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設計教育實踐性課程的思考與探索

2016-12-12 07:56呂雪蓮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呂雪蓮

摘 ? 要:如何在現代高校藝術教育中實現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本文以德國設計教育實例為分析對象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校藝術教育;德國設計;實踐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J1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053-02

近年來,地方性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的需求頻繁出現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規劃中,尤其是在2015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后,關于各種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應如何完成,則變得尤為重要。

在物質文明已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現代社會中,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而藝術和美學作為生產力一個重要組成要素,則顯得越來越重要,利用藝術教育來引導、提升人們的精神世界水平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筆者作為一名地方性高校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在實際教學中結合自身經驗,對藝術類課程的應用型教育如何發展進行了一些探索,如學習德國的設計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課程教育,德國的探討式教學的實際操作等,這些事例可以給我們國內的高校藝術工作者一定的啟發,使我們在今后的研究教育中能夠多多借鑒其成功經驗,避免走彎路。

德國的藝術設計在當今世界一直是獨樹一幟的風向標,而使得其成為典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的藝術教育,其理性實用的教育理念和嚴謹精密的教育體系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學習的。筆者在德國留學期間,曾深入地了解德國的工作室課程的學習方法,現以自身經歷的工作室課程進行分析。

1.該學期筆者的主修課程中的Product(即產品設計課程)教授和Design專業的系主任決定將本學期的實踐項目定為班級集體參加德國Becker公司舉辦的家具設計比賽。

在課程伊始教授先介紹了Becker公司的相關情況,如公司背景、市場前景與產品銷量情況、產品的制作材料等。

起初包括筆者在內的大部分學生在對Becker公司制作的家具程序并不了解,前期的資料搜集階段出現失誤,設計進展比較慢,甚至出現設計方向錯誤等問題。教授在第一次作業探討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樣情況,于是組織全班對Becker生產工廠實地考察。在考察過程中,工廠的負責人詳細介紹了他們家具的眾多特點,如材料均選用三合板,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更加環保;大部分的椅凳類家具都是在板材上激光切割后,再經熱壓器一次熱塑成型,熱塑過程最多不超過三次,確保生產過程中能源和資源不被浪費;經過組裝后的家具擁有良好的抗壓性和耐磨性,在市場中廣受好評等。

在考察之后,無論是整個班級的設計或是課堂討論都變的非常順利,參與設計的人靈思泉涌,設計出很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家具,如具有中國風格的椅子,巴洛克風格的燭臺等。教授在指導設計的過程中,盡量尊重學生的原始設計理念,但加以引導,讓設計更合理,同時更簡潔。如一個易取用的便簽盒設計概念,在教授的引導下,保留了最初的圓角設計元素,最終變成了更加實用的適合兒童攀爬靠坐的椅子。為了讓設計能夠更直觀的展現,學校提供了3D打印服務,幫助學生把設計稿制成實物模型。很多設計圖稿被Becker公司收錄到公司資料庫,可在將來進行直接生產使用。在比賽結束后,除了一二三等獎的獎金獎勵之外,每位參賽者還收到了Becker公司郵寄的作品集作為紀念。

這次產品設計課程的學習過程,筆者感受到德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確實更重視市場的實際需要和社會實踐環節,設計以實用為原則,美觀性是基于實用性之上的錦上添花。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教授的啟發思維,而不是滿堂灌的理論學習。同時,產品設計環節中要注重對材料的研究,以其適應性為原則,最終實現批量化生產的目的。

2.該學期筆者的主修課程中的Theory(即理論課程)的主作業是同學們分不同的章節分析《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書,同時根據書中的設計理論做一件有用的設計。

課程開始時,教師提供這本書籍作為研究項目,并且根據章節數量分成相應的3~5人的小組,同時要求小組內必須把自己分派的章節進行分析研究,以演示文檔加解說的模式把研究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可以選擇個人分別演示和小組集體合作由某一人進行闡述。每周的固定作業則是按順序演示大家的研究成果,同時大家會針對里面不明白或者不認同的地方提問或發表意見。這樣的合作使得學生不必花大價錢去購買比較昂貴的書籍,同時對整本書的閱讀也可以綜合他人的意見,得到更透徹的理解。而在分章節閱讀完整本書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書上學到的知識,設計出符合現實的實用設計。學生們做出的設計確實偏重功能實用性,比如有為非洲地區兒童設計的方便取水的水罐。晴雨兩用灌溉儲水設施,方便出外時解決尷尬場景的多功能雨傘等。

筆者從這次理論課程的體會到,在德國的課堂上,理論知識并不像國內大部分教育一樣,以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課下領悟作為主要途徑。而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但教師對自己專業領域了如指掌,在學生提出問題時能夠迅速的給予專業的解答,學生也對自己學習的內容印象深刻。師生互動良好,課堂氣氛活躍,絕不會出現枯燥沉悶學生走神睡覺的現象。

3.該學期筆者的主修課程中的Studio(即工作室主課程)的項目是為設計系重新進行網頁設計。

主教授在課程開始時介紹了一位助教,輔助學生進行網頁設計制作,解決學生在技術方面的難點。教授要求學生注意設計的重點有:(1)保持設計系的獨立性進行宣傳,因為該校建立在德紹包豪斯舊址上,以往設計系的宣傳一直離不開包豪斯的噱頭,而隨著學校自身實力的增強,需要進行更有力的宣傳;(2)網頁色調需要有本校特色,本系所在的主樓以灰綠色為主色調,設計中可以適當采用。(3)網頁設計需要簡潔易懂,以無交流障礙為原則,換言之要在國際化的宣傳中做到瀏覽者可以簡單上手的操作。

前兩周的課程中,助教介紹了一款可以用來架構網站框架的軟件,對網頁設計應該如何操作進行了演示。主教授則負責與學生探討設計的方向,怎樣在眾多藝術院校的網站中的展現亮點。搜集資料的環節中,學生需要搜集不同院校官方網站,分析它們的優缺點包括但不限于設計元素、創新意識和配色。課程中后期則是個人與教授之間進行設計的溝通。筆者初期借用當時國內流行的版面進行了一個中規中矩的設計,則被主教授打回要求重做,原因是“UGLY”。調整思路后筆者從對比色中得到了靈感,采用灰綠色對比檸檬黃的效果,完成了整個頁面設計,教授對這個方案后評價是的“有新意”。

由此看出,在現今德國的設計教育中,雙軌制教學仍然存在而且有其優點,多位導師可根據學生不同的設計問題進行指導,教師注重對學生獨立思維的引導,要求做設計可以簡單但不可平庸,正是這樣的要求使得德國設計在現今社會中依然可以不斷前進的原因。

從德國藝術設計課程的教育來看,這樣的教學無疑是更先進也是符合市場定位的:

第一,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生在接受教師指導的同時,能夠自發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師生的互動可以使的設計在修改過程中逐步靠近市場的需求,最終形成經得起實踐考驗的優良作品。

第二,學生們在設計過程中可以更直觀接觸市場的需求,搜集更多的資料,擴充自己相關知識層面,在求教過程中了解更多師長的思維。教師可以在實際操作中,針對學生表現的問題進行指導,方便其及時修正自己的設計路線。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減少障礙,讓學習到的知識得到更好的融會貫通;

第三,個人獨立設計和小組合作的作業模式同時存在,但都設計者需要把課題方案的設計帶到課上集體討論,討論會上學生們暢所欲言,對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這種良性的學術交流探討可以塑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第四,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在課外的累積的差異凸顯出來,一門理論課的作業可能要用到更多跨專業的知識才能完成,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主動的追求知識的全面發展和技能的專精練習,更能開發學生自學的能力。

德國教育是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去設計真實世界,學習這種藝術教育的特色,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和模式,培養創新思維的設計人才,在實踐中將藝術教育真正變成能夠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產力,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杭間,靳埭強.包豪斯道路[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2]梁梅.現代平面設計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陳炎.美學與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力[J].文史哲,2004(03).

[4]歐陽麗莎.混合教學與德國探討式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整合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0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