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民間體育活動考析

2016-12-15 22:08王輝
武術研究 2016年9期
關鍵詞:體育文化體育活動白族

王輝

摘 要:閱讀民族學相關資料,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實地考證法等研究方法,以洱海周邊白族民間體育活動為研究對象,結合白族民間體育背景與活動實施,考析白族民間體育活動的發展脈絡,即根源于高原稻作農耕和湖泊漁業的生產生活方式、表現于白族民間節慶與婚喪嫁娶活動儀式形式、依賴于群眾體系傳承、植根于“本主”信仰;提出面臨的問題: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節慶活動儀式多樣性難存、現代化進程的沖擊、界內與界外文化的交錯,旨在厘清白族民間體育活動的現代發展進程,為類似少數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白族 民間 體育活動 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9—0082—04

1 背景

白族是云南省大理地區聚居的主要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白族體育作為白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不斷融合與創新中依然保持著其獨有的文化韻味,這與它自身維系的文化生態系統分不開[1]。而洱海在古代曾被稱為:洱河、葉榆河、葉榆澤、彌河、“昆彌川”、昆明池等,由西洱河塌陷形成的高原湖泊,外形如耳,故名洱海。洱海區域是歷史上南詔國和大理國的主要所在地,對云南歷史文化與我國自漢代以來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歷史價值,洱海早在漢代就以“漢習樓船”的典故卻永留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后來的唐標鐵柱、元跨革囊等重要歷史事件都與洱海周邊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聯系和記載[2]。洱海位于大理壩子,大理壩子(洱海壩)地處大理盆地北東部,位于E100°05—100°20,N25°33—26°00之間,壩子呈南北走向,面積約為601km2。壩內洱海面積為256km2,南北長42km,東西平均寬6km,平均水深5.5m,最大水深約為20.9m,海面海拔為1965m,是云南省第二大內陸淡水湖泊[3]。大理洱海周邊白族是指居住于環洱海周邊近300km2壩內土地上的白族群體,大部分以村落的形式聚居和散居于城鎮之中。區域內行政區域由環湖的十鎮一鄉兩個辦事處組成,經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總人口為652048人,白族393821人,約為60.4%[4]。該區域作為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區域,做好區域文化保護工作對保持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文化多樣性和文化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民間體育屬于民族體育文化范疇,同時可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載體,是構成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元素,是傳統與現代、封閉與開發、界內與界外文化交融的表現形式,特別是現代化進程對民間體育發展提出了挑戰?,F依據城市化背景、社會環境、地域特點等因素,對白族民間體育活動實施體系以及衍生的體育文化進行考究,從現實的角度厘清白族傳承體育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性,以及分析維持部分白族民間體育活動進行的動力,從實處推動其發展與保護。

2 白族民間體育活動考

通過考古學的證據,4000年前生活在泛洱海地帶的“洱濱人”即是白族的先民并一直生活在洱海周邊[5]。白族通過長期在洱海邊生產生活演進過程中,孕育了很多具有洱海周邊區域特色的白族體育文化活動,并保存于白族人的生產生活之中,并折射出白族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而白族民間體育活動主要依賴于各種社會祭祀和婚喪嫁娶儀式活動得以傳遞,其不同場域保持著特殊的形式和內容。當今洱海周邊的白族社會群體經常開展白族民間體育活動包括白族傳統和現代體育活動(見表1),其開展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是為了傳承古老文明與習俗,現代體育體育活動是為了適應現代化發展,并與時俱進,從這一點可以窺探白族屬于包容性很強的民族,而通過傳統與現代形式民間體育活動的組織,最終實現本民族的群眾體育活動豐富開展,使具有時代氣息的白族民間體育文化可持續發展。

3 白族民間體育活動的發展脈絡

本主崇拜是白族獨有的一種宗教信仰,白族人民以為本主能佑主護民,保佑人們清潔平安,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6],而在白族人民意識中認為本主就是村社保護神,是掌管本地區、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禍福之神[7],此傳統意識源于生活,源于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之間尋求的一種信仰的平衡。所以,討論白族民間體育活動衍生的體育文化,需回歸生存的基本生態系統,結合其民族文化孕育的土壤,尋找具有民族性與地域性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并加以分析與解讀??v觀白族民間體育活動的發展脈絡,知其體育活動起源于生存勞作,留存于群體生活,表現于民間節慶與婚喪嫁娶等儀式。

3.1 根源于高原稻作農耕和湖泊漁業的生產生活方式

洱海是大理的母親湖,不論是生產生活還是各種娛樂活動都離不開以水為中心的高原稻作農耕和湖泊漁業的文化。據史料記載“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而在劍川海門口銅石并用遺址中發現居民已從事飼養家畜和農耕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已出現青銅文化。蜀漢時,洱海地區已發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蒼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數萬頃;修治高山梯田,創建了鄧川羅時江分洪工程”[7]。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在很早的歷史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農業耕作,特別是洱海周邊的白族居民具備了相當發達的農耕技術,并創造了洱海為中心的白族農耕文化和農耕文明。誠然,圍繞農耕的各種身體活動也成了洱海周邊白族體育文化活動的核心和主體,通過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革,演化出了具有高原農耕和湖泊漁業為特點的洱海周邊白族民間體育文化,通過各種形式的表現方式植根于白族文化的主體當中。例如,白族民間體育活動包括霸王鞭、繞三靈舞、耍龍等,通常在本主節、三月街、繞三靈和火把節等各節日中開展,主要折射出了高原稻作農耕文化為基礎的身體文化活動;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是白族繞三靈節日,繞三靈又稱為“觀上覽”或祈雨會,其核心是每年種植水稻之前的求雨會,期間眾人會通過打霸王鞭、跳繞三靈舞和耍龍等身體活動進行求雨;海東鎮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的火把節有開展賽龍船的習俗,漁民們通過賽龍船對水神的祭拜,反映出高原湖泊漁文化樸素的生態觀。在白族體育活動中很少有身體直接對抗,即使有對抗性的體育活動通常借助器械或介質,如扭扁擔、龍船比賽等,而此體育活動形式形成了具有大理壩子白族特點的體育文化和價值觀,究其原因,其主要根源于大理壩區高原稻作農耕和湖泊漁業并存的生產生活方式,作用于該民族的民間體育文化。

3.2 表現于白族民間節慶與婚喪嫁娶活動儀式形式

節慶的產生根源于人類社會精神生產活動,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節慶活動,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的延續,也是人們重要的情感寄托和精神信仰方式[6]。從某種意義而言節日是日常生活的凝集和精華,人們時常通過各種特定的行為活動來實現情感和信仰的寄托。大理洱海周邊白族一年當中有不同的節日和節慶活動,并具有顯著的時令性和季節性等特點。人類最早的節慶主要以祭祀為目的,然而如今大理壩區傳統的節日多數還是以祭祀活動為主體,并通過各種人的行為活動來實現祭祀的目的,渲托節日的氣氛,常見的如念經誦佛、敲鼓打鑼、肢體舞蹈、生產勞作器物比擬等身體行為活動。在大理壩區內主要的節日和相關身體活動(見表2),可發現主要節日集中在圍繞農事活動的春夏秋季節,也從側面再次體現高原稻作文化和湖泊漁業相結合的洱海白族文化背景。同時節日內的主要身體活動借助節日文化平臺得以傳承和發展,如繞三靈舞、跳火把和賽龍船等,假如失去了節日的母體可能將導致類似身體行為的流變或消失。為此,大理洱海周邊白族民間體育文化活動是寄存和表現于該群體的各種節日節慶文化當中。

3.3 依賴于群眾體系傳承

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之中,不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是一切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特別民族群體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傳承者,只有通過民族個體置身于本民族文化環境之中,受本民族文化環境的熏陶和影響,才能給個體帶來文化的認同和傳承,只有逐漸多的個體才能形成龐大的群體促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大理壩區內的白族是白族文化的主體和源頭,大理洱海周邊白族民間體育文化通過無數白族個體的學習、參與、傳承和發展來實現白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8]。洱海周邊不同鄉鎮的白族存在同族差異性特征,包括他們語言、服飾和飲食等等,由于差異性的存在產生了白族民間體育文化的片區差異,因差異性的存在致使同一白族民間體育項目在動作結構和幅度等產生了差異。因此,白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依靠洱海周邊近40萬的白族群眾體系得以實現實。

3.4 植根于“本主”信仰

大理自古是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古道和茶馬古道匯集的區域,匯集了漢、藏、白、彝、傣、納西等民族文化成為了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同時白族又是西南各少數民族中接受漢文化較早的民族,他不僅信奉外來的佛教、道教崇信等多種神教,主要崇拜特有的“本主”[9]。

在民間,幾乎每個村寨都有“本主廟”,塑有本主像,村民把“本主”當作一個村社的保護進行虔誠崇拜、祭祀[10]。把白族的“本主”崇拜看成是白族文化的主體與核心,而在白族本主崇拜中沒有統一信奉,只是以村落為單位對自己的保護神進行崇拜和供奉稱為“本主”。在白族文化當中可以把石頭、山、樹、英雄人物、對立人物,只要認為是對本村本社有保護和幫助的都可以奉為自己的“本主”。在本主節中請神、迎神、娛神儀式過程中存在白族身體文化活動,如請神時的成套的肢體動作,迎神時的霸王鞭、舞龍和耍獅等,以及娛神時的各種打歌、霸王鞭、八角鼓等舞蹈活動[11]。

如果失去了白族文化主體,可能將會使白族民間體育失去生長的土壤,因此,白族民間體育文化是植根和發展于白族的本主信仰。

4 白族民間體育活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洱海周邊白族民間體育活動歷史悠久,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逐漸增加了原住文化與外來文化碰撞的機會,而原住文化和外文化的相互作用,逐漸形成了新時期的洱海周邊白族民間體育活動系統,同時面臨新的問題。

4.1 生產生活方式改變

大理壩區傳統的稻作農耕方式由人力、畜力、手工構成,即二牛抬桿犁田、人工插秧、人工的收割和人畜力運輸等形成系統的稻作生產。而白族“栽秧會”的產生和發展是植根于傳統的稻作農耕,包括中間的“開秧門”和“關秧門”等很多活動,形成插秧比賽、霸王鞭、八角鼓和相關祭祀儀式等環節。但隨著農業生產半機械化的到來,如小機牛、插秧機和收割的出現以后,傳統的生產勞作方式得以改變。例如漁民們傳統的生產作業基本上是靠風力、人力和人工勞作實現的;白族火把節和耍海會中的賽龍船,主要的是漁民生產勞作技能展示和交流。但隨著柴油機動力逐漸取代人力和風力以后,雖然捕魚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洱海水體也受到污染,近幾年政府為了保護洱海要求每年封海禁漁9個月,導致很多漁民在禁漁期不能從事漁業活動,使傳統撐船捕魚技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傳統稻作農耕和漁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導致民間體育活動生存環境和系統發生變化。

4.2 節慶活動儀式多樣性難存

隨著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旅游業快速發展,眾多民間節慶體育文化活動陸續走上了表演的舞臺,并逐漸成為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發展的旅游產業,然而旅游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市場經濟作用下民族民間體育活動也受到了沖擊,為實現了市場需求而揚棄節慶活動儀式本,為了滿足市場經濟的效應追求改造民間體育活動形式,增加其舞臺的文藝演出效果與各種工廠制造產品的貿易活動,而減少了非物質文化工藝品的流通,致使白族多樣性民間體育活動受到影響。所以,隨著傳統節慶體育活動的改變,即活動形式增加,活動傳承觀念淡化,反映原貌的民間體育活動逐漸消失,同時伴隨著文化流變和殆盡,影響了白族民間體育活動傳承保護和多樣性發展[12]。

4.3 現代化進程的沖擊

青少年是該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的后備力量,是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主要群體和載體。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通過教育、旅游、商業等活動,加大了大理壩子白族人口的流動,村寨中一般只剩下子孫兩代人,大部分人都在外面務工,一年當中除了春節和自己家重要的婚喪嫁娶活動以外幾乎都未回來,而且周期越來越長,并在洱海周邊的白族村寨發展中較為普遍。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云南大理壩區白族群體的演變,白族民間體育活動很難在中青年代際之間進行傳遞,對當地白族民間體育文化生存系統提出了研究的考驗。

4.4 界內與界外文化的交錯

滇西北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旅游文化資源,大理作為滇西北的起點,歷史上被譽為是亞洲文化的十字路口,是滇西北多元文化的核心區域[13]。該區域內通過旅游促進了人口的流動,然而每個游客作為本體的文化傳承者,在旅游過程中實現與大理本土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導致實現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產生文化的嵌合和融合,使原有的主體文化受到變遷。以“本主”崇拜為核心的大理白族文化在歷史上就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在當今與外來文化的接觸、交流和碰撞中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逐漸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當中,使大理洱海周邊的白族傳統文化逐漸發生變遷,導致傳統白族民間體育文化生存的空間變遷,致使原始白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漸成為文化遺產,甚至流失。

5 結論

在特定環境影響下,群眾基礎是發展白族民間體育活動的主體部分,其獨特的體育文化素養,維系著白族民間體育活動的開展,所有的體育活動形式、內容與內涵匯聚成系統,而該系統往往源于區域內民族群體的生產生活方式,存在于區域內民族群體的日常生活當中,表現于區域內民族群體的節日節慶文化活動當中,并隨著區域內民族群體成分的變化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且與外來文化的對話和交流中逐漸發生原始文化的變遷。

就此,維系現代化進程中白族民間體育發展的生態系統平衡,并注重內涵建設與群體區域制度完善,是保障白族民間體育多元化與多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同時,借用界內與界外文化接觸、交流、碰撞及融合的契機,發展特色旅游品牌體育產業,恰當處理白族民間體育文化外露與內存的辯證關系,保障原始儀式與現代形式的有機結合,助推其民間體育活動的延續。

參考文獻:

[1]楊雪芹,王帆等.白族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2):106-108.

[2]http://baike.baidu.com/view/27511.htm?fr=aladdin.

[3]童紹玉,陳永森著. 云南壩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 , 2007:51.

[4]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ypL72ca2 W0Fw6dTZN7zTmmNsn9qFteQj-kjcv4XYEd_3 klnQx1skpjLwz5DHnmq851GDimYdNeDpY0brGz9OqFL6sQmxwAPVsvkk0Y4CC.

[5]http://baike.baidu.com/view/2747.htm?fr=aladdin.

[6]陳宇紅.本主崇拜與白族傳統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1):26-27.

[7]劉 稚,秦榕著.宗教與民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8]朱 艷,楊健科.大理市白族傳統體育的變遷[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9]張 潔,楊桂紅,阮冬梅.云南茶馬古道的旅游開發[J].資源與產業,2007(3).

[10]范建華.論節慶文化與節慶產業[J].學術探索,2011(26).

[11]蔣雪濤,饒遠.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源流的多元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12]王 進,卓杰先等.鄉村節慶體育活動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J].體育學刊,2007(7).

[13]尹建業.一基地一樞紐六中心構建橋頭堡[J].社會主義論壇,2012(7).

On the Folk Sports of "Bai Nationality"

Wang Hui(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54,China)

Abstract: Read ethnology relevant information,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field research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paper takes Erhai Lake Bai folk sports study object, combined with "Bai" folk sports backgroun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studies "Bai" folk sports activities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finds that “Bai” sports are rooted in the plateau lakes agriculture Plough and fisheries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reflects the activity forms of Bai folk festivals and weddings ceremonies, depending on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of the masses, rooted in the "Patron" faith; and finds the facing problems: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changes, festival rituals diversity difficult to keep,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within the community and outside the cultural sector interleaving; aims to clarify the "Bai" modern folk sports development proces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minority folk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Keywords:Bai nationality folk sports sports culture

猜你喜歡
體育文化體育活動白族
白族火把節:一天星斗下人間
試析我國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
抗戰時期遷黔軍事院校體育活動研究
白族敬酒歌
56個民族56枝花 白族
白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