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強政治意識面臨的三大挑戰

2016-12-22 22:16吳波
人民論壇 2016年29期
關鍵詞:政治意識挑戰

吳波

【摘要】增強政治意識,需要應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的挑戰、市場經濟的挑戰、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的挑戰。中國共產黨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有可能達成一個理想性與紀律性高度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關鍵詞】政治意識 政治修養 挑戰

【中圖分類號】D251 【文獻標識碼】A

從理論層面看,政治意識在“四個意識”中無疑處于首要的和關鍵的地位;從實踐層面看,政治意識一定程度的削弱,業已構成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的突出障礙。全面深入地分析當前導致我們黨政治意識削弱的外部因素和條件,顯然是增強政治意識實踐展開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的挑戰,易致個別黨員干部共產主義信仰動搖

當我們面對政治意識削弱這一黨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時,首先需要檢討的是宏大敘事的悄然缺失。在指認這一缺失具有一定歷史必然性的同時,也必須承認這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缺失。因為,如果遠離了宏大敘事,就會降低對外部環境客觀性因素消極影響的判斷和把握。20世紀末發生的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分析中國共產黨自身狀況變化不可忽視的重要背景和條件。討論當前增強政治意識面臨的挑戰的問題,首先必須正視這一不利的客觀條件。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的標志,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之于我們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深刻而長遠的政治影響,是一個仍然需要不斷深入思考的重大現實課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有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共產主義越來越遙遠,中國最終也會向西方資本主義靠攏,這種思想是有一定市場的”??梢哉f,共產主義信仰動搖已成為當前政治意識削弱的核心表征。對于少數政治意識不強的黨員和干部而言,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話語已經不合時宜而束之高閣,西方話語在他們的口中儼然成了時尚。還有一部分黨員和干部,成了十足的“兩面人”: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善于偽裝,公開場合要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背地里自己不敬蒼生敬鬼神,篤信風水、迷信“大師”。

強調這一不利因素,當然不是為我們黨政治意識的弱化提供開脫的理由,而是通過這一背景和條件的闡明,對當前黨自身政治意識削弱的原因做出更為全面的分析,為增強政治意識的實踐舉措做出針對性的安排,提供更富價值的參考,同時也進一步揭示我們黨強化政治意識的努力具有的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就此而言,辯證認識和把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低潮的一系列特征和社會主義之于人類未來的意義與價值,構成增強政治意識的首要內容。

在清醒地認識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這一歷史階段的同時,必須看到其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一方面,西方顯然正在經歷冷戰之后最為嚴重的挫折狀態,資本放縱的消極性后果已經充分展示出來,這再次驗證了資本主義無力也不可能實現全球人與人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的根本性解決,只有社會主義的文明類型,而不是資本主義的文明類型,才是人類的未來。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處于不斷上升和完善的狀態之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內在聯系在一起并以其實現為標志的,世界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也是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內在聯系在一起并以其實現為標志的。

市場經濟的挑戰,易致個別黨員干部簡單地把經濟當作政治

討論增強政治意識面臨的挑戰,還必須深入我們黨關于政治與經濟關系的歷史探索之中。改革開放的新局面之所以能夠開辟,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鄧小平同志在經濟與政治關系的認識上吸取了毛澤東的歷史教訓,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調整。這是一次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的情況下,中國社會主義自救的重大努力。

不過,如果認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簡單地把經濟當作了政治,那不是真的糊涂就是有意的誤解。在鄧小平同志那里,既有重點論也有兩點論,“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辯證統一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展開,在一些地方、一些單位,經濟就是政治,政治也是經濟,“抓經濟就是一切”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由此塑造出經濟上的持續增長、社會上的物欲橫流,與黨內精神懈怠、迷失、日益嚴重脫離群眾、消極腐敗交織在一起的特殊景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的,有的認為理想信念不能當飯吃,別太認真,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硬道理;有的認為這年頭沒有好處誰還去入黨,誰還去當黨員、干部,稍微管束得嚴一點,就認為“為官不易”了,甚至公開散布“當官不為人民幣,不如回家去種地”。

坦率地說,正是在利益因素的驅動下,一些地方、一些單位的政治意識已經不是削弱與否的問題,而是有與無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他們心中已經變換了模樣:勞動立場為資本立場替代,群眾觀點為精英意識消解,辯證法為形而上學驅除。同時,政治意識缺失必然導致政黨組織化程度的降低。也正是在經濟利益因素的作用下,一些地方、一些單位所謂的“小政治”已經完全替代和遮蔽了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政治,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的山頭主義和“圈子文化”由此盛行開來,無疑也成為我們黨政治意識弱化的重要原因和表現。

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的挑戰,易致個別黨員干部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

社會變革的年代往往是思潮激蕩的年代。就當下中國而言,隨著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全球化條件下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不斷加深,社會思潮進入了非?;钴S的歷史時期。新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社會思潮的相互激蕩、競相為中國問題的解決提供方案,也印證了這一歷史時期劇烈的變革特征。在承認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的必然性與客觀性的同時,坦率地說,復雜多元、紛紛擾擾的社會意識領域,不能不賦予部分黨員干部“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更令人困惑的是,一些社會思潮做出自己的政治表達時,也清楚地貼上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標簽。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具體實在的內涵和要求。就此而言,關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不同理解,就折射出當前社會意識領域的復雜面貌。這種狀況對于黨員干部增強政治意識,保持政治定力,無疑也構成一大挑戰。

應對這一挑戰,一方面需要在幫助廣大黨員干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理解中國道路上下功夫。在一定意義上,深入思考和分析中國道路和中國問題的過程,就是增強政治意識的過程。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道路越來越多地得到肯定。與此同時,中國道路蘊含的一系列矛盾亟待克服和解決。在各種社會思潮競相貢獻非社會主義方案的條件下,必須在社會主義語境中正確揭示中國道路的本質特征,明確這一道路的優勢,把握應然與實然的矛盾,既不能把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分離開來,更不應做出相反方向的政治解讀。

另一方面,需要幫助廣大黨員干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社會思潮的辨析與批判中下功夫。在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為緊密的條件下,這一辨析和批判需要堅持中國視野與世界視野的統一。比如,對于新自由主義的辨析和批判,不僅需要考察他國的實踐教訓,也需要聯系中國的改革實踐。

上述挑戰決定了,增強政治意識,作為中國共產黨自救和重建的重要努力,必然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工程;上述挑戰同時也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有可能達成一個理想性與紀律性高度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全黨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是必然要求》,新華網,2016年4月11日。

責編/楊鵬峰 賈娜(見習) 美編/李祥峰

猜你喜歡
政治意識挑戰
極限挑戰
眼力大挑戰
黨史視野下的“政治意識”演進歷程
強化政治意識,要抓住哪幾個關鍵點
政治意識:政治體系的靈魂與核心
習近平緣何高度重視黨員干部政治意識問題
領導干部強化大局意識的三個維度
弘揚長征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
第52Q 邁向新挑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