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教輔新政出臺的歷史回顧與戰略思考

2016-12-16 15:50鄭漢陽
出版廣角 2016年19期
關鍵詞:戰略思考教輔

【摘要】我國教輔讀物的出版發行改革與教育體制改革、課程改革、考試制度改革密切相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出版社改制、深化改革為出版業走內涵式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了活力;教材教輔出版發行管理規范為出版發行業持續發展、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教輔材料散濫亂象必須徹底整治。在一個新技術、新業態、新媒體共生的時代,形式豐富、優質高效、簡潔實用的教輔讀物出版的春天必將到來。

【關鍵詞】教輔;新政出臺;歷史回顧;戰略思考

【作者單位】鄭漢陽,浙江出版聯合集團。

2012年2月,教育部、原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糾風辦頒布了教基二〔2012〕1號《關于加強中小學教輔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業界稱之為教輔新政。至今,該教輔新政頒布已有5個年頭??v觀歷史,國家教輔新政的出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與其深刻的時代背景、教育需求、行業發展等密切相關。我們只有把教輔新政放在社會現實的大背景下,客觀、深入、辯證地全面分析和解讀這些內容,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認識現實、把握方向。

一、國家教輔新政出臺的教育背景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發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文件。1985年,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1995 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8 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9年,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 2001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我國教育工作開始走上正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為未來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指明了工作路線圖。

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上述政策精神,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系列困難、問題如適齡兒童入學率不高、合格教師短缺、校舍安全不達標、教育經費拖欠等逐步得到了克服和解決。近年來,我國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課程改革、“兩免一補”、營養餐等穩步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全部普及,孩子有學上、有書讀,基礎教育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依靠政策的推動,特別是1999 年開始實施的高校擴招等措施,總體規模持續擴大,普通高校從2000年的1041所增至2015年的2561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年上升,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轉變,正在快速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邁進。

我們必須看到,我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存在并陸續積累了一些問題?;A教育方面,存在促進教育公平的道路依然漫長、提高教育質量的任務十分艱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措施缺乏力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效果甚微、保障學校安全的責任重大等問題。高等教育方面,雖然高校擴招有力地推動高等教育發展走上了大眾化的道路,緩解了高等教育需求壓力,保障了更廣泛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不可否認,發展問題包括教育公平問題、質量問題等還較為突出。教育公平問題主要體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不同社會階層之間,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各區域在教育投入、辦學觀念、信息獲取等方面的嚴重差異。

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實際上體現了我國特定歷史時期教育規模、優質資源、發展多樣化等的有限性和不均衡與社會公眾對教育的巨大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對我國教育發展提出的巨大挑戰。

二、國家教輔新政出臺的教材工作背景

1.組織并完成義教、高中課標教材編寫工作,實現教材出版多樣化,人教版教材壟斷局面被打破

發端于20世紀末新中國成立以來基礎教育領域的第8次課程改革,掀開了我國新世紀教育出版的新篇章。這次課程改革站在國家未來發展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高度,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教學實施、考試評價、課程管理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對我國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做了整體規劃,也為出版業服務教育提供了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

在深入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組織課程專家完成了對1993年秋起實施的九年義教課程的調研,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建設要求。1999年1月,成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著手起草新一輪課改總綱并形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0年1月,公布《基礎教育課題組改革項目概覽》及課改重大項目。2001年6月,頒布《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2001年7月,制定幼教指導綱要、義教段各科課程標準實驗稿并組編各科實驗教材。2001年9月,印發18個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審定20個學科49冊實驗教材并首次在部分省市38個實驗區試用。2002年,義教課標實驗教材在實驗基礎上開始全國推廣。2003年,對實驗的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全面修訂。2005年,全國義教起始年級原則上啟用新教材。2008年,全國義教1—9年級順利完成一輪課改實驗。2010年,教育部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啟動對義教課程標準及教材的修訂送審。2014年秋,全國小學、初中學生全部啟用新版教材。2015年秋,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啟用,標志著我國義教課程標準教材主要學科修訂與出版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在高中課程改革方面,教育部在2003年3月頒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15個學科的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高中學制仍為3年,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學分,總學分達到144分方可畢業。2004年,教育部開始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新課改實驗,以省級為單位在全國范圍內推進。2012年,各省區市全部實施高中課改。目前,教育部已啟動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和教材修訂重審工作。

為確保教材編寫質量,教育部門、出版單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許多教育家、科學家、院士、專家教授、教研員和骨干教師參與了具體工作。截至2008年10月,全國77家出版社共出版義教教材248種/套(版本)3600多本,其中小學教材121種、初中教材127種;全國35家出版社共出版高中教材732種/套(版本)。教材多樣化使人教版教材壟斷局面被打破,教材出版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2.教材出版發行實施招投標試點, 教材價格執行印張基準價制度,國家財政免費提供的教科書實行政府采購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教材編寫使用的推進,全國各省區市教材的出版發行、價格政策、選用推廣、培訓宣傳及售后服務等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

2001年6月,國辦發〔2001〕34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體改辦等部門關于降低中小學教材價格深化教材管理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印發,同年10月國務院批準的新出聯〔2001〕22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國家計委關于印發〈中小學教材出版招標投標試點實施辦法〉和〈中小學教材發行招標投標試點實施辦法〉的通知》發布,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管理條例》對教材招投標予以認可。至此,備受業界關注的教材出版發行改革全面啟動。

教材出版發行實行招標對出版業而言無疑是一場大地震。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中小學教材基本采用“租型”的方式在全國出版供應,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編出版教材,原新聞出版總署委托各地出版單位造貨并由新華書店發行,各地出版單位按照教材總定價的3%-4%向人教社支付租型費用,具有行政壟斷色彩。20世紀80年代末至教材招標改革之前,課程改革、教材編制采取一綱多本的措施,教材原創社研發、出版教材之后,由各地教育部門選定教材品種,再由新華書店發行銷售,教材進入學校試用后,出版社根據意見反饋對教材內容進行修訂。教材招投標工作的實施,把教材出版發行、選用全面推向了市場。

根據國辦發〔2001〕34號文件精神,從2001年起,國家計委、教育部、原新聞出版總署制定了一系列中小學教材價格管理辦法、措施,建立價格調整機制;國家發改委、原新聞出版總署發改價格〔2006〕816號《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價格管理等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的教材正文印張基準價制度等,對全國各地教材價格的規范起到了很好的促進與指導作用。

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福建等省進行了第一輪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試點,教材出版發行機構以競爭性投標方式產生。2005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擴大教材招投標試點,從2006年開始招投標工作擴大到11個省區。教材招投標對打破行政壟斷、降低價格、出版發行讓利起到了一定作用。因為各種原因,包括眾多教材原創社的強烈反對,原擬于2008年2月底進行的新一輪全國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標工作中止。

目前,各省區市教材出版發行主要存在代理、代印、直供三種基本模式。按照合作模式的不同,教材原創社和代理單位對教材經營有關的事務有相對明確的分工與經濟責任界定。

為切實減輕農民經濟負擔、保證農村貧困學生接受義務教育、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從2001年秋季開始,中央對中西部農村義教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免費提供教科書的制度,計劃從2005年秋季開始由中央財政免費提供的教科書實行政府采購。國發〔2005〕43號《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資金,中西部地區的由中央全額承擔,東部地區的由地方自行承擔,2008年起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擴大免費教科書覆蓋范圍。根據國辦發〔2001〕34號文件精神和政府采購法,教育部、財政部制定了指導免費教科書實施政府采購的工作辦法。2008年各省區市開始按中央精神,對義教免費國家課程教科書和地方課程教材實行政府采購。

三、國家教輔新政出臺的出版發行市場回顧

教材教輔出版是出版業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支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材多樣化為出版業進一步繁榮帶來契機的同時,也使教材教輔出版發行領域的固有問題更為突出,并產生了新的亂象。

1.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設置了必要的門檻,也帶來一些變數

按照《中小學教材出版招標投標試點實施辦法》規定,響應招標、參加投標競爭的出版單位必須具有經國家確認的中小學教材出版資質。這從根本上排除了民營出版者介入。如果中標者都是當地的出版單位,雖然其不擁有教育部批準通過的教材,但與未中標且擁有教材的出版社談判,則有絕對的話語權。

教材招投標也使主管圖書出版發行的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面臨兩難處境,既要打破教材出版和發行壟斷,又要確保整個出版業和新華書店系統的經濟效益,對行業發展負責。各種勢力博弈的結果是,地方出版單位力保與人教社合作獲得的經濟利益,承諾中標后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市場份額達到50%,以繼續獲得人教版教材租型權;有些省區為維護當地出版發行單位的既得利益,在教材招標程序上對教材租型方式、發行資格等提出了一些明確要求。事物的發展總有其兩面性?;仡櫧滩某霭姘l行招投標工作,必須承認,動機、出發點、目標都正確,取得了預期的實際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以及對教材推廣的監管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2.教輔出版發行適應社會需求蓬勃發展,有序與無序并存,存在盲目競爭等問題

我國現有中小學生近2億人,中小學教材及教參規模接近250 億元,各類教輔讀物市場規模至少為 300 億元左右。我國圖書市場上,“二八現象”依然突出,圖書銷售總量的75%是教材教輔,真正意義上的全國人均購書量不足1冊。因此,包括580多家出版社、12441家國有發行單位、97000家民營策劃與發行機構在內的出版發行企事業單位,其經營業績多與教材教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教輔依托教材發展。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于全國中小學教材只有人教版一個版本,教材市場呈現行政壟斷局面,教輔產品也相對單一。從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教材一綱多本的興起,加上應試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教輔圖書出現較大的市場需求。21世紀以來,出版單位整體改制,由事業單位向企業轉軌,經營壓力加大。適逢基礎教育領域第8次課程改革推行,社會已形成巨大的教輔市場需求,教輔出版門檻降低,新華書店也開始設教輔專柜,出版單位于是逐步把注意力集中到教輔出版發行上。

眾所周知,作為國有出版單位,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出版單位雖有“書號”這種相對稀缺的出版資源但經營方法單一,因而教輔產品競爭力不足;民營出版發行機構,有策劃能力但缺乏“書號”資源,需要依附于出版資源。有需求就有合作,于是民營出版發行機構與出版單位的合作應運而生,民營出版發行機構的教輔圖書在市場上開始大行其道,一發不可收拾。各種力量競爭的結果,終使我國教輔圖書市場基本呈三足鼎立之勢,1/3的教輔與教材一起征訂發行,1/3的教輔依靠渠道直銷,1/3的教輔在零售賣場包括各地的批發市場中銷售。

教輔新政出臺前的一段時間,教材教輔圖書的營利特性日趨明顯,各種市場勢力的博弈逐漸激烈,各地教材教輔出版印刷發行問題日益突出。出版單位內部管理混亂,如買賣書號、一號多用、以書代刊、違反發稿程序、對合作者違規行為聽之任之等現象不勝枚舉;不法書商、印刷廠唯利是圖,違反法規政策,聯手盜印教材教輔;新華書店內部管理檢查不嚴,盜版教材教輔圖書堂而皇之進入賣場銷售;書販書商游走于學校周圍,通過“打游擊”、背麻袋上門推銷、給學校有關人員回扣等方式,里應外合攤派教輔資料甚至盜印教輔。至此,由于教輔編、印、發各環節缺乏監管,產品供過于求,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終使出版發行由最初的拼質量、拼品牌、拼營銷、拼服務轉為拼裝幀、拼時間、拼價格、拼折扣,導致退貨率居高不下,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行業正常發展。

3.教材原創社知識產權意識增強,要求教材配套教輔著作權授權經營

綜觀歷史,我國教輔出版一直是一個公共的出版領域。教輔碼洋在整個圖書市場銷售中的比例及其為整個出版發行業帶來的可觀利潤,包括已有的教輔報刊、教輔電子音像制品和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教輔網站所帶來的預期收益,加之出版單位轉制伴隨的經營壓力,使教材原創社本已十分明確的知識產權意識更為強烈,于是理所當然地把教材配套教輔著作權授權經營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為代表,2009年該社發表聲明,稱“編寫、出版、發行配人教版各類教科書使用的教學輔導用書、報紙、雜志,開發、銷售配人教版各類教科書使用的電子期刊、電子產品”,未經其認可的均為侵權作品。教輔新政出臺前后的一些年,人教社對于侵權教輔圖書一直采取向出版單位發函、發律師函和民事訴訟等方式,加大維權力度。事實上,教材著作權維權之路漫漫,任重而道遠,如果以著作權為核心的教材教輔出版權益未能清晰甄別,導致缺乏法規形式的真正保護,那么,單純依靠出版發行企業的維權意識、自律行為,教輔市場惡性循環、無序競爭的亂象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四、國家教輔新政的出臺及主要目標

1.國家高度重視教輔出版發行管理

根據國辦發〔2001〕34號文件精神,2001年6月新出聯〔2001〕8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輔材料管理辦法〉的通知》頒布,明確要求各地新聞出版和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輔材料的出版、發行和使用等環節認真進行一次清理整頓;要加強對中小學教輔材料的管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明確中小學教輔材料是指供中小學生使用的各種學習輔導、考試輔導等方面的圖書,禁止將一切形式的教輔材料編入《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強迫學校訂購、中小學校不得組織學生購買、發行部門不得向學校征訂或隨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輔材料,教輔材料的出版實行總量控制;要不定期對社會流通的教輔材料進行抽查,堅決取締質量低劣的教輔材料并向社會公布,新聞出版和有關行政部門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非法從事教輔材料出版、印刷、發行活動的人員與單位堅決予以取締和打擊。

2001年11月新出聯〔2001〕26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教輔材料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發布,再次重申要認真執行《中小學教輔材料管理辦法》,特別規定每年3月和10月,省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本地區流通的中小學教輔材料內容質量、編校質量、印裝質量進行檢查,在新聞媒體上公布檢查結果;對出版低劣教輔材料的出版社,將取消其教輔材料出版資格。

此后,每年各地新聞出版和教育行政部門都根據“管理辦法”和“實施意見”的要求,對中小學教輔材料類圖書的出版、發行和使用的情況,進行清理整頓,但由于各種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2.多管齊下,嚴肅整治教輔出版發行亂象出新政

有鑒于教輔市場存在的嚴重問題,2011年起國家多部委辦決定聯手進行清理整頓。

2011年8月,原新聞出版總署下發新出政發〔2011〕12號《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輔材料出版發行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出版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輔材料出版管理、印刷復制管理、發行管理、質量管理、價格管理、市場管理;要求各地出版管理部門必須切實強化管理責任,堅持嚴格依法行政,全面開展清理檢查,查辦一批重點案件,結合改革深入治理,以震懾犯罪者、警示違規者、教育從業者、鼓舞廣大群眾。

2011年12月,原新聞出版總署下發新出政發〔2011〕17號《關于加強圖書出版單位中小學教輔材料出版資質的通知》,明確圖書出版單位以中國標準書號出版教輔材料,嚴格實行資質管理,必須具備專門的中小學教輔材料編輯機構、學科出版業務能力,并須報原新聞出版總署審批。

2012年2月,教育部等下發教基二〔2012〕1號《關于加強中小學教輔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要規范中小學教輔材料的使用;要建立健全教輔材料評議推薦辦法并組織成立教輔材料評議委員會,實行“一科一輔”制度;要合理確定評議推薦的教輔材料范圍,根據他人享有著作權的教科書編寫出版的同步練習冊應依法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要認真做好教輔材料自愿購買和推薦教輔無償代購或統一代購工作;要嚴格規范教輔材料編寫行為;要大力加強教輔材料使用監督,建立信訪舉報等有效機制。

2012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下發發改價格〔2012〕975號《關于加強中小學教輔材料價格監管的通知》,明確價格監管目標和重點是中小學教輔材料,按保本微利原則,對各省評議公告的教輔材料試行政府指導價,對各省評議公告以外的教輔材料實行出版單位自主定價;要全面加強對教輔材料市場的監督,按照治理行業腐敗的要求加強對各環節違規收費行為的治理。

自此,一場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針對2010年以來出版發行的中小學教輔材料的整頓、清理、規范行動在出版領域、教育領域迅速展開,各省區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召開專題會議要求規范工作、落實職責,明令查處違法違規出版發行行為。

3.國家教輔新政的細化實施及進一步完善

遵循國家上述4個文件,到2013年底,各省區市除每年兩季對中小學教輔材料進行例行檢查外,還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意見,并開始切實推行。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2015年8月新廣出發〔2015〕45號《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教育部、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中小學教輔材料管理辦法〉的通知》頒布。2016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商務部令第10號《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頒布,文件再次界定了中小學教科書的范圍,并對其編寫、出版、印制、質量、發行、評議、授權、選用、價格、監督等各項內容做了嚴格規定。

上述文件,對規范各地中小學教輔材料出版、發行工作,保護知識產權,推進教材出版產業鏈有機整合,服務教育教學工作,切實促進教輔材料管理,確保教輔出版發行穩定有序,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和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國家教輔新政的行業戰略應對

通過以上對歷史背景、教育需求、行業狀況等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2012年2月頒布的教基二〔2012〕1號《關于加強中小學教輔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有關教輔管理的文件,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以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行業發展、保護消費者權益、尊重知識產權為己任,體現了政府管理部門的責任擔當,對于確保教輔出版發行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效并重及市場管理規范、健康發展,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促進。

教輔新政的出臺是歷史的必然,其實施推行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認可教輔新政有利于社會穩定、行業發展、保護消費者權益、尊重知識產權,有利于治理中小學教輔過多、過濫、過貴亂象的前提下,一些法律層面的問題及程序細節可以交由專家去研究、交由民眾去討論。中小學教輔出版發行單位和各級學校必須樹立發展意識,切實做好本職工作。

第一,規范意識。出版發行單位要做到“經得住八項檢查”,即要經得住出版資質的檢查、出版規范的檢查、作者資質的檢查、著作權授權的檢查、印刷復制資質的檢查、內容和印制質量的檢查、發行資質的檢查、價格政策的檢查。

第二,誠信意識。出版單位要有長遠目光,牢固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以誠信為根本,以國家政策指導企業自身發展,對列入公示目錄的教材配套教輔品種,主動聯系教材原創社,請求著作權授權使用,同時也要增強自我版權保護意識。

第三,質量意識。出版單位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切實做好中小學教輔選題、組稿、編輯加工、出版校對、征訂宣傳等工作,一手抓管理、抓規范,一手抓生產、抓質量,確保出版最優秀的教材配套教輔圖書供師生選用;要嚴格執行發行費標準,不得以任何借口變相降低價格;要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學生減負規定,密切聯系市縣教育部門、學校,為有條件的地區、單位出版定制免費采購的優質教育指導讀物。

第四,渠道意識。新華書店要牢牢把握主渠道,嚴格按照教輔管理辦法要求,堅持“一科一輔”和學校自愿訂購原則,提高服務水平,適應現實需求,細化宣傳介紹,在零售賣場把服務于學生素質提高、學業進步、中高考必備的教輔材料備足備好,真正杜絕盜版教輔、學校攤派、非法銷售,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家長孩子們的真實教輔需求提供便利,做維護教輔市場發行秩序的模范。

第五,共贏意識。教材原創社在考慮教材配套教輔著作權授權時,既要立足知識產權維權、促進自身經濟發展,又要考量教輔出版單位生產成本費用實際,特別是教輔印張定價限高后的利潤空間,更要著眼產業健康發展,制定與公示目錄教輔、市場教輔相區別的著作權授權政策,實現合作各方雙贏、多贏。國家要考慮建立機制,限制某些教材原創社著作權授權的漫天要價行為。到2014年,人教社基本完成了全國范圍內各地方集團、部分民營教輔單位的教輔授權與合作,在控制配套教輔授權數量、確定著作權使用費率等方面堪稱楷模,成為從源頭上避免教輔出版發行惡性競爭的榜樣。

第六,嚴管意識。各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價格主管部門要以社會效益、公眾利益為先導,加強對本地區出版單位、印刷企業、發行網店、圖書批發市場、中小學校的指導與經常性監督,在每學期開學前后或期中,把學校的需求目錄與政府確認的公示目錄相對照、把學生實際使用的教輔用書與新華書店提供學校征訂的目錄相對照,設立舉報電話,打擊盜版教輔,嚴格價格審查,嚴禁各環節索要回扣、贊助等行為,打擊無證經營、超范圍經營,切實促進行政處罰、獎勵制度、公示宣傳、輿論監督相結合,使管理監督經?;?、長期化。

我國教輔讀物的出版發行改革與教育體制改革、課程改革、考試制度改革密切相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出版社改制、深化改革為出版業走內涵式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了活力;教材教輔出版發行管理規范為出版發行業持續發展、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教輔材料散濫亂象必須徹底整治。在一個新技術、新業態、新媒體共生的時代,形式豐富、優質高效、簡潔實用的教輔讀物出版的春天必將到來。

[1]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輔材料管理辦法》的通知[N]. 教育部政報,2001-08-28.

[2]中小學教輔材料管理辦法(2001)[Z].

猜你喜歡
戰略思考教輔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阿博覽會創新發展的戰略思考
服務經濟全球化時期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戰略思考
強化讀者意識 提高教輔競爭力
探討教輔圖書的編輯加工與策劃
試談教輔出版的轉型升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