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2016-12-13 02:01邢潔
雪花 2016年5期
關鍵詞:紙書朋友圈男孩

邢潔

近年來,微信風頭正健,男女老幼皆會在“朋友圈”里曬曬個人私事,傳傳八卦新聞。實際上,“朋友圈”并不是21世紀的專屬產物,早在幾個世紀,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朋友圈”的雛形其實是名為albaamicorum的紙書(拉丁文直譯為“朋友書”,英文可譯為FriendsBooks,即“友人之書”,類似于我們畢業時互相留言貼照的同學錄),它堪稱當今各類社交媒體的老祖宗,壽齡已高達幾個世紀。

荷蘭歷史學家蘇菲·蕾茵德斯研究了這段有趣的歷史細節,發現從1560年起,一些北歐年輕人就開始用這種紙書記錄朋友圈的種種,不過鑒于17世紀的社會風俗,男孩和女孩運用這些書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在當時,男孩通常會被送去歐洲著名的大學機構鍍金,拜謁當時的思想巨頭、學術大家,“朋友圈”對他們來說更像是我們運用領英(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全球用戶超過3億,每個《財富》世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其目的是搭建人脈。如一位名叫邁克爾·梵·德·密爾的少年在周游歐羅巴大陸的過程中,就留下了一冊極為典型的“朋友圈”紙書。除了記錄在各處的旅行見聞外,還包括與貴族會面的圖片。這樣的插圖不僅博人眼球,且彰顯身份。另外,他還在紙書上面形象地詮釋了他對一些古老問題(比如愛情)的見解,就像我們在朋友圈上發表觀點一樣。

女孩則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消磨時間,或者去宮廷做仕女,這有助于她們將來成功打入上流社會。雖然不能像男孩那樣到處去旅游,但她們也有自己的友誼書。如果說男孩版領英朋友圈填滿了科學家和藝術家筆錄,那么女孩版的則更像臉書和微信,曬曬與朋友、欽慕者的通信往來,記點圈內笑話,描繪社交事件的細節等。當然,它不會像日記那樣被鎖在抽屜里默默珍藏,而是要與大家一起分享的,這給當時社交圈子非常狹窄的女孩們帶來了莫大的樂趣。

這些裝飾精美的“朋友圈”記錄冊和我們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區別只在技術層面?!罢掌笔潜划嫵鰜淼摹@比拍照難度大多了,各賬號不是轉發閱讀文章,而是在留言頁上寫下自己喜歡的格言、警句、詩歌等。這樣的“朋友圈”可以幫助歷史學家逼真地還原當時的風土人情,甚至還能拼湊出長達400年的關系網絡。

若再把視線放遠一些,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熱衷于用紙筆搜集好友、同僚的圖文信息,并廣為分享了。且不說皇親貴胄、達官名士游歷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處郊游、趕集等,也會把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鴉記錄下來,然后供街坊鄰居傳看,興味十足。

古人旅游途中還喜歡在崖壁山石、亭臺樓閣等地方題詩刻字,這也是發朋友圈的一種方式,既能體現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獲得許多陌生朋友點贊,是頗為風雅的一件事,許多詩詞碑刻就是這么成為經典的。傳說1400多年前,李白曾在黃鶴樓上悵然題寫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應該算是歷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點贊”了吧?

正如《圣經》中所言,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F代人自以為時髦的“朋友圈”,在幾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經被中外古人們搶先體驗了。

猜你喜歡
紙書朋友圈男孩
注考數字資源與紙書的融合出版實踐及認識
美國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愛紙書
貴州民族大學彝族古籍整理及夜郎史料與紙書文獻研究概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