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認同的變化及其影響

2016-12-27 14:35馮海波
學理論·下 2016年11期
關鍵詞:社會認同解構新常態

馮海波

摘 要: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社會認同呈現出解構與重構、削弱與強化動態并存的總體性特征。市場的單向度快速發展、信仰危機的持續存在以及社會治理的無序擴張加速了社會認同的解構并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因此,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有必要通過相應的制度變革,防止資本邏輯和權力邏輯的肆虐,加速和諧、有序、理性社會認同的重構。

關鍵詞:社會認同;解構;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C9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086-03

社會認同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是社會穩定的安全閥,是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速和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市場主體迅速涌現并日益分化,社會利益、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人民群眾對自身及其所處社會的認同也發生了變化,并對我國社會的治理帶來了嚴峻挑戰。

一、社會認同的時代內涵

認同最早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因為它能為個體和群體及其關系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分析框架而被廣泛引入社會科學諸領域?!罢J同是基于人的心理、思想與信仰形成的,其邏輯起點源于人的自我認知?!盵1]人的自我認知主要以人自身的社會存在和其所處的社會關系為基礎,而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人的自我認知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構成認同的基本內容。社會認同則是這些基本認同的一種,它是社會成員對其所生活社會的一系列基本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的認同和遵守以及對自身身份(社會成員)的認同,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集中反映。由于人是社會的主體,人對社會的認同也就是對人自身的認同。而要真正增強個人作為社會成員對社會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的認同,就必須使個人真正成為社會現實的主體。歷史不能隨意選擇和任意創造,同樣社會認同也不能隨意選擇和任意建構。

第一,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對特定社會制度體系的認同和遵守?,F代社會中的個人并非“孤立的個人”,也非作為類存在的“共同體人”,而是社會的產物,是現實的社會的存在,是“現實的個人”。作為現實的個人,“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盵2]42“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2]43。既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形態塑造了現實的個人,也建構了現實的個人的社會認同。當然,現實的個人在被動接受特定社會制度體系的同時,也在主動建構自己的社會認同并積極通過自身的社會實踐影響社會制度體系的建構,他們也總是希望通過社會制度的安排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社會認同首先體現為社會成員對社會制度體系的認同和遵守。

第二,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對特定社會價值體系的認同和踐行?,F實的個人不僅處于特定的社會制度體系之中,同樣處于特定的社會價值體系之中??陀^存在的社會價值體系是人的社會存在的重要構成,它為現實的個人提供語言文字、理想信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歷史記憶、是非標準等觀念性的社會存在。個人的社會存在便是這些觀念性社會存在的習得和踐行。自人類社會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社會認同危機主要表現為特定社會成員對所處社會的價值體系的否認和反對,進而引發特定社會群體內部的社會矛盾和沖突。而不同社會群體的社會認同往往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越大越容易引發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因而不同社會群體往往通過尋求和構建更高層面的價值共識來彌合社會認同的差異。

第三,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對特定社會利益的認同和尊重。社會利益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是廣大社會成員個人利益的共同組成部分,也是廣大社會成員在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相互妥協協商的結果。作為社會共同體中的現實的個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會利益之中,尊重和維護共同的社會利益就是尊重和維護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作為共同體的社會要獲得社會成員的認同,那么保障社會成員的必要的個人利益就變得極為重要。社會共同體保障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不僅僅是一種價值體現,而更重要的是基于這種價值所形成的社會制度體系,這種制度體系首先就是要保障社會成員的必要的個人利益,然后才是維護共同的社會利益并使其成為維護社會成員個人利益的根本保障。而這正是社會認同賴以存在的基礎。

第四,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對由特定社會制度體系構建的現實社會的認同和維護?,F實的社會是通過一整套的社會制度體系將特定區域的社會成員整合成為一個能夠接受共同制度安排的相對統一的社會共同體。這一共同體既是特定制度體系所建構的靜態結果,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現實存在。個人的生存與發展,社會共同體的建構與發展都以這一現實為基礎,而社會認同就是對這一基礎的認同和維護。社會不僅僅由原子化的個人所組成,還包括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等多種共同體形式。因此,社會認同不僅僅體現為個人對現實社會的認同,它還具體體現為個人對這些社會組織的認同并通過共同體機制轉化為相應的社會認同。

總之,社會認同首先是社會成員身份的自我認定,這是既定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塑造的結果,這是被動的習得過程。其次是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與現存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互動并生成新的社會認同,這是主動的生成過程。最后是因社會認同而發生的實際行動,這是社會認同的行為延伸。只有當社會認同從情感體驗延伸到行為領域,社會認同才具有實際的社會意義和價值意義。

二、新常態下社會認同的變化及主要根源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受到了市場的沖擊和洗禮,傳統的社會結構被打破并按照現代市場的邏輯進行重構,中國人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觀念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社會認同的解構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重要議題。目前,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速度的調整必然放緩城市化進程,導致社會政策的調整;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必然使就業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質量等方面呈現新的變化;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必然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學習方式、教育方式、娛樂方式和文化生活等領域呈現新的變化??傊?,經濟發展新常態不僅是經濟領域的重大變化,而且導致了社會領域的重大變化。

目前,我國社會領域已經呈現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對我國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當然也帶來了新機遇和新動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社會發展新變化的雙重背景下,我國的社會認同呈現出解構與重構、削弱與強化動態并存的基本特征,但解構與削弱是當前的主要特征。在20世紀90年代,塞繆爾·亨廷頓就指出社會認同的解構和危機是現代化的必然產物,“城市化,社會動員,識字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通信和媒體應用的加強,與西方和其他文化的相互作用的擴大。這些發展破壞了傳統的鄉村和氏族紐帶,造成了異化和認同危機?!盵3]他發現在不同歷史時期幾大主要文明都曾發生普遍性的社會認同的解構,甚至是嚴重的認同危機。當某種文明越是飛速發展,認同的解構和危機就越是普遍??梢?,社會認同的解構和危機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厘清解構和危機的主要根源并采取可行的反制措施,社會認同的解構和危機就不會撕裂和解構社會。

我國社會認同開始解構的主要表征是社會道德的衰落和文化的困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吸毒、暴力行為、犯罪等反社會行為的不斷增長,離婚、非婚生子、未成年人懷孕、單親家庭、親情淡漠等現象對家庭的挑戰,社會誠信的缺失,職業道德的普遍滑坡,學術水平的降低和對學術活動投入的減少。這也正是塞繆爾·亨廷頓在美國社會發現的普遍性問題,比經濟、政治、人口等因素更深刻的問題。我國社會認同的解構是特殊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更是市場單向度的快速發展、社會信仰的迷失和無序的社會治理的必然結果。

市場的單向度快速發展的影響。中國的經濟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單向度快速發展的結果。中國的市場經濟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只經歷了短短的三十多年,而西方國家則花了上百年乃至幾百年的時間。短時間的爆炸式的發展,市場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陷。隨著市場分工的發展和要素市場的完善,公民個人和企業的獨立性就越強,經濟利益就更加分化,人們就更為關注自身的利益,對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也就逐漸喪失興趣,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原子化的利益型個體與小型的利益共同體就越來越多,社會認同也就不斷削弱。

社會信仰危機的影響。信仰危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各國都面臨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機。當今社會優秀的傳統文化日益式微,已不足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思想動力和精神支撐,而社會主義新文化還在建構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力有待于繼續提升。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與之相適應的觀念結構也發生了復雜而又深刻的變化。市場倫理和市場價值深入人心,市場至上、利益至上的功利主義價值觀恣意盛行;多元價值觀彼此沖突又激烈競爭,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新左派、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社會思潮泛濫;少數黨員干部喪失共產主義信仰,篤信宗教,生活腐化,道德敗壞;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假貨泛濫。這些消極墮落的思想、荒誕離奇的行為、此起彼伏的矛盾就是信仰危機的表現,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它們還將持續存在并會進一步消解我們的社會認同,因為價值體系持續式微或者說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不能得到來自價值體系的必要支撐。

無序的社會治理的影響。市場的優先快速發展必然導致市場的越界,導致市場價值觀對包括社會生活在內的各個領域的滲透。如果我們的社會治理堅持以市場規律為遵循,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優先考慮經濟成本和經濟效益,總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管理工具和規范化的程序設計來實現社會治理的制度化、科學化和現代化,就必然無視社會問題的特殊性和社會治理的系統性。社會問題從來都有其特殊規律,并非簡單的頂層設計所能規劃和解決,它還受到市場之外的眾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社會治理往往滯后于市場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這種滯后性更容易引發新的矛盾和沖突并消解社會認同。隨著虛擬社會的興起,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開始逐漸改變。虛擬社會的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使其形成了特殊的時空結構和交往方式,虛擬社會必將成為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治理領域??梢灶A見,相對單一的虛擬社會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還將繼續加速社會認同的解構。

社會認同在加速解構的同時也在加速重構。在新一輪的技術變革時期,新的社會階層不斷產生,互聯網+、物聯網、超音速高鐵網、通用航空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然促使我國的社會流動在更大范圍內和更廣空間內加速進行,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利益也在不斷分化和加速重組,根植其上的社會認同自然也呈現出這一基本特征。但隨著這一變化成為常態化的現象,必然會對當下的社會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有必要調整當下的社會結構,進一步強化社會認同,實現現代社會的再建構。

三、社會認同解構的深遠影響

當下社會認同的變化是特定時空壓縮下的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沖突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社會結構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在社會發展新變化的宏觀背景下,鑒于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社會認同的解構不僅僅是一個客觀事實,更重要的是它已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普遍性的社會問題,深深地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認同的解構容易加速市場社會的形成。所謂市場社會是指“一個社會關系按照市場規律加以改變的社會”[4]。在傳統社會里,大家普遍受到社會共同價值觀的制約,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整個社會井然有序。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成為推動現代社會生成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它是社會基本組織和社會經濟權力的中心。于是資本的邏輯迅速裹挾一切,侵入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社會的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在資本的碾壓下迅速土崩瓦解并按照資本的邏輯重構。在重構的過程中,人們對資本也始終保持警惕,防止它侵入人們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但隨著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擴張,它早已越界,不再限于市場領域和經濟生活。社會利益的分化也使人們對待資本的態度發生了分化。人們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資本,于是人們越來越需要資本并開始追逐資本,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也逐漸以資本為中心,以資本為中心的社會關系開始形成。一個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是,資本的邏輯已基本占領了人們的社會生活諸領域,越來越多的原本不能買賣的東西事實上開始買賣了,親情、友情、愛情、生育、健康、藝術、成功、榮譽等等都可以在資本的天平上稱量,人們對此持默許態度并逐漸習以為常,利益觀念開始代替道德觀念。然而,無論“橫沖直撞的資本”有多么強大的力量,它仍然會受到社會基本規則的制約,即便是西方的大資本家也對資本邏輯對人類精神生活的侵蝕保持著高度警惕。

社會認同的解構容易加劇社會不公平。不同的個體對社會公平有不同的認識,具有不同社會認同的社會群體對社會公平也有著不同的標準。當社會認同的公約數越大,就越容易達成共識,形成一致行動,越能照顧彼此利益。當社會認同越來越分化,不同的社會利益便會以思想意識的形式固化下來并彼此排斥,鴻溝必然逐步加深。凡是觸及彼此利益的行為將因缺乏一致行動的意愿而難以施行,促進社會公平的行動也將受到既得利益的阻礙。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但是社會不公平的問題始終存在,資本加速集中的趨勢日益明朗,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不同社會利益間的鴻溝逐漸難以逾越。比如,目前我國社會還有超過5 000萬的貧困人口,如果按照資本的邏輯來理解,在勞動分工日益復雜化和精細化的背景下,絕大多數貧困人口不僅不能通過創造價值和財富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反而他們還要消耗其他社會成員創造的價值和財富。他們既不是社會勞動力,也不是社會消費者,只是社會財富的消耗者,在資本的邏輯下他們已經喪失了存在的價值和空間。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資本的邏輯必須受到必要的限制,資本必須回歸作為工具理性的存在,只有人才是作為價值理性的存在。因此,有必要讓這些貧困人口分享資本的利潤,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重新回歸社會大眾的視野。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精準扶貧、限期脫貧,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認同的解構容易加大社會治理的成本。社會治理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指向,但社會又具有多元性,存在多元的社會利益和社會認同,這又會影響社會治理目標的實現。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陷入非此即彼的兩難境地,往往為了實現某一方面的目標,而不得不放棄另外一些目標。當下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目標還是“發展”,社會治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的障礙,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社會的有序治理,需要廣泛的社會認同,需要來自價值體系的有力支持。但是社會認同的分化削弱了來自價值體系的支持,加深了社會情緒的躁動和社會心態的失衡,推高了社會治理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

總之,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社會認同的發展變化必然引發社會的系統反應,它將廣泛影響社會政策、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和社會團結等諸多社會子系統。因此,在社會認同解構的同時,我們必須通過必要的制度變革,不斷凝聚社會正能量,加速重構和諧、有序、理性的社會認同,防止社會撕裂,防止資本邏輯和權力邏輯的肆虐。

參考文獻:

[1]林尚立.現代國家認同建構的政治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3(8).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96.

[4]邁克爾·桑德爾.金錢不能買什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8.

猜你喜歡
社會認同解構新常態
還原
彭濤形而上的現世解構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民族傳統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彩虹艷盡半邊天》對黑人女性的社會認同
寫于斯德哥爾摩
解構二次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