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故宮的營建與空間布局特色分析

2016-12-14 07:59李聲能
中國文化遺產 2016年5期
關鍵詞:文化特色空間布局

李聲能

摘要:沈陽故宮是清遷都北京前的帝王宮殿,也是清遷都北京后皇帝到東北地區巡幸和祭祀祖陵時使用的行宮。其自1625年興建,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最后一批增擴建工程竣工,建筑活動經歷清入關前后兩個時期,努爾哈赤、皇太極和乾隆三個朝代,前后持續158年,最終形成幾個時期宮殿建筑并存的積累式面貌,占地6萬多平方米,東、中、西三路并列,共有清入關前后建筑100余座、500余間的龐大建筑群,表現了明顯的“分期建造,相互融合”的特點。沈陽故宮不僅體現了多元文化,還體現了多種文化的融合,如滿族高處筑房的生活習俗、院落式的布局方式與中原傳統的皇宮規制的融合構成了皇太極皇宮的空間形態,是北京故宮之外全國僅存的兩大古代宮廷建筑群之一。

關鍵詞:沈陽故宮;營建;空間布局;文化特色

沈陽故宮位于清朝入關前最后一個都城——沈陽(盛京),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崇德二年(1637年)始具規模,乾隆時期有所增建、改建,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最終建成,前后歷時158年。沈陽故宮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乾隆三個建造時期,分別為努爾哈赤宮殿、皇太極皇宮和乾隆行宮。

一、努爾哈赤宮殿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努爾哈赤攻下沈陽城。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四,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沈陽。遷都沈陽后,努爾哈赤開始在沈陽城內營建自己的宮殿。當時,沈陽城內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十字形大街。努爾哈赤選擇在沈陽城內正對南北向大街的北門(鎮邊門)里營建自己居住的宮.室,在沈陽城十字大街交叉口東南營建處理政務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宮室軸線與沈陽城的中心軸線合一,而大政殿與十王亭的軸線則與沈陽城中心軸線平行,位于其東側。努爾哈赤的“宮”和“殿”相距約530米,體現了早期宮、殿分離的布局特點。

(一)太祖的宮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滿文《盛京城闕圖》所示,努爾哈赤汗宮位于沈陽城北門(鎮邊門)里,是一組典型的滿族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兩院間以圍墻分隔。第一進院落只設一幢三開間的院落門,正對沈陽城的南北向大街。第二進院落建在一座由人工夯筑的高臺之上,南側正中為過道門,正對過道門的是一座面闊三間硬山琉璃頂的正房,即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寢宮,東西兩側廂房亦是三開間的硬山建筑。按照滿族習俗,努爾哈赤和大妃住在正房,側福晉住在廂房。努爾哈赤寢宮的屋頂為黃琉璃周圍鑲以綠琉璃邊的形式。

據《滿文老檔》記載,天命十年(1625年)五月初三,努爾哈赤發布了一道命令:“夜間有事來報,軍務急事,則擊云板;逃入逃走或城內之事,則擊鑼;喜事則擊鼓?!备鶕@個規定,在“汗之門置云板、鑼、鼓?!边@條記載告訴我們:在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兩個月后,努爾哈赤在沈陽的“家”(即宮)即已確定。而這種傳遞消息的方式,在古代的皇宮里也是很少見的。由于努爾哈赤的宮室僅為兩進院落,周圍也僅是一道圍墻,因此,努爾哈赤宮室只是當時沈陽城內一座較大的府邸而已。

(二)大政殿

努爾哈赤在營建自己用于居住的宮室的同時,也必然要建設用于處理政務的大殿。據海城《侯氏宗譜》(抄本《海城侯氏宗譜》譜序)記載,其祖先侯振舉先為修筑遼陽宮殿燒造琉璃建筑構件,“……后于天命九年間遷至沈陽,復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及大工告竣,并未動用國帑,亦未遲誤大典,彼時即蒙太宗文皇帝欽賜云騎尉之職?!贝酥兴啤拔催t誤大典”,應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極的即位大典,說明此時大殿已建成使用。

此后,又有使用此殿的記載。據《滿文老檔》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初一記載:

諸貝勒大臣及文武官員等,五更末集于大殿。各按旗序排列。黎明,天聰汗率眾貝勒大臣,詣堂子拜天,即行三跪九叩頭禮。還,汗升殿落坐,眾貝勒大臣及各旗依次行三跪九叩頭禮。

由于此后并無皇太極另建大殿的記載,而且這座大殿沿用至崇德年間并命名為大政殿或篤恭殿,故此時所用之殿應該就是今沈陽故宮東路的大政殿,這也是沈陽故宮最早出現的一組建筑。因此,大政殿的興建應從努爾哈赤遷都沈陽之時開始,最遲到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告竣。

努爾哈赤的大殿又稱大衙門,也稱“篤恭殿”或“大政殿”,即今沈陽故宮東路大政殿、十王亭一組建筑。南北長190米,東西寬75米。主體建筑大政殿位于本區域北側正中,供宮殿內舉行大型慶典集會時使用,也是皇帝和八旗諸王大臣議政審案之處。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前東、西兩側,呈“八”字形排列,是清代大政殿前舉行集會時,王公大臣按所屬旗分排列之處。東側由北向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由北向南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在清遷都北京之前,八旗亭也是各旗宮員處理本旗日常政務的衙署。殿亭南側還建有供舉行典禮時演奏樂曲的東、西奏樂亭。大政殿后為鑾駕庫五間。

(三)宮殿布局特點

努爾哈赤宮殿在布局上具有鮮明的滿族建筑特色:

一是宮、城合一。按照漢族的營城規制,宮、城界線分明,多呈現“城中之城”的空間格局。這樣既體現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同時也便于防御,保證皇宮的安全。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后,將宮室建于沈陽城北門(鎮邊門)內,大政殿建于沈陽城十字街交叉口的東南角上,這兩組建筑分設城中兩處,毫無紫禁城的概念。努爾哈赤的宮室為兩進院落,四周以圍墻圍合,兩院間亦以圍墻分隔,整個院落只是沈陽城內較大的院落之一,與城市并沒有明顯的界限之分。最為典型的是大政殿和十王亭這一組建筑,從《盛京城闕圖》上看,其北、東、西三側有圍墻,南側開敞,沒有圍墻。而清末民初的歷史照片則顯示,大政殿區域南側為柵欄,其余為低矮的花墻。由此可見,這是一組通透式的建筑,可以視為一組開放式建筑,與城市完全融為一體,體現了滿族早期宮、城合一的空間形態。

二是宮、殿分離。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后,在營建自己的宮殿時,將宮和殿分開設置。努爾哈赤將宮室建于沈陽城的北門(鎮邊門)里,也就是沈陽城南北向大街的最北端,而將殿建于沈陽城十字街交叉口的東南角上。努爾哈赤的大政殿與汗王宮雖然從空間上也構成某種意義上的“前朝后寢”之勢,但二者相距約530米,體現了宮、殿分離的布局特點。

努爾哈赤所居宮室與大政殿等朝政建筑未建于一處,一是因為按照滿族早期宮殿的營造習慣,并不強調一定把汗王生活居住用的“宮”與其辦公朝政用的“殿”建于一處。宮與殿的位置往往根據都城的地形情況而確定,一般設在城內的最高處。因此,努爾哈赤將大政殿一組建筑設于沈陽城的最高點——十字形街道交叉口的東南角上。另一個原因是,滿族人很注重安全因素,因此,努爾哈赤將其宮室設于沈陽城最堅固的北門(鎮邊門)里。這樣,努爾哈赤便可守可走,同時通過城內南北向大街將其宮室與大政殿連成一線。

如果從制度上分析,滿族早期宮、殿分離的布局特點,與其自身的八旗制度及八旗方位有內在聯系。努爾哈赤時期,后金實行的是八和碩貝勒共同議政制度,這是大政殿與十王亭作為朝政空間相對獨立的制度根源。按照制度規定,汗王僅為兩黃旗旗主,其宮室與其他旗主府邸一樣,在本旗駐防范圍內,這也是努爾哈赤宮室位于沈陽城北部兩黃旗駐地的原因之一。而大政殿作為八旗共同議政之處,自然位于城內中心。因此,滿族早期宮、殿分離的布局方式還受到八旗制度與八旗方位的深刻影響。

三是按八旗方位進行布局。八旗方位制度初步形成于努爾哈赤時期,在清入關后形成了滿族八旗方位定制。據《八旗通志初集》記載:“八旗分為兩翼,左翼則鑲黃、正白、鑲白、正藍也;右翼則正黃、正紅、鑲紅、鑲藍也。其次序皆自北而南,向離出治。兩黃旗位正北,取土勝水;兩白旗位正東,取金勝木;兩紅旗位正西,取火勝金;兩藍旗位正南,取水勝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師,或夜行則黑色難辨,故以藍代之?!贝笳詈褪跬み@組建筑布局恰恰體現了八旗方位定制。八旗亭的方位遵循了左右翼及北黃、東白、西紅、南藍的布局方式,與八旗方位定制完全吻合。

四是高處筑房與高臺院落。滿族早期就形成了在高處筑房的生活習俗,這主要與滿族早期生活在山區有關。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后,沿襲了滿族在山區生活時,貴族首領住宅建于最高處的生活習俗,但是也有所改變。據《盛京城闕圖》所示,努爾哈赤的宮室位于沈陽城北門(鎮邊門)內,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其中第二進院落建在一座由人工夯筑的高臺之上,努爾哈赤的寢宮即位于臺上二進院北部正中,左右為東西廂房。因此,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其宮室即為高臺式院落,努爾哈赤和他的妃子們便住在這個高臺之上的院落之中。

二、皇太極皇宮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天命汗努爾哈赤病逝。九月初一,其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年號天聰,是為天聰汗。天聰汗皇太極繼位后,在沈陽城興建新的汗宮。1636年,皇太極建立大清,稱皇帝,年號崇德,故又稱崇德帝。天聰汗宮改稱崇德皇宮。

(一)汗宮(皇宮)的興建

皇太極繼位后所用的“大殿”,是努爾哈赤時期興建于沈陽故宮東路的大政殿。按照當時的政治制度,皇太極和其父汗努爾哈赤一樣,如有重大的政治活動,應該在大政殿舉行;而他的住所則應該在他所在旗的駐防內。因此,這位新汗王所用的“宮”,應該是在自己原來的“四貝勒府”基礎上增建改造而成。按《盛京城闕圖》所示,大政殿之西正是當時皇太極任主旗貝勒的正白旗的駐防范圍,其府邸也應位于靠近大政殿的西側,即今沈陽故宮大內宮闕所在的地方。如果是皇太極將自己的王府改建成汗王“大內宮闕”,當年的“四貝勒府”就應該是大內宮闕的寢宮部分。

通過《清太宗實錄》、《滿文老檔》等史料的記載分析,皇太極營建皇宮的過程主要發生在天聰二年至六年(1628-1632年)之間。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十三日,諭定主要宮殿名稱。

定宮殿名:中宮為清寧宮,東宮為關雎宮,西宮為麟趾宮,次東宮為衍慶宮,次西宮為永福宮。臺東樓為翔鳳樓,臺西樓為飛龍閣。正殿為崇政殿。大門為大清門,東門為東翼門,西門為西翼門。大殿為篤恭殿。

此后,皇太極又在大清門前東、西兩側分別建文德坊、武功坊兩座牌坊,因坊心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可知建成于1637年。這也是清入關前唯一有確切年代記載的宮殿建筑。

(二)宮殿布局

由于清入關初年盛京宮殿基本閑置,而且清政府經濟狀況也相對拮據,所以對皇太極時期的宮殿基本上保持舊有面貌。繪于康熙時期的《盛京城闕圖》如實地反映了皇太極皇宮的面貌。

據《盛京城闕圖》所繪,皇太極皇宮由候朝區、殿前區、殿后區、寢宮區和生活服務區等5個部分組成。

候朝區位于皇宮南部,大清門之南的區域,是進入皇宮的前導區域。該區域不僅是蒙古、朝鮮等外邦使臣進宮舉行典禮奏樂的地方,也是官員上朝等候的區域。主要由大清門、東西翼門、東西奏樂亭、東西朝房、內務府司房等建筑組成,四周有圍墻圍合。

殿前區為大清門至崇政殿之間的區域,是皇太極處理日常朝政的地方,也稱外朝區域。主要建筑有崇政殿、左右翊門、通道樓,殿前東側為東廂房、鑾駕音樂樓、八角琉璃井,西側為銀庫、九間樓和轉角樓。

殿后區為崇政殿至鳳凰樓之間的區域,也是前朝和后寢的過渡區域。主要建筑有翔風樓和飛龍閣。

寢宮區位于皇宮北半部,是皇帝后妃居住的寢宮。南側正中為鳳凰樓,樓北面正中為清寧宮,清寧宮前東側為關雎宮、衍慶宮,西側為麟趾宮、永福宮,清寧宮后東、西兩側為配宮。

生活服務區主要位于寢宮區北側,是為宮廷生活需要而附設的一些建筑,如倉房、碾磨房、神堂處官房、肉樓、熬蜜房、炭房、堆子房等。

皇太極皇宮經歷了皇太極貝勒府、天聰汗王的“家”和大清國崇德皇帝宮殿幾個發展階段,皇太極“大內宮闕”建成后,與已經建成的大政殿隔道相望,距離很近。它們之間,原有一條近5米寬的道路相隔,此路即是明代沈陽城內十字街的南北向大街,后俗稱“通天街”?;侍珮O改沈陽城的十字街為井字街后,皇太極的“大內宮闕”與努爾哈赤時期的大政殿同位于沈陽城的中心,符合擇中立宮的慣例?;侍珮O的皇宮由“前朝”和“后寢”兩部分組成,已按照傳統的“前朝后寢”的規制進行布局,有別于努爾哈赤時期宮、殿分離的布局方式。

(三)空間布局特色

皇太極皇宮在空間布局上除了繼承太祖汗宮具有的宮城合一、高處筑房的特點,還形成了自己的空間布局特色。

1.繼承了努爾哈赤宮殿具有的宮城合一的布局特點?;侍珮O時期,雖然將“宮”和“殿”筑于一處,并有圍墻圍合,但與典型的宮城城制相比,卻更像宅院。相對于北京紫禁城而言,盛京皇宮既沒有城墻,也沒有護城河,與北京故宮嚴明的宮城界線和“城中之城”的格局相比較,更多地體現了宮城合一的思想?;侍珮O甚至將皇宮入口設在南側東西向井字街上,構成了皇宮的東西軸線,這樣安排既不破壞城中的井字形街路格局,又使懷遠門與撫近門之間的道路成為宮與城的聯結紐帶,使宮與城在空間上相互交織在一起。這種緊密的宮城關系在中國歷代都城和宮殿建筑中都是很少見的,體現了滿族都城宮城合一的規劃思想和鮮明的空間特色。宮城合一的結構形式是滿族早期宮殿和都城最顯著的特征,也是滿族建都筑城與漢族最根本的區別。

2.“前朝后寢”的空間布局方式?!皩m殿合一”并取“前朝后寢”之制是漢文化宮殿平面布局的特點。為了當皇帝、爭天下,皇太極時期吸收并尊崇儒家文化,在建造自己的皇宮時也采取了“前朝后寢”的結構形式?;侍珮O皇宮南北長280米,東西寬125米,由“前朝”和“后寢”兩部分組成?!扒俺辈糠治挥诨蕦m南半部,是皇帝處理政務、接見外邦使臣、舉行國家典禮之處,以崇政殿為主體建筑?!昂髮嫛辈糠治挥诨蕦m北半部,是皇帝后妃居住的寢宮,以清寧宮為主體建筑。

3.南北軸線與東西軸線的結合?;侍珮O皇宮是宮、殿緊密結合的空間布局形式,因此,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南北中軸線。在長280米的南北軸線上,分布著朝、寢的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為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和清寧宮。因后寢區域建筑朝向為南偏東7度,而大清門前為正向的東西大街,因此,皇太極皇宮的建筑朝向自最北部后寢區域的南偏東7度,到崇政殿調整為南偏東5度左右,再到大清門調整為南偏東2-3度左右,最后到最南端的司房調整為正南北方向。因此,皇太極皇宮的南北軸線并不是規整的南北軸線。另外,皇太極在營建皇宮時,將沈陽城十字街路網格局改為井字街路網格局,這樣,沈陽城就沒有形成城市中軸線,皇太極皇宮的南北軸線也就無法與城市中軸線合一。

除南北軸線外,皇太極皇宮還有一條滿族特色的東西軸線?;侍珮O將皇宮入口設于井字街南側東西向大街上,也就是懷遠門與撫近門之間大街,這樣,皇太極皇宮就形成了一條東西軸線。先通過東西軸線上文德坊、武功坊進入皇宮,再轉入南北軸線,這是沈陽故宮的特色之一。盛京皇宮形成了滿族特色的東西軸線與漢族特色的南北軸線的結合。

4.高臺院落與宮高殿低?;侍珮O繼位后,繼承了努爾哈赤將寢宮建在一座由人工夯筑的高臺之上并形成高臺院落的形式?;侍珮O將皇宮大內建在沈陽城內地勢相對較高的努爾哈赤大衙門的西側,并將皇宮后寢的五座寢宮和兩座配宮同建于一個3.8米高的高臺之上,共同形成一個高臺式的院落。綜合分析沈陽城內的努爾哈赤宮室、皇太極皇宮和各王府府邸,發現它們皆將寢宮區域或用于居住的區域整體建于高臺式院落之中,體現了滿族注重寢居的功能。同時,由于沈陽是平原城,他們無法利用地勢在高處筑房,因此便夯土起臺,將寢宮建于高臺之上。這樣,汗王宮室、皇帝皇宮和各王府的寢居部分逐步由高處筑房向高臺式院落轉變。

中國古代經常砌筑高臺達到抬高建筑的目的,尤其是歷代宮殿建筑。如北京故宮,其主要的殿和宮都匯集在一條中軸線上,也都有較高的高臺承托,但殿明顯高于宮,呈現“宮低殿高”的特征。這是中國大一統文化和皇權至上的表現。而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則與北京故宮明顯不同,形成了“宮高殿低”的形式。尤其是臺上五宮,建在一個高3.8米,東西長69.66米、南北寬67.88米的高臺之上,這與北京故宮的寢宮和高臺建筑的形式也截然不同。北京故宮的寢宮,只是主要建筑有較低的高臺承托,不像沈陽故宮,將后寢區的所有寢宮同建于一個高臺之上,形成一個高臺式的院落。

5.合院布局,眾妃混居?;侍珮O皇宮采取了合院布局的方式?;侍珮O皇宮沿南北軸線依次形成五進院落:第一進院落為大清門前院落,是進入皇宮正殿的過渡空間;第二進院落為崇政殿院落,是皇帝常朝的空間;第三進院落為鳳凰樓院落,是朝與寢的過渡空間;第四進院落為清寧宮院落,是后宮內院;第五進院落為清寧宮后院落,是御膳和生活服務區。這五進院落,不僅合理安排了“前朝”與“后寢”的空間布局,而且強烈地體現著滿族的往日生活習俗,與滿族四合院有明顯的傳承關系。尤其是清寧宮院落最富特色。

北京故宮的后寢區,無論是乾清宮、坤寧宮還是東、西六宮,都獨立成院,相對封閉。而沈陽故宮的后寢區,五宮及配宮同在一個高臺院落,反映了濃郁的滿族特色。據統計,為皇太極生育過子女的后妃就有15人之多,而那些既未生育又無名號的庶妃就更難以計數,史料記載還有朝鮮女子充入后宮。這些庶妃及宮女,無論住在四大配宮,還是兩小配宮,其居住方式都是混居的,大家同在一個院落內生活。這種混居雖然符合滿族人的生活習慣,但私密性較差。

6.口袋房與萬字炕??诖颗c萬字炕是滿族建筑的特色,在沈陽故宮體現最明顯的便是清寧宮。清寧宮是盛京皇宮中宮,內廷區域的主體建筑,其建筑特色被視為滿族傳統住宅的典范。室門不像通常那樣開在正中,而是位于偏東的東次間,這樣便形成了口袋房。因為是側開門,清寧宮室內便劃分為東稍間和西四間兩個空間,這樣便使室內西側使用空間擴大。東稍間為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的寢宮,又稱“曖閣”。暖閣正中有一道間壁,把寢宮分為南北二室,二室各有炕,稱“龍床”。西四間為寬敞的堂屋,是皇太極召見皇室宗親,舉行“家宴”,“行家庭禮”的地方,同時也是宮廷內舉行薩滿祭祀的神堂。西四間搭設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彎炕,又稱“萬字炕”。萬字炕南端設肉案,正對門的北端設兩口煮祭肉的大鍋,在北面炕上設有神位??粌仍O連接鍋灶的煙道,以便燒火取暖,這是長期生活在寒冷季節較長地區的滿族人住宅中不可缺少的設施。連接炕內煙道的煙囪不設在房頂,而是由室外西北側地面起建,高逾房檐,狀如小塔,又稱“跨海煙囪”,也是滿族住宅的特色之一。清寧宮宮前庭院還立有按滿族薩滿教習俗舉行祭天典禮時使用的索倫竿,這是舊時滿族住宅院落中的主要標志物。

三、乾隆行宮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駕崩于清寧宮。八月二十六日,順治帝福臨繼承皇位,在大政殿舉行登基大典。順治元年(1644年)八月二十日,福臨于盛京啟駕,遷都燕京。大清遷都北京后,尊盛京為陪都(亦稱留都)。自康熙十年(1671年)始,開創了皇帝駕幸盛京祭祀祖陵之典,中經乾隆、嘉慶,一直到道光九年(1829年),158年的時間里,共有4位皇帝10次駕臨,每次都至盛京宮殿駐蹕和舉行相關典禮。

據清宮檔案記載,康熙帝三次東巡盛京期間,在宮內均搭設“布城”駐蹕。因此,從福臨登基至乾隆初年,盛京宮殿與皇太極時期相比并無大的變化。至乾隆時期,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乾隆年間,在此進行了一系列增建和改建,使盛京宮殿成為兼具開國舊跡和東巡行宮用途的宮殿建筑群。

(一)宮闕改建與東、西所工程

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歷第一次東巡盛京之后,首先對盛京皇宮的部分早期建筑進行了翻修和改建。乾隆九年(1744年),在崇政殿前新建月臺,增設日晷、嘉量,并重新制作了殿內的屏風寶座。十一年(1746年),拆除了崇政殿前的東廂房及東側的通道樓,在東廂房原址建飛龍閣;將東面鑾駕音樂樓“拆去北邊二間”,“移挪南邊蓋造”(《黑圖檔》乾隆十一年部來檔之一),名為東七間樓。將崇政殿前西側的財帛庫改為五間,名為翔鳳樓;將九間樓北邊拆去二間,建成西七間樓。在崇政殿后,將東側的翔鳳樓拆除,新建日華樓和師善齋;將西側的飛龍閣拆除,新建霞綺樓和協中齋。這樣,崇政殿前后兩側樓閣的排列變為:殿前東為飛龍閣五間,其后為東七間樓;西為翔鳳樓五間,其后為西七間樓。殿后東為日華樓和師善齋,西為霞綺樓和協中齋。上述修改后,崇政殿前后形成了東西對稱,形式相同的新布局,崇政殿的前后庭也更加寬敞整齊。

鑾駕庫、大清門南側的朝房和司房也有一定變化。因拆修崇政殿前東側的鑾駕音樂樓,遂將大政殿后正房五間添蓋成為七間,此后又增修為十三間,后又改為十一間,名為鑾駕庫。在大清門南朝房和司房的位置,原有東、西朝房各三楹。西朝房后有五楹平房一座,東朝房后有五楹二層樓房兩座,南側正對大清門處有三楹平房兩座。經改建后,朝房由三楹改為五楹,朝房之后各有五楹二層配樓一座(俗稱“朝樓”),配樓兩側各有板瓦房七間(南四間,北三間)。大清門正南的兩座司房被拆除,新建琉璃五龍影壁一座。如此改建之后,使這一區域的建筑整齊對稱,與東西兩牌坊、奏樂亭及北面的大清門共同構成宮門前庭的建筑格局。

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乾隆皇帝在崇政殿至清寧宮建筑兩側又興建新的行宮——東、西所。東所位于崇政殿至清寧宮諸宮殿東側,為皇帝東巡時皇太后居住之處。西所位于崇政殿至清寧宮諸建筑之西,是皇帝東巡時的帝后行宮。工程“俱系乾隆十一年三月十一日興工啟建,十三年三月內告竣完成?!保ā逗趫D檔》乾隆四十三年京行檔)在這兩年多時間里,新建了東宮琉璃門、東西值房、垂花門、頤和殿、介趾宮、敬典閣等,西宮琉璃門、東西值房、垂花門、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等。這些建筑共同形成了盛京皇宮中路的新格局。

(二)西所新增建筑與太廟工程

西所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后,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之前,又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增建。此次新建琉璃門東、西便門,垂花門東、西便門,迪光殿東、西配殿,繼思齋東、西值房和崇謨閣后七間房。這些建筑并不直接供皇帝后妃使用,除迪光殿配殿為隨駕東巡的內閣、軍機處、六部等宮員候旨辦事之處外,余者或為方便出入,或為宮女太監住用,或供存放雜品等,可以視為對乾隆行宮使用功能的進一步完善,以更好地適應皇帝駐蹕期間處理政務及活動需要。

除西所增建工程外,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命移建太廟于大清門東,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方竣工。其全部建筑為:“大殿三間,東配殿三間,東順山房二間,西配殿三間,西順山房二間,宮門三間,東西角門樓二座,曲尺墻隨墻門二座”。

(三)文溯閣等西路工程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為在盛京宮殿儲存《四庫全書》,乾隆皇帝又命于盛京宮殿之西,建造專用藏書樓文溯閣及其配套建筑。工程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開工,至翌年七、八月竣工,歷時一年有余。新建部分包括三個區域:南部以嘉蔭堂為中心,包括嘉蔭堂、東西轉角房、戲樓、扮戲房、南圍房等,是清帝東巡盛京駐蹕期間賞戲、賜宴的場所;北部以文溯閣為中心,包括文溯閣、宮門、碑亭、仰熙齋、東西耳房、東西游廊、東西配房、九間殿等,是收藏《四庫全書》以及皇帝駐蹕期間讀書和題詩作畫之處;西側中、西路之間的更道區域,包括南北值房等。在清代,該區域統稱為“文溯閣”。

“文溯閣”部分與原“大內宮闕”部分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形成沈陽故宮西路建筑群,也使盛京宮殿平面分布由兩個區域擴展為三個區域,成為其后延續至當代的基本格局。同時,本期新建宮殿從外觀到使用功能,都具有當時皇家園林建筑的特征,也為盛京宮殿建筑群增添了新特色。

四、多元文化的體現

盛京宮殿自1 625年興建,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最后一批增擴建工程竣工,其建筑活動經歷清入關前后兩個時期,努爾哈赤、皇太極和乾隆三個朝代,前后持續158年,最終形成幾個時期宮殿建筑并存的積累式面貌。因此,盛京宮殿表現了明顯的“分期建造,相互融合”的特點。

沈陽故宮東路和中路建筑,最初的建造目的分別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常朝宮殿?;侍珮O即位后,將東路的功能改為禮儀大典之用,這樣,就突出了中路“大內宮闕”的主體地位。乾隆時期營建東、西所后,更加豐富了中路,尤其是崇政殿至清寧宮兩側,使中路建筑更加規整,突出了皇太極時期營建的朝寢建筑。嘉蔭堂及文溯閣等西路建筑的營建,使盛京皇宮的空間布局更為緊湊,也更加突出了皇太極皇宮的中心位置。同時,通過必要的交通流線與西所和轎馬場聯系起來。因此,沈陽故宮雖然是分期建造,但最終形成一個主次地位分明、功能分區嚴謹、整體構圖統一的有機整體。在建筑布局和空間形態上,乾隆時期建造的東、西所和西路建筑,采取了合院布局的方式,使行宮與早期建筑達成一致。在建筑藝術上,其造型和裝飾雖然接近北京皇宮同期同式建筑,但在殿頂琉璃瓦上,并沒有采用北京皇宮所用的滿堂黃做法,而是與盛京皇宮早期建筑保持一致,采用黃心綠剪邊的做法,使早、晚期建筑相互協調。

包括太祖汗宮和皇太極皇宮在內的盛京皇宮,最突出的特色是體現了包括滿族文化、漢文化、蒙古文化和藏傳佛教文化在內的多元文化。

滿族文化主要體現在沈陽故宮的主體布局和使用制度上。如東路的政治性建筑——大政殿和十王亭,以獨特的建筑名稱和大政殿居中而建、八旗衙署——十王亭在左右兩側分布的形式,反映了后金和大清早期滿族特有的軍事、生產、行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的文化特色,與滿族皇帝和八旗旗主狩獵出征時扎設營帳的排列方式相同,形成獨樹一幟的“帳殿式”布局。舉行國家重要典禮的大政殿為重檐八角亭式建筑,以滿、蒙民族汗王狩獵出征時扎設的帳幄為造型基礎,在中國歷代皇宮大殿中是僅有的,具有濃郁的滿族建筑特色。中路清寧宮等帝后寢宮建于3.8米的高臺之上,承襲了滿族在山區居住時期貴族首領住宅建于最高處的習俗?;实酆突屎缶幼〉那鍖帉m偏東側設屋門、西側室內通連和搭設三面相連的轉彎炕、西炕上方安設祭祀神位的格局,以及清寧宮內的皇帝家族祭祀場所,都是融滿族傳統生活習俗和薩滿教信仰風俗為一體的滿族宮廷和民間住宅建筑的樣板。清入關后,北京宮殿坤寧宮、寧壽宮等建筑都仿照清寧宮進行修建或改建,以適應滿族皇帝宮中生活和祭祀的需要?;侍珮O皇宮在初建時,皇宮中軸線也并非完全對稱,尤其是崇政殿前的建筑,東廂房與銀庫,鑾駕音樂樓和九間樓,八角琉璃井和轉角樓都不對稱,只是經過乾隆時期的改建后才變得完全對稱。這種不對稱的空間布局也體現了滿族早期建筑的特色。以宮門形式出現的鳳凰樓在中原皇宮里是很少見的,這種臺上樓閣的形式也是滿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漢文化主要體現在沈陽故宮中路建筑的空間布局和建筑裝飾上?;侍珮O繼位后,為了顯示后金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開始尊崇儒家文化,并建立大清帝國,稱皇帝。他在營建自己的宮殿時,已充分吸取了漢族皇宮建設的思想,按照漢族的營城規制,將皇帝朝政的金鑾寶殿和居住的寢宮緊密相連,形成一個整體,呈“前朝后寢”的空間布局形式,并形成主體建筑位于南北中軸線上的排列形式,以軸線建筑藝術重點突出中心朝寢的重要地位。在建筑裝飾方面,沈陽故宮各主要宮殿均采用象征帝王的龍為主要紋飾進行彩繪和雕刻,如大政殿正面的雙龍盤柱,崇政殿內外檐柱上方的龍形抱頭梁,大清門、崇政殿的龍紋墀頭等,都是漢文化的體現和影響。

蒙古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沈陽故宮的木構及裝飾上。早在努爾哈赤時期,滿蒙開始婚娶;皇太極時,大規模推行滿蒙聯姻,并逐步統一蒙古諸部,最終形成滿蒙信仰共同體和滿蒙間文化的統一。這些因素自然會對沈陽故宮造成影響,崇政殿、清寧宮等建筑上使用的方柱,方形復蓮石礎,柱頭獸面裝飾等都是蒙古族木構建筑中常用的手法。

藏傳佛教的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沈陽故宮的建筑裝飾上。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有喇嘛來到后金國。到了皇太極時期,喇嘛接踵而至,藏傳佛教勢力日增,后金汗對喇嘛十分恭敬優待。后來,隨著蒙古諸部的并人,蒙古人信持的藏傳佛教就體現在清朝國家意識形態和皇家精神生活上,并最終成為大清帝國的國家文化?;侍珮O就自稱滿洲即文殊,并敕建盛京護國四塔寺,由喇嘛設計建造,分別建在盛京城外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四塔寺將皇城乃至皇宮環繞在其中心,共同構成以文殊金剛為主尊的曼荼羅式的壇城,其中心就是皇城乃至皇宮的所在。沈陽故宮各主要宮殿的內外檐木裝修,借鑒了藏傳佛教建筑特色的獸面、蜂窩、蓮瓣、如意等裝飾式樣。彩畫中的梵字,大清門檐柱的柱帔雕刻、托斗、大替木,以及大清門、崇政殿等處門枋上用的由蓮瓣、金剛結、短椽、云紋組成的裝飾帶,都是藏傳佛教藝術中常見的做法。這既富于少數民族特色,又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崇政殿前后檐的疊經裝飾,保護著盛京皇宮里的皇太極,使沈陽故宮成為壇城的中心。

總之,沈陽故宮不僅體現了多元文化,還體現了多種文化的融合,如滿族高處筑房的生活習俗、院落式的布局方式與中原傳統的皇宮規制的融合構成了皇太極皇宮的空間形態。盛京皇宮在經過近400年的營建和修繕后,終于形成占地6萬多平方米,東、中、西三路并列,共有清入關前后建筑100余座、500余間的龐大建筑群,是北京故宮之外全國僅存的兩大古代宮廷建筑群之一。

猜你喜歡
文化特色空間布局
前置化空間布局,龍湖驅動TOD的未來模式
淺析美術館建筑的選址與空間布局
黃山市屯溪區城市道路系統的空間布局
姑臧城空間布局與五涼河西政治
空間布局圖
梅山文化動畫化的可實施性
欠發達地區區域創新能力培育探究
淺談視覺傳達設計的三重性
日本旅館傳統文化特色研究
蜀錦的文化特色與價值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