了語言與地域的障礙,實現了心靈上的共鳴。

三、音樂的升華

之后,在德國軍官的冒死保護之下,斯皮爾曼一直挨到了戰爭結束,波蘭解放。當斯皮爾曼坐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中,他彈奏了肖邦的《降E大調波蘭舞曲》,這部舞曲是由管弦樂伴奏的,樂曲一開始的曲調便決定了整支音樂明亮樂觀的特點。而與以往不同的是,此刻的音樂中并沒有格外的熱鬧喧嘩,有的是明朗和抑揚頓挫。人們在這樣的音樂中領會到更多的是對死難猶太人的悼念,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和民族覺醒的堅定意志。

影片的最后,導演安排了與影片開頭一樣的場景,主人公斯皮爾曼再次回到華沙電臺,仍舊坐在以前的鋼琴旁邊繼續錄制之前未完成的《升C小調夜曲》錄音,這時出現的音樂與影片開頭出現的音樂形成明顯的對比,同樣的樂曲在此刻聽起來卻蘊含著不同的韻律。這時的《升C小調夜曲》是影片主題的再現和升華,成功地將之前未完成的作品銜接上,使影片在邏輯上實現統一。此時的猶太已歷經滄桑,物是人非。當影片鏡頭轉換,在殘酷的戰爭中得以幸存的昔日好友前來探望,此時斯皮爾曼所彈奏的音樂中透露出的情感更加凝重,這個在硝煙戰火中不曾屈服的鋼琴家此時此刻卻淚流滿面,影片進行到這里已然結束,留給觀眾無盡的回味。

影片最后肖邦夜曲的再現并不僅僅是對開頭的銜接,更重要的是預示主人公在經歷殘酷戰爭、顛簸人生之后重獲安靜生活的美好,啟示著人們要珍惜和平時代、熱愛生活。

四、結語

《鋼琴師》作為一部歷史影片,無疑是一部成功的經典電影,在音樂魅力的感染之下,將影片中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表達得淋漓盡致,為觀眾帶來了悲憤、震撼和感動溫暖的生命體驗。主人公雖是個手無寸鐵的藝術家,卻用音樂作為武器表達出自己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在這種民族精神的鼓舞中,任何困難都無法摧毀他們。

猜你喜歡
線索鋼琴師鋼琴曲
鄉間晨雨(即興鋼琴曲)
月下鋼琴師
鋼琴師的歌
關于“教學設計”的幾種設計
春的靈感(爵士鋼琴曲)
論《海上鋼琴師》的場所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