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資源配置的思考

2016-12-21 19:29朱樸義朱致遠
亞太教育 2016年35期
關鍵詞:均衡發展西部地區

朱樸義+朱致遠

摘 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以教育資源配置為核心的國家義務教育均等化。西部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教育資源的均衡、合理配置以及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對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資源均衡合理配置與共享問題的探討可以進一步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研究,并為西部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改革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西部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戰略任務。2011年,我國各省已通過國家“普九”驗收,全面普及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從根本上解決了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的問題,為全體國民素質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及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仍然存在明顯差距,在我國西部地區各省表現更加明顯。為此,如何進一步深入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著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對于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往學者對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要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發展失衡表現及成因、發展模式及策略、發展監測指標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探討[1]。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質是以教育資源配置為核心的國家義務教育的均等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就是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合理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我國西部地區相比其他地區來說,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所需投入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因此如何更加科學、合理、高效均衡配置和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爭取教育資源配置、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對于西部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的提高更加關鍵。

一、“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科學含義的正確理解

“均衡”意指“平衡、穩定”,該概念系從經濟領域引用而來。在教育領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指我國不同地區間、同一地區不同學校間、同一學校不同群體間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則主要包括縣際均衡和縣內校際均衡兩個方面。

西部地區教育資源配給的有限性和受教育群體對教育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兩者之間產生的矛盾決定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問題,即如何最優或者有效配置教育資源的問題。按照經濟學理論關于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方法,稀缺資源應該用于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而且應該盡可能地多讓生產效率高的生產者使用。如果依照這種配置資源的方法將使得有限的教育資源更多地流向優質學校而不是普通學校、更多地流向城市學校而不是農村學校,單從資源的生產效率方面來說是正確的,然而卻違背了教育領域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宗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要旨在于使我國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能夠更好地促進教育的公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本質就是要促進區域、城鄉和校際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差距的不斷縮小。為此,針對西部地區縣域內本身擁有教育資源比較匱乏的現實,僅從生產效率的角度考慮,而將更多和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配置給優質學校和城市學校的現象必須得到有效的遏制。與此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并不是指平均發展以及教育資源的平均配給。為了達到不斷縮小發展差距的目的,教育資源的配給相應地應該更多向普通學校、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做出傾斜。特別需要注意資源配給數量和質量必須與學校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潛力相匹配,確保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在動態發展過程中始終維持均衡的、一致的狀態,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環發展中不斷縮小發展的差距。

二、教育生產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

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產出結果是區域間、城鄉間和校際間的相對均衡的、一致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而教育經費等“物”的資源(物的資源也包括可由教育經費置換得到的學校校舍、教室、設備、圖書等資源)和教師資源的投入可以被看作是教育發展產品生產所需的最基本的兩種生產要素。教育經費等“物”的資源和教師資源顯然兩者具有互補性生產要素的特性。在教育發展的長期過程中兩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具有可變性。因此,為了獲得教育發展產出的最大化,理性生產者必然會選擇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也就是在優質學校、薄弱學校以及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教育資源的投入過程中,教育經費等“物”的資源和教師資源的配給必須選擇一個合理的生產要素組合比例,即合理的生產技術系數。通過對兩種主要生產要素投入量的不斷調整,使最后一單位的成本支出無論用來購買“物”的資源還是教師資源,兩者獲得的教育發展的邊際產量都相等時,則生產要素的組合實現了最優配置,確保了一定成本條件下教育發展產出的最大化。

為此,無論優質學校還是薄弱學校、城市學?;蚴寝r村學校,在對其進行教育資源配給過程中需要選擇兩種要素資源的合理組合比例。實踐證明:學校辦學條件達到一定標準后,再繼續改善物質性教育資源,并不一定帶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師資資源才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要素,師資均衡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2]。也就是說,在教師資源數量一定的條件下,配置過多的教育經費等“物”的資源或者在教育經費等“物”的資源一定的條件下,無法配給足夠的教師資源都將造成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導致教育產出無法實現最大化。類似這些造成效率損失的資源配給行為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應該采取相應措施極力克服。

三、積極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為更好地推動西部地區縣域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對教育資源的均衡合理配置過程中,必須加大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以及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并且在生產要素資源配給過程中,必須努力尋求最優的投入要素組合,以實現一定成本條件下的教育發展產出的最大化?;谖鞑康貐^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不僅存在教育經費等“物”的資源的短缺,而且作為學校軟件建設主體的教師資源在當前也是極度匱乏的。由此,如果單靠有限教育資源的配給是無法達成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理想狀態的。針對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客觀現實,需要倡導和鼓勵對縣域內擁有的優質資源共享的理念以及探索有效的共享模式下的具體可行性操作方式,來支撐縣域內義務教育的整體性均衡發展。

在如何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拓展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模式方面,需要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探索一些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創新思路和舉措,從而更好地推動整體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的提升。從西部地區市、縣(區)等實踐層面來看,很多地方已采取大學區管理制度改革、學校聯盟、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對口支援等多種途徑和方式來實現縣域內課程、師資、管理、設施設備等的資源共享[3]。如貴州省堅持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任職、任教制度,縣域內骨干教師(含校長)每年交流輪崗比例達10%以上;成都市出臺系列政策保障教師流動,如職稱評定激勵、評優評先激勵、經濟補貼激勵等,還推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用”的管理體制,使教師由“單位人”轉變為“系統人”,便于教師在縣域內的統管統用、合理配置[4]。此外,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學環境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在實現教學質量與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也是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與方法[5];數字化教育資源的使用,可以脫離授課教師主體,打破教育的時空限制,使優質教育資源的大規模共享成為可能[6]。

四、結語

西部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資源配置不僅要確保資源配給予學校的發展速度、發展潛力保持動態、合理匹配,而且在對偏遠地區、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資源配置給予傾斜的同時,必須選擇最優的教育資源生產要素組合,以獲取教育發展產出效率的最大化。同時,基于西部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客觀現實,必須努力探索建立均衡公平、優質共享的發展機制,如推廣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模式,實行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的捆綁發展,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流動的激勵機制等,不斷拓展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確保教育資源利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閆錦波.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綜述[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6,(02):10-15+41.

[2]袁梅,蘇德.新形勢下推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基于青海省海南、海北、海西三州的實地調查[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54-56.

[3]司曉宏,楊令平.西部縣域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政策執行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15,(08):74-80.

[4]夏仕武,姚計海.試點區縣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政策實施的實證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6,(03):1-9.

[5]本刊編輯部.2015中國教育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年度報告[J].教育研究,2016,(02):4-17.

[6]楊銀付.“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教育變遷與政策響應[J].教育研究,2016,(06):4-8.

(作者單位:朱樸義/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朱致遠/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實驗中學)

猜你喜歡
均衡發展西部地區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區環境保護實效
影響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產業的原因分析
職業教育區域均衡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探析
初探關于促進城鄉幼兒教育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背景下教師資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讀
信息技術走進山區教育,揭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篇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