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螟蟲性誘技術研究進展

2016-12-20 09:08蔡超姜海平管信山朱一博
現代農業科技 2016年20期
關鍵詞:研究進展

蔡超++姜海平++管信山++朱一博++湯云霞

摘要 簡要介紹了水稻螟蟲性誘技術的早期應用,綜述了水稻螟蟲性信息素組分結構鑒定、性誘劑人工合成及田間應用相關配套技術的研究進展及應用前景,以期為水稻螟蟲的測報及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螟蟲;性誘技術;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435.1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099-02

Research Progress on Sex Pheromone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AI Chao JIANG Hai-ping GUAN Xin-shan ZHU Yi-bo TANG Yun-xia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Rudong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Rudong Jiangsu 226400)

Abstract Preliminary study on sex pheromone of the rice stem borer were introduced briefly,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were summarized,such as the components、structure and synthetic of sex pheromone,the applied technique in the fiel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ecast and control of the rice stem borer.

Key words rice stem borer;sex pheromone;research progress

螟蟲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蟲,主要種類有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在我國多個稻區發生,嚴重影響我國的水稻生產。受耕作方式的變化、品種布局的調整及害蟲抗性增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水稻螟蟲種群數量逐年上升,危害也越來越嚴重。

螟蟲的監測通常是以剝查稻樁、稻草和枯心苗中殘留蟲蛹的數量及發育進度來推算,加以燈誘進行驗證,但螟蟲食性雜、越冬場所多、發生期長及世代重疊現象嚴重等因素,給準確測報帶來了難度;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新的環境要求下,螟蟲的防治不能像過去那樣單純地依賴化學藥劑。

利用性誘劑監測和防治水稻螟蟲具有準確、高效、環境兼容性好、選擇性強、對天敵安全等優點,大面積使用,對提高稻米品質、保護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作用。

1 螟蟲性誘技術初步探索

1975年江蘇省東臺縣五烈病蟲測報站通過收集、飼養雌蛾,探索利用性誘技術監測螟蟲發生動態的研究[1]。雌蛾羽化后,當晚即可交尾,表現出較強的性誘能力,至第3天性誘能力明顯下降。因此,大量收集、飼養雌蛾成為試驗成功的關鍵。在電燈、汽油燈尚無法確保正常工作的形勢下,通過性誘技術,可基本反映出螟蛾的消長情況,從而驗證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受當時條件的限制,螟蟲性信息素組分配比等尚未鑒定,無法通過人工方式大量合成,不具備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條件;另外,也無法開展影響性誘效果的其他相關因素的研究工作。

2 螟蟲性信息素組分鑒定

昆蟲體內產生和分泌的性信息素數量極少(一般每只雌蟲為11×10-9~11×10-6 g),用其防治害蟲是不現實的。由于超微量分析儀器的應用和立體選擇合成技術的出現,近30年來,昆蟲性信息素的結構鑒定和化學合成獲得了快速發展[2]。

2.1 螟蟲性信息素組分結構的初步鑒定

1975年Nesbitt等[3]將二化螟性誘素鑒定為2個化合物,即Z11-16:Ald(5,質量比,下同)和Z13-18:Ald(1);1976年日本Ohta等[4]又鑒定了該性信息素的結構,與Nesbitt等[3]的完全一致,同樣得到上述2個組分,但證實配比(65~85)∶100能引起雄蛾最強EAG反應;Tatsuki等[5]鑒定出6個組分,分別是16:Ald(26)、Z9-16:Ald(5)、Z11-16:Ald(48)、Z11-16:OH(5)、18:Ald(1)和Z13-16:Ald(6),其中質量比為48∶6∶5的Z11-16:Ald、Z13-18:Ald和Z9-16:Ald制備的誘芯具有和全組分誘芯相同的活性。從此,該三元配比的誘芯被廣泛認可并用于測報、田間誘捕和交配干擾。Cork等[6]將菲律賓三化螟種群性信息素鑒定為Z11-16:Ald(3)和Z9-16:Ald(1);Tatsuki等[7]將印尼三化螟種群性信息素成分鑒定為Z9-16:Ald(1)、Z11-16:Ald(4)和Z9-18:Ald(1);杜家緯[8]等從中國廣西三化螟種群性腺中得到5個組分,其中有作用的成分為16:Ald(18.8)、Z9-16:Ald(27.1) 和Z11-16:Ald(54.1)。

2.2 螟蟲性信息素組分優化

隨著周邊學科的發展和微量分析技術的提高,螟蟲性信息素中微量活性物質得到進一步研究,人工合成性誘劑的組分配比接近性信息素的自然比例,活性大大提高。

李為爭等[9]系統比較了二化螟性誘芯中Z11-/Z9-16:Ald及Z13-18:Ald劑量對2個世代的二化螟雄蛾誘捕量的影響,2個最佳配方中Z11-/Z9-16:Ald分別為9∶1和8∶2,而比例在7∶3~1∶9之間的誘芯則無引誘作用。若保持誘芯中Z11-16:Ald和Z9-16:Ald的劑量一致且質量比控制在2∶1,則二化螟誘捕量隨誘芯中所含Z13-18:Ald劑量的增加而下降。研究發現,與越冬代相比,所有誘芯在二化螟第1代引誘效果顯著下降,但組分為Z11-16:Ald(2)、Z9-16:Ald(1)、16:Ald(0.7)和Z13-18:Ald(0.37)的誘芯誘捕量顯著優于其他配比。

3 螟蟲性誘劑的合成及初試

根據Nesbitt等[3]和Ohta等[4]對二化螟性信息素組分的鑒定,1976年7月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合成由Z11-16:Ald和Z13-18:Ald組成的二化螟性誘劑,并于1977年進行了配比和劑量的測試,隨后就安放場所、高度、不同劑型、劑量和持效期進行田間應用技術研究[10];江蘇省金壇昆蟲激素研究所根據國外鑒定組分并合成2種產品,按幾種配比在江蘇鹽城、福建長樂及湖南岳陽等地進行了誘集水稻二化螟雄蛾試驗[11]。此階段尚未弄清螟蟲性誘迷向作用機理,性誘劑僅就上述2種組分進行合成,對其他微量活性物質研究較少,誘芯的緩釋、長效及田間綜合應用配套技術尚未開展整體研究,誘蛾效果難以滿足測報及防治需求。

4 性誘技術的應用研究

近些年,研究水稻螟蟲性誘技術的科研院所及生產經營企業越來越多,研究內容更加廣泛深入,誘芯的穩定性及緩釋技術大幅提高,性誘捕器等相關配套產品及應用技術得到深入研究,性誘效果大幅提高,水稻螟蟲性誘技術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應用。

盛承發等[12]研究了不同存貯期二化螟性誘芯對誘蛾效果的影響,在同樣存貯條件下,存貯33~37個月的誘芯較存貯2~6個月誘芯誘蛾量下降84.6%,影響明顯,但兩者所反映的田間蛾期基本一致;曾 偉等[13]比較了不同監測方法誘集水稻越冬代二化螟成蟲的效果,認為粘膠型誘捕器和蟲情測報燈效果優于水盆型誘捕器;胡代花等[14]比較了誘捕器的類型、顏色及懸掛高度對二化螟誘捕效果的影響;針對水稻螟蟲不同世代誘蛾效果存在差異的現象,王德好等[15]應用二化螟性誘劑對安徽白湖地區2代雄蛾進行大面積誘捕試驗,取得了較好的誘蛾及防治效果;盛承發等[16]在吉林省開展性誘劑監測水稻二化螟成蟲動態及發生世代研究,發現吉林省二化螟成蟲全季活動期長,存在相當高的2代轉化率,有助于改變該地二化螟常年只發生1代的傳統觀點;杜永均等[17]通過室內及全國17個水稻產區多點多年田間試驗示范,集中研究了多種水稻螟蟲性信息素誘芯的配比和緩釋技術、誘捕器結構及應用技術,探索了性信息素地理區系差異、性誘劑的穩定保護和釋放等問題。

5 性誘技術研究展望

5.1 優化誘芯效果

在穩定誘芯主組分組成、配比,確保測報專用誘芯專一性的基礎上,要完善性信息素中微量組分,尋找開發增效劑,提高誘芯的田間誘集效果;適應地理區系差異要求,繼續開展多點多年的田間試驗,開發適用于不同地理區系的誘芯配方,提高性誘監測技術的地域適用性;不斷尋找開發誘芯緩釋新材料新技術,滿足水稻螟蟲種群動態監測的均勻釋放、長期有效的要求。

5.2 完善應用技術

針對水稻螟蟲越冬代雄蛾對性誘反應比較強烈,而其他代次反應相對遲鈍的現象,應深入研究不同世代間誘蛾效果差異的原因;開展溫濕度、風速、光周期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對性誘效果影響機理的研究,優化誘捕器的種類及使用技術等,制定水稻螟蟲性誘技術規范。

5.3 優化自動計數技術

利用性信息素誘捕害蟲具有專一性的特點,結合電子信息技術,開發、優化電子自動計數系統,自動記錄單位時間內誘捕的靶標害蟲數量,記錄數據長期存儲,并可通過接口輸出或通過通信服務傳送至服務器,提高監測數字化水平,減輕基層測報人員工作壓力,降低其工作強度,提高監測精準化水平。

6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東臺縣五烈病蟲測報站.螟蛾性誘在測報上的應用[J].農業科技通訊,1976(6):28.

[2] 雷海清,沈冬初,金新昌.昆蟲性信息素應用研究進展[C]//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技創新與綠色植保: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集.昆明: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6:491-496.

[3] NESBITT B F,BEEVOR P S,HALL D R,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s of the moth,Chilo suppressalis[J].J Ins Physiol,1975,21:1883-1886.

[4] OHTA K,TATSUKI S,UCHIUMI K,et al.Structures of sex pheromones of rice stem borer[J].Agr Biol Chem,1976,40(9):1897-1899.

[5] TATSUKI S,KURIHARA M,USUI K,et al.Sex pheromone of the rice st-em borer moth,Chilo suppressalis(Walker)(Lepidoptera:Pyralidae):the third component,Z-9-hexadecenal[J].Appl Entomol Zool,1983,18:443-446.

[6] CORK A,BEEVOR P S,HALL D R,et al.Components of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of the yellow stem borer,Scirpophaga incertulas[J].Ent Exp Appl,1985,37:149-153.

[7] TATSUKI S,SUGIE H,USUI K,et al.Identification of possible sex pher-omone of the yellow stem borer moth,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 (Lepidoptera:Pyralidae)[J].Appl Entomol Zool,1985,20(3):357-359.

[8] 杜家緯,戴小杰,許少甫,等.水稻三化螟性信息素的研究-Ⅱ.化學結構鑒定和田間誘捕試驗[J].中國科學B輯:化學,1987,17(7):718-723.

[9] 李為爭,盛承發,郭線茹,等.二化螟性誘芯中不飽和十六醛的比例對誘捕效果的影響[J].植物保護,2008,34(3):105-108.

[10] 吳成德.人工合成二化螟性誘素:田間應用技術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1980(3):19-21.

[11] 江蘇省金壇昆蟲激素研究所.二化螟性誘劑合成初報[J].昆蟲知識,1978(4):110.

[12] 盛承發,康芝仙,陳日曌,等.二化螟性誘芯不同存貯期對誘蛾效果的影響[J].植物保護,2002,28(4):9-11.

[13] 曾偉,唐達萱,李仁英.不同監測工具對水稻二化螟越冬代成蟲的監測效果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7(10):82-86.

[14] 胡代花,楊曉偉,韓 鼎,等.二化螟性誘劑田間應用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23):77-80.

[15] 王德好,王松詳,費銘海,等.二化螟性誘劑大面積誘捕2代雄蛾的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02,30(3):396-397.

[16] 盛承發,宣維健,伊伯仁,等.性誘劑監測吉林省水稻二化螟成蟲動態及發生世代研究[J].生態學雜志,2003,22(4):79-81.

[17] 杜永均,郭 榮,韓清瑞.利用昆蟲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應用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13,33(11):39-42.

猜你喜歡
研究進展
納米流體強化吸收CO2的研究進展
近50年自然保護地旅游研究進展與啟示
阿爾茲海默癥發病機制及相關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
中醫外治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進展
小細胞肺癌病理特征及免疫研究進展
近十年國際STEM教育研究進展
肉品中水分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河口海岸環境監測技術研究進展
磁弛豫開關傳感器在醫學診斷及食品安全檢測中的研究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傳感分析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