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雜劇中母親形象的文學史意義

2016-12-12 09:30馬蘭
考試周刊 2016年93期
關鍵詞:元雜劇

馬蘭

摘 要: 母親形象是元雜劇中豐富多彩人物形象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學中,母親形象批量涌現始于元雜劇,從宏觀視角看,母親這一群像的繁盛對元代文學、明清通俗文學乃至戲劇文學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 元雜劇 母親形象 文學貢獻

元雜劇是在唐傳奇、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成熟的通俗文藝形式。大量作品真實地描繪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母親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國文學中母親形象的人物畫廊,并改變了傳統文學中的母親形象:不僅僅是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不僅僅是貞節治家的寡母,不僅僅是深明大義的道義母親,不僅僅是無私忘我的慈母……劇作家在塑造這些光輝與圣潔母親的同時,也塑造了一些面目可憎的惡母們,她們盤踞在人性與道德的陰影中,同樣為中國文學的人物畫廊展現著母親形象的多樣與真實,演繹著另類的“母愛”。在元雜劇中,良母成為“善”的象征,惡母則以“惡”的化身粉墨登場。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使得圣母形象與惡母形象的對比壁壘森嚴,清晰地顯示了劇作家的二元對立倫理道德意識的審美追求。

一、母親形象豐富性、立體化

母親形象的多樣化符合文學創造的美學原則。在美學殿堂中,美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丑,卻一直匍匐在它的腳下。19世紀,雨果在《<克倫威爾>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元對照批評理論:“丑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與丑并存,光明與黑暗相共?!边@一理論早被元雜劇中的母親們力行實踐。在元雜劇五彩繽紛的母親形象中,理想化的母親是當時社會主流社會和蕓蕓眾生贊揚和崇拜的對象,也是儒生士子精神世界的精神寄托,象征著光明和優美。而那些母性喪失的惡母則代表著黑暗和丑惡,是人們唾棄的對象。正是由于她們象征的淋漓盡致的丑惡與黑暗,更突出了母愛的崇高與偉大。惡母們在元雜劇中大量出現,顛覆著世人的審美習慣,給中國文學帶來了一種異樣的、新鮮的審美趣味。這些丑陋的母親給讀者和觀眾的審美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她們剝落了母親身上神圣的光環,打破了傳統的“賢妻良母”的神話。文學接受者在情感上否定這些惡母形象的過程中出現了有悖于道義母親的審美情感,他們或大膽批判之,或徹底否定之,或從內心鄙夷之,或深惡痛絕之。元雜劇作家通過這些惡母的塑造指出:母親并不絕對是善和美的化身,母愛并不總是無私博大的,發現并揭示母親身上的丑與惡和母愛中的自私與殘酷,同樣是文學無法回避的。但有一點必須承認,這些母親形象的出現,無論是賢母、良母還是惡母,都顯示了母性的多元性和復雜性,為中國文學的女性形象貢獻著自身的力量。

在商品經濟刺激和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出現了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母親形象。她們說不上是圣潔的母親,也談不上是罪惡的母親,在她們身上,交叉著人性復雜性。既有母親疼愛、關懷子女的母愛情懷,又有目光短淺、注重自我人性自私的弱點。她們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現實生存中,從現實世俗出發,其文化人格中產生了濃厚的市民文化色彩,更富有人情味。與作為傳統道德符號的圣母形象相比較,帶有異端色彩,更能體現人的復雜性和真實性。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既詮釋了母愛的偉大與崇高,又展現了母愛的陰暗一面,同時塑造了現實中更為真實的世俗母親,使母親的真、善、美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雜劇母親形象在審美價值上獲得了突破,超越了以往同類母親形象。劇中的母親們不再是“女不言外”的家庭主婦。很多參與了社會生活,如王月英《月夜留鞋》的母親獨自開店維持生計;劉夫人《哭存孝》協調各方矛盾,以促進內部團結;陶母《剪發待賓》為了兒子讀書,四處奔波深生。她們不再是依賴于男性的附庸品,更難得的是她們身上展現出強烈的主動性。當她們遭遇苦難和壓迫時,不再是逆來順受、任意宰割的羔羊,而是敢于抗爭的猛獅,這些歷經磨難的母親們以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母愛抗爭黑暗的社會庇佑自己的孩子,從而引起人們敬佩、贊揚的特殊情感。她們身上體現剛健之美的品質,是對同類母親形象陰柔之美的一種超越,在她們的形象中寄托著劇作家們一腔崇高的審美情感。

二、促進后世通俗文學母親題材作品的繁榮

母親形象是元雜劇中人物形象的構成部分之一,反映母親形象的雜劇作品,不僅在當時受到了觀眾的喜愛,而且對后世文學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元雜劇中反映母親形象的題材,為明傳奇、明清通俗小說及后世各類戲劇的創作提供了有章可循的題材類型??傊?,反映母親題材的作品對后世各類文學繼承吸收并發展,母親形象在后世作家不斷的挖掘和豐富下越來越豐滿、內涵越來越深刻。

1.明清通俗小說中出現了大量反映母親形象的作品

明清時期作者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力逐漸加強,家庭生活場景直接進入作者視野,母親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母親形象在這一時期的小說中塑造得有血有肉。如明熊大木在《楊家府演義》中成功地塑造了中百歲掛帥、救國家于危難之中的佘老太君。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中兩位性格迥異的母親:對兒子傾盡全部心血的李瓶兒;將親生女兒送人為妾,女兒歸家后,又逼迫其出賣色相的王六兒。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中出現了多位母親:規勸兒子走正途、盡心撫育庶子的晁夫人;縱女行惡的尤氏;帶家財棄前妻子私逃的郭氏;盡心撫養妾生的一女三子的薛夫人。清李綠原《歧路燈》中譚紹聞的母親王氏,毫無理性地溺愛、遷就孩子。在兒子的教育、交友、婚姻等問題上引導、監督不力,最終導致兒子敗光了祖業、走上了歧路。清隨緣下士在《林蘭香》中則塑造了契合儒家倫理規范的母親——田春婉。她作為耿順的庶母,對耿順注重平時的教育,教導耿順要親近良友、遠離惡朋,最終把耿順培養成品行端良的有用之材。

清代章回小說《紅樓夢》中則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多位母親形象。榮府女當家人王夫人,對寶貝兒子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她為寶玉的健康成長,經?!皟艋眱鹤拥纳瞽h境,前后驅逐了可能對寶玉產生誘惑的丫鬟;時刻警惕著覬覦寶玉家族繼承人地位的趙姨娘和賈環對寶玉的明槍暗箭;在兒子的婚姻上,為子選擇知書達禮、端莊大方的寶釵。趙姨娘則是一個無情而失敗的母親。她對女兒十分冷漠,毫無母女之情;她對兒子疏于管教、一味縱容,最終讓賈環徹底淪為了浪蕩子弟。薛姨媽出于疼惜子女缺少父愛,對兒子溺愛、管教不當,形成了薛蟠的“呆霸王”性格。

2.明代傳奇中有很多反映母親形象的作品

明無名氏《孟母三移》中為教育孟子成材而煞費苦心三次搬家的孟母;無名氏《精忠記》中岳云之母為節義而撞死,教子一定牢記精忠報國;朱鼎《玉境臺記》中溫太真之母在國家興亡的情況下,堅貞不屈地和敵人抵抗,寧死也不為兒子寫投降書,雖是女流之輩,卻有著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氣概;邵璨《香囊記》中朱母在家境貧寒的艱難情況下,堅決讓兒子溫習功課,考取功名,白衣換紫袍。丈夫死后,自己親自擔任教子重任;吾邱瑞《運甓記》中陶母以孟母為榜樣,教子讀書,希望孩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在晉國危難之際,以國家為重,勸慰兒子忠孝難兩全,莫以念家而耽誤國家大事;陳二白《雙官誥》中庶母碧蓮,在嫡母、生母都拋棄丈夫血脈時,毅然承當起育子的重任。這些母親形象契合了儒家倫理規范的母親角色,他們的偉大母愛受到后人的贊揚,也是觀眾樂意接受的。

3.后世各類劇種中反映母親形象的作品

中華戲曲中有許多劇作圍繞著“母親”展開劇情,她們身上忠義、善良、堅韌、忍耐、奉獻等優秀的品格受到讀者和觀眾的敬仰。這些母親形象符合當時社會的正統思想,在后世劇作中不斷強化。我國后世戲劇中有許多經典的塑造母親形象的劇目。如河北梆子《南北和》的佘太君,秦腔《三關排宴》中的佘太君,桂劇《攀梨花斬子》中的攀梨花;京劇《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居孀守寡、織布教子,撫養、教育兒子金榜題名;《狀元于乞丐》中柳氏也是一位守節教子的母親;《百歲掛帥》中百歲高齡還為國為民浴血奮戰、抵御外敵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教育兒子精忠報國的岳母;《赤桑鎮》中不徇私廢法、催促包拯拯救災區百姓的吳妙貞;《徐母罵曹》明辨是非、痛斥曹操以杜絕兒子事曹、自縊而死的徐庶的母親。這些母親形象都是忠義道德母親的楷模,符合父權社會的倫理規范,滿足了家國同構的父系利益的心理預期,得到了后世的褒獎?,F代京劇中《紅燈記》中的李奶奶、《沙家浜》中的沙奶奶、《奇襲白虎團》中的崔大娘、《杜鵑山》中的杜媽媽。這些劇中的母親是對傳統深明大義母親的延續,她們教育和獻出自己的后代成就大義,她們博大、堅韌母愛的光輝永放光芒。

總之,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及相關作品,在受到當時觀眾喜歡的同時,對后世文學和戲劇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當今視聽文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間接促進了以母親為題材的影視文學的內容,如京劇電視劇《契丹英后》、《風雨同仁堂》和《佘賽花》。她們無言承受和默默奉獻的偉大母愛,是對傳統母愛的繼承和升華,展露了母親形象的真實情感和內心渴望。

參考文獻:

[1]金秋菊.從元雜劇談母親文化現象[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998(01).

[2]劉競.論元雜劇的母親形象[J].中學文學研究,2002(01).

猜你喜歡
元雜劇
衙兵·衙內兵馬使·權豪勢要——元雜劇衙內角色淵源考論
《鷓鴣》一調與“舞《鷓鴣》”“打散”——聲詩格調與元雜劇的收場演出
論元雜劇的文學——以《單刀會》為例
磁州窯瓷枕上的元雜劇投影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推介 明代劇壇對元雜劇接受之研究
對“京都學派”元雜劇曲詞評點的詮釋
《趙氏孤兒》的改編與創新——從元雜劇到電影
元雜劇繁榮原因研究之話語系統變遷
元雜劇勃興之演劇根源探論
英語世界元雜劇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