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夏地區對流天氣過程環流分型

2016-12-20 13:42馬學文孫玉蓮韋伯龍馬旭潔
現代農業科技 2016年20期

馬學文++孫玉蓮++韋伯龍++馬旭潔

摘要 利用2005—2014年臨夏地區永靖、東鄉、廣河、和政、康樂5個氣象站雷暴觀測資料,從10年的觀測資料中,挑選出了213個雷暴記錄。由于所選站點比較集中,一個站點發生雷暴就認為該地區有發生對流。根據雷暴發生個例,逐個查看2005—2014年5—9月MICAPS 8:00、20:00的500 hPa高度場,將對流天氣過程進行劃分,得到了臨夏地區對流天氣的主要環流形勢為:槽后西北氣流型、橫槽型、槽過境型、低渦后部型。其中,最有利于臨夏地區發生對流的天氣型是槽后西北氣流型或橫槽型,其次是槽過境型。

關鍵詞 對流天氣過程;環流分型;甘肅臨夏

中圖分類號 P4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30-03

Classification of Convection Processes With Circumfluence Types in Linxia Area

MA Xue-wen 1 SUN Yu-lian 2 WEI Bo-long 2 MA Xu-jie 2 YANG Zhen-xin 2

(1 Guanghe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Gansu Province,Guanghe Gansu 731300; 2 Linxia Meteorological Bureau)

Abstract By using the data of 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inxia area,including Yongjing,Dongxiang,Guanghe,Hezheng and Kangle,during 2005-2014,213 thunderstorms cases were selected. Because those 5 stations are relative nearly from each other,when thunderstorms occur at one station,it can be considered convection occurs in Linxia area. According to the 213 thunderstorm cases,the maps of MICAPS from May to September during 2005-2014 at 8:00 and 20:00 on 500 hPa height field were researched,and finally the weather type of convection occurred in Linxia area were concluded,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4 kinds,including northwest flow type,horizontal groove type,slot passage type and vortex type. The most advantage weather type of convection occurred in Linxia area was northwest flow type or horizontal groove type,followed by slot passage type.

Key words convection process;circulation type;Linxia Gansu

氣象學中將在出現雷雨大風、冰雹并伴有短時間內強降水等情況的災害天氣定義為強對流天氣,該天氣一般是中小尺度的天氣系統(水平尺度小于200 km),但該天氣往往伴有雷暴、冰雹等,是一種短時間內天氣急劇變化,并經常造成非常強的破壞的災害性天氣。由于該天氣出現到消失一般只有幾個小時,并且水平范圍也非常小、破壞力強,因此對其如何預報,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彭治班等[1]提出研究強對流天氣,要綜合運用各種參數,并不斷引進新的參數,才能更加準確地預報。因此,陳 艷等[2]進一步研究發現對流有效位能有較好的指示作用,是對風暴強度指數、里查遜數的補充[3-4]。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對不同地區的雷暴發生特征和強對流天氣過程等進行研究[5-8],同時不同學者[9-12]探討了我國雷暴、閃電氣候及雷電災情特征;但對流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局地性強、損失嚴重等特點,不僅給預報業務造成很大難度,也給預報服務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因此,使用新的環流分型分析強對流天氣,可以較準確的進行對流天氣成因和預報,降低強對流天氣產生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本文利用2005—2014年臨夏地區永靖、東鄉、廣河、和政、康樂5個氣象站雷暴觀測資料,首先從10年的觀測資料中,挑選發生了雷暴的觀測記錄,進行分析,同時,查看MICAPS歷史資料,從而對2005—2014年臨夏地區對流天氣過程進行環流分型,并給出了臨夏地區對流發生的有利環境場特征和預報著眼點,對提高臨夏地區的強對流天氣預報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本文在寫作過程中主要參考和引用紀曉玲等[13]的研究方法處理數據及查看MICAPS歷史資料,對臨夏地區對流天氣過程進行了環流分型。

1 資料與方法

2005—2014年臨夏地區永靖、東鄉、廣河、和政、康樂5個氣象觀測站逐日雷暴資料;2005—2014年MICAPS歷史資料。在統計雷暴天氣日數時,以氣象日界為20:00(北京時,下同),如果某次雷暴跨越20:00,按2個雷暴日計算;當某日雷暴過程出現2次或2次以上時,按1個雷暴出現日計算。

據統計2005—2014年總共出現了213個雷暴日,從雷暴天氣過程發生月份可見,對流高發期是6—8個月,并且大多發生在午后對流,發生較早的2例雷暴分別發生于2008年4月12日14:00、2009年4月13日14:00,發生較晚的2例雷暴分別發生在2007年11月8日14:00、2009年11月9日8:00,與其他月份比較發現,其對環流分型的貢獻較小,故不考慮。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流天氣環流分型

逐個查看MICAPS歷史資料中2005—2014年各個雷暴日8:00、20:00時500 hPa高度場,對2005—2014年213例雷暴天氣8:00、20:00的500 hPa高度場圖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得到臨夏地區對流天氣的主要環流形勢為:槽后西北氣流型、橫槽型、槽過境型、低渦后部型。其中槽后西北氣流型發生86次(占總發生次數的40.38%)、橫槽型發生82次(占總發生次數的38.50%)、槽過境型發生35次(占總發生次數的16.43%)、低渦后部型發生10次(占總發生次數的4.69%)。將各型雷暴發生時典型的500 hPa環流形勢列舉如下。

圖1為槽后西北氣流型,該型對流發生時環流形勢的主要特點是:中高緯度地區500 hPa一般為兩槽一脊,巴爾喀什湖、貝加爾湖處于高壓脊的控制之下,臨夏地區處于500 hPa高空槽后強西北氣流下,高空強西北氣流使得高空逐漸變冷,致使槽進一步加深,這樣反饋作用的結果使得高低空之間的溫度差越來越大,大氣越來越不穩定,達到一定程度便發生了對流天氣。例如,2013年8月10日的對流就是在這樣的環流形勢下發生的,8:00臨夏地區處于500 hPa高空槽后強西北氣流下,并有-12 ℃閉合冷中心配合,使槽加深。查看MICAPS提供的物理量資料,可見700 hPa臨夏地區相對濕度維持在50%~60%,處于零散度線附近。受槽后不斷南下的冷空氣的補充,該日出現了對流天氣過程。

圖2為橫槽型,該型對流發生時環流形勢的主要特點是:中高緯度地區500 hPa一般為兩槽一脊,貝加爾湖處于高壓脊的控制之下,臨夏地區處于500 hPa橫槽中,橫槽內有冷空氣南下,致使高空變冷,高低空溫差進一步加大,從而發生對流過程。例如,2014年7月29日的對流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20:00臨夏地區處于500 hPa橫槽中,橫槽內有冷空氣南下,致使高空變冷,查看MICAPS提供的物理量資料,可見700 hPa臨夏地區相對濕度維持在40%~50%,處于弱散度控制區。橫槽內冷空氣不斷補充南下,使得高低空溫差進一步增大,進而發生對流天氣。

圖3為槽過境型,該型對流發生時環流形勢的主要特點是:中高緯度地區500 hPa一般為兩槽一脊,貝加爾湖處于高壓脊的控制之下,臨夏地區處于500 hPa槽線附近,由天氣學原理有關知識可知槽前的上升氣流有利于發生對流過程。例如,2012年5月20日的對流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20:00臨夏地區處于500 hPa槽前上升氣流中,查看溫度場的分布可見臨夏地面處于高溫控制下,700 hPa上臨夏已經處于溫度槽附近,低層暖高層冷的環境場有利于臨夏地區發生強對流,進而查看MICAPS提供的物理量資料,可見700 hPa臨夏地區相對濕度維持在60%~70%,處于弱的正散度控制區。槽前暖濕氣流的不斷上升致使臨夏地區發生對流過程。

圖4為低渦后部型,該環型對流發生時環流形勢的主要特點是:中高緯度地區500 hPa一般為一槽兩脊,貝加爾湖處于高壓脊的控制之下,臨夏地區處于500 hPa冷性低渦后部,冷性低渦在緩慢旋轉過程中,引導冷空氣南下影響臨夏地區。例如,2007年6月24日的對流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8:00臨夏地區處于500 hPa冷性低渦后部,冷性低渦在緩慢旋轉過程中,引導冷空氣南下,使得高空變冷。查看MICAPS提供的物理量資料,可見700 hPa臨夏地區相對濕度維持在50%~60%,處于零散度控制區。冷空氣不斷南下,臨夏地區因此發生對流過程。

2.2 與對流有關的物理量

K指數是描述大氣暖濕程度和穩定度的綜合性指標。一般來說,K指數越大,大氣層結越不穩定。經驗表明,當K>35 ℃時,大氣具有較高的潛能。查看2005—2014年各個雷暴日MICAPS資料中ki物理量即K指數,發現臨夏地區發生對流的K指數范圍為28~40 ℃,T850-T500≥20 ℃。

氣象學中常用θse表示假相當位溫,是一個綜合考察濕度、溫度、氣壓的物理量。對于干絕熱、濕絕熱、假絕熱過程同一氣塊的θse值都保守不變。θse的這一特性常被用來鑒別氣團,因氣團移動中其θse值等于常數。查看各個雷暴日MICAPS資料中θse850和θse500,發現其差值在2~12之間。

為了判斷方便,現定義槽強度指數(蘭伯特投影下):將槽形象地認為是一個角,當槽角度小于150°時,即有可能發生對流。圖5是在所做對流統計中最淺的槽,當槽角比圖5的槽還淺時,認為對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臨夏地區對流天氣過程發生月份的分析,可見對流高發期是6—8月。并且大多發生在午后對流,發生較早的2例雷暴分別發生在2008年4月12日14:00、2009年4月13日14:00,發生較晚的2例雷暴分別發生在2007年11月8日14:00、2009年11月9日8:00,將其與其他月份比較,可見其發生的概率很小,故可認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臨夏地區無對流天氣過程發生。通過對臨夏地區對流天氣過程的幾種主要環流型特點的分析發現,發生對流天氣過程時,臨夏地區往往處于500 hPa槽后西北氣流或橫槽中,700 hPa濕度基本維持在50%~70%;700 hPa以下臨夏地區一般處于零散度線附近或弱的正散度區,一般不超過10。高層不斷有西北氣流擴散,低層不斷有不穩定暖濕氣流抬升時,容易形成強對流天氣。因此,預報時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

(1)每年5—9月,中高緯度范圍出現兩槽一脊、一槽一脊,臨夏地區處于槽后西北氣流、橫槽、槽線附近、冷性低渦后部等形勢下時,中低層如果有暖濕不穩定能量和輻合抬升條件出現時,就要考慮是否有對流發生的可能性。

(2)如果已經出現有利于對流出現的環境場和環流型時,還要考慮各種物理量因子K指數、散度場等。以進一步判斷是否能發生對流。

(3)在日常預報業務中,應該充分利用雷達、衛星等多元氣象探測資料,結合雷暴天氣不同預報方法進行比較,以提高預報的準確率。

(4)本文主要針對區域性對流天氣過程及大尺度環流背景進行分析,但對流的發生是中小尺度系統的產物,局地性強,因此只是一理想的方法。

4 參考文獻

[1] 彭治班,劉健文,郭虎.國外強對流天氣的應用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2] 陳艷,壽紹文,宿海良.CAPE 等環境參數在華北罕見秋季大暴雨中的應用[J].氣象,2005,31(10):56-61.

[3] 趙秀英,吳寶俊.風暴強度指數SSI[J].氣象,2005,26(5):55-56.

[4] 高守亭,孫淑清.應用里查遜數判別中尺度波動的不穩定[J].大氣科學,1986(10):171-182.

[5] 邵選民,劉欣生.云中閃電及云下部正電荷的初步分析[J].高原氣象,1987,6(6):317-325.

[6] 劉欣生,郄秀書,張義軍,等.中國內陸高原正極性雷電的觀測實驗研究[J].高原氣象,1998,17(1):1-8.

[7] 王才偉,言穆弘,劉欣生,等.論閃電先導的雙向傳輸[J].科學通報,1998,43(11):1198-1201.

[8] 張義軍,周秀驥.雷電研究的回顧和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06,17(6):829-834.

[9] 張敏鋒,馮霞.我國雷暴天氣的氣候特征[J].熱帶氣象學報,1988,14(2):156-162.

[10] 張鴻發,程國棟,張彤.中國區域閃電分布和閃電氣候的特點[J].干旱氣象,2004,22(4):17-25.

[11] 馬明,呂偉濤,張義軍,等.1997—2000年我國雷電災情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4):393-400.

[12] 鄭棟,孟青,呂偉濤,等.北京及周邊地區夏季地閃活動時空特征分析[J].應用氣象學報,2005,16(5):638-644.

[13] 紀曉玲,王式功,穆建華,等.寧夏雷暴天氣過程劃分及環流分型和環境場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10,21(3):329-33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