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臺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

2016-12-20 09:28華利靜
現代農業科技 2016年20期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對策模式

華利靜

摘要 依托邢臺縣發展林下經濟的資源優勢,介紹了邢臺縣發展林下經濟的林藥、林菌、林糧、林禽、林畜、林油(花)6個主要模式,并借鑒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經驗,就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從科技支撐、示范帶動、三產融合、拓展功能、技術服務、“品牌+互聯網”6個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 林下經濟;模式;問題;經驗;發展對策;河北邢臺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128-02

林下經濟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原理為基礎,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遵循技術、經濟規律,發展林下種植、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林下采集及產品加工、森林旅游產業[1]。林下經濟極大地增加了林地附加值,將林地的長、中、短期效益有機結合,使林地既是生態的保護帶又是綜合經濟帶,林業資源優勢提升為經濟優勢[2]。

邢臺縣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南端東麓,地勢西高東低,依次構成了中山、低山、丘陵、平原4種地形,自然形成了“四川三河”的自然地理景觀。全縣轄16個鄉鎮,519個行政村,33.55萬人口,總面積18.48萬hm2,其中山區面積17.48萬hm2,山場面積12.55萬hm2,是一個“九山一田”的山區大縣、林業大縣。全縣水果種植面積6 666.67 hm2,板栗種植面積3.33萬hm2,核桃種植面積6 666.67 hm2,酸棗撫育面積6 666.67 hm2,豐富的山場、林地資源對發展林下經濟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

1 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

1.1 林藥模式

邢臺縣林下種植黃芩、金銀花、知母、金線蓮、蒲公英和金銀花等低桿中藥材面積333.33 hm2,其中有4個中藥材標準種植園,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進行管理。

邢臺縣銀發綠化農業公司在西黃村鎮北會村種植黃芩、知母、防風等中藥材品種,種植面積77.34 hm2,其中黃芩40 hm2、知母20 hm2、黃芪6.67 hm2,其他10.67 hm2。根據黃芩、知母的生長要求,到2016年可以適時采收,在經濟效益方面初步估計黃芩產量可達4.5 t/hm2,收購價16元/kg,知母產量可達6.0 t/hm2,收購價14元/kg,純經濟收入可達2.25萬元/hm2,整個種植園年經濟效益可達135萬元。在社會效益方面,77.34 hm2中藥材示范園建設從播種到采收需投入2萬多勞動力,可使當地農民就地轉化,并且能夠學到中藥材種植管理技術。在生態效益方面,年減少水土流失3 000~ 4500 t/hm2。

邢臺縣古寨英談農業公司總經理關常革“南藥北移”,依托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先進技術,在漿水鎮棗園村的板栗樹下成功種植南方名貴珍稀中藥材金線蓮,目前已種植金線蓮逾33.33 hm2,植株的成活率和生長量均較高,成本低,經濟效益較為顯著。

1.2 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利用林下蔭蔽、濕度較高的環境栽培食用菌,采用人工接種,菌絲體成熟后放在林下培養、出菇,成本低,收益高[3]。

主要在漿水鎮等深山區開發種植栗蘑、香菇等林下食用菌,其中邢臺縣民瑞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漿水鎮后南峪村板栗栽培面積333.33 hm2,以林下種植栗蘑、木耳為發展方向,現有栗蘑1.33 hm2,日光大棚20個,2015年栗蘑收入60萬元。 邢臺冬崗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漿水鎮川林村于2010年開始林下香菇生產,香菇栽培料選用山區果樹修剪下來的枝條,原料豐富,栽培后的菌袋作為有機肥入田,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是山區發展循環農業、農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目前已建和在建香菇大鵬近40個,單棚香菇年收入11萬元,帶動周邊下店村、漿水村、大寨村等也發展了香菇大棚10余個。

1.3 林糧模式

林糧間作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林菜、林油間作等,例如最常見的有在林間套種玉米、豆類等小雜糧[4]。豆科作物具有良好的固氮特性,能夠促進豐產林的生長。谷子生產主要施用有機肥,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促進林地果樹生長和提高產品質量都有很好的作用。邢臺縣調整山區種植結構,壓減玉米種植的同時,以太子井鄉為中心的淺山丘陵區發展林下種植谷子小雜糧逾4 000 hm2,在林下間套種農作物、以短養長的發展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農作物種植及果樹管護雙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1.4 林禽模式

林禽復合經營模式,是充分利用林下昆蟲、小動物及雜草植物多的特點,在林下放養或建圍欄,養殖雞、鴨、鵝等家禽[5]。邢臺縣南石門鎮、西黃村鎮均有林下養雞,多以小戶、散養為主,養殖柴雞逾2萬只,每只效益25元左右。

1.5 林畜模式

利用林下活動范圍廣、造林密度小等特點,以及充分結合林下雜草多這一資源,實行林下圈養或放養肉牛、肉豬、山羊等牲畜。同時,牲畜的糞便又能為樹木生長提供充足的有機肥料,如此循環發展,有助于形成高效的生物生產鏈[6]。如漿水鎮養殖林下野豬300頭,占地66.67 hm2,每頭野豬效益2 500元。

1.6 林油(花)模式

以林下種植油菜、油牡丹為主。邢臺九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發投資,公司采取“政府+園區+科研+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通過荒山綠化、林下套種、間作復種等多種模式,完成油用牡丹、玫瑰、菊花套作種植面積達到200 hm2。油菜種植主要是農戶在果樹幼樹期的一種間作模式。

2 項目支持

政府支持林下經濟的政策主要有中藥材項目和特色產業項目支持。近幾年已在退耕還林、中藥材、特色種植等項目中對符合條件的林下經濟產業給予支持。

3 存在的問題

3.1 規模較小,布局分散

目前,林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傳統的林藥、林下特種養殖等經營模式,幾乎都是單一的種養,還處于探索階段,種養規模小、散、碎,多處于自發狀態,大戶發展少,絕大部分林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3.2 不適宜機械化經營,種植成本高

由于天然的地理條件,山地、坡地居多,不適宜機械化耕作和采摘,大大地增加了勞動力成本,效能較低。

3.3 缺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的帶動

雖然有邢臺縣九綠公司、銀發綠化等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的典型示范,但還沒有完全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種植管理水平還較為落后。

4 主要經驗

4.1 食用菌技術成熟,效益較好

邢臺縣栗蘑、香菇等食用菌種植管理技術較為成熟,生產效益良好,尤其在漿水鎮一帶,依托“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并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管理,單棚(666.67 m2)香菇收入6萬元左右,單棚栗蘑大棚收入2萬元左右。目前來看,食用菌發展前景良好,有利于帶動周邊鄉鎮、農戶規?;l展。

4.2 林藥兼做模式成功

邢臺縣林地面積比較大,山多田少,林藥間作,以藥養林,通過基地示范,以點帶面,林下種植黃芩、知母、防風和金線蓮逐步形成了規模,在“企業+基地+技術+農戶”的運行模式下,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又提高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5 發展對策

5.1 科學規劃,優勢發展

發展林下經濟要有科學規劃。建議在深山區利用豐富的板栗種植資源,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在國省干線兩側,美麗鄉村重點村、示范村,鄉村旅游示范村大力發展林油(花)間作,打造梨—油、桃—油、蘋果—油等創意農業景觀;在淺山丘陵區利用小雜糧、豆類等作物耐旱、耐瘠薄特性大力發展林糧、林油間作和林藥種植模式。

5.2 培育龍頭,示范帶動

學習借鑒全國、省市先進經驗,立足邢臺縣實際,依托“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種植大戶,培植重點龍頭企業、先進專業合作社,積極創造條件,并在技術改良、規模擴建等方面,進行重點培育,給予政策、資金的支持,促其上檔次、成規模,帶動更多的群眾投身于林下經濟發展,推動林下經濟規?;?、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

5.3 齊頭并進,交叉融合

目前已形成了林菌、林藥、林畜、林禽、林油(花)、林糧6種主要模式,模式較為傳統單一,在各個模式發展下擴大規模,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加工業、旅游業等一、二、三產業融合,一是以板栗—食用菌、林—禽、林—畜為依托打造的循環經濟產業群;二是發展林—油(花)、林—藥、林—糧為主的都市型休閑觀光林下經濟產業群;三是在偏遠山區以生態涵養為目的仿野生、近自然產業群。

5.4 科技支撐,技術服務

加強與科研院企的合作,依托基層農技推廣補助、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藥材種植示范園等項目優勢,加大林下種、養技術的培訓,實行入戶指導,為廣大農民及時解決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提高農戶的種、養水平,促進林下生產的標準化水平,有效促進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5 三個結合,拓展功能

5.5.1 與精準扶貧結合。農業、林業、扶貧辦等單位的項目資金集中捆綁,實施“貧困戶+林下種植+扶貧資金+農業項目資金”模式,加大對貧困戶發展林下經濟實現脫貧的扶持力度和精準度。

5.5.2 與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結合。以“發展林下經濟”為目的,在開展林下立體空間種養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延伸農業產業鏈條,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通過整合資源,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發展鄉村旅游、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和休閑農業,打造農業景觀,建設集林藥、林禽、采摘觀光、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吃、住、購、娛、消”的產業基地,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互利互贏。

5.5.3 與發展大健康產業結合。以大健康產業為主導,依托縣域中藥材資源,加大中藥材產業生產、品牌認證、加工等產業鏈條,建立林藥種植示范基地,促進林藥科技創新,加大綜合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特色新型城鎮等建設,構建以醫藥、養生、旅游休閑為支撐的“大健康”“林藥”體系。

5.6 品牌特色,“互聯網+”宣傳

著重打造縣域林下經濟“品牌+特色”的發展模式,大力開展“三品一標”認定和中藥材GAP認證,利用農業電商、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和紙媒,加大對林下種、養、娛的產品營銷和品牌宣傳力度,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6 參考文獻

[1] 韓鋒.林下經濟發展及對林農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5.

[2] 杜硯明.新鄉縣林下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3] 曲藝,劉延君,于秀杰,等.遼寧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建議[J].遼寧林業科技,2016(3):48-53.

[4] 王宏印.新形勢下林下經濟產業模式探究[J].江西農業,2016(5):91.

[5] 杜德魚.陜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5):264-268.

[6] 吳憲揚.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6,36(2):180-181.

猜你喜歡
林下經濟發展對策模式
吉林省林地清收背景下林下經濟推廣的研究
永續債券探析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場現狀與發展對策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中學數學創造性教學的模式與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