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掃捕集—氣相色譜法同時測定海水中的氟氯烴和六氟化硫

2016-12-08 00:07蔡明剛鄧恒祥黃鵬柯宏偉鄭雪紅
分析化學 2016年7期
關鍵詞:氣相色譜海水

蔡明剛+鄧恒祥+黃鵬+柯宏偉+鄭雪紅+李文權

摘要 氟氯烴(CFCs)和六氟化硫(SF6)都是人工合成的鹵代化合物,在海洋科學考察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觀測參數,在示蹤海/氣交換、水團交換等一系列重要海洋學過程研究中均有特殊的應用價值;同時,也可以用于估算表觀耗氧速率(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rate, AOUR)以及人為碳(Anthropogenic CO2, Cant)等一些重要的物理及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參量。CFCs,SF6在海水中的濃度非常低,測量難度大,而CFCs和SF6的聯合使用對海洋學過程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吹掃捕集系統以分析海水中CFC12和SF6,對吹掃捕集系統測定條件進行了優化,最佳的實驗條件為:捕集溫度70℃,吹掃時間8 min,吹掃壓力310 kPa,脫附時間30 s,脫附溫度90℃。本方法測定簡單、靈敏度高,CFC12和SF6的檢出限分別為0.02 pmol/kg和0.03 fmol/kg, CFC12和SF6的測定精密度分別為±1.2%和±0.5%。標準工作曲線的線性相關系數均大于0.9995。本方法成功應用于2014年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航次中采集的海水樣品的測定。

關鍵詞 六氟化硫; 氟氯烴; 吹掃捕集; 氣相色譜; 海水

2016-02-02收稿;2016-03-25接受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s. 40976113, 41076133, 91228202)、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專項(Nos. CHINARE2014-03-04-03,CHINARE2015-03-04-03)、國家海洋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課題(No. gcmac1404)、福建省"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及廈門大學校長基金資助

E-mail: mgcai@xmu.edu.cn

1 引 言

氟氯烴(Chlorofluorocarbons, CFCs)是人工合成的鹵代烷烴類物質,幾乎無天然來源[1]。六氟化硫(Sulfur hexafluoride, SF6)也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SF6氣體以其良好的絕緣性能和滅弧性能,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已應用于電子工業領域。SF6還因其化學惰性、無毒、不燃及無腐蝕性,被廣泛應用于金屬冶煉。

CFCs和SF6主要通過海氣交換過程進入海洋,化學活性較弱,在海水中具有保守性,其在海水中的含量變化除了同大氣源變化有關外,僅同水體運動等物理過程相關。因此,CFCs和SF6成為優良的瞬態示蹤物(Transient tracers),應用于諸多海洋學過程研究[2]。其時間尺度信息還可用于計算一些重要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學參量,例如表觀耗氧速率(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rate, AOUR)[3~7]和人為碳(Anthropogenic CO2, Cant)等[8~12]。

海水中CFCs和SF6的濃度非常低,分別為pmol/kg和fmol/kg量級。因此,測定大洋水體中的CFCs,尤其是SF6的難度較大,采樣過程極易受到大氣中CFCs和SF6的沾污[13]。經過不斷改進,Vollmer等建立了一種同時測定CFCs和SF6的方法[14]。Bullister等[15]以此為基礎,發展了一套同時快速分析SF6和CFC-11、CFC-12的系統。目前,CFCs的分析測定可靠性已經可以達到溶解氧、營養鹽等常規參數測定的水準[13],而SF6鑒于其較低的濃度和溶解度,分析技術尚有提升空間。

國內海水中痕量CFCs/SF6的分析方法學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以CFCs的分析為主[16~18]。經過不斷改進,本研究組提出了一種可同時分析多種CFCs的方法[18],顯著提高了分析精度。然而,國內對海水SF6的測定方法研究仍是空白。因此,有必要開發海水中痕量CFCs/SF6的分析方法,彌補國內CFCs/SF6分析方法學研究的不足。

由于CFC-11和CFC-12的分布特征極為相似[19,20],因此本研究只同時測定海水中的CFC-12和SF6,建立了一套吹掃捕集-氣相色譜裝置,利用標準氣體進行定量分析,采用填充柱對樣品進行分離,對捕集材料、捕集溫度、進樣時間、吹掃時間、吹掃效率等實驗條件進行了優化,考察了方法的重復性、檢出限等,并將此方法應用于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航次的CFC-12和SF6海水樣品的分析,儀器的穩定性、精密度以及測定結果均達到國外同類儀器同等水平。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試劑

配有電子捕獲檢測器(Electric capture detector, ECD)的Varian CP3800氣相色譜儀(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吹掃捕集裝置(自行搭建);填充色譜柱主柱(180 cm Carbograph 1AC + 20 cm Molsieve 5A);填充色譜柱預柱(30 cm Porasil C + 60 cm Molsieve 5A);捕集管(50 cm Porapak T);LZB-3氣體流量計(余姚市銀環流量儀表有限公司);HDM型電熱套(江蘇省金壇市金城國勝實驗儀器廠)。

干冰(廈門弘華氣體有限公司);高純氮氣(純度99.999%,福州新航氣體有限公司);無水乙醇(分析純,汕頭市濠達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CFC-12、SF6標準氣體(2.62 μg/m3 CFC-12, 0.048 μg/m3 CF6,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多位閥、三通閥、四通閥及六通閥(美國VICI公司);穩壓閥(美國Parker Hannifin公司);定量環(體積分別為0.1, 0.25, 0.5, 1.0, 2.0和5.0 mL,美國VICI公司)。

2.2 實驗方法

吹掃捕集法具有取樣量少、檢測靈敏度高等優點,是目前水體中易揮發物質富集的主要方法[21,22]。本研究使用自行搭建的吹掃捕集裝置,以不同體積的定量環控制標準氣體的進樣量。儀器裝置見圖1,其中,V1閥是一個多通閥,用于選擇輸入氣體(標準氣體、氮氣空白或者空氣),V2和V3為六通閥用于組合不同體積的定量環,V4為六通閥用于控制吹掃室與系統的連接或者斷開,V5為四通閥用于進樣時排空吹掃室的頂空氣體,V6六通閥用于準備狀態或者加熱狀態時隔離捕集管,V7六通閥用于將預柱與主柱連通或者隔離,V8六通閥用于切換捕集管是否與預柱相連。標準氣體從定量環進樣,水樣由進樣口進樣,樣品首先流經捕集管,目標物被低溫捕集后,加熱脫附進入氣相色譜,采用填充色譜柱對樣品進行分離,最后通過ECD同時測定CFC-12和SF6。

2.3 分析流程

本研究的測定方法與文獻[14,15]的方法相近。 不同之處在于,本研究對方法進行了簡化,只用一個ECD即可同時測出CFC-12和SF6。本方法簡單、靈敏,較大的提高了測定樣品的效率。將120 mL水樣注入吹掃室,吹掃氣體為高純氮氣,吹掃壓力為310 kPa,吹掃時間8 min,捕集溫度 70℃,目標物在捕集管中富集,捕集結束后,移出冷浴,90℃水浴迅速加熱捕集管,目標物釋放后,隨載氣進入預柱進行預先分離,以去除CFC-12后的雜質,隨后目標物進入主柱分離,最后在ECD中檢測。色譜柱載氣壓力為207 kPa;色譜柱箱溫度90℃,檢測器溫度為340℃,檢測器尾吹流量為10 mL/min。

2.4 樣品采集的質量控制

在航次中,為了防止水樣被沾污,CFCs、SF6樣品需要優先于其它樣品采集,確保水樣不會被大氣污染。同時,每隔5個站位采集平行樣。采水所需的Niskin采水瓶及其配件使用前均用弱溶劑異丙醇蕩洗3次后,在氮氣氣氛下烘烤,去除裝置表面吸附的雜質。水樣使用玻璃鉗口瓶從Niskin瓶采集,采樣前,玻璃鉗口瓶與連接的管路先用約100 mL水樣潤洗,再將不銹鋼采樣管放入鉗口瓶瓶底,裝滿并溢流約200 mL后,壓蓋密封水樣,確保瓶內無氣泡,否則重新采樣。

2.5 標準曲線及檢出限的測定

以吹掃1 h的水樣作為空白水樣。采用標準氣體進行定量,利用定量環確定進樣體積,通過不同體積定量環的組合,氣體的進樣體積分別為0.25, 0.5, 1.0, 1.5, 2.0, 4.0, 5.0, 7.0, 10, 15, 20, 25和30 mL。標準氣體通過多位閥V1進樣,分析流程與水樣分析流程一致,繪制峰面積-進樣量的工作曲線。SF6、CFC-12標準氣體進樣體積為0.25 mL,平行測定10次,計算標準偏差,以標準偏差的3倍數值計算檢出限。

3 結果與討論

3.1 實驗條件的優化

3.1.1 捕集填料,捕集溫度及脫附溫度 文獻報道的用于捕集CFCs、SF6的填料主要有Carboxen 1000[23], Carboxen 1004[15], Porasil C[14], Porapak Q[15,24,25], Porapak T[14]和HeySep D[26]等,捕集溫度通常低于 30℃。本研究基于實驗室之前積累的經驗以及文獻報道的結果,選擇Porapak T作為捕集填料,而SF6在Porapak T中的保留時間特別的短,溫度若不夠低則無法有效捕集,因此本實驗以干冰/乙醇浴作為制冷液,捕集管溫度可達到 70℃,用90℃水浴對捕集管進行脫附,結果表明,在此溫度下目標物可完全脫附。

3.1.2 切換時間 本研究組采用吹掃捕集氣相色譜法測定了海水中的CFCs[18],以單一的毛細管色譜柱對目標物進行分離,由于沒有加入預柱,雜質干擾CFC-12及其它目標物的分離。本研究采用氣體分析分離常用的填充色譜柱替代毛細管色譜柱,對目標物進行分離,填充柱比毛細管柱具有更好的選擇性,同時在系統中增加了一段預柱,用于延阻CFC-12之后出峰的雜質,去除對目標物的干擾,提高SF6與CFC-12的分離效果。

本實驗需要確定色譜預柱與主柱之間的切換時間。CFC-12、SF6標準氣體進樣體積為5 mL,進樣時間分別為6, 7, 8, 9, 10, 12和19 min,考察進樣時間對目標物相應的影響。結果表明(圖2),縮短切換時間至6 min,CFC-12的譜峰峰面積降低,這說明大部分CFC-12并沒有完全進入主柱,從而導致CFC-12的響應降低; 而SF6的響應則基本沒有變化, 表明SF6完全進入主柱。 如圖2所示,在6 min處,CFC-12的峰面積出現明顯降低,而12 min后,各目標物有較好的響應值且較為穩定,考慮到樣品分析時間需盡量縮短,所以在不影響目標物響應的情況下選取12 min作為切換時間。

3.1.3 吹掃壓力 標準氣體的進樣體積為5 mL,調節吹掃入口壓力,吹掃時間為1 min,在樣品吹掃捕集狀態下測定出口流量,考察不同吹掃壓力對目標物響應的影響。實驗表明,吹掃壓力達到310 kPa后,SF6和CFC-12的響應沒有顯著變化,表明此吹掃壓力對目標物的響應沒有影響。測定出口流量,在310 kPa入口壓力下,吹掃流量為120 mL/min。

3.1.4 吹掃時間 捕集管實際上相當于是處于低溫狀態下的色譜柱,因此目標物在捕集管當中的富集主要取決于其保留時間的長短。如果目標物保留時間過短,則會出現穿透的情況。固定吹掃壓力為310 kPa,標準氣體進樣體積為5 mL,吹掃時間分別為1, 5, 8, 9, 9.5, 10, 11及12 min,考察目標物響應變化情況(見圖3)。結果表明,在1~12 min 范圍內,CFC-12的響應值基本沒有變化,說明在此吹掃時間內, CFC-12在捕集管內未發生穿透而損失;相比而言,SF6在9.5 min處出現衰減趨勢,說明SF6在捕集管內發生穿透。綜合以上實驗結果,確定水樣的吹掃時間為8 min。

3.1.5 吹掃效率 確定了8 min作為水樣的吹掃時間之后,同一份樣品,采用相同的流程多次吹掃并測定樣品中的目標物, 直到水樣中沒有目標物為止。以六次北極科學考察獲取的表層海水樣品做吹掃效率實驗,同一份水樣在相同條件下吹掃若干次,各次吹掃得到的CFC-12峰面積依次為A1,A2…An,則吹掃效率PE(%) =A1/(A1+A2+...An)×100。由于SF6在水樣中的溶解度較低,因此吹掃一次后就認為達到100%的吹掃效率,CFC-12水體濃度和溶解度相對SF6較大,因此吹掃效率為99%。

3.2 工作曲線、精密度和檢出限

標準氣體進樣體積為0.25 mL,重復測定10次,SF6和CFC-12峰面積的相對標準偏差分別為0.5%和1.2%,因此SF6的測定精密度為±0.5%,CFC-12為±1.2%。由于本實驗采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氣體標準進行定量和校正[13~15],并利用填充色譜柱進行分離,避免了液體標準配制和使用過程中受空氣的沾污和溶劑揮發的影響,方法具有很好的重現性。以標準偏差的3倍數值計算檢出限,得到CFC-12和SF6的檢出限分別為0.02 pmol/kg和0.03 fmol/kg。對于SF6而言,其水體濃度比CFC-12低了1000倍,因而ECD中SF6的響應靈敏度低于CFC-12,其檢出限相對CFC-12而言偏差較大。

由于ECD對于CFCs和SF6的響應是非線性的[15],因此采用多項式回歸法對峰面積和標準氣體進樣量進行擬合[27],各物質的標準曲線擬合方程見表1。

3.3 海水中CFC-12與SF6的測定

在上述優化條件下,測定海水樣品,典型色譜圖如圖4所示。應用本方法測定北極航次采集的北冰洋與白令海樣品各6次,結果表明,表層海水CFC-12濃度范圍為0.145~2.80 pmol/kg; SF6濃度范圍為0.13~0.20 fmol/kg,測定結果與文獻[15]相近。

致 謝 感謝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對本課題現場實施的協調工作和“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在采樣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德國基爾GEOMER海洋研究所Toste Tanhua博士和Boie Bogner工程師對本方法的搭建及數據處理提供的技術支持。感謝曹建平工程師在本實驗中給予的指導。本研究實驗設備由廈門大學海洋化學公共實驗平臺提供。

References

1 Jordan A, Harnisch J, Borchers R, Le Guern F N, Shinohara H. Environ. Sci. Technol., 2000, 34(6): 1122-1124

2 Fine R A. Annu. Rev. Mar. Sci., 2011, 3: 173-195

3 Sonnerup R E, Quay P D, Bullister J L. Deep-Sea Res. PT I, 1999, 46(5): 777-805

4 Feely R A, Sabine C L, Schlitzer R, Bullister J L, Mecking S, Greeley D. J. Oceanogr., 2004, 60(1): 45-52

5 Karstensen J, Stramma L, Visbeck M. Prog. Oceanogr., 2008, 77(4): 331-350

6 Sonnerup R E, Mecking S, Bullister J L. Deep-Sea Res. PT I, 2013, 72: 61-71

7 Sonnerup R E, Mecking S, Bullister J L, Warner M J. J. Geophys. Res., 2015, 120(5): 3761-3776

8 Sabine C L, Feely R A, Gruber N, Key R M, Lee K, Bullister J L, Wanninkhof R, Wong C S, Wallace D W R, Tilbrook B, Millero F J, Peng T H, Kozyr A, Ono T, Rios A F. Science, 2004, 305(5682): 367-371

9 Waugh D W, Haine T W N, Hall T M. Deep-Sea Res. PT I, 2004, 51(11): 1475-1491

10 Waugh D W, Hall T M, McNeil B I, Key R, Matear R J. Tellus B., 2006, 58(5): 376-389

11 Tanhua T, Jones E P, Jeansson E, Jutterstrom S, Smethie W M, Wallace D W R, Anderson L G. J. Geophys. Res., 2009: 114(C1): C01002

12 Schneider A, Tanhua T, Kortzinger A, Wallace D W R. Deep-Sea Res. PT I, 2012, 67: 85-97

13 Bullister J, Tanhua T. Paris: GO-SHIP IOCCP Report, 2010: 1-11

14 Vollmer M K, Weiss R F. Mar. Chem., 2002, 78(2-3): 137-148

15 Bullister J L, Wisegarver D P. Deep-Sea Res. PT I, 2008, 55(8): 1063-1074

16 YE Xin-Rong, ZHANG Hai-Sheng, PAN Jian-Ming. Marine Environment Science, 2004, (2): 69-71

葉新榮, 張海生, 潘建明. 海洋環境科學, 2004, (2): 69-71

17 SUN Na, LI Wen-Quan, DENG Yong-Zhi, CHEN Zu-Feng.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6, (6): 816-818

孫 娜, 李文權, 鄧永智, 陳祖峰.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6): 816-818

18 CAI Ming-Gang, HUANG Peng, ZHANG Mi-Ming, LI Wen-Qua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3, 41(2): 268-272

蔡明剛, 黃 鵬, 張麋鳴, 李文權. 分析化學, 2013, 41(2): 268-272

19 Tanhua T, Waugh D W, Bullister J L. Geophys. Res. Lett., 2013, 40(5): 927-932

20 Watanabe Y W, Shimamoto A, Ono T. J. Oceanogr., 2003, 59(5): 719-729

21 LIN Qi, LI Jun-Rong, LIN Jian, LIN Guo-Bi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4, 42(5): 678-682

林 麒, 李俊榮, 林 堅, 林國斌. 分析化學, 2014, 42(5): 678-682

22 ZHANG Hong-Hai, LI Jian-Long, YANG Gui-Peng, SONG Yu-Chen, JIN Na. Chinese J. Anal. Chem., 2015, 43(3): 333-337

張洪海, 李建龍, 楊桂朋, 宋雨辰, 靳 娜. 分析化學, 2015, 43(3): 333-337

23 Tanhua T, Olsson K A, Fogelqvist E. Deep-Sea Res. PT II, 2004, 51(22-24): 2683-2699

24 Law C S, Watson A J, Liddicoat M I. Mar. Chem., 1994, 48(1): 57-69

25 Busenberg E, Plummer L N. Water Resour. Res., 2000, 36(10): 3011-3030

26 Stoven T, Tanhua T. Ocean Sci., 2014, 10(3): 439-457

27 Grasshoff K, Kremling K, Ehrhardt M (Eds.). Methods of Seawater Analysis, John Wiley & Sons, 1999

Abstract Chlorofluorocarbons (CFCs) and sulfur hexafluoride (SF6) are kinds of anthropogenic halogenated compound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ocean processes including air-sea exchange, water mass exchange etc. Meanwhile, they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some key physical and bioge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AOUR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rate) and Cant (anthropogenic CO2). In comparison with CFCs, 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measure SF6 in the seawater due to its low solubility. However, it is useful to study the oceanic processes based on both the CFCs and SF6. In this study, a purge and trap gas chromatographic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CFC-12 and SF6 simultaneously in seawat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trap temperature of 70℃, purge time of 8 min, purge gas pressure of 310 kPa, desorption time of 30 s, and desorption temperature of 90℃. The detection limit of CFC-12 and SF6 were 0.02 pmol/kg and 0.03 fmol/kg, respectively. The analytical precisions of CFC-12 and SF6 were ±1.2% and ±0.5%,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2) of all the calibration curves were greater than 0.9995. This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6th Chinese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Keywords Sulfur Hexafluoride; Chlorofluorocarbons; Purge and trap; Gas chromatography; Seawater

猜你喜歡
氣相色譜海水
海水為什么不能喝?
咸咸的海水
海水
毛細管氣相色譜法分析白酒中的甲醇和酯類
固相萃取—氣相色譜法測定農田溝渠水中6種有機磷農藥
氣相色譜法快速分析人唾液中7種短鏈脂肪酸
基于GC/MS聯用的六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檢測探討
關于氣相色譜分析氫氣異常的解決方案
為什么海水會流動
大海會干枯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