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大選的“面對面”

2016-12-19 04:55陶短房
世界博覽 2016年20期
關鍵詞:面對面尼克松總統大選

陶短房

有人曾戲言,美國總統大選“總體上是表揚與自我表揚、批評與相互批評的結合”,而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這種“面對面”的形式,則堪稱“自我表揚”和“相互批評”的巔峰與極致,其收視率往往堪與熱門電視節目相媲美。

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電視直播辯論的第一場已經結束,業已結束的第一場辯論(9月26日)由NBC夜線新聞主持人霍爾特(Lester Holt)主持,紐約亨普斯特德市霍夫斯特拉大學主辦;第二場辯論的時間是10月9日,主持人是ABC新聞資深記者拉達茨(Martha Raddatz),地點是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華盛頓大學;第三場的辯論時間是10月19日,主持人是??怂怪苋招侣勚鞒秩巳A萊士(Chris Wallace),地點是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大學。

在美國,投票選舉和股票交易也許是最能喚起民眾投入自身生存意識的事情了。

今年的“規矩”

唯一的一場副總統候選人辯論已于10月4日在弗吉尼亞州法姆維爾市朗伍德大學舉行,主持人是CBS新聞主持人基哈諾(Elaine Quijano)。

由于必須在形式上講究“公平對決”,總統候選人電視直播辯論由美國各主流媒體共同承擔直播任務,會務安排自1988年起則交給中立、非營利機構“總統辯論委員會”(CPD),這個機構的董事會成員來自各黨派(其實主要來自民主和共和黨),負責一切和辯論有關的規則、時間、地點、辯論話題等的最終確認,每場的辯論話題提前一周公布。

自1988年起CPD就規定了候選人電視直播辯論的“準入門檻”——在CPD指定的5次全國民調中每次均獲得15%以上的支持率。

照不成文慣例,四場辯論的主持人原則上來自4個不同的主流媒體,由CPD遴選產生,公開的標準包括“對辯論專題的熟悉程度、專業經驗,對辯論‘主要應集中于候選人及其理念原則的理解”等,但一般都會適當考慮“傾向平衡”,如此次3場總統候選人辯論的主持人中,霍爾特被認為親民主黨,華萊士被認為親共和黨,而拉達茨的政治傾向性則不明顯。

近20多年的辯論,時長幾乎都是90分鐘,第一場和第三場每場設3個主話題,每個話題分兩小節,每小節15分鐘。每個小節主持人先花1分鐘提出問題,兩位主持人各有兩分鐘答問,剩下來的時間則留給兩位候選人相互論難爭辯。如果爭辯持續到小節結束仍然熱烈,主持人可以宣布延時;反之,倘中途“冷場”,主持人也可臨時提出其它問題補充。

第二場電視辯論被認為是辯論中最關鍵的一場,通常主持人會盡量挑選不偏不倚的中立人士,辯論主題的選擇也和另兩場不同,事先公布的問題來自蓋洛普民調挑選的、尚未決定投票取向的搖擺選民,占問題總數約一半,剩下的一半則由主持人臨場提出,通常會盡量選擇公眾和媒體最關注的話題。這場辯論的形式酷似市政廳會議,因此也被稱作“市政廳式辯論”。

至于副總統候選人辯論,則通常分9小節,每小節10分鐘,集中辯論一個話題,形式顯得更隨意和細碎一些。

“3+1”的辯論開始時間都是21時。

當地時間2016年10月7日,美國芝加哥,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提前為總統大選投票。

“面對面”的由來

如今世界各地的總統大選大多采用了電視直播辯論的形式,而這種“面對面”式的辯論正發源于美國總統選舉,并可追溯到1858年林肯-道格拉斯(Abraham Lincoln/ Stephen A. Douglas)著名的“七場之辯”,這場辯論中,出身律師的林肯以雄辯之姿闡述了廢除奴隸制和堅持聯邦的意義,將對手駁得張口結舌,被認為是南北戰爭的導火索之一,當然,這次辯論是“面對面”,但當時尚無直播手段,辯論信息的傳播靠的是報紙和漫畫。當時的媒體和評論認為,林肯的律師背景和對法庭辯論形式的熟悉,壓倒了道格拉斯的政治經驗,這也讓許多人認定,“面對面”總統候選人辯論的靈感產生于號稱“訴訟之國”的美國的庭審辯論傳統,而“政治家多律師出身”的特色,也多少于律師善訟善辯有關。

“面對面”辯論走入直播時代始于1948年5月17日,當天在俄勒岡州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中,大熱門、時任紐約州長杜威(Thomas Dewey)和前明尼蘇達州長斯塔森(Harold Stassen)就“共產主義在美國是否能合法存在”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數千萬聽眾圍在收音機旁首次獲得了“廣泛的同步感”。遺憾的是,這兩位“第一批吃螃蟹者”最終都未能入主白宮。

第一次電視直播發生在1960年9月26日,辯論雙方是代表共和黨的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代表民主黨的肯尼迪(John F. Kennedy),這次歷史性的電視直播和4年后首次實現奧運會電視直播的東京奧運、1969年“阿波羅11”登月飛船發射直播,被稱作“電視直播史上三大里程碑”。

但早期的“面對面”辯論顯得比較粗疏:林肯-道格拉斯辯論每場都長達3小時以上,當時曾有人戲言“道格拉斯不僅是被辯倒、也是被拖垮的”,杜威-斯塔森辯論全場僅僅圍繞著一個狹隘的話題反復“折騰”,大多數時間淪為兩位候選人的相互攻訐和吹毛求疵,尼克松-肯尼迪辯論只進行了一場,偶然性因素太大,這次辯論尼克松意外翻船,這讓他此后一直對“面對面”直播辯論產生陰影,此后兩次都拒絕出席。

1976年9月23日,由美國婦女選民聯盟(League of Women Voters)發起,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 Jr.)和卡特(Jimmy Carter)兩位總統候選人參加了新形式的總統候選人電視直播辯論,自此總統候選人辯論成為慣例,再未中斷,且自1988年改由CPD主辦后一直延續著大體相近的規則。

2008年,Youtube首次利用互聯網視頻直播了總統候選人電視直播辯論,從此“面對面”辯論也進入了網絡時代。

“面對面”趣談

——從“怯場”到搶登。

第一次電視直播辯論,原本的大熱門尼克松意外翻盤,整個選情也自此徹底逆轉,導致尼克松入主白宮晚了8年之久,這件事給尼克松帶來了“電視直播恐懼癥”,也令美國總統候選人電視直播辯論的“制度化”被推出了16年之久。

當地時間2016年10月9日,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大學生們在Danforth大學中心觀看美國大選第二次電視辯論。

但隨著越來越多政治人物感受到“面對面”方式戲劇性的助選效果,盡管參與這種辯論的后果是雙刃劍——既可能“冷門變熱”,也可能“熱灶被倒”,但各路好漢仍趨之若鶩,盡管并沒有任何法律明文規定總統候選人必須參加辯論,然而自1976年至今還從無人“逃席”,相反,那些影響力很小的“第三黨”候選人幾乎每屆都在抱怨,他們“被不公平地堵在電視直播辯論門外”。

——“二人轉”和“三人行”

本屆除了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和特朗普(Donald Trump),參加總統大選的候選人還有自由黨的加里.約翰遜(Gary Johnson)和綠黨的基爾.斯坦(Jill Stein),他們兩位很難沖破前述“15%準入門檻”,成為電視直播辯論的攪局者。但歷史上這樣的攪局者還是有的——1992年和1996年,獨立候選人、億萬富翁佩羅(Henry Ross Perot)成功沖破了這一門檻,出現在“面對面”現場。由于“二人轉”變成“三人行”,CPD不得不臨時修改規則,取消“自由辯論”環節,改為由主持人和經過挑選的現場觀眾提問,三位候選人依次回答。

——勝負手

讓尼克松陰溝翻船、產生辯論恐懼癥,也讓電視直播辯論的選情影響力被第一次淋漓盡致表露無遺的1960年“9.26”辯論,尼克松此前剛因膝蓋手術元氣大傷,選前還得了感冒,加上對電視直播的屬性完全陌生,讓競選班子閉門準備“小抄材料”,再背個滾瓜爛熟,結果臨場被準備充分、應對靈活、時有犀利妙語的新秀肯尼迪弄得張口結舌,而病后初愈的糟糕形象、精神面貌更讓多達6500萬的電視觀眾產生“這個人要不得”的直觀印象,原本被認為“穩贏”的選情登時大逆轉。就連肯尼迪事后也坦言,“要不是電視直播我幾乎贏不了”。

1976年的辯論是首次“常態化”電視直播辯論,也是首次“三場制”辯論,在第二場(1976年10月6日)辯論中,福特在被主持人、紐約時報記者弗蘭肯(Max Frankel)問及波蘭問題時出現口誤,稱“波蘭和東歐并未被蘇聯控制”,盡管后者實際上巧妙地給了福特一個“下臺階”的補救機會,但一念之差讓好面子的福特選擇堅持自己與當時美國公眾普遍認識截然相反的說法,最終被并不以辯論見長的“木匠”卡特抓住把柄敗下陣來,并最終輸掉了大選。

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被公認“最善于電視直播辯論的候選人”,在1980年的三場辯論中他舉重若輕,讓卡特不善言辭的弱點被無限放大,;4年后面對年輕氣盛的對手蒙代爾(Walter Frederick Mondale),他巧妙地以守為攻,當對手指責他年紀太大時他不緊不慢地反唇相譏,說“不愿主動拿年齡問題大做文章,是不想占對手便宜,以免讓人覺得自己欺負對手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結果贏得一場大勝。和傳統的“律師風格”相比,曾是好萊塢明星的里根拿捏自如的“演員風格”,被認為是“最適合電視媒介的辯論風度”。

在2016年10月9日的周日,美國首都華盛頓,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競選大戰正在造勢。

1988年的辯論對手,是代表共和黨的老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和代表民主黨的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原本后者一直領先,但電視直播辯論中,主持人在杜卡基斯闡述“廢除死刑”論點后提出設問——如果被謀殺的是你妻子,你是否認同對兇手執行死刑?杜卡基斯只回答了一個字“No”,如果在“廢死”民意高漲的今天,這或許會為他贏來幾個百分點的選情上漲,但當年的結果卻是令他的支持率一夜間暴跌7個百分點(至42%),并就此一蹶不振,背著“冷血動物”的名聲敗下陣去。

2008年奧巴馬(Barack Obama)以大黑馬姿態最終當選,素有“零售總統”之稱的他其實并不太善于現場即興發揮(有“提詞機演講者”的戲稱),但他卻是網絡社交平臺的應用高手,Youtube的首次介入令他如魚得水,當時有人一針見血指出,老邁的對手麥凱恩(John Sidney McCain III )“輸給了Youtube”。

猜你喜歡
面對面尼克松總統大選
新媒體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的作用
韓檢方要“面對面”調查樸槿惠
1976:尼克松為何給江青“差評”
尼克松曾擔心來華要磕頭
移民
媒體在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的作用和影響探析
反對派與總統大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